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神赋》为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学家曹植的著名文章,文笔洒逸荡气回肠、意境高洁,为东晋王献之心所向往。据说王献之闲暇时好写《洛神赋》,被誉为“小楷极则”。王献之写过不只一本《洛神赋》,原本墨迹写在晋麻笺纸上,也称晋麻笺本,但流传到唐宋时代就已经首尾残损缺失。如今真迹已不复存在了,唯留南宋时残存的竖版十三行二百五十余字内容小楷作品,在宋代的著录类图书《寳刻類編》中,使用了“《洛神赋》十三行”的称谓,自明代以来普遍称为“十三行”,故称“洛神赋十三行”,简称“十三行”。 “洛神赋碧玉十三行”原石全图 ![]() ![]() “洛神赋十三行”在宋元时期有晋麻笺本和唐硬黄纸本两种版本,晋麻笺本,在唐代就在元代初期归书家赵孟頫所得,被定为王献之真迹。唐硬黄纸,后有柳公权等人题跋,被赵孟頫定为唐人摹本。没有柳公权题跋的艺术水准要远高于有其题跋的作品,后人疑即柳公权所临。这两个底本在宋代都曾刻石,但唐硬黄纸本的刻石未现于世,就鲜为人知了。 后人相传南宋晚期权相贾似道先得晋麻笺本九行,后又续得四行,乃命巧匠摹刻十三行于佳石之上。因石色深暗青碧材质细腻如玉,出于对书法作品的尊敬,后人尊称为玉版,世称“玉版十三行”,又称“碧玉十三行”。 后因宋元战火“玉版十三行”石版下落不明,直至明万历年间,在杭州西湖葛岭半闲堂旧址地下发现一方石刻,因其出土地为贾似道半闲堂旧址,时人根据各种资料推论,这就是晋麻笺本“玉版十三行”。“玉版十三行”复得后,归陆梦鹤、翁嵩年。 ▲ 清乾隆玉版十三行 清康熙间被收入内府,深得康熙皇帝和后来的乾隆皇帝喜爱,乾隆帝曾命造办处摹刻于和田玉上,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此石流入民间。解放后由国家收购,文革前存上海博物馆,现藏北京首都博物馆。 这件“碧玉版十三行”到底是谁刻的,目前来说还没有定论,有唐代说,北宋內府说,南宋贾似道说,元代赵孟頫说,也有人认为是翻刻自《寶晉齋法帖》,而《寶晉齋法帖》是南宋曹知格所刻,成于咸淳四年(1268年)。目前藏于首博的这件“玉版十三行”被鉴定为宋代刻石。 ▲明代白玉版十三行清代拓本 目前认为流传下来的刻本为宋代根据真迹上石的拓本,包括“碧玉版”和“白玉版”两种,“白玉版”为明、清两代宫廷命巧匠根据“碧玉版”将其内容摹刻于白玉之上,有明版和清乾隆版两种,为“碧玉版”的翻版。“碧玉版”于明万历年间在杭州西湖葛岭的半闲堂旧址出土,文革前存上海博物馆,现藏北京首都博物馆。明“白玉版本”,笔划比“碧玉版本”略枯瘦,石花剥落处有刀刻的痕迹,可知是“碧玉版”翻刻本。明“白玉版”在清代嘉庆三年毁于乾清宫火灾。 ▲十三行三版本对照 (从左至右为白玉版,碧玉版,碧玉原石) 《十三行》笔画隽秀挺拨,结字萧散逸宕,体势秀逸舒展,遒劲有力,神采飞扬。明人安世凤《墨林快事》评其书曰: “笔画劲利,态致萧辣, 无一点尘土气,无一分桎梏束缚。” 此次使用“碧玉版”原石图片,截取每个单字,笔画、转折、残损均得以清晰展现。 以下为御凰品冰岛校正“碧玉版”之释文: 红颜色为残字,蓝颜色为缺字,绿颜色为错字, 粉色为多字,黄色字为存疑 第一行: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 第二行:之玄芝。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无良媒以接 第三行:欢兮,托微波以通辞。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 第四行:嗟佳人之信修兮,羌习礼而明诗。抗琼珶以和予兮, 第五行:指潜渊而为期。执眷眷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 第六行:感交甫之弃言兮(漏兮字),怅犹豫而狐疑。收和颜以 静志兮, 第七行:申礼方(原文:防)以自持。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神光离 第八行:合,乍阴乍阳。擢(现行度娘版为:竦,擢字是对的)轻躯以鹤 立,若将飞飞而未翔。践 第九行:椒涂之郁烈兮,步蘅薄而流芳。超长吟以慕远兮, (现行度娘版为:永慕,“慕远”是对的) 第十行:声哀厉而弥长。尔乃众灵杂逯,命畴啸侣,或 第十一行: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从南湘之 第十二行:二妃兮,携汉滨之游女。叹㚿(pao)娲之无匹兮,咏牵牛 第十三行:之独处。扬轻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伫。休迅飞凫。 碧玉版十三行残缺严重的有八个字,分别是:情、媒、兮、惧、以、或、猗、休。 漏刻一个字:兮。 多刻三个字:飞、兮、兮。 高清单字 嬉 左 倚 采 旄(残损) 右 荫 桂 棋 攘 皓 捥 扵 神 浒 兮 採 湍 濑 之 玄 芝 余 悦 其 淑 美 兮 心 振 荡 而 不 怡 无 良 以(残损) 接(残损) 欢 兮 托 微 波 以 通 辞 愿 诚 素 之 先 达 兮 解 玉 佩 以 要(残损) 嗟 佳 人 之 信 修 兮 羌 习 礼 而 明 诗 抗 琼 珶 以 和 予 兮(残损) 指 潜 渊 而 为 期(残损) 执(残损) 拳 之 款 实 兮(残损) 惧(残损) 斯 灵 之 我 欺(残损) 感 交 甫 之 弃 言 怅 犹 豫 而 狐 疑 收 和 颜 以 静 志 兮(残损) 申 礼 方 以 自 持 扵 是 洛 灵 感 焉 徙 倚 彷 徨 神 光 离(残损) 合 乍 阴 乍 阳 擢 轻 躯 以(残损) 鹤 立 若 将 飞(衍文) 飞 而 未 翔 践 椒 涂 之 郁 烈 兮 步 衡 薄 而 流 芳 超 长 吟 以 慕 远 兮 声 哀 厉 而 弥 长 尔(残损) 乃 众 灵 杂 逯 命 畴 啸 侣 戏 清 流 或 翔 神 渚(残损) 或(残损) 采(残损) 明 珠 或 拾 翠 羽 从 南 湘 之(残损) 姚 兮 携(残损) 汉 滨 之 游 女 叹 㚿 娲 之 匹 兮 咏 牵(残损) 牛(残损) 之(残损) 独 处 扬 轻(残损) 袿 之 靡 兮 翳 修 袖 以 延 伫 迅 飞 《洛神赋十三行》的结字主要有两大特点。—是宽绰舒展、 典雅大方。 苏轼说: “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 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 善作小楷的文徵明也说: “小字贵开阔, 字内间架宜明整。 ” 纵观此帖, 无有不符者。 把其字放大数倍, 见其宽绰明整, 有寻丈之势, 开阔而宏达, 舒展而清健, 颇有震撼力。 同时, 《洛神赋十三行》 摆脱了 钟繇的古拙隶势, 吸收了羲之变横为纵的结字法, 又增加自身舒展清健的特点, 无不给人以典雅大方之感。 二是灵动多变、 随形布势、 大小错落。 十三行拓本书法 《洛神赋十三行》的章法吸收了钟、王纵有行、 横无列的特点而又增加了新的内涵, 其突出的特点就是错落有致; 在字形方面, 大小不一, 参差有别, 字距亦忽大忽小, 然整行气势完整、 环环紧扣; 在行与行之间, 其距离亦时大时小、 松紧自如, 行间之字揖让有序、 顾盼生姿。 纵观《洛神赋十三行》, 其点画秀劲遒丽, 笔致流畅空灵,意态生动活泼,神完气足, 风影绰约, 确有一种“丰神疏逸、 姿致萧朗” 的韵致美。同时,那错落有致、揖让分明的字、 行布置, 又给人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 的玲珑美。 临习《十三行》注意事项 1.选用硬毫小楷笔, 一般硬度在七紫三羊以上者均可使用。 2.在纸墨方面, 宜选用半生半熟的宣纸、 熟宣纸或毛边纸, 使用淡墨, 一般用“一得阁”掺以磨墨或纯磨墨锭均可。 3.临习者必须具有一定中、 大楷的功力, 特别是中楷, 可以过渡, 否则, 结体难以安排, 笔力也不易掌握。 4.古人云: “执笔在指, 运笔在腕。 ” 临习《十三行》 时, 也应如此,多用腕力而少用指力,以腕力带动执笔之指,发力由根至梢,引劲蓄发。 5.全面把握前文所述的用笔、 结体、 章法特征, 深刻领会其内涵实质, 把握准确。 6. 追源窥流。 临习此帖宜兼收并蓄,因此帖仅二百五十余字, 故要对王献之所师承的钟、 王等法帖有所涉猎。再者此帖笔力过人,直接人手恐难以掌握, 如先有对钟、 王小楷的临习, 再入此帖,功效可能会更佳。同时,在临习中,也宜对后世受其影响较大的书家之楷作有所了解。只有这样,方能挥运有成。 《洛神赋图》里不为人知的故事 |
|
来自: 培尔zhcye8ghdv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