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鲁明教授:预防卒中,你需要做到这些!

 莫言今日无知己 2019-05-26



戒烟、戒酒、低盐低脂饮食、保持良好心态、生活规律、积极锻炼、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平稳控制血压、血脂并服用“抗血小板”药,是预防卒中复发的关键。


卒中是导致我国人口死亡的最重要疾病之一。卒中不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死率的特点,还具有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特点。我国的卒中防治情况不容乐观,发病率过去20年呈上升趋势。目前,人群整体患病率约2%,患者数量居世界第一,是名副其实的卒中“大国”。今天是世界预防卒中日,《医学界》有幸采访到了北京和睦家医院神经内科主任鲁明教授,就卒中的预防问题向我们分享精彩的观点。

预防卒中,从源头下手!

鲁教授首先向我们阐释了卒中的病因。卒中又称“脑卒中“、'脑血管病”,包括脑动脉硬化、狭窄导致的缺血性事件,或者脑动脉破裂导致的出血性事件。还有部分病人,导致卒中的血栓来源于心脏,称为心源性卒中。少数情况下,动脉夹层、动脉炎等也可导致卒中。综合看,缺血性卒中的前三大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小动脉硬化和心源性栓塞。出血性卒中的病因主要是高血压动脉硬化所致的微动脉瘤。近年来,卒中不仅仅影响中老年人,青年卒中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卒中不分季节,随时可能发病。但在季节转换的时候,发病率会轻微上升。

脑血栓形成

所以,要预防卒中,就要从源头下手。由于大多数出血性卒中是由高血压引起,因此,针对出血性卒中最重要的预防措施就是平稳控制血压。而对于缺血性卒中,控制血压同样重要。高血压虽然不是导致缺血性卒中最直接的病因,但在各型卒中的发病机制中均具有重要作用。例如,高血压导致的小动脉硬化是造成腔隙性脑梗塞的原因;而高血压造成的大动脉内膜损伤又是大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也是脑血栓形成或脑栓塞的启动因素。因此,控制血压也是预防缺血性卒中的重要措施。

对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脑栓塞或脑血栓形成,除了控制好血压外,血脂的控制是预防卒中的另一个关键靶点。动脉粥样硬化的罪魁祸首是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因此,降低血脂,特别是LDL-C水平,是预防缺血性卒中的一个重要手段。现有证据表明,对于高LDL-C血症患者,LDL-C每降低1mmol/L,卒中风险可下降21.1%。

鲁教授指出,关于血脂的控制,老百姓中通常有个误区,认为通过饮食调节就能很好地控制血脂。实际上,对于糖尿病,饮食调节可以很好的控制血糖,但高脂血症却与此不同。有的人只吃素食,但血脂同样很高,这是因为血脂水平与遗传的关系更为密切。因此,虽然我们也强调卒中患者需要低脂饮食,但控制血脂更有效的方法是运动和药物。

想预防卒中,怎么改善生活方式?

具体到生活方式上,如何预防卒中呢?鲁教授说,卒中好发于有相关基础疾病或不良生活习惯的人群。如患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心脏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人群。或者吸烟、酗酒、肥胖、运动过少、蔬菜水果摄入过少、精神压力较大的人群,以及口服避孕药的女性。


所以,关于卒中的预防,首先,要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每周至少3次,每次至少30分钟的有氧运动;注意饮食结构的平衡,多吃蔬菜水果,多吃白肉(鱼肉、鸡肉),少吃红肉(猪肉);不吸烟;不饮酒或只饮少量红酒;作息时间规律、不熬夜;减少生活中的各种压力等。对于老年人,还要注意尽量低盐低脂饮食。成人每天盐的摄入量应在3-6克左右。中国北方地区高血压病高发与盐摄入过多有直接关系。

其次,如果患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一定要积极治疗。通常,这些疾病可以获得很好的控制但很难彻底痊愈,这就需要患者配合医生,坚持长期治疗。以高血压为例,收缩压每降低4mmHg,可以使卒中风险下降23%;长期达标的降压治疗可以使卒中整体风险下降38%。控制血压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达标”,即血压要控制在140/90mmHg以下;二是“平稳”,即血压在一天中不要有太大波动。为了平稳控制血压,既要选择合适的降压药,又要注意饮食,减少盐的摄入,还要生活规律、情绪平稳。

要预防卒中,这些人群更不容忽视!

▍ 鲁教授指出,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由于卒中具有高复发的特点,因此,卒中的预防不仅仅针对未发生卒中的高危人群,也包括已经发病的卒中患者。世界范围内,卒中后1年的复发率高达11.1%,10年的复发率高达39.2%。在我国,卒中后3个月的复发率高达12.9%,1年的复发率高达17.7%。因此,针对已经发生卒中的人群,预防其复发更是刻不容缓。

对于已经发生过缺血性卒中的患者,在预防复发方面和没有发生过卒中的人群,其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需要长期服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目前,市面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潘生汀”和“西洛他唑”,以前两种更为常用。抗血小板药主要通过阻断不同的受体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预防血栓发生。当然,由于抑制了血小板聚集,它们的主要副作用是出血。这些出血既包括皮下出血、牙龈出血,也包括消化道出血甚至颅内出血。但无论如何,现有证据表明,对于已经发生缺血性卒中的患者,在血压控制平稳的基础上,使用抗血小板药可以使患者获益。

选择抗血小板药物要综合平衡卒中复发的风险和出血,特别是消化道出血的风险。如果二者风险都不高,可以选择性价比很好的“阿司匹林”;否则建议使用效果更好、副作用更少的“氯吡格雷”。对于明确为心源性栓塞,特别是由房颤导致的心源性栓塞患者,应使用抗凝药来预防卒中复发。常用的抗凝药既包括物美价廉、但需要不断调整药物剂量并检测凝血功能的“华法令”;也包括新型口服抗凝剂如“达比加群”、“利伐沙班”等。药物的具体选择应遵循神经科专科医生的意见。

总    结

鲁教授最后总结:总而言之,戒烟、戒酒、低盐低脂饮食、保持良好心态、生活规律、积极锻炼、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平稳控制血压、血脂并服用“抗血小板”药,是预防卒中复发的关键。已经发生了卒中,并不等于今后就失去了生活质量。部分卒中没有后遗症,只要积极预防复发,可以完全正常的生活;即使对于遗留肢体残疾的患者,在康复的基础上积极预防卒中复发,同样可以维持良好的生活质量。

专家简介


神经内科主任医师 鲁明

鲁明医生1995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 2001年于北京大学获得神经病学医学博士学位。鲁医生于1998年在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完成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在各临床科室轮转实习,熟练掌握了从脑血管病到慢性疾病等各类神经内科疾病的诊治。

在加入北京和睦家医院之前,鲁医生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工作,擅长头痛头晕、脑血管病、肯尼迪病、运动神经元病和神经内科各类疑难杂症的诊治。

鲁医生拥有20年的临床实践经验。除了专注于诊断和治疗运动神经元病,鲁医生还在北京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接受了神经内科专科医生培训。此外,鲁医生还曾在国内外著名医学期刊,如《中华神经科杂志》上发表过40余篇学术文章。

鲁医生是中华医学会神经内科分会认证的神经内科医生,同时他也担任中华医学会神经内科分会青年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北京医学会神经内科分会以及北京神经内科学会等30多个国家或地方学会的副主任委员、常务委员或委员。

本文首发:医学界神经病学频道


-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