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临习汉隶,别只盯着《曹全》《礼器》......

 朝歌淇水悠悠 2019-05-25

晚清康有为对《郙阁颂》是十分推崇的,其在《广艺舟双楫》中多处议及:“汉隶之始,皆近于篆,所谓八分也,若《赵王上寿》《泮池刻石》,降为《褒斜》《郙阁》《裴岑》《会仙友题字》,皆朴茂雄浑,得秦相笔意。”

相比汉三颂中的《石门颂》与《西狭颂》,国内目前对《郙阁颂》的临创研究并不是很热门,展览中取法此颂风格的可以说是寥寥无几。我们通过对《郙阁颂》的艺术特征进行分析,从其用笔、结字、章法等多方面作探讨学习,以此丰富隶书创作的元素。

《郙阁颂》拓片

刻石汉隶在当时起着实用性的作用,多用于歌功颂德、祭祀、传承文献和记事等目的,《郙阁颂》是颂德石刻,东汉建宁三年太守汉阳李翕效法高帝开石门之勋功,想给当地百姓办点好事,使得庶民安宁,于是凿石架木,建造了析里郙阁大桥,以济行人。其部属作《郙阁颂》摩崖刻石以记载他济世利民的不朽之功,该颂高170cm,宽125cm,全文19行,第6、12行为11字,第15行为18字,其余每行27字,计472字,现存220字。

隶书发展到东汉已至顶峰,此时的隶书风格流派之多,有俊逸秀美的《曹全》,有厚重古拙的《张迁》,也有率真恣肆的《石门》。风格不同,用笔也有差异。

图1 绥

《郙阁颂》古拙敦厚,用笔笔圆意方,总体以方笔为主,质拙而圆润。因篆为隶之母体文字,东汉隶书仍然保留了许多篆意,无论是用笔上还是对于偏旁部件的运用,如“绥”字(图1)其绞丝旁,以篆入隶,此字圆浑厚重,朴拙敦厚。线形厚重平实,在平正中蕴含着起伏变化,有一波三磔之趣,如“荡”字波横(图2),上放下收,行笔舒缓。哪怕有些简单的横竖笔画,皆裹锋按笔铺毫,刚健含蓄,行笔亦有轻重、虚实、疾缓之变。笔性上与之相近的还有《樊敏碑》《校官碑》等。

图2 荡

而《郙阁颂》和《西狭颂》书丹时间只差一年,分别为仇绋和仇靖所书,二仇因当时地位低下,其生平不详,有人说是兄弟或父子,但也正因此,其书风相近,可以和《西狭颂》参照着临习。

《郙阁颂》在体势上因字赋形,气息高古,气格雄壮,该颂结体表现大致概括为以下三点:

图3 确

图4 阳

第一,多为纵长之势,体态憨拙。如“确”“阳”两字(图3、图4),虽为成熟八分书,但弱化了大部分字的波磔之势,强化空间感,笔画控制在固有的造型之内,方正朴茂,形成纵长的方势。

第二,结构严谨,茂密严实。《郙阁颂》笔画结实粗壮,结构紧密,空间的疏密上分割明显,松紧对比强烈,有疏可走马、密不容针之势。

图5 石、官

第三,宽博端正,方中寓圆,势撑四边。如“石”“官”两字(图5),其形端势正,内部空间宽博,与《好太王碑》有近似之处,强化面的张力感,转折处方中寓圆,外形方正,四角撑满,故余白在此颂中尤为重要。

再论章法,布局形式在书法中影响着风格,章法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而两汉的隶书布局形式若单从行列上去划分,大致可以分为有行有列、有行无列、无行无列三种情况。而《郙阁颂》是属于有行有列中的纵横等距式布局,和《曹全》《孔宙》章法相比而言,虽说皆为有行有列,但后者更为疏阔。《郙阁颂》每字结体造型敦厚方正,字行间距紧凑密不透风,第6行、12行、15行不满整行,故在整体上又较为协调。在整齐规矩的章法中求得疏密变化统一,尤其在全篇的空间黑白分布上极具变化,富有生机。

供稿:2019《书法报》第20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