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官窑?官釉?傻傻分不清

 RK588 2019-05-26

今天所说的官釉,是宋代定下来的。先来讲讲官窑。官窑这个概念,唐代时有一点觉醒,在当时的文化和科技的影响下,出现的官方窑口就是邢窑,邢窑里烧制的精品,会刻上一个“盈”字,就是唐明皇的“百宝大盈库”里的御用瓷,这就有官窑的概念了。

(越窑青釉花瓣口碗)

(秘色瓷长颈八菱瓶)
后来的越窑,其中的精品被称之为秘色瓷。到了宋代,尤其是北宋后期宋徽宗时代,因为皇家对御用瓷器的偏好,导致官窑的出现。宋朝政权南移以后,官窑就更加发扬光大,形成了官釉这一种概念。

(官窑葵瓣洗)

官釉是指官方认可的一种釉色。这种釉色对后来的元明清都有极大的影响。

(琮式瓶)

上图是琮式瓶。过去我们说天圆地方,琮就是方的,所以用来礼地。琮式瓶在北宋就有生产,北宋生产的琮式瓶特点是比较矮,呈现的特征是里圆外方。上图的瓷器实际上是龙泉窑做的一个南宋官窑,今天的说法叫做龙泉官。

我们所说的官釉,严格意义上是指宋代官窑瓷器闪现出来的颜色。官釉,元明清三朝都有仿制,尤其到了雍乾时期,国家处于盛世,仿制前朝的官窑成为时尚,不仅宫廷访民间也仿。清朝雍正时期和乾隆时期,都对仿制官窑有极大的兴趣。不过清朝时仿制的官窑,跟宋朝时的官窑还是有比较大的差距的,仿制的官窑从釉面上显得过于清亮。

(汝窑青釉纸槌瓶)

宋代的前期,一直使用的白瓷,比如定窑。定窑有很多底下就写一个“官”字。后来审美转向青瓷,这时著名的汝窑,就出现了。汝窑是一种天青色,颜色漂亮、悦目,同时也是很收敛的颜色,一改白瓷给宫廷带来的纯净和刺激。所以到了这个时期,青瓷开始在宫廷流行。

(官窑贯耳瓶)

今天我们都知道,宋代的五大名窑按照顺序是:汝官哥钧定。但是这个是现代的一个排序,宋代是没有这样的称呼的。五大名窑最早的记载,是在明初,当时记载有六种瓷器,是柴、汝、官、哥、钧、定。柴窑这几年也炒得非常热,多专家热衷于考证柴窑到底是哪里的窑口,但是柴窑在宋以后就不见,没办法用实物跟文献对照起来,所以至今还是个迷。柴窑去掉以后,就剩了五大名窑。在晚明的文献当中,《骨董十三说》里提到了汝官哥均定,清代以后,这种说法就越来越普及。

史记上记载,汝窑烧造的时候,加入了玛瑙,以玛瑙为釉,所以釉色就闪现出一种宝光,于是汝窑在文人的笔下就推之为第一。

(官窑笔筒乾隆题诗)

乾隆皇帝以为笔筒是宋代的,还高兴的题诗,实际上宋代还没有笔筒,元代也没有。

我们所说的笔筒有两个概念,一个是装笔的筒,筒状的这个很早就有了,把一支笔装进去,像竹筒这样拿着。大概公元三四世纪就有这样的笔筒了。但是作为我们生活中,案头搁的笔筒,从文献上看,大约在晚明时期才出现。晚明嘉靖万历以后,笔筒才作为文房的一个用具,出现在中国人的案头上。早期的中国没有笔筒,是因为文人使用毛笔的时候,用完一定洗干净,头朝下放。笔筒最开始出现的时候,不一定是用来放笔,是用来放一些杂物,或者放不常用的笔。

这件官窑的笔筒是雍正时期的。雍正时期瓷器的仿古达到巅峰状态。以至于这样一个笔筒拿到乾隆面前,他都误认为是宋朝的。

宋代时期的官釉,提倡一种灰青色,是非常收敛的。今天看到的瓷器普遍上是非常鲜艳的,给我们的感官刺激也很强烈。文化的表达既有热烈艳丽的一面,也有含蓄收敛的一面。今天我们可能不是很能理解,宋代的官釉给皇家带来了怎样的愉悦,但我们应该知道的是:我们的民族、我们的文化曾经有那样辉煌的一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