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建中汤

 学中医书馆 2015-02-14
大建中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蜀椒6g(炒)  干姜12g  人参6g

    上3味,以水400ral,煮取200ml,去滓,再下饴糖15g,
  微火煎取150ml,分温再服;待30分钟时,饮粥60g,当日只能
  进稀饮,不可吃干饭和不易消化食物。
    现代煎法,水煎三味,去滓,加入饴糖10~--30g,溶化,分
  二次温服。
    (功效)温中补虚,降逆止痛。
    (主治]
    主证:脘腹剧痛,寒气上攻,呕逆,腹部时有包块突起,痛
  时拒按,不能食,舌质淡,苔白滑,脉沉弦或沉紧。
    副证:脏寒蛔动不安,上腹部剧痛者。
    (临证加减)
    1。蛔虫、疝气之腹痛、呕吐,属肝胃虚寒者,加白芍、官
桂、使君子等。
    2。腹痛胀满加厚朴、砂仁;寒甚或头痛目眩加吴茱萸;恶
  寒加附子;呕吐加姜半夏、生姜;脾虚加白术、山药、茯苓;血
  虚加当归;口干加白芍、天花粉;手足麻痹加桂枝、桑枝、桑寄
  生等。
    3.治蛔虫性肠梗阻,或蛔虫引起之腹痛者,加乌梅丸。
    4.本方加味治胆道蛔虫症:药用于姜、川椒、乌梅、苦楝
皮、槟榔、党参各9g,饴糖60g,黄连、甘草各50g。对寒中夹
热佐以通利之品,合承气类;对寒中见寒者,加吴茱萸、细辛等
温散之品;对寒兼瘀滞者合理气之剂,如良附散、檀香等。[浙江
中医杂志,1964,(2):171
    5.本方去干姜易生姜,加半夏、甘草二味组成。治大建中
汤证呕吐者,而水气多者,名《千金》大建中汤。
    6。附子、半夏、粳米、甘草、大枣、干姜、蜀椒。治寒疝
气心痛如刺,绕脐腹中寒痛,自汗出欲绝;又治心腹痛,困急欲
死,解结逐寒上下痛良,名解急蜀椒汤。[小品方]
    7。同名药异之大建中汤

    (1)大建中汤:黄芪、附子(炮,去皮脐)、鹿茸(酒蒸)、
地骨皮、石斛(去根)、人参、川芎、当归(酒浸)、白芍药、小
草各一两,炙甘草半两。为粗末,每服四钱,加生姜五片,水
煎,不拘时服.治诸虚不足,少腹急痛,胁肋胀痛,骨肉酸痛,
短气喘咄,痰多咳嗽,潮热多汗,心下惊悸,腰背强痛,多卧少
气。[济生方]
    (2)大建中汤:芍药六两,黄芪、远志(去心)、当归、泽
泻各三两,龙骨、人参、炙甘草各二两。为末,每服五钱,加大
枣二枚,生姜五片。水煎,食后服。治虚劳,热从腹中或背起,
渐渐潮热,日剧夜退,或寐而汗出,小便或赤或白而浑浊,甚则
频数尿清,夜梦遗精,日渐羸瘦。[全生指迷方]
    (3)大建中汤:黄芪、当归、桂心、芍药各二钱,人参、甘
草各一钱,半夏、附子(炮,去脐)各二钱半.为粗末,每服五
钱,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煎,食前服.治无根之火,聚于
胸中,独熏于肺,传于皮肤而发阴斑,斑点如蚊、螨、虱、蚤咬
状,具于胸背、手足,稀少微红者。[丹溪心法]
(原文) 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街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
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14)

  大建中汤方:

  蜀椒二合(去汗) 乾姜四两 人参二两。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三升,去滓,内炊顷,可饮粥二升,後更服,当一日食糜,
温覆之。

  (词语注解) ①出见有头足:指腹部见有如头足样的条块状物突起。

  (经义阐释] 本条论述虚寒性腹满痛的证治。“腹中寒”一句点明病机,即脾胃阳气
衰弱,中焦阴寒内甚,寒气上下攻冲,而产生剧烈腹痛。此与附子粳米汤证的“腹中寒
气”相仿,均由虚寒所作。

  本条见证相当严重,疼痛的部位由腹部上及心胸,以“大寒痛”强调疼痛的剧烈程
度。寒气上冲,胃失和降,则呕吐频频,难以受纳饮食。寒气攻冲于外,阳气格拒于内,
则气机凝滞于局部而见腹皮隆起,有如头足样的条块状物。

  本条的疼痛属虚寒,但又有上下痛而不可触近的特点,此与本篇所强调的“按之不
痛为虚,痛者为实”似有抵牾。其实,临床辨证还当参合其他方面的情况,如本条的腹
痛并不象实证所见的着而不移,且多伴见手足逆冷,舌质淡,苔白滑,脉沉迟而伏等。

  对于“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一句,其致病原因,有认为纯由寒甚所致者,如程
云来:“寒气搏于肠胃之外,冲突出见于皮肤膜原之分,如有头足。”也有认为乃蛔虫所致,
如尤在泾:“阴凝成象,腹中虫物乘之而动。”寒气攻冲也好,虫物内动也好,总的离不开
中焦阳虚,阴寒内盛这一点故治以大建中汤温中散寒,大建中气,则阴寒散而腹痛自安。

  (方药评析] 本方温中补虚,散寒止痛。方中胶饴缓中,人参补虚。干姜、蜀椒、大
辛大热,急散中焦之阴寒,诸药相合,以达到温补温散之目的。关于本方的立意,如朱
光被所说:本条之治,“法当先扶植胃气为主,佐以祛寒,此大建中之所由设也。人参干
姜甘温补正,助饴糖以固守中气。川椒辛热,直走三焦,破阴而回阳,令心胸腹内之寒
邪顷刻消散,共成建中之奇勋。”(《金匮要略正义》)冉雪峰对本方的认识也有参考价值,
他指出:“本方从建中着手,所谓病在上下,治其中也。此际补中而虚未可复,宽中而气
未可通,故惟借椒姜之大辛大温者,兴奋鼓舞,建立中气于既败之余,而重加饴糖,又
复饮粥,纯在培育中焦生生之气干转,迥非他项温窜之品,一过无余者可比。妙在人参,
可以助饴糖之培养,可以助姜椒之兴奋,大气一转,其结乃散。太阳既出,爝火皆消。人
以后天谷气为本,中之阳回,则上下之阳俱回,上下之阳回,而中气安有不建立者乎。所
以谓之大也,不治痛而痛自止,不温下而之阴除,不温上而上之阳宣,立方之妙如此。”
(《历代名医良方注释》)本方散寒补虚,与建中相辅相成之效。从条文强调的重点和药物
剂量分析,又偏重于姜椒温散之用。

  本方与附子粳米汤同治脾胃虚寒,二方证均有满痛呕逆等症,但用药有效大不同,于
此也可以得到启示:治疗虚寒性腹痛,附子不如干姜;治疗虚寒性呕吐,半夏不如蜀椒;
温养脾胃,甘草、粳米、大枣不如人参,饴糖。临床上也有将蜀椒、干姜合附子粳米汤
治疗心腹急痛的。本方治疗虚寒性腹痛,若腹胀满痛甚者可加厚朴、砂仁;寒甚或头痛
目眩者加吴茱萸;恶寒甚者加附子;手足麻痹者可加桂枝。

  大建中汤与附子粳米汤比较表

┏━━━━━━━━┳━━━━━━━━━━━━━━━━━━━┳━━━━━━━━━━━━━━━━━━┓
┃药物组成与用量 ┃蜀椒二合、干姜四两、人参二两、胶饴   ┃附子一枚、半夏半升、甘草一两、大枣  ┃
┃        ┃一升                  ┃十枚、粳米半升            ┃
┣━━━━━━━━╋━━━━━━━━━━━━━━━━━━━╋━━━━━━━━━━━━━━━━━━┫
┃ 适应症     ┃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上冲皮起,  ┃腹中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    ┃
┃         ┃出见有头足,上下痛不可触近。中焦阳  ┃脾胃虚寒水湿内停          ┃
┃         ┃微寒甚                ┃                  ┃
┣━━━━━━━━╋━━━━━━━━━━━━━━━━━━━╋━━━━━━━━━━━━━━━━━━┫
┃ 功效      ┃温中散寒、止痛            ┃助阳散寒、化湿            ┃
┗━━━━━━━━┻━━━━━━━━━━━━━━━━━━━┻━━━━━━━━━━━━━━━━━━┛

  本方与小建中汤均以建中立名,但证候与病机却不尽相同。本方证腹痛相当剧烈,寒
气攻冲于上下,而小建中汤证为腹部拘急而痛,且伴有寒热错杂之见证,由阴阳互不协
调所致,同样是建中,前者以温中散寒为主,后者则以甘药温养脾胃为主。

  (文献选录)

  尤怡:心腹寒痛,呕不能食者,阴寒气盛而中土无权也。上冲皮起,出
现有头足,上下痛不可触近者,阴凝成象,腹中虫物乘之而动也。是宜大建中脏之阳,以
胜上逆之阴。故以蜀椒、干姜温胃下虫,人参、饴糖安中益气也。(《金匮要略心典》)

  吴谦等:以胸中大寒痛,谓腹中上连心胸大痛也,而名大寒痛者,以有厥逆脉伏等
大寒证之意也。呕逆不能饮食者,是寒甚拒格于中也。上冲皮起,出现头足者,是寒甚
拒坚于外也,上下痛不可触近,是内而脏腑,外而经络,痛之甚,亦由寒之甚也。蜀椒
干姜大散寒邪,人参胶饴,大建中虚,服后温复令有微汗,则寒去而痛止,此治心胸中
寒之法也。(《医宗金鉴.订正金匮要略注》)

  李:心胸寒痛,呕,不饮食,寒在上膈也。腹中寒上冲,寒在中焦也。皮起出现
有头足,乃寒气上冲之象,非真有一物具头足也。寒气凝结,故上下痛不可触近,非里
实不可按之痛也。故但宜建中,不可攻下。(《金匮要略广注》)

  唐宗海:上节方言腹满者当下,此节便举腹满者当温,一是大热,一是大寒,对举
以为衡,而后能于同中辨异也。谨按此篇,节节皆是对勘之文,故必有风冷一节,方言
不可下,而厚朴七物汤一节,即以当下者较之;才用七物汤下之,旋即出附子粳米汤之
证,又以为当温。盖同是腹满,而饮食如故则当下,饮食呕吐则又当温;痛而雷鸣呕吐
则当温,痛而闭实则又当下。故下文又出三物、大柴胡、大承气证以比较之。数方主下
者,皆以其腹满,然而腹满又有大寒之症,其满更甚,似乎可下,而痛呕不食,与闭实
能食者有别,又当大温,宜用大建是。节节对勘,层层驳辨,学者知此,乃可以读仲景
之书。(《金匮要略浅注补正》)

  (临床应用) (1)治疗急性肠梗阻:王××,女,14岁,1983年4月25日初诊。
患者素体欠佳,又喜零食。三天前突感腹痛,其母以为蛔虫,自购宝塔糖5粒,服后病
情加剧,遂来急诊。证见形体消瘦,腹痛如绞,剧烈时腹内肠鸣,偶见突起包块蠕动,呕
吐频作,吐出蛔虫,饮食未进,大便数日未下,矢气全无,面青肢厥,烦躁不安,脉沉
迟而细,苔白厚腻。经X线检查,可见5—6个阶梯样液平面,确诊为“急性机械性肠梗
阻”,建议手术治疗。其父母因对手术有顾虑,故请中医治疗。患者体质娇嫩,服宝塔糖
不足剂量,致蛔虫内扰,搏结成团,阻于肠道.,法当行气泄满,温中散塞,大建中气。俟
中州脾阳一旺,气机通畅,则虫体自去。拟大建中汤加减。处方:西党参15g,川椒7g,
干姜3g,槟榔15g,水煎温服。服后2小时,自觉肠中漉漉作响,泻下蛔虫60余条,即
肢温厥回,腹痛顿减。以后2小时内,又陆续排出蛔虫20余条,乃用香砂六君子汤调理
5天而愈。

  (2)治疗术后单纯性粘连性肠梗阻:据报道,用大建中汤治疗单纯性粘连性肠梗阻
患者23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lO例。年龄分布,50岁以上者占75%。对无呕吐的
轻症患者,经El投与大建中汤,一日三次。对呕吐、腹部胀满甚者插入胃管或肠管,经
管投与大建中汤,夹管l小时。结果,投药即日排气者占47.5%,至第3日为70%,第
7日为92><,投药3日后,腹部胀满,腹痛、恶心呕吐的改善率均达80%至90%,投药
3日后,腹部单纯X线片可见肠管扩张,液面形成等改善者达73.9%,投药7日后改善
者达100%。12例肠梗阻初发者服药过程中仅2例(17%)复发,经保守治疗即好转,无
延至手术者。术后反复发生肠梗阻者,投药后未复发者占45.5%,发生频率减少者占
18.2%,频率不变者占27.2%,延至手术者占9。l%,有效率为63。7%。有副作用者2
例,药量减半后均好转。

  (3)治疗胆道蛔虫症:有报导以本方加减变化治疗胆道蛔虫症45例,症状全部消
失者39例,症状消失缓慢者4例,疗效不著者2例。药用干姜、川椒、乌梅、苦栋皮、
槟榔、党参各9g,饴糖60g,黄连、甘草各50g。对寒中挟热佐以通利之品,合承气类;对寒中
见寒者,加吴茱萸、细辛等温散之品;对寒兼壅滞者,合理气之剂,如良附散、檀香等。

  病案举例:陈××,女37岁。素体虚寒,常喜热饮。一日食后不慎受凉,脘腹急
痛如刀割,痛觉放射至肩胛部,痛楚甚剧,时而前俯后仰,或弯腰按腹,时而辗转反侧,
又合眼甩头。伴有恶心,呕吐苦汁,并吐出蛔虫一条。触诊在上腹近心窝处剧痛拒按,四
肢发冷。察其舌淡,苔薄白,脉象沉弦。诊断为蛔厥,即胆道蛔虫症,治拟温中散寒,安
蛔止痛,子大建中汤:川椒3g,干姜6g,党参9g,红糖一匙。先煎前3味,去滓,纳红
糖,微火调烊。趁热小口顿服。服后随即痛止,安然入寐,熟睡一夜,次日下床,一如
常态,嘱其节饮食,慎生冷,善自调理,至今17年,追访未再发。

  (4)治疗结肠痉挛:王××,女,42岁,一周来左少腹疼痛不休,彻夜难眠,形体
肥胖,面容愁苦,饮食量少,舌苔薄白微腻,舌质淡红,脉弦。妇科排除附件病变,内
科诊断:“结肠痉挛”。以抗生素及解痉剂治疗无效。前医认为痛在少腹,病属肝经,辨为
肝气郁滞,血行不畅,予疏肝理气、活血止痛方药却无济于事,延余诊治。询之,曰:腹
痛昼夜不休,轻按痛减,重按痛剧。痛处固定,可触到10×4cm。条索状物,推之可移,
大便不泻,无白带。此证疼痛位于足厥阴经辖地,然而此处内藏阳明大肠,患者肥胖呈
臃肿貌,“肥人多痰,肥人多气虚”,气虚则阳亦不足,又肥入之腠理疏松,寒冷之气乘
节段,则疼痛作也。腹中寒气凝聚则成肠腑痉挛之形,出现条索状瘕聚,这与仲景所言
“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相比,仅是程度轻,头足未上冲皮起,而是隐于皮下
罢也,大建中汤可标本同治,遂处方撮药:川椒15g,淡干姜15g,台党参30g,炒麦芽
30g(代饴糖)。服药两贴,即告食香寐安痛已。

  (5)治疗克隆病:有报导用本方治疗克隆病2例,效果满意。例一,腹胀痛、呕
吐两月,胃肠钡餐检查:胃窦部粘膜肥厚,张力低,蠕动弱,位置低,小弯切迹在髂脊
连线以下3cm,6小时后,在回肠远端左下腹部可见一明显扩张肠管,呈痉挛性蠕动,钡餐不易
排出,两端狭窄扩张受限。多法治疗无效,改服本方3剂症大减,15剂痛、呕均止。改用厚朴温
中汤合小半夏汤善后。例二,发病年余,腹胀、腹痛、呕吐、便溏,以医院确诊为本病,多法治疗不
效。证属中阳虚衰,阴寒内盛,服大建中汤15剂呕止痛消,服20剂后病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