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您知道么? 旧时候的北京人可是极看不起啤酒的 ▼ 趿着塑料拖鞋,穿着背心跟大裤衩儿,喝酒撸串侃大山,是北京人多年来的夏日标配。 但这种热爱并非天生。据说,清末民初的老北京人是不认啤酒的,这种黄呼呼冒着白沫的苦涩汤水,被他们戏称为“马尿”。当时,城里十分之九的啤酒,都销售给了外国人。 北京喝啤酒的历史,要从双合盛啤酒厂开始书写。 ▼ 提到双合盛,不得不说北京啤酒,那时候的北京人只认这俩牌子。 据说从50年代起,北京一直有啤酒喝,但很长时间里是传说。经常有人念叨,老莫(莫斯科餐厅)有一种叫啤酒的好东西,然后问谁,谁都含糊其词,既像自己已经喝过,又说不出所以然。 七八十年代是北京啤酒的黄金时期。老百姓发现,这种清凉冒泡的饮料,在夏季喝来尤其解暑,顺便饱腹。 当时是散啤,也说不出什么牌子来,而且是在副食商店出售。经常是售货员喊上一嗓子:“来啤酒喽。”然后男女老幼出动,拎着暖瓶铝锅甚至大搪瓷缸子,就在那排上队了。售货员则把啤酒倒在一个大澡盆里,用一个塑料量杯往外盛,倒在大家拿来的各种容器中,按杯收钱。来得快去得也快,可能不到半个小时,就卖完了。再想要,明天早点来吧。 这一种当时叫生啤。 也有瓶啤,就是很稀少,买啤酒还得搭售香烟。一瓶酒搭两盒香山烟,否则不卖。 一升散啤三毛四分钱,喝上两升,再来根粉腸(也是三毛四一斤),不花粮票,也能对付一顿饭。 后来,双合盛走1块2的高端路线,北京啤酒主攻饭馆,只有燕京啤酒最接地气,由小贩用三轮车推着,沿街叫卖,居然成功逆袭,成为北方一霸。 ▼ 要说为什么要叫啤酒,还要从100多年前说起: 1903年,青岛有了外国人建的啤酒厂,人们喝了崂山泉水酿的啤酒,觉得沁人心肺,开胃健脾,又根据英语beer胶东话的发音,给它起了个名儿叫“脾酒”。 但叫着叫着,人们觉得这个“脾”字有些别扭,脾是人身上的器官呀!人怎么能喝“脾”呢?于是聪明的青岛人发明了这个“啤”字,啤酒从青岛这儿叫开了。 大约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京城的老少爷们儿悄不叽儿地流行起喝啤酒来。尤其是夏天,餐桌上不摆两扎啤酒,好像缺点什么。 ▼ 北京的夏天比较漫长,酷暑难当。当人们热得嗓子眼儿冒烟,四脖子汗流的时候,来杯爽口的冰镇啤酒,自然沁人心脾,暑意顿消。 啤酒之所以能把北京人的胃口给吊起来,正是从消暑解热这儿开始的。 那时候啤酒产量低,瓶装的又太贵,北京人于是就打点儿“啤酒”回去一家子喝,可散装的冰啤怎么带回家呢? ▼ 聪明的北京人想到了暖瓶。当时的暖瓶不放开水了,成了盛凉啤酒的家伙什儿。 商店售货员喊一声“来啤酒喽!”附近院儿的老少爷们儿们纷纷抱着暖瓶、拎着铝锅,甚至揣着大搪瓷缸子,顶着烈日排起长龙。 啤酒就盛在大澡盆里,售货员用塑料杯往外舀,按杯收钱,这叫“散啤”。 ▼ 再说到这喝酒吧。 “今晚喝点吧?” “不喝了,昨天喝多了。” “那咱不喝酒,光吃饭,聊会儿天。” “那好吧,我真不喝啊。” “喝点吧?” “算了,不喝了吧。” “没事,少喝点儿” “那好吧,一人一瓶啊。” “行!” 一会儿...... “服务员,再来两瓶!” 又一会儿...... “服务员,再来五瓶 !” 又过一会儿...... “服务员,再来十瓶,5瓶冰镇,5瓶常温,兑着喝!” 最后,整个世界在旋转...旋转...旋转...... “今晚喝点吧?” “不喝了,昨天喝多了......” 其实心里早就按捺不住奔向酒桌的心了! 北京人喝啤酒还好就着点儿“下酒菜儿”, 喝啤酒的人多,啤酒的供应自然会紧张。于是,饭馆便开始琢磨用各种花招,限制人们打扎啤酒。除了要求在饭馆现买现喝之外,还有卖啤酒搭一个或两个凉菜这样的招儿。 ▼ 说到下酒菜,就给您盘点下咱北京人喝酒的那些经典「下酒菜」。 ▼ 第一道:拍黄瓜 第二道:毒茄子 三道:肉皮冻 第四道:煮/炸花生米 第五道:煮毛豆 第六道:开花豆 第七道:咸鸭/鸡蛋切瓣拼盘 第八道:小葱拌豆腐 第九道:腌萝卜皮 第十道:糖拌西红柿 怎么茬您?上来这十道菜太素了?谁让您上来就吃个饱了,这就是让您开胃的,接下来给您来点荤的! 第十一道:干炸小黄鱼 第十二道:猪头肉 第十三道:酱肘子 第十四道:炸虾米 第十五道:焖酥鱼 第十六道:酱牛肉 第十七道:白水羊头 行了今儿个小编就说这么多 好不容易赶上今儿天儿不错 晚上得跟哥儿几个约一桌去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