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匮要略》奔豚气针灸用穴治疗方案-中医药导报

 美学中医 2019-05-25

  [内容提要] 通过提炼《金匮要略》中奔豚气相关条文病因病机,分析其证治,补充针灸用穴治疗方案,从而拓宽奔豚气在临床治疗的途径,增强临床疗效。

  奔豚,古病名,出自《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又名贲豚、奔豚气。《难经》将其列为五积之一,属肾之积[1]。该病特征明显,是一种发作性疾病,发作时自觉有气从下向上冲逆,痛苦异常,气复如常人。《金匮要略》指出:“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之,皆从惊恐得之。”关于奔豚气的证治,历代医家多有阐述,但多是针对条文所涉及的方药进行解释发挥,而涉及针灸治疗的内容却很少。

  针灸作为中医一个重要的治疗手段,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调和阴阳的作用,和方药比较,法虽不同,而理实一贯。伤寒金匮各证,皆可用针或灸代替药物治疗,其收效往往能随手见功,较药剂迅速而无弊。当然也有不及药剂之处,如“滋补剂”“泻下剂”[2]。总之,治病如救火,以取速效为贵。故分析提炼《金匮要略》中奔豚气相关条文病因病机,寻找其针灸治疗的理论基础,补入针灸治疗,以助药剂之不及。

1 成因与主症

  《金匮要略方论·奔豚气病脉证并治第八》:“师曰: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师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之,皆从惊恐得之[3]。”

  本条论述奔豚气的病因和主症,指出奔豚气与惊恐等情志过极有关,提示惊恐为本病的重要诱因。其主症为患者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咽喉,痛苦难以忍受,随后冲气渐渐平复,一如常人,表现为冲任气机逆乱。总结条文,此病主要由于心、肝、肾之脏腑功能失调,冲任二脉气机逆乱而发病。故治疗上以平冲降逆,调畅情志及调和心肝肾三脏功能为主。

2 证   治

2.1 肝郁气逆 《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3]”。腹痛、气上冲胸,即指奔豚主证。惊恐恼怒伤肝,致肝气郁结,气郁化火,引动冲气上逆而发奔豚,故气上冲胸;肝郁气滞,经脉不畅,故腹痛;往来寒热则因肝郁化火,影响少阳,枢机不利所致,故此往来寒热是奔豚气发于肝的特征,但非奔豚必具之症。治用奔豚汤调肝清热,平冲降逆。依照《金匮要略》之病机,主穴:公孙、内关、太冲、期门、膻中、中脘。配穴:兼心神失养者配定神针及神门,兼气郁化火者配行间。操作:太冲、行间、期门、膻中、公孙、内关用泻法;中脘、神门用补法。

  公孙通冲脉,内关通阴维脉,两穴相配,可宽胸利膈,疏理气机;膻中为八会穴之气会,可理气平逆,内关为心包经的络穴,与气之会穴膻中合用,可增强平冲降逆之效;肝之募穴期门、肝经之原穴太冲,肝经之荥穴行间,三穴配合疏肝理气,清泄肝火;中脘为胃募穴,又是腑之八会穴,可以健脾和胃,和中降逆。定神针是一组治神要穴,由印堂和阳白组成,印堂为督脉穴,自古有“悬阳”之称;阳白为足少阳胆经之穴,是阳气聚集之处,足少阳胆气足,则诸脏之气安定,故定神针有定神之作用[4],配合心经之原穴神门能镇静安神,养心定志。诸穴相配,共奏疏肝解郁,平冲降逆之功,患者肝气得疏,逆气得降,则肝气不循冲脉上逆犯于心胸,故诸症可除。

2.2 阳虚寒逆 《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小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3]”。病本无汗,用烧针之法强迫发汗,其属误治。汗后伤阳,又烧针复发其汗,阳气大伤,卫外不固,外寒乘虚从针孔而入,致局部血行瘀滞,故见核起而红。汗损心阳,心火不能下济肾水,阴寒之气上逆,引动冲气,故发奔豚气病。治以桂枝加桂汤以助阳散寒,平冲降逆。依照《金匮要略》之病机,此时奔豚气已发,当以平冲降逆为治法,主穴:阴交、中极、石门、膻中、鸠尾。配穴:属心阳不振者配心俞,属肾阳虚衰者配关元。操作:膻中透刺鸠尾,中极用温针灸,石门、阴交用泻法。

  《素问·骨空论》:“冲脉之为病,逆气、里急”,阴交穴作为冲任交会穴,善治胸腹局部病症、气逆拘急及神志病,故可宽胸降逆,调理冲任;中极为膀胱募穴,又为任脉与肝脾肾三经之交会穴,可以助气化,壮元阳,故能化寒水而降逆气,两穴相配,增强平冲降逆之效。石门穴为三焦之募穴。石,肾主之水也;门,出入的门户也。本穴物质为关元穴传来的水湿云气,至本穴后再一次散热冷缩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只有少部分水湿吸热后循任脉上行,本穴如同任脉水湿之关卡,泻之能化饮降逆。膻中为八会穴之气会,可理气平逆;鸠尾为任脉络穴,任脉行于身体前正中,上连心胸,下及脘腹,是上下气机交通的要道,故凡气机逆而不降均可寻鸠尾;膻中透刺鸠尾穴采用透刺法,可一针透多穴,沟通两者之间的经气,疏导气机,平冲降逆[5]。诸穴相配,共奏助阳散寒,平冲降逆之功,诸症可除。

2.3 阳虚饮动 《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3]。”心居阳位主火,肾居阴位主水。心火下温肾水则肾水不寒,肾水上济心火则心阳不亢,此即水升火降,水火既济之生理状态。汗为心液,发汗不当,损伤心阳,则心火不能下达于肾,下焦水寒之气无以蒸化而停蓄,并欲乘心阳之虚而上逆。病人下焦素有水饮内停,气化不利,复因发汗过多伤及心阳,致水饮内动,遂自觉脐下筑筑跳动,有发生奔豚的趋势,故曰“欲作奔豚”。治以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温阳利水,降逆平冲。依照《金匮要略》之病机,主穴:阴交、水分、关元、肾俞、神门、阴陵泉。配穴:兼心脾两虚者配心俞、脾俞;心阳不振者配至阳、心俞。操作:阴交用泻法,水分、关元、肾俞用温针灸,神门用补法,阴陵泉用泻法。

  阴交穴为冲任交会穴,可宽胸降逆,调理冲任。关元乃三阴经与任脉之会,且“冲脉起于关元”,寒水上逆,实根于此,故取之能培肾固本,温阳行水,平冲降逆。水分为任脉腧穴,有泌清别浊的作用,是治疗水肿、腹水及水泻的要穴;肾俞为肾的背俞穴,可益肾气,增强肾之泌尿力;阴陵泉为足太阴脾经之合穴,针之可健脾利水,通调膀胱,三穴相配,可增强温阳利水之效,使其邪有出路[2];神门乃手少阴心经之原穴,可镇惊养心安神,配合肾俞以沟通心肾。诸穴相配,共奏温阳利水,平冲降逆之功,诸症可除。

3 总   结

  除《金匮要略》外,《内经》《诸病源候论》等著作也对奔豚做了记述,《金匮要略》所述的属隐匿性忧郁症及癔症之奔豚,而《内经》及《诸病源候论》所述的是腹型癫痫之奔豚。临床上要加以区别,切莫以偏概全[6]。

  综上所述,《金匮要略》之奔豚气,主要是由精神因素引起心、肝、肾之脏腑功能失调,冲任二脉气机逆乱而发病,证情复杂,变化多端,临证应“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由于本病与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故适当地介入一些精神心理方面的治疗,亦有助于提高疗效。奔豚气在《金匮要略》中主要采用中药治疗,但临床上亦可以根据病证,辨证施针,或针灸并用,或针药结合,以助药剂之不及,从而拓宽奔豚气在临床治疗的途径,增强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略

(作者 安声潘,魏曼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