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剂学》学习笔记124

 药膳食疗方注释 2019-05-25
各论/第六章,温里剂/温中祛寒/大建中汤(温中补虚,降逆止痛)

大建中汤
(大建中汤《金匮要略》
【组成】 蜀椒二各,炒去汗(3克) 干姜四两(4.5克) 人参二两(6克)
【用法】 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胶诒一升(30克),微火煎去一升半,分温再服,如一炊倾,如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粥,温覆之(现代用法:三味水煎二次,取汁,兑入饴糖3克,分二次温服)。
【功用】 温中补虚,降逆止痛。
【主治】 中阳衰弱,阴寒內盛。
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食,腹中寒上冲皮起,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舌苔白滑,脉细紧,甚则肢厥脉伏;或腹中漉漉有声。
笔记者摘自《方剂学》五版)

   建中汤在温里方面,教材还有一个三类方,大建中汤。
   大小建中汤的区别:
* 小建中汤证虚为主,
* 大建中汤证实证为主,都有寒了。

* 疼痛,
   小建中汤证是腹痛,喜温喜按。
   大建中汤证是寒实,寒实证。所以大建中汤中象蜀椒这一些,它还有一个散的作用,临床发生,往往外寒直中,本身阳气不足,内外之寒结合,由外寒引动,所以他描述主证当中,腹中寒可有胃气上逆,呕逆,由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临床一般两种情况:
 @ 一个由于内外之寒结合,造成阴寒内盛,寒性收引形成一些象腹肌痉挛,古人说阴凝成象,阴寒凝滞重了就产生有形的这个,所以出现按之有包块这些。
 @ 还有一类更多的,是本来阴寒内盛,又外加外寒直中,就是说蛔虫引起腹痛,蛔虫成团了引起腹痛,药少力专,温里散寒,又结合建中气的饴糖。
   所以这两个(大、小建中汤),虚证、实证,一个实证为主,一个是虚证为主,这个是不同的。了解一下大、小建中汤的区别,重点提示一下,这个是三类方。
(附:
【方解】 阳虚则阴盛,阴盛则寒生,阴寒之气上逆,则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甚则可上冲皮起如有形,上下攻冲而剧痛,手不可触近。
若内有寒饮僻积,则肠中漉漉有声,此时急当温中补虚,祛寒降逆,方可痛止呕平。
* 所以本方用味辛热,温脾胃,助命火,散寒除湿,下气散结之蜀椒为君药。
* 干姜温中散寒,助蜀椒建中阳,散逆气,止痛平呕,为臣药。
* 人参、胶诒,甘温补中而益脾胃,并为佐使。
   如此配合,虽以对病,但邪甚势急,服药须及时,故方后注明,除服后“如一炊倾”,或“如饮糜粥二升”,便当“更服”,使药力相继,一鼓成功。
   然而病虽去,胃气未必便复,所以“当一日食糜粥”,将养胃气,亦为《素问.脏气法时论》中“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之意。
   同时,还考虑到阳气素虚,易感风寒,所以“温覆之”,以免外寒入里而复发。其用心如此周密,不仅遣药组方非常审慎细致,即“分温再服”间相隔时间的多少,以及服后应如何将护,无不交代清楚。
   本方纯用辛甘之品,温建中阳,其补虚散寒之力,远较小建中汤为峻,故名大建中汤。小建中汤则以辛甘为主,佐以大量芍药,又有酸甘合化阴之义。故宜于阳虚而营阴亦有不足之证。此大、小建中二方同中之异。
笔记者摘自《方剂学》五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