洮州卫城 由甘肃省甘南州临潭县城东行35公里,便可抵达历史文化重镇——新城镇。四面环山的新城镇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处处蕴藏着一种虎踞龙盘的古朴之气。这种古朴之气,源于目前中国现存最大的卫城——洮州卫城。 ![]() 属于遗址文物的洮州卫城,无疑具有很高的人文历史价值。据了解,在全国范围内,完整保存至今的明代城防遗址,除了长安古城、平遥古城及辽宁新城外,洮州卫城,无疑是一座独一无二的明代军事城防遗址。 ![]() 洮州卫城始建于汉代,当初叫侯和城,后来更名洪和。从那时到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国,洪和城在一千多年里总是朝夕易主,吐谷浑、吐蕃的战马不时驰骋于洮州地面,扬起战乱的烟尘。洪武十二年,朝廷派精锐部队远征西北,征服了盘踞洮州的元朝残余势力,建立了洮州卫,并将破败不堪的侯和城予以重修扩建,老百姓便称其为“新城”。 洮州卫城筑于东陇山脚下的南川,为前后城结构,半在平地,半在山坡,方位约为偏西30度,前后城由东西向墙垣从中分隔,前城取直线构筑,后城依山脊走向随形而筑,呈不规则形,最北垣筑于垂直高度近300米的山脊,下临陡坡,形势险峻。后城又被纵向墙垣分隔为东西两域,西域内包容一纵向山脊,沿山脊构筑烽墩即烽火台四座。有城门五座,东门为“武定门”、南门为“迎薰门”、西门为“怀远门”、北门为“仁和门”、西北为较小的“水西门”,现保存最完整的就是南门了。 东陇山俗称凤凰山。对此,当地民间还有一个优美的传说。传称:当年筑城时,地点本来选在卫城以东5公里的扁都川,就在开工放线之际,突然飞来一只五彩凤凰,衔起线绳,直落东陇山。主持筑城的将军认为此乃天意,于是便将卫城改筑于东陇山脚。从此,东陇山遂被称为凤凰山。 据史料记载,新城最早始建于北魏太和五年(公元481年),是吐谷浑十一世十四传王符连筹所建,最早命名为洪和城。到了唐代,新城是有名的“唐蕃古道”的古镇,文成公主入藏走的就是这条道。唐时,新城繁荣一时,经五代至北宋有所衰落,多为吐蕃控制。明朝初年,朱元璋皇帝出于巩固边防的考虑,命军队死守洮城。在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由西平侯沐英、曹国公李文忠在此基础上加固扩筑了该城,人们又称此城为洮州卫城。 远观洮州卫城全貌,在视觉上的震撼无法言表。整个城池不是建在空旷的平地上,而是依据了“一半山一半原”的奇特地势,前城筑在平地上,直线造型,非常规整,一道城墙从现在的新城镇横贯而过,而后城的城墙完全随山势而建,顺着凤凰山的山脊城墙逶迤延伸到附近的几座山头,不时有烽火台、瞭望台巍然耸出,如同一条不甘蛰伏欲飞的黄龙,威势逼人。 在洮州卫城,不可不去的就是处于镇中心位置的隍庙,始建于蒙元时期,它最早有个名字叫“鞑王金銮殿”据说是忽必烈南征大理时的行宫。 隍庙现存的主建筑有殿宇四座,即我们现在看到的正北大殿、东西两偏殿、山门楼台和东西廊房。均为典型的高阶深廊、飞檐斗拱、复娲瓦彩绘的歇山式木质中式建筑。 推翻了元朝后,这些朱元璋的猛将们并不能闲着,他们还得为稳定大明的边陲之地而继续奋斗。洪武十二年(1379年),朱元璋派平西将军沐英、都督府佥事奉国将军金朝兴率各路兵马进剿,并派曹国公李文忠往筹军事,平定了洮州的“西番十八族”的叛乱。捷报到京,朱元璋非常高兴,亲下诏谕说:“洮州,西番门户,筑城戍守,扼其咽喉。”根据这个诏谕,李文忠修筑了洮州卫城。也因为朱元璋的一句话,故乡远在几千里之外的江淮一带的这些将士们从此留在当地开荒种田,战时为兵,平时三分守城,七分屯田,后来将士们的家属迁来定居,遂在这里长住下来,成为当地的永久居民。 为了安慰大批被强制迁徙到洮州地域的江南移民,凝聚其人心归一。明朝统治者遂将常遇春、沐英、胡大海、徐达、李文忠等十八位王侯将领,按照四处方位及居住特点,按照一十八处庙宇的管辖权,把这些人间的凡人英雄分封为一十八路龙神。 这种对军事统帅敬若天人的风气始作俑者就是朱元璋,他从统一全国的战略需要出发,不仅神话了自己,也神话了身边的人。他敕命在应天府(南京)东北的鸡鸣(笼)山建立功臣庙,如同李世民的凌烟阁,供奉徐达、常遇春、李文忠等二十一人,“死者肖像祀之,生者虚位以待”。在全国统一后,明太祖朱元璋曾将开国功臣都封为“神”,赦命全国各地立庙祭祀。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阳节,在洮州新城镇,一场民间期盼已久、准备待蓄而发的迎神赛会活动的狂欢都会上演。他们请来的神祇,就是统领洮州地域风云雨露的十八位龙神,却是来自大明军中的徐达、常遇春、沐英、胡大海等猛将。 那些青壮年都抬着自己村寨的“湫神”到新城隍庙集中,主要目的是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亦有祭祀先祖、怀旧祈福的意思。既有祈求,但更多带有出征前的预演,尤其是赛神就带着训练卒伍、展开争斗的军事色彩,整个过程重演了当年将士攻打城门、捕虏残部、迎战来敌的过程。 长时间在洮州生活,来自江淮移民们的面容、语言都深深地打上了当地人的痕迹,但对江南老家的蚀骨思念,使得他们在服饰、建筑上都深深的打上了江南的印记。 洮州卫城虽然是每个当地人的骄傲,但对卫城的破坏也是绕不过去的一个话题。好在近年当地政府也加大力度开始了对卫城的保护,我们在这里也诚恳呼吁所有人,请所有人都爱护自己当地历经风雨的历史骄傲和民族骄傲! 图文整理:邱文萍 文章来源:临潭在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