关注清晨血压,并采取合适的降压治疗策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1]显示心血管疾病死亡是我国城乡居民疾病死亡的首要原因。其中,高血压是我国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首要因素,中国约50%的心血管疾病、慢性肾病及糖尿病死亡可归因于高血压。因此,强调高血压的达标管理迫在眉睫。 值得注意的是,临床习惯以诊室血压作为管理目标。但近年来有关动态血压监测的临床研究显示,与诊室血压相比,24小时血压尤其是血压晨峰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更密切的关系。因而清晨血压的管理越来越受重视。 清晨血压与心血管事件 血压在一天中不是固定不变,会有明显的昼夜节律,以清晨血压的波动最为显著,易出现血压晨峰现象,这与体位变化、自主神经活性激活及内分泌激素波动等密切相关,而这一点在高血压患者中会更为明显。有研究[1]显示未经治疗高血压患者晨峰血压升高幅度显著高于生理正常值,60%以上的患者晨峰血压升高幅度大于25 mmHg。 大量观察研究显示心血管事件多于早晨高发,结合血压的昼夜变化规律,可以推测清晨血压可能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密切联系,而这也已经在临床研究中得到证实。
鉴于清晨血压升高与靶器官损伤以及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越来越多的权威指南强调清晨血压管理的重要性。我国《清晨血压临床管理的中国专家指导建议》[4]表示:应通过有效评估和管理清晨血压,提高整体血压管理水平,更有效预防心脑血管事件发生。 清晨血压控制,应选择长效降压药物 清晨血压达标管理的重要性不容质疑,但是清晨血压控制情况并不乐观。 日本32个医院和临床医疗中心[5]登记969例接受降压治疗的高血压患者,诊室血压控制正常的患者中51.7%仍存在清晨血压升高。而我国北医三院的一项纳入2,187例高血压患者的研究[6],显示清晨血压不达标率高达54.6%。 清晨血压控制情况不佳与高龄、钠盐摄入量、糖尿病、代谢综合征、饮酒、吸烟及焦虑等多种因素有关,但是更多的是血压管理不善所致。如果选用了短效药物进行降压治疗,会出现药物性血压波动过大;若选用长效但实际上疗效不足以覆盖24 h的降压药物,也无法控制24 h血压。因此合理、规范使用降压药物是有效管理好清晨血压的关键。 因此《清晨血压临床管理的中国专家指导建议》[4]指出,清晨血压的治疗应使用半衰期24 h及以上、真正长效每日1次服药能够控制24 h血压的药物,避免因治疗方案选择不当导致的医源性清晨血压控制不佳,并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替米沙坦氨氯地平片,真正24小时持久降压 替米沙坦氨氯地平片是目前唯一双组分半衰期均超过24小时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钙通道阻滞剂(CCB)复方制剂(替米沙坦半衰期长达24个小时,氨氯地平的半衰期更是长达46个小时)(图1),是真正意义上的长效制剂,能够长效平稳降压,有效控制清晨血压。 图1:替米沙坦氨氯地平片双组分半衰期均超过24小时 一项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7],纳入了562例高血压患者,结果显示替米沙坦氨氯地平片能够有效降低清晨血压、平稳控制24小时各时段血压水平,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达标率高达82.7%(图2)。因此替米沙坦氨氯地平片能够对清晨血压进行有效的管理。 图2:替米沙坦氨氯地平片长效降压 另外,替米沙坦氨氯地平片长效、平稳的降压效果,能够带来明确的心血管获益。TRANSCEND研究[8]证实替米沙坦显著降低高血压患者心梗发生率27%,CAMELOT研究[9]证实氨氯地平显著减少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37%。而TEAMSTA PROTEC研究[10]显示替米沙坦氨氯地平片显著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相关的生物标志物水平。 总 结 清晨血压与心脑血管疾病关系密切,但是目前清晨血压控制情况并不乐观,这与降压药物的合理选择也密切相关。 因此我们应以清晨血压的评估作为高血压管理质量的一个有效切入点,选择如替米沙坦氨氯地平片这种真正意义上的长效、持久的降压药物。 审批号:PC-CN-100911 有效期至:2020年5月22日 参考文献: [1] Neutel JM, et al. Int J Clin Pract. 2008 Nov;62(11):1654-63. [2] Kario K, et al. Hypertens Res. 2006Aug;29(8):581-7. [3] Kaneda R, et al. Am JHypertens. 2005, 18(12 Pt 1):1528-1533. [4]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高血压学组.清晨血压临床管理的中国专家指导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4,42(9):721-725. [5] IshikawaJ, et aI. Am J Hypenens. 2005, 18:958-965. [6] 字鹏等.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3, 41: 587-589. [7] White WB, et al. Blood PressMonit. 2010 Aug;15(4):205-12. [8]Foulquier S,et al.J Hypertens. 2014Jun;32(6):1334-41. [9] Nissen SE, Tuzcu EM, Libby P, etal. JAMA. 2004 Nov 10;292(18):2217-25. [10] Jagodzinski A et al.Clin Chem.2017 Sep 13.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