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对于“离婚”这个字眼见惯不怪。可一旦发生在自己身上,大多数人还是顾虑重重,原因太多,物质分割、孩子抚养,感情决裂等等。但在二十世纪,那个三十年代独有的浪漫社会,已经出现了一些爱憎分明的女子,她们新旧思想兼并,爱时不顾一切,恨时洒脱超然。若非要数第一人,必定会联想到冬皇孟小冬。 1907年,孟小冬出生于梨园世家,祖父孟七出身徽班,擅演文武老生兼武净,她的父亲、伯、叔都是京剧演员。 孟小冬5岁学艺、7岁登台、14岁时名满上海,18岁时一炮而红,获得了“冬皇”美称的她就像银河上最亮的那颗星,光彩夺目。 当众人羡慕她的才华美貌,感叹她的好运时,她差点因中了那名为“爱情”的毒而亡。 图 | 孟小冬 错负青春一九二五年,北京一公司总裁冯恕的母亲八十大寿,打算举办一场盛大的堂会。本来是请梅兰芳和余叔岩合演《四郎探母》,不幸的是,余叔岩患上便血症,无法出演。于是,他们便找了年仅十八岁的孟小冬来顶替余叔岩。 虽是第一次合作,但强强联手只会更强。梅兰芳和孟小冬出演的《四郎探母》不负众望,赢得满堂喝彩。 正是这次的演出,让两人相识,也让双方真真切切地领教到彼此的才华。此后,梅兰芳总找孟小冬合演《四郎探母》。 孟小冬是个妥妥的“大叔控”。随着合作次数的增加,孟小冬对成熟稳重的梅兰芳芳心暗许。 当时的孟小冬是有所犹豫的,毕竟梅兰芳已有家室,而且还是两个正妻。 也许是爱情的召唤,两人到底还是因一些插曲走到了一起。 图 | 孟小冬年轻的时候 首先是梅党的有心撮合,直呼一对才子佳人,纷纷怂恿在一起。其次,梅兰芳的妻子福芝芳过多干预梅兰芳的事业,引起梅党不满,遂想借孟小冬抗击福芝芳。说到这,便要提及梅兰芳的两位妻子。 原配王明华,精明能干,不仅操持家中大小事务,还跟随梅兰芳演出,对他的事业亲力亲为。甚至在为梅兰芳生了一双儿女之后,因顾虑十月怀胎不能更好地陪伴丈夫演出而做了节育手术,这份爱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但造化弄人,一双儿女死于麻疹。由于梅兰芳是兼祧两房的独子,为了梅家的香火,忍痛割爱,同意让梅兰芳再娶一个妻子进门,也就是福芝芳。
因饱受失子之痛,连小心守护的唯一的爱也要拱手相让,王明华病了,后于天津孤独去世。 图 | 梅兰芳与原配王明华 进门的福芝芳,在与梅兰芳结婚的十四年里生了九个孩子,五男四女,尽管只有四人长大成人,对于梅家来说,却是足够了。 原配身体抱恙无法管家,梅家的财政大权全部落在福芝芳手上,她对丈夫梅兰芳干涉很多。 梅党的人士看不惯福芝芳的做法,所以想撮合孟小冬和梅兰芳,企图改变现状。 其次是奉系军阀张宗昌经常骚扰孟小冬,无助和恐使得孟小冬向京城里的梨园长辈寻求帮助。当时的几位前辈思量之下建议让梅兰芳娶孟小冬,断了张宗昌的念头。 孟小冬很开心,这样不仅可以解决麻烦,还可以与心属之人相守。不过,孟小冬的父亲孟鸿群有点反对,毕竟梅兰芳已有两房夫人,孟小冬嫁过去算什么,难道做小吗?然而这次,又因梅兰芳是兼祧两房的独子,王明华又时值病危,所以孟鸿群同意了。 就这样,一九二七年正月十四日,冯六爷公馆内,冯六爷做证婚人,三十三岁的梅兰芳和二十岁的孟小冬喜结良缘。 图 | 孟小冬与梅兰芳 婚后的生活,平静而甜蜜。梅兰芳也表现出过多的男人占有欲,不让孟小冬出去唱戏,但每次梅兰芳外出公演回来,总会陪伴孟小冬,日子简单而幸福。 直到一个叫李志刚的狂热粉丝,错杀了梅兰芳好友张汉举,毁掉了所有的美好,将孟小冬推入了舆论漩涡。加上福芝芳借此事大闹,觉得孟小冬是祸患,差点害死梅兰芳,而且梅兰芳胆小怕事,想避风头,渐渐对孟小冬冷淡。 本来梅兰芳就经常外出公演,陪伴她的日子就不多,近来越发少了。自己又没了工作,所以整天胡思乱想,后来又发生一件事,使得他们渐行渐远。 一九二九年,梅兰芳受邀赴美演出,并可携带家眷,那到底带福芝芳还是孟小冬呢?这要作出一个选择! 福芝芳用打胎来威胁梅兰芳,结果梅兰芳立马就范,孟小冬被气回娘家,二人关系一再恶化。 梅兰芳赴美归来后,此时恰逢从小带大他的伯母去世了,他伤心欲绝,前来吊唁的人不计其数,孟小冬自然也去了,毕竟已经嫁梅兰芳为妻,老人去世,磕头守孝是她的本分。 但没想到,她被福芝芳拦在门口,原因极其丢脸,正妻福芝芳不承认她的身份。实际上,孟小冬嫁给梅兰芳几年来,也从未能够踏入梅家半步,一直由梅兰芳在外金屋藏娇。可这还不算,最最寒心的是,孟小冬此刻被福芝芳羞辱,梅兰芳选择了沉默,或许他也根本不敢出一言帮腔。 图 | 梅兰芳与强悍的福芝芳 多年的付出换得如此下场,孟小冬亮出了自己最后的倔强,选择快刀斩乱麻,面对梅兰芳的再三挽留也不为所动。 1933年的9月5日,孟小冬在天津《大公报》头版,连登三天《孟小冬紧要启事》,正式宣布“休夫”,
随后孟小冬放言,“我今后要么不唱戏,再唱戏不会比你差;今后要么不嫁人,再嫁人也绝不会比你差!” 这就是“世界没有谁离不开谁“的真实写照,一味容忍妥协只会让对方变本加厉,让对方后悔就是令自己变强。 为实现自己的第一句豪言,孟小冬收拾好感情的残局,拜余叔岩为师,从此悉心钻研京戏尤其是余派老生的表演艺术。 图 | 孟小冬师父余叔岩 余叔岩一直对孟小冬颇为欣赏。但从孟小冬立志拜入余老门下,到余叔岩终于肯正式收孟小冬为徒,这中间隔了漫长的五年时间。 因为余叔岩要避嫌。首先他早年与梅兰芳渊源甚深,收了这个徒弟,恐怕要夹在两个人中间不好做人;其次余叔岩夫人新逝,孟小冬年轻又漂亮,收来为徒日日授课,难免有闲言碎语。 于是,余叔岩以身体不适为由几度拒绝了孟小冬拜师的请求。 即使过程艰辛,但1938年10月21日,孟小冬终于正式拜余叔岩为师,从此,孟小冬每日前往余家,风雨无阻,努力学习师傅的技艺。 本就有底子,又有豪言鞭策,孟小冬对知识掌握得十分扎实。在杜月笙六十大寿的义演活动上,风头盖过了梅兰芳。但那也是她最后一次公演,今后余生,只为杜月笙一人演唱。 1943年,余叔岩因病逝世。 为报师恩,孟小冬为他守孝三年,期间拒绝任何演出。 图 | 孟小冬与杜月笙 如期而至的爱人“今后要么不嫁人,再嫁人也绝不会比你差!”这一句呐喊,孟小冬也做到了。 孟小冬嫁的第二个男人,就是跺一跺脚上海滩都要颤三颤的黑帮老大杜月笙。 地位上,显而易见,杜月笙比梅兰芳高,对于给予孟小冬的爱,杜月笙也比梅兰芳多。 据说,杜月笙追求了孟小冬十年,后在四太太姚玉兰撮合下,才得以得到心头人儿。 杜月笙十分酷爱戏剧,是孟小冬的忠实戏迷,早就对孟小冬暗生情愫,但他没有强迫她,而是用爱去感化。在孟小冬与梅兰芳离婚时,拉她一把,出面为她索取了四万多的离婚赔偿;在孟小冬想拜余叔岩为师时,全力支持。在她拜师学艺的五年里,常对她经济上帮助,免除她的后顾之忧。 图 | 孟小冬(左一)与“姐妹” 世事离乱,杜月笙远走香港避祸,孟小冬坚持留在北平,杜月笙多次写信催孟小冬南下。于乱世中,有人为你牵挂,这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 杜月笙是深爱孟小冬的。1949年,杜月笙举家迁往香港。1950年,迫于局势,杜月笙又决定携眷远赴欧洲。 出国前,为解开孟小冬“没有名分”的心结,63岁的杜月笙不顾家人反对,不仅与42岁的孟小冬举行婚礼,大摆婚宴,还要求自己的孩子对孟小冬行跪拜之礼,喊她“妈妈”。 可惜的是,婚后第二年即一九五一年,杜月笙就在香港病逝了。留下十万美金遗产,孟小冬分得一万,那么如此看,杜月笙其实真算有情有义。 这次,等她、懂她、爱她的那个人真的走了,留给她一个更好的身份,一笔活下去的钱财。 一九五七年,孟小冬在姚玉兰的帮助下,迁到台北定居,深居简出,偶尔教授学生。 一九七七年五月,孟小冬因肺气肿和心脏病并发去世,享年七十岁,一代“冬皇”的传奇就此落幕。 孟小冬一生风华绝代,为人果断洒脱,敢爱敢恨,富有新女性特质,正面评价居多。但也不乏有人刻意借妨害婚姻作把柄苛责其人品,诚然,从事实考究,这值得一辨。孟小冬与梅兰芳的结合,顶多为“妾”,这个毋庸置疑。如果引用民国当下的社会制度及风气看待这个“妾”的身份,则正常合理。 我们之所以会有偏见,是因为秉持了当代的观念看待问题。若回到当下,实际上孟小冬也难以自己选择嫁与不嫁,梅兰芳的手段以及梅党的怂恿,已经激起了孟小冬父亲的好感,她的命运已有一半经由家族决定,而不是拿捏在自己手上,于一个十八岁女孩来说,作出懵懂选择也无可厚非。 再从最后与梅兰芳分手结果来看,我们又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承担风险爱上有风险的男人,根本没有保险。梅兰芳就是一个好例子,这类男人有几个钱,有些名声,但本身性格就软,家里无地位,怕老婆,却想着作“红袖添香”的美梦,分明最不可靠,倦鸟思归是迟早的事。表面上看是孟小冬“休夫”,实际上还是她被抛弃了。不过吧,她的止损态度,还是值得表扬一下,姑且算一个反面教材警醒诸位。 文 | 白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