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好学习古人阐述格律的技巧

 梦醒小径边 2019-05-25

1. 以自己的诗作例阐术格律要求:

格律是死的,以自已的诗来阐述格律,是指导学诗者掌握格律,跟诗的好坏无涉,故非自吹自擂。而引用身边之人的诗,又难免有吹捧之嫌.

如元殑在阐述调声之术之一{【换头】时,兢先引出自己的一首五律。指出诗应换头。即上句头两字为平平,次句头两字应为仄仄(,联内应换头,若非则犯平头),次句头两字应为仄仄(联间应平头,否则失粘)。“次句头两字又平:如此轮转,自初以终篇,名为双换头,是最善也。”

若做不到双换头,那么第二字必换(若犯则失对或失粘)“此亦名为换头,然不及双换。”而第一字同平无妨,而同仄“则声不调也。可不慎欤!”

为什么不能同仄呢?因不能形成上下字平仄互顶,则不犯单平即犯单仄。如;

平仄***,平平***(上句犯单仄,犯单仄为小拗)

仄平***,仄仄***(上句犯单平,,犯单仄则为大拗)

.......

2. 引用古人古诗不合近体诗:

古诗不讲平仄,兼多已成集,诗例好找.若找近人古体或律诗,难免有夹嫌损人,故大不宜.

元兢在阐述护腰术时,就引庾信诗,曰:“谁言气盖代,晨起帐中歌”。说明“腰,谓五字之中第三字也;护者,上句之腰不宜与下句之腰同声。然同去上入则不可用,平声无妨”。

这样大家就明白腰同仄“为不调。宜护其腰,慎勿如此”。

有些不明此理的人认为举例为“永明体”,不是指导写近体的,实在是不过恼。为什么呢,古诗是不讲平仄的(犯八病处除外),拿古诗来论平仄,岂不是废话?

3. 引用古人古诗不合近体诗:

近人诗由于当时通讯和出版不似现在这么方便,而古人诗较好找,用来举例则得心应手。

元兢在阐述相承术时,就引用谢康乐诗云:溪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及王中书诗:待君竟不至,秋雁双双飞。说明“相承者,若上句五字之内,去上入字则多,而平声极少者,则下句用三平承之”。

上例即今王力先生诗论中:上句大拗,下句第三字拗平的他救法。

下例则人少知之,三平救三仄之术也。王力先生称三平尾为大忌不知有据可证吗?

同二,也不能因引用古诗不能用于指导近体写作。来否定元兢之论。

4. 引用近体诗,改动正确的说明如何遵循格律:

【律诗定体】是 王士祯先生后人及门生收集整理的“家塾传本”,是不示外人的。

据传此书是文革后期由图书馆管理人员在故纸堆中发现并刊出的。

渔洋先生先举例:

粉署依丹禁,城虚爽气多。(如单句依字拗用仄,则双句爽字必拗用平。)

从该联指出“依”下句若为仄,即“平已令单”,则“爽”字【必】拗用平。

王力先生根据一三五不论原则定为小拗,并说可救可不救是站不住脚的。

凡不合正格的均为拗,诗坛公认的是单仄为小拗,单平为大拗。渔洋先生的“平不令单”论強调单平必救。也不能因能举出大量反证而否定正确理论。

漁洋先生又指出:好风天上至,(如上字拗用平,则第三字必用仄救之。古人第三字拗用者多,若第四句则不可。)

“上”字是在此句第四字位置,若拗平则为四拗句,中平平平仄,这句式为单仄句,属非律句。为救单仄的非律句。必须将第三字也拗成:中平仄平仄,此即四拗三救句,王力先生称特拗句

将此句式认为是三拗四救句是沒有道理的。

1. 三拗句式为平平仄仄仄,可救可不救,且多不救,若救则采用下三承法;

2. 说上救下不合逻辑者是不写诗的谬论;

3. 因此句失替而否认其合律性也是不值一驳。

雨梦曰:文人以相亲为上,非至辛好友或初学求教,断不可自恃博学,随心所欲胡评滥点,则难免口角相争,遭骂是难免的。我们为什么不好好学习古贤人之评诗之道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