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是中国东汉时期重要的碑刻,立于东汉中平二年 (185)。碑高约1.7米,宽约0.86米,长方形,无额,石质坚细。碑身两面均刻有隶书铭文。碑阳20行,满行45字;碑阴分5列,每列行数字数均不等。

一、关于用笔 《曹全碑》在用笔上,方圆兼施,且以圆笔为主。在临习时,要仔细观察字帖中的范字,通过认真对比、体会,找出圆笔中方笔的存在,然后具体表现出来。这样,既体现了用笔的丰富性,又避免了因一味求圆,而造成笔画圆钝和柔弱。
2.《曹全碑》虽以秀美著称,但也兼具骨力。所以行笔时,用笔一定要圆实,速度要相对稳定而迟缓,不能为了单纯追求秀美,而任由笔画轻轻滑过,特别是每一笔的中间部分,要防止“中怯”现象,避免“两头看中间,笔画留不住”的尴尬。
3.《曹全碑》字形横势突出,一字之中主笔如“横”“撇”和“捺”等,左右舒展较为强烈,艺术表现力较强,这也是有别于其他隶书碑刻的典型特征。鉴于此,在临习该碑的时候,对于上述笔画,一定要善于捕捉,敢于表现。

二、关于结体 1.扁平舒展,敢于突破。结构呈扁方形是汉隶的共性,主要是由汉隶结字多取横势所造成的。在《曹全碑》中,部分字的结体更是将这种特点运用到了极致,几乎扁到了不能再扁的程度,如立、亡等,这在其他汉碑里是很少见的,因此需要特别留意。
2.布白匀称,平实自然。主要表现在单字之中各点画之间互相协调、呼应;相同点画间的距离大致均等,字的笔画组合也疏密匀称。如“报”字,可以清楚地看到左右两部分占据的空间基本是均等的,基本笔画之间,像左边的钩挑和右边的出捺,也有着很自然的呼应关系。
3.上紧下松,收放自如。具体表现为字的重心上束,中下部笔画恣意伸展。这种对比关系,很大程度上加强了该碑在秀美工整之余的逸态,可谓动感十足。如“李”字,以“子”的一横为界,自然分成两部分,其上笔画全敛,静若处子;其下一弧顺势由左下方腾逸而去,瞬间打破了先前的沉闷,使得节奏爽利明快。

三、关于章法 在章法上,《曹全碑》布白均匀,清新有致,字体大小相间,字距大于行距,且每个字笔画之间的间隔都很均衡,体现出其清秀文雅的气质。建议在一开始临习此碑的时候,就有意识地去模仿这种章法形式,以便更好地从形式和气息上接近古人,为以后的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