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当前事物的不理解,很大程度上在于时间标尺选择的不够。二十年看不懂的情境,放到百年尺度看就变的合情合理,而放到千年尺度看更是习以为常。 但若以全尺度理解世界,并要将浩繁的宇宙史、生物史、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等门类的知识串联在一起,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不过,《起源:万物大历史》将这项工作完成得不错。在这本新作中,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历史学教授大卫·克里斯蒂安从宇宙的起源出发,跨越宏观的历史尺度,将自宇宙“大爆炸”开端(138亿年前)至宇宙消失在黑暗中(未来数兆年后)的故事一举囊括,读来颇有一气呵成之感。 作为深受年鉴学派影响的学者,克里斯蒂安采用了与布罗代尔相近的叙事策略,没有将历史叙述限制在政治史框架之中,而是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一些研究精髓融入。更进一步,他将历史的触角延伸到一切仍是乌有、宇宙尚且不存的时代,拓宽了史学研究的疆域。 的确,本书包含的知识范围比较广。因此,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免都会有的感受:每一部分的内容都有些似曾相识。不过,若以知识的综合度及密集度而论,本书依然是不可多得的翘楚之作,而这正是“大历史”的魅力所在。正所谓“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用大历史眼光看待问题,很多事情就会变得明晰,变得一目了然。 整本书的阅读过程,就像一台单反摄像机在不断调焦:视角先从远景(宇宙场景)趋向特写(地球生命演化及人类社会变迁),最后又缓缓切回远景(对未来的展望),结束。在前期讲述宇宙发展历程的几个节点中,作者相对侧重于物理、化学的知识、原理介绍。接下来,随着生物出现在了地球舞台上,变化多端、异彩纷呈的生物学知识又成为了主旋律;此后,则是关于人类社会的起源及发展故事,旁征博引,叙古论今,焦虑感却开始在书页间蔓延;书的结尾,作者对人类未来及宇宙的宿命作了一番描绘,提出了“超人类”、宇宙消亡乃至“多重宇宙”等诸多的可能性,却带着某种悲观主义的底色。 为了把如此丰富而庞大的知识体系融为一体,克里斯蒂安做了不少可圈可点的努力。通过运用许许多多活泼有趣的方式,他将这个关于万事万物起源及相互关联的大故事变为一本通俗演义,可谓老少咸宜。 头一种方式是“预告”。在每一章前,作者都会引用一些名句或经典诗作,对章节内容做某种程度上的提炼。比如,在讲述宇宙起源的“最初时刻:节点一”开头,克里斯蒂安便引用了诗人迪伦·托马斯的《蕨山》:“所以定是在曦光降临之后,从最初的纺绩地,从马厩和碧绿之中,嘶鸣的马像着了魔一般,喘着粗气,奔向那洋溢着赞美的土地。”“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这一史诗级场景的一章,就以如此染着晨间暖暖微光的诗意方式拉开大幕。在硬核科普作品中揉入人文情怀,不仅别开生面,更是引人入胜。 风趣而鲜明的例证也是一个特色。诸如“大爆炸后的10亿年,宇宙就像一个半大的孩子,行为举止已变得十分有趣”“就像人间的恋人一样,电子也同样地不可预测、变化无常,而且总是谁开的价钱好就跟谁走”这样的表述俯拾皆是,轻快幽默,简洁易懂。这种譬喻方式很值得科普作者们借鉴。不过,因为作者是西方人士,有些譬喻则会带有过多的西方生活特色(如“咸味酱三明治”),中国读者读起来反而多了一些理解上的障碍。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要串联起这比电影剧本更庞杂、更精彩、时间跨度更是长得多的大故事,必然有一条一以贯之的线索。在本书中,这条线索便是能量的吸收、转化——这是所有事物形构、维持结构、结构变化的原因所在。一个建构的系统如果要维持稳定,就需要不断吸纳新的能量;然而,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运作规则,一切结构都不可避免走向破碎——在“终极幕后黑手”熵的操纵之下,在其收取能量这种“复杂税”的过程中,“所有涌现的形式和结构最终还会融入能量之海”。 作为一个起源故事中的“终极反派”,熵不仅支配了自然世界的变幻,西方经济和政治文明也似乎在其影响下陷入漩涡,宇宙也可能因之走向最终的衰亡。在这一点上,作者的忧虑和对宇宙未来走向的追问有着一些合理之处。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问题的提出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对解决方案的不懈探寻。潘多拉盒子的尽头,留给人类的是希望,我依然对科技和人类的未来充满信心。 《起源:万物大历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