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力的《怎样学习古代汉语》要点归纳

 liibun 2019-05-25

释道成,20190525

今天我来讲怎样学习古代汉语,这个问题分以下五方面来谈:

一、历史观点的树立;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三、词汇学习的重要性;

四、语法的学习;五、学习的具体措施。

一、历史观点的树立

我们学习汉语首先须树立历史观点,知道它有相同,有不同,有继承,有发展,这对我们学习汉语是有很大好处的。

从词的意义的变化,可以看出历史观点的重要。我们要研究古今这些词的意义的异同,哪些相同,哪些不同,应该搞得很清楚。

容易的字,倒易迷糊。很容易的字,每人都认识它,由于太熟悉了,所以古今的不同就容易忽略,容易放过,这样使我们读古书读得半懂半不懂,实际就是不懂,那就有点象我们读日文,许多字我们认识,就是不懂它的意义。所以说,不要以为字很熟就懂得它的意义,我们必须要树立历史观点。

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

怎样来学习古代汉语?这有种种不同的方法,效果也不一样。一种是重视感性认识,古人就采取这种方法。古人学习一篇文章,强调把它从头到尾地来熟读和背诵。古人读书从小就背诵几百篇文章,重视感性认识。学校成立以后,尤其解放以后,更要求讲规律。特别现在大家学习古代汉语,很急躁,想很快学好,容易偏重理性认识,多讲道理讲规律。我认为单讲规律,单讲理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是不对的。

学外文首先强调记生字,还要背诵,把外文念得很熟,然后看见一个字、一个词、或读一本书,马上能了解它的意思。最高的程度,就是看书不查字典,举笔就能写文章,说外语时脑子里不用中文翻译,随口而出。外文程度好的人,不需要先在脑中翻译,可以直接用外文来想。学习古代汉语的经验和学外语的经验差不多。我们要能看到字就知道这字在古代怎样讲,用不着想这个字或这句话在现代是怎样说,在古代怎么说,这样的效果就很好。

所以现在连中学都逐渐鼓励背书,这并不是没有理由的。背书就是重视感性认识,是有效果的。所以我们读古书还要背诵,强调感性认识。我们认为要有足够的感性认识,才能提高到理性认识。

我们学习古代汉语,找出一条经验,就是要把古代汉语分为文选、常用词、古汉语通论三部分,就是把理性知识与感性知识结合起来学习。我们要把常见的词记熟了,学古代汉语和学外语一样要记生字。古代汉语大概有一千二百个常用词,把它象学外文记生字那样地记住,大有好处。不要记那些深奥难懂的字。常用词中,我们还要记它常用的意义,那些生僻的意义,可以不记它。

古汉语通论,就是讲理论、讲道理、讲规律。讲古代语法、语音、词汇以及文字学的一些道理,来帮助我们深入地了解古代汉语。三部分中的文选是感性知识部分,古汉语通论是理性知识部分,常用词既是感性又是理性。

三、词汇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语言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语音,就是这几个字怎样念;二是语法,就是句子的结构。如说“我吃饭”,有的国家和民族就不是这样说,如日本人说“我饭吃”。又如“白马”,我们许多少数民族说成“马白”,等于我们说“白马”。总之,句子的结构都有一种法则,这就叫语法。三、词汇是一切事物、行为和性质的名称。“天”字,英语说成sky,俄语读成heσo,都不相同。第四是文字,是语言的代表。

现在来讲几个字:“寝”“眠”“卧”“睡”“寐”“假寐”。这几个字,虽然同是与睡觉发生关系的概念,可是分得很细。“寝”是躺在床上睡;“卧”是倚着矮桌子睡;“眠”是闭上眼睛,没有睡着;“寐”是闭上眼睛,没有知觉,也就是睡着了的意思。古人说“眠而不寐”,就是闭着眼睛没有睡着。“睡”是坐寐的意思,就是坐在那里睡着了;它和“寝”不同,因“寝”是躺在床上睡的。“假寐”就是不脱衣冠坐在那里打瞌睡。由此可知古人的概念还是分得很细的。

现在再举“项”“颈”“领”三字为例,在古代汉语中也分得很细。“领”是指整个脖子。如“引领而望”是说伸长着脖子在远望;“首领”是脑袋和脖子的总称;“项”是指脖子的后部。古人的成语“项背相望”是说:一个跟着一个在走,后面的人望着前面人的“项背”。“颈”一般是脖子的前面。古人说“刎颈”是自杀的意思,如楚霸王项羽刎颈自杀了,不能说“刎项”,因为“项”是在后面的,那就自杀不了。所以古人对词的概念在有些地方是分得很细很清楚的。

关于古代词汇,现在我们好象懂得,但又不一定真懂。要注意,有些词,不要以为讲得通就算对。讲通了有时也会出错。“时不再来”这句话,出在《史记·淮阴侯列传》:“时乎,时不再来。”“时不再来”这四个字,用现在的话解释,就是“时间不再来”。其实,整句话的意思是“时机不会来两次”。可见讲通了的未必就是对的。

“举案齐眉”这个成语里,把“案”讲成“桌子”,那就讲不通。这个故事是说从前的夫妻二人,丈夫叫梁鸿,妻子叫孟光,他们相敬相爱。孟光给她丈夫送饭,把盛饭菜的盘子举得和眉一般齐。“案”只能解释为“盘”,如果要讲成桌子,那孟光一定举不起来了。总而言之,对古人用词,要有敏感,要仔细分析,要从大量的材料中进行概括,进行比较,通过自己的思考,把它弄清楚。单纯地靠查字典,那是不够的。

四、语法的学习

刚才讲到,语法没有词汇那样重要,因为古今的语法变化不大。但这不等于说我们可以不必学古代汉语语法。我想可以找些比较通俗的书看看,如杨伯峻的《文言语法》。

比如“不知道我”,古人说的时候,要把词序颠倒过来,说成“不我知”。“不汝知”“不之知”“不己知”,用得很普遍,几乎没有例外,这可以说是一条规律。

学习古代汉语语法,要仔细进行分析。宾语要提前,得有条件,那就是必定在否定句、疑问句的情况下。另外,宾语必须是代词,如果普通名词,那就不能提前。比如说“不骑马”,就不能说成“不马骑”。“知我”,不能说成“我知”,因为这不是否定句。如果学习时,忘了这些条件,那就容易出错。《论语》中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思是不怕人家不知道自己,只怕自己不知道人家。这句话中,“不己知”中的“己”字,提到了动词前面,“不知人”的“人”却没有提前。这些地方都值得注意。

语法方面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如“之”的后面可以带直接宾语,而“往”则不能。比如说到宋国去,可说“之宋”,到齐国去,可说“之齐”,但不能说“往宋”、“往齐”。

五、学习的具体措施

提到具体措施,首先是要拿出时间,慢慢地学。应当循序渐进,不能急躁,这就是所谓欲速则不达。学古汉语,学一二年不算多。北大学生,每周学四小时,学二年,还只能学到一般的东西,谈不到学得深透。学习不能速成。大家想学得快学得好,希望能讲些规律,以为掌握了规律就算学好。规律是需要讲的,但不能把规律看得很简单。学习语文是个反复的过程,快了不行。比如给古书断句,很不简单,常常有点错的情况。同学们常问怎样点才能点得对,这就涉及到掌握规律的问题。不会断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词汇方面的原因,有语法方面的原因,还有不了解古时风俗习惯的原因,等等。可见规律是很复杂的。

如果只是讲规律,不从感性知识方面入手,那是不行的。两者应结合起来。学得多了,才能逐渐积累起来,积累多了,问题就解决了。那么,究竟怎么办呢?我看要多读些好文章。可以读读《古文观止》,其中一共有两百多篇文章,可以少读些,读三五十篇就可以。要读,就要读些思想性较好的或自己爱读的文章,最好能够背诵,至少要读熟。

此外还可念些诗,读读《唐读三百首》,也挑选些思想性好、爱读的诗,读一二百篇也就可以了。要读得熟,熟能生巧。所以学古汉语的最基本要求,就是念三五十篇古文,一二百首唐诗。宁可少些,但要学得精些。

另外,要学些常用词,只要认真学,是容易掌握的。那些过深的词,可以不必学它。还可以念些较深的书,可以先念《孟子》,再念《论语》,最后学稍难些的《诗经》。可以选用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兰州大学中文系编的《孟子译注》,余冠英的《诗经选》。

大家可能不会有很多时间学古代汉语,那就不妨少学些。诸位读古文,可能有困难,就是看了注解,也不一定全懂。要慢慢地学。学不懂也没有关系,只要熟读了,慢慢地就会懂的。古汉语中,一定有容易懂的地方。能懂一些,就会培养出兴趣来。有了兴趣,就能慢慢地读通古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