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窑名瓷釉色及老化纹路特征图、文鉴赏

 名窑名瓷会馆 2023-10-13 发布于江苏

             原创:孙加文(狷介)

                 一、唐代窑瓷

唐代黑胎瓷、柴窑、邢窑处于发韧、发展阶段,文献综述、记载不多,只有文人墨客零星提及,且部分难免有理想化的颂词。

(一)、黑胎瓷

凡是黑胎瓷都是比较久远的古瓷,属极罕瓷种,古文献记载几乎空白。

上下四图拍摄于扬州“486”淘宝市场




(二)、邢窑

1、内丘窑

唐代武周朝内丘窑玉璧底青花碗,釉面略显黄化,开片呈鱼籽纹路,属后天老化现象。

碗内不施釉,仅施化妆土。因历千年老化,白色护胎釉已变为老憎衣色。

鳝鱼黄处釉面痳赖,古玩界称之谓“堆垛”,是烧造时器皿一侧临近火碳,釉汁翻沸,常时间处于游离状态而致。

​玉璧底足是手工制作,修胎痕迹一目了然,这是原始白瓷初创玉璧底典型特征,极为罕见!当年(692年)唐代武周朝重臣苏味道为朝廷采购白瓷对内丘瓷界提出:山有仙而名,水有龙则灵。内丘瓷要想得到官方任可,要学茶贡院模式,取得朝廷认可,上行下效,不名贵都难!内丘瓷不但瓷色要正,更要有特别造型,要大气、端庄,宫里有的民间不能出现。致此,内丘瓷匠将上古礼天重器玉璧型用到瓷器底足器型上,竞意想不到的获得巨大成功,且经千余年沉浮仍反复烧造不衰。内丘制瓷人在器型创新上专注至极,以致研烧玉璧底时想不起来用轮制刮削制作,而一门心思用竹丝刷痕、竹刀修底工艺制作玉璧底足。无需多言,这种“灯下黑、返祖”现象应是很短暂,抑或一过性。

制瓷人经过短暂摸索,“幡然醒悟”恢复轮制刮削制底工艺,器型优美、工艺规整、产量猛增的玉璧底碗就被制作出来,无论以何种标准评判都可以说是特飞猛进!为唐代文人皮日休的诗“端溪紫石砚,内丘白瓷瓯天下无贵贱通用之”打下了物质基础。该时期细白瓷原料经过仔细加工,成形稳定性良好,规格精巧,一件作品从中心向四周侧量,没有任何厚薄不匀和歪扭变形的现象,见上图。

   

内丘窑粉盒

圆似月魂坠,轻如云魄起。

2、巩县窑

巩县窑制瓷烧成温度略高于内丘瓷,釉面次高光,开片鱼籽纹,胎色深浅不一。


​器型设计较前卫开放

上下两图为扬州博物馆藏唐青花瓷片

巩县窑唐青花瓷片断口呈澄泥式粉状胎,浅赭色。

(三)、柴窑

自初唐至北宋末的400余年,为柴窑烧造的存续期,其工艺水平一度处于陶瓷界领军地位。

柴窑为何一举成诸窑之冠,清《南窑笔记》载,显德年间内藏库发生大火将玻璃玛瑙诸金石烧结一处,被柴荣发现后,灵光乍现的“创新”举措,引发了柴窑瓷釉装饰上的一次大变革,这也为一百五~六十年后的汝瓷玛瑙釉开创了先河。

有些学者认为柴窑瓷没有厚胎,非也,柴窑有厚胎瓷,属早期产品,时段应在初唐、中唐、晚唐创制发展期,如该笔筒即是。早期以堆塑、捏塑、模印为主;相对而言薄胎柴瓷应是五代柴世宗前后以刻花、镂雕、贴塑为装饰枝法才出现的。下图为柴窑顶盛期,“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的天青色柴窑瓷。其釉色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响如磬,其妙四如。

五代柴世宗镂雕花瓶

一个瓷窑破天荒的被天子关注,这使得柴窑瓷名声大噪,广为传颂。此“大姑娘”理应有哺乳期、幼儿期、少年及成年生长期才对!

柴窑笔筒,烧造年代疑似649-756年间

柴窑笔筒(或签筒、筹筒、花器)釉色孔雀蓝,宋代往前者称鲜碧色。笔筒范模印塑葡萄纹,应为唐高宗、武则天至唐玄宗天宝年间之物。明早期曹昭《格古要论》详细记述道:“柴窑出北地河南郑州,世传周世宗柴氏时所烧造,故谓之柴窑。天青色,滋润细腻,有细纹,多是粗黄土足。近世少见”。北宋欧阳修《归田录》:“柴氏窑色如天,声如磬,世所稀有,得碎片者,以金饰为器”。《侃柴(五十)》中明确提出:“纵观唐代至元代的古瓷釉色,只有孔雀蓝瓷最像'雨过天晴’色”。

经千余年苍桑,该柴瓷器身尽显诸种老化特征:棕眼、土锈、破泡眼、过烧石灰、吐筋线、松针、菊花、米粒、陈附迹、臭干黑等。这些都是可见的老化标志,还有暗记:在胎釉结合部的釉脚跟里,有若隐若现的冰霜形白色结晶斑。这是不可夏制的柴窑瓷“水印”,亦是柴窑器的“身份证”。现代仿品往往在此处有打磨痕迹,目的:1是放射状打磨痕蒙混鉴测者,极易当着柴窑瓷釉下冰霜结晶。2是干扰判者视线。

图片中胎体、底足尽显柴窑典型特征粗黄土胎。口沿及器身破泡眼无数

底足有大面积既黑且厚的斑块,绝大多数初见者往往当着做旧的伪货——这也是柴窑瓷最易被玩古者忽视的根本原因——其实这是时间老人留下的陈附迹,古玩界称之为“臭干黑”


               二、宋代窑瓷

北宋年间制瓷业得以迅猛扩张,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煤炭开始加持瓷窑业。二是郊祀祭器已经大量使用瓷器,替代稀少、昂贵的青铜器。需求增加恰逢北瓷发展壮大时,各大瓷窑系如雨后春笋林立。南方因无煤炭资源优势,瓷业领军地位逐渐被汝窑、旧官窑、钧窑、定窑等北瓷取代。

(四)、汝窑

《清波杂志》云: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釉。(注:禁,指宫中,非禁止之意,常有误解为后意)汝官窑始建不早于政和元年(1111年)至北宋灭亡宣和七年(1125年)前后总共烧制约14年,算上早期民汝窑1086年开烧,泛汝窑共烧制约39年。

汝窑满釉烧造,该碗外壁为少有的范模印塑牡丹花枝纹。

釉面有龟裂纹,开裂逐渐向碗口放射。为后天开裂,裂缝线及支钉痕里有黑色的陈附迹,应为早期污染形成。

低矮圈足裹釉,里外敛。三芝麻挣钉痕。釉汁莹润、腻厚。(该图最接近实物釉色)

(五)、官窑

南宋顾文荐在《负暄杂录》内曾提到“宣政间(1111-1125年)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亦称旧官窑,其实更是官汝窑,此乃官、汝不分之始。也就是说,你要找北宋官窑,是没有的。有,它就是宣政间的汝窑。

南宋郊坛下官窑渣斗

紫口,古铜胎圈足,柳条纹冰裂痕。豆青釉(亦称粉青釉)面有零散缩釉棕眼分布。

内底官釉疤脸

外底官釉疤脸。古铜色涩胎足墙上细看有细小黑褐斑点,这是郊坛下官窑独特现象。圈足修底不规整,稍失圆。

(六)、哥窑

哥窑胆式瓶,宋人插花装饰摆件。

《宋代瓷器铭文款识解读(九)》记载“宋皇官窑(修内司)有鳝血纹理,晕散状非常明显。这是宋太宗(976-997)谕旨修内司有意而为之的,目的是与皇哥哥(宋太祖960-976)窑器的金丝有明显的区别。”据此推断:1、该藏品应为宋太祖朝之哥窑胆瓶。2、“官哥不分”的源头由此可见。

宋太祖哥窑胆瓶特征

1、金丝铁线纹清晰显眼

2、稀釉(紫)口、铁足

3、二棱痕:口沿下有二棱槽截釉凹凸痕,宋瓷早期明显,中晚期二棱槽加深,凹凸感不明显。

4、文武开片同体,大体开小片,如瓶肚处;小体开大片,如瓶颈处。

5、釉色油白灰,发色酥油亚光。

6、开片纵线左旋,角度达270度左右。

7、釉面有许多缩釉坎、缩釉眼,眼洞深至胎骨。

8、狭圈足失圆、欠规整。

9、底部醮釉,釉层厚薄不均匀。

10、底部釉面有无数孕育晚的金丝,呈色嫩黄。

11、敲击瓶体,有“噗噗”声,年代愈久声愈哑。

12、釉面特别是开片缝隙处有玻璃胶析出,这是千年哥窑瓷器独有现象。

(七)、钧窑

元代钧窑瓷,敛口钵式鸡心碗。


胎体厚重略粗糙,胎色土黄,呈羊肝色。圈足外撇,粗犷豪放。釉厚,下缘距底足有一定距离,呈垂泪珠状。外底酱色,中心有脐状凸起,俗称“鸡心”。


釉面蛋白石光泽,色纯,浑且匀,光而亮。冰裂纹、蟹爪纹密布。

口沿向下有疏朗的兔丝纹。釉色介于天青与月白之间,釉乳浊有玉质感,玻璃质感强。

​美国哈佛大学博物馆藏金代钧窑碗

(八)、定窑

定窑器皿以宣和、政和年造者佳,时为御府烧造。色白质薄,土色如玉,物价甚高。明代曹昭《格古要论》认为定瓷“划花者最佳,素者亦好,亦有绣花者次之”斗笠碗即是划花、色白、质薄的名窑典型器。《归潜志》曰:“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

乾隆御题诗

古香古色雅宜心,宋定名陶器足珍。

质韫珠光堪作鉴,纹镂花鸟具传神。

擎来掌上掬明月,题向诗中证旧因。

盛得朱樱千万颗,满盘琥珀为生辉。

定窑白瓷划花斗笠碗,胎质洁白细腻,釉色匀净,薄而坚硬,素有“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美誉。

碗内壁划花,口沿茫口

名窑定州白瓷瓯,细圈足,釉色极其滋润。因烧造温度高,瓷化強,釉面不开片,此乃是高古瓷中的王者!

典型器斗笠碗

(九)、永乐翠青釉

永乐翠青釉折沿洗胎体和器足处理都很规整,圈足为外敛内直壁式,足内施以翠青釉,足端平切,器物口沿呈色淡雅。该洗为折沿圆口式,釉色清亮滋润,盘里暗刻宝相花纹,外壁暗刻莲辦纹。

永乐翠青釉折沿洗

上下两图是正常采光拍摄图片,呈常态翠青釉质。


上下两图是略加采光拍摄图片,呈青翠龙泉釉色


上下两图是強光拍摄图片,呈甜白釉色

(十)、洋彩

督陶官唐英这样说:“洋彩器皿,本朝新仿西洋珐琅画法,圆琢白器,五彩绘画,摹仿西洋,故曰'洋彩’。”再释:“人物、山水、花卉、龙纹、翎毛无不精细入神,所用颜料与珐琅色同。”洋彩是以五彩、粉彩和料彩相混合或搭配的一类彩料,以白料渲染,光点明暗阴影的一种透视枝法。这种绘法是借鉴西洋画法的一种,几乎从未在瓷胎画珐琅上使用。洋彩较珐琅彩瓷绘画繁满,制作既有绘画图案、彩料使用等按照宫内珐琅彩的规格标准来烧制的彩瓷制品;也有略低于造办处珐琅彩瓷标准的其它彩瓷。烧制地点不同,珐琅彩制作是宫廷造办处。洋彩是:除某些特殊情况外,应是景德镇御窑厂在撑握珐琅彩烧制后,把宫内珐琅料带到景德镇,并制作的风格与宫廷珐琅彩瓷极其接近的御厂官窑。洋彩在雍正晚期属创新瓷,又因雍正朝短暂,存世极少,能见到者凤毛麟角,到乾隆五至九年才正式当着一个彩瓷门类,有一定制作量存世。

雍正洋彩五彩龙纹赏盘。

俯视图全貌

仰视图盘底全貌

圈足全图,足端微见火石红

足端局部后天火石红

局部图案特写,景上添花描画锦纹画法,纹点有显凸立体感。

远视图

(十一)、冬青釉

清末寂园叟《匋雅》记载,东青颜色幽靓,冰纹亦极古雅,非近代所能仿制。《景德镇陶录》描述“东青器,镇窑仿东青户,亦分精粗,有大小式,惟官古户兼造者尤佳。或讹冬青,或讹冻青。

乾隆冬青釉乳丁三足桶式炉,釉厚,色青翠,玻璃光质感强,开冰裂纹。该型罕见,应为雍正后期、乾隆早期若干创试品种之一。

乳丁三足

露胎处呈糯米胎式。

(十二)、旧器如新

旧器如新便是宝,多年代久远,器物的时代特征明显,由于器物制作之时就用料考究,制作精研,在密闭缺氧稳定的环境下保存,大多器物的表面有一层类似薄膜的氧化保护层保护,光泽柔和清亮,温润如新。但又和现代新器物表面的生涩火气、高亮浮光不同,和现代化工做旧的器物更是差别巨大;由于这些器物出土环境单纯,有些在制作之初就被深藏,没有使用过痕迹,这些器物相比传世器物所合信息更干净纯粹,能非常清晰的传递出时代气韵和特点,且不乏有新器型,从不见于馆藏和传世,也不见于文献记载,但器型比例协调,用料考究,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1、北宋黑灰胎女用妆容瓶

该瓷瓶貌视花瓶,实是随身香器,恰切的说是女性护肤妆容器。原因花器是插花用的,重心要下垂,便于沉稳。而此瓶是凤尾型,重心上悬,不利插花后的稳固。器身遍施绿釉,满布细碎开片。刻划纹饰为椒女在篮天白云下,夸张地肩扛大荷叶,脚下有只游戈的鸳,代表自己;欲寻鸯,祈盼在大荷叶蔽护下与尔……


底胎黑灰,北宋晚期,黑土少了,故掺有白土色而显灰。北宋以上黑胎多,且黑。

2、黑胎蓝釉长颈瓶


除底足外满施蓝釉,釉面玻璃质感强,细开片


胎体乌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