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细论柴瓷

 徐宏空间 2014-01-23


      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滋润有细纹,足多粗黄土,制精色异,为诸窑之冠   

              

             

         雨过天青云破处

     者般颜色做将来




               经瓶陈酿沁稻香

             红头麻线系醇殇

             旧时梁山水泊处

             应是小二沽酒廊

                                                 
[转载]细论柴瓷

此尊经瓶重4.635kg,瓶高约42cm,胸径约25cm,环口直径约9cm,底足直径约14cm,厚约0.3cm。

           细  论  柴  

中国陶瓷,做为中国古代艺术品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一直受世人喜爱和瞩目,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几千年来,窑口林立,名品倍出。而柴窑做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以帝王性氏命名的窑口,其生产的柴窑瓷不但被古人称为五大名窑之首,而且被世人尊为瓷皇,柴窑瓷做为中国古陶瓷的王者,在倍受世人景仰的同时,留给世人的却是更多的悬疑,猜测和争论。

相传五代后周世宗皇帝柴荣文武兼备,才情过人,兴趣广泛,尤喜瓷器,因此御设了一个窑场来为自己烧造用瓷,后人称此窑场为柴窑,并在诸多文献中对柴窑瓷的特征做了描述,因柴窑瓷精美异常,在文献中给了极高的评价,古文献曾记载:“柴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滋润有细纹。足多粗黄土,制精色异,为诸窑之冠”。尽管古文献对柴窑瓷有多方记载,但时至今日,无论在私人藏家手中,还是在中国甚至世界各大博物馆都没有一件被世人认可的柴窑瓷,甚至连瓷片也没有,尤其近几年的考古发掘也没有发现其窑口,这一切使柴窑瓷成了中国陶瓷史一个神秘悬案,也由此让世人产生了诸多的猜测和争论。

现在围绕柴窑瓷的猜测和争论主要有以下几点,下面围绕这几点笔者将分别论述,并阐明自己的观点,有不正确之处请与指正,贵在探讨和研究。

一、
柴窑是否存在?柴窑瓷是一个独立的窑口产品?还是其它某个窑口的最精美产品?

对于这个问题,虽然考古发掘没有发现其窑口,但根据古代文献的记录,可以肯定地回答,柴窑是存在的,而且是一个独立的窑口,它生产出了精美的陶瓷,我们称其为柴窑瓷,它并不是其他某个窑口的精美产品,现在的古陶瓷界有的学者经研究认为,柴窑并不存在,或者说柴窑并不是一个独立窑口,柴窑瓷只是湖田窑,或耀洲窑所烧造出的最精美瓷器的一种,甚至有的还认为柴窑瓷就是越窑中的密色瓷,对于以上观点,笔者认为是站不住脚的,理由如下,一,根据历史记载,五代后周世宗皇帝柴荣文武兼备,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他为了满足自己的爱好兴趣,而下令设置御窑场来烧造符合自己审美的瓷器是完全可能的,因为以他的能力此举不费吹灰之力,有此看出在当时皇权为上的社会,柴窑的设立是很自然现象。因此柴窑的设立是有内在的原因和外在的能力的。二,由古代各种文献分析,对于各种古瓷器大类品种的记载还是很详实的,很少有平空杜撰的记载,由宋代大文豪欧阳修,到明代大鉴赏家曹昭,由有十全武功之称清乾隆皇帝,到民国收藏家赵汝珍等对柴窑记载来看,这绝非是他们惟妙惟肖的平空杜撰,同时以他们鉴赏水平也决不会把湖田窑、耀洲窑、越窑中的某一精美品种错看成柴窑的,因此可以肯定地说柴窑是存在的,并创烧出了精美绝伦的被后人称为瓷皇的柴窑瓷器。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既然柴窑瓷确实存在,那么为何现在却片柴未见呢?连至为珍贵稀有的宋汝窑瓷器、宋官窑瓷器,都可在博物馆或私人藏家手中看到,为何就见不到柴窑瓷器呢?对于这个问题有以下几个原因,其一就是柴窑瓷实在是太少了,其实有好多人都认为柴窑同宋汝窑,宋官窑一样都是由朝廷设立专门为皇家烧造用瓷的窑场,如果这样就大错特错了,宋汝窑,宋官窑确实是由朝廷设立专门为皇家烧造用瓷的窑场,它不但供皇帝本人使用,还供整个皇族甚至极品大臣所有,所以它们虽然稀少但还是有一定数量的,而柴窑瓷则不同,它是由柴荣御设,烧造专供自己本人使用、玩赏瓷器的窑场,因为柴荣要求他窑场烧出的瓷器,既是实用器也是绝代的艺术品,其他人是决不可用的,包括皇室成员和极品大臣,皇室成员只能用进贡的密色瓷或其他窑口如耀洲窑、湖田窑、定窑等进贡的瓷器,有此看出柴窑烧造只求质精而不求数量,由于使用范围的控制,加上烧造时间短,可见柴窑瓷数量之稀少了。在当时以如此稀少的数量,到一千多年后的今天,就真的片毫未见也不足为奇了。我们也有此看出古人的严紧,他们在给此窑场起名时是经过斟酌的,他们既没有称该窑场为官窑,也没有按窑场的地域给窑场命名,而只用柴氏的性氏给窑场命名,这就足以说明该窑场所烧瓷器的使用仅限柴荣本人了。现在尚未发现世人认可的柴窑瓷另一个原因就是古文献对柴窑记载虽然详实,但却不够全面,有的还很片面,这就使我们现在对柴窑瓷还不够了解,以至于在鉴定出现了误区,换句话说,就是一件真品柴窑瓷摆在我们面前,我们也不能或不敢认定其为柴窑瓷。那么这个误区在那里呢?通过下面的论述大家就可以找到答案了。

二、柴窑是一个只烧青瓷的窑场?还是也曾烧过白瓷、黑瓷,以及玳瑁釉类瓷器的窑场?

在中国古代各大窑场,有只烧一种青釉瓷类的窑场,也有烧多种色釉瓷类的窑场,那么柴窑是怎么一种情况呢?现在的古陶瓷界有的学者认为柴窑只烧青瓷,并不烧其他类的色釉瓷。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是根据各种古文献记载只提到柴窑中的青瓷,而并无其他色釉瓷的记载,以及柴荣的一句话:“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这句话来判断的。而另有些学者则认为柴窑烧的青瓷是其后来成熟期的专烧品种,在其初创研发期曾烧造过多种色釉瓷,其中有如:白釉瓷,黑釉瓷,及有窑变的玳瑁釉瓷等等。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也是根据各种古文献的记载,以及乾隆皇帝的几首御题诗,乾隆皇帝在把玩宫中所藏柴窑枕时曾题一首诗,其中两句是:“色如海玳瑁,《青异》、《八笺》遗”。在给柴窑碗题诗时有两句是:“都为黑色无青色,记载谁真实事谐”。同时还有根据上海博物馆和北京分别所藏的产自五代的十分精美的尚不能判明窑口,而被一些学者疑为柴窑所产的一件白瓷镂雕殿宇瓷枕和一个白釉刻花碗所得出的结论,甚至有的日本学者经过研究也认为柴窑烧制白釉瓷。对于以上两种观点笔者认为后者更符合现实,下面我们来细细分析,根据文献记载,是由柴荣任命负责烧窑任务的官员向柴荣请定瓷器制式时柴荣讲的那句千古名言:“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其实从这里我们可以分析出很多信息,其一就是柴荣虽然喜欢瓷器,并决定设立窑场为自己烧制用瓷,但最初他心理也没有蓝本这个窑场要烧制什么样的瓷器,才能更符合自己的审美情趣,身份地位,而又惊艳绝世,与众不同。因此他会命窑场先仿照当时的几大名窑,如湖田窑、耀洲窑、越窑、定窑、刑窑等窑口的精品瓷器进行加细加精,并进行革新创新来烧制样品,以便自己裁定这个窑场将来究竟要烧制什么样的瓷器。其实当时窑场的窑工们都是自各大窑场招募来的技术精英,他们此时皇命在身,又有强大的财力物力做保障,因此很快就烧出了个各种类型的精美瓷器,其中有青瓷、白瓷、黑瓷,和如海玳瑁窑变类瓷,由于创新许多新技术和采用许多珍贵材料,这批瓷器华美异常,样品成型,因此才会有负责窑场的官员带着各种瓷器样品向皇帝请瓷器制式的场面,在封建社会官员们向皇帝请定任何东西的式样都必须要呈上样品的。皇帝审阅样瓷,最吸引他的也最符合他审美心理就是一种青如天色的瓷种,也许当天刚下过雨,而那时正好雨过天晴,云破之处蓝天碧现,正好与那青如天色瓷器相互辉映,皇帝见罢,灵光闪显,立刻遥指天边道: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用一句话为窑场的将来指明了方向。那些样品自也被其收入宫中供其玩赏使用。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柴荣要为自己设立窑场之前,自己心理竟没普建这个窑场要烧什么样的瓷器吗?这个问题确实很让人困惑,不过从官员向其请定制式的情节上看,实际情况确实如此,如果其心理早就想烧那种青如天色的瓷器,他大可直接下令窑场去研制烧造就可以了,也就不会出现官员向其请定制式的情节了,其也就不会说出:“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这句经典名言了。

下面我们在从:“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这句话来分析柴窑是只烧青瓷,还是曾烧多种色釉瓷,柴荣当时所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这个窑场的将来就烧制这种雨过天晴云破处那种颜色的瓷器。那句话的·将来·两字以明确指明那是窑场将来要专烧的瓷器品种,既然有将来,那么就会有现在,那么现在窑场烧的是什么品种瓷器呢?难道只有青瓷一个品种吗?我们从乾隆皇帝的几首御题诗中就可以看出柴窑瓷不但有海玳瑁色,还有黑色,这就足以证明柴窑曾经烧过多种色釉瓷,有海玳瑁色,还有黑色,那么有没有白瓷呢?这一点勿用置疑,因为在唐代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冠甲天下,柴荣设窑既烧青瓷还烧海玳瑁色黑色瓷,就决不会忽略白瓷的。

[转载]细论柴瓷

论述到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柴窑设立之初,曾经烧过多种色釉瓷,青如天色瓷只是经柴皇御批,后来才专烧的一个品种,因此我们可以认定现藏于中国两个博物馆的产自五代的精美绝伦的白瓷枕和白瓷碗应为柴窑产品,可见千年以后的今天,并非片柴未见,只是我们对柴窑还不够了解,使鉴定出现误区,才使被尊为瓷皇的绝世国宝埋没尘途。

在有一种推测,“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也可译做,“雨过天晴云破处,诸般颜色做将来”,那么诸般颜色都是什么颜色你,雨过天晴云破之处,应有碧蓝的天,白白的云,以及其他阴晦不定等颜色。因此柴窑会烧白瓷以及天青色瓷是确定无疑的。

三、柴窑烧造的青瓷中只有青如天一种釉色吗?还是在青色中存在着多种色差?

[转载]细论柴瓷

在古文献中记载柴窑首先提到就是:“青如天”这句话,或“谁见柴窑色,天青雨过时”,因此许多学者认为柴窑瓷只有青如天一种釉色,不可能存在其他青色,而有的学者认为青如天色只是柴窑瓷中最完美、最高贵的品种,柴窑瓷中还存在粉青、豆青、灰青,等多种色差的青色。对于以上观点笔者认为都对,但存在着偏颇,我们应该这样理解这个问题,柴窑在烧瓷过程中尽管其窑工技术高超,但不可能把每窑的瓷器都烧成纯正的青如天色,因为瓷器在窑中摆放位置的不同,细微的温度变化都会使瓷器釉色产生变化,这就使一窑出炉的瓷器釉色很少有一致的,不但柴窑如此,大名鼎鼎的宋汝窑,宋官窑也是如此,如果我们细心观察研究就会发现宋汝窑瓷的釉色各有不同,很少有一致的。这都是技术条件限制所造成的,因此柴窑能烧出天青、粉青、豆青、灰青等多种青色是很正常的,问题是这些种青色瓷即使烧的完美无暇就都能出场呈给皇帝吗?我想是不能的,因为皇帝以有旨要纯正的青如天色瓷,官员是不敢把除青如天色以外瓷器呈给皇帝,只能把纯正的完美无暇的青如天色瓷器呈给皇帝,其他色青瓷只能视为废品砸碎深埋,这也是柴窑稀少的另一个原因,我们也因此知道如有留传于世完整的柴窑瓷只能是青如天色,但若是瓷片发现有天青,粉青,豆青,灰青等多种青色则不足为奇。当然如果当时有官员或窑工冒死匿藏而留传于世,那就另当别论了。在有就是当初烧的样品也可能有不是纯正青如天色的完整器物而被留传下来也未可知。青如天色是柴荣追求的完美意境,当时窑工在短短的时间能烧出几件完美的青如天色瓷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也许柴荣要的就是那种独享绝世稀有艺术品的满足感吧。

四、柴荣所御批的“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那种颜色到底是什么颜色?

“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这是柴荣为其窑场将来烧制瓷器所指明的釉色,那么“雨过天晴云破处”到底是什么颜色呢?对这个问题自古以来就争论不休,有的认为雨过天晴云破处是一种蓝色地但浮有淡淡白色的一种颜色,还有的认为雨过天晴云破处就是后来汝窑、官窑烧出的那种天青釉色,这一点被现在大多数学者所接受,那么果真如此吗?我们来细细分析,其实我们谁都知道一场大雨过后,天晴云破处,天空出现的是一种清朗明净的蔚蓝色,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那种体验,那就是大雨过后,雨过天晴,清朗明净的蔚蓝天空会让我们眼前一亮,被那迷人的颜色吸引的同时,心胸会豁然开朗,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我想柴荣当时就是那种感觉,所以才选中那种颜色做为自己窑场将来烧瓷的釉色,这一、是人的正常审美观点使然,因为那种颜色确实即高雅又超凡脱俗。二、是这种颜色自古没有,却实是开创先河。符和柴荣自己设窑场烧就是要开创古今那种霸主心理。因此柴荣御批的是那种清朗明快的蔚蓝色,雨过天晴云破处是只天的颜色,决不会还算上旁边的白云,那种认为雨过天晴云破处是一种蓝色地但浮有淡淡白色的一种颜色是不正确的,那么有的认为雨过天晴云破处就是后来汝窑、官窑烧出的那种天青釉色这个观点正确吗?下面我们结和古文献来分析一下,古文献有:“雨过天青,止柴窑器色如是,汝窑所仿以不类|”的记载。由此看出古人认为雨过天晴的釉色也就是柴窑瓷器烧过为止啦,汝窑所仿以不太一样。在有古文献还有柴窑器:“色异制精,为古来诸窑之冠”的记载,可见古人认为柴窑瓷的釉色是与重不同的,为各古窑之冠,试想如果柴窑瓷雨过天晴云破处的釉色与汝窑、官窑、湖田窑等的天青釉色一样,分不出高低,那么古人也就不会有此记载了。因此柴窑瓷雨过天晴云破处的釉色与汝窑、官窑、湖田窑等的天青釉色是不一样,所有记载柴窑瓷“青如天”都是只雨过天晴天空那清朗明净的蔚蓝色,这才是“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那种颜色的真正颜色。

【讨论】周世宗柴荣所言: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 根据文献记载,柴荣成为后周皇帝后在位时间也只有六年,这六年时间里,柴荣并不是专心一意的研究烧制瓷器,窑场工人也不会一下子就把这【天青】美色做出来,当然要模仿与自然相同的色彩,并不容易,【唐卡】就是选用矿石做为颜料,已经很自然了,但是并没有经过高温熔炼窑变,所以我认为在后周包括两宋时期这种【天青】也只是求追的境界而已

五、柴窑瓷的“明如镜”究竟应如何理解?
[转载]细论柴瓷

在古文献中记载柴窑首先提到就是:“青如天”,接下来说其“明如镜”,对这句话的理解现在也存在着分歧,有的学者认为柴窑瓷的釉是玻璃釉,质感强烈,光亮明净,如玻似镜。而有的认为柴窑瓷的釉是乳浊釉,虽光亮却温润,有很强的玉质感。在对这个问题分析之前,我们先明确一个问题,那就是古人所说的“明如镜”这个镜应该是只铜镜,铜镜映光,再明亮也不是很强烈的,有了这个前提我们在分析柴窑瓷的釉,椐古文献《南窑笔记》中有:“柴窑,周武德年间,宝库火,玻璃、玛瑙、诸金石烧结一处,因令作釉”的记载。我们可知柴窑的釉药成分应和宋汝瓷相似,那么这段记载是否可靠呢?我想是可靠的,因为在很多古文献中都有对柴窑瓷釉面光泽的记载,如:“宝莹射目光”,“其色正碧,流光四溢”,“千年火气隐,一片水波光”等等。虽然这些记载可能有夸张的成分,但还是透露出柴窑的釉质与重不同的信息,在有从当时的环境来看,各大窑口如:越窑、耀洲窑、湖田窑、定窑、邢窑等窑口烧制的顶级瓷器,以堪称绝代精品,而柴荣却要自己设窑场烧制自用瓷,可见他设窑场的用意就是要用自己的皇权力量,烧制出一种开创历史先河,绝世古今的瓷器品种。他为了自己烧的瓷器能与众不同,并章显高贵,自是不惜工本,而采用当时珍贵的玻璃、玛瑙、及其他宝石做釉药是完全可能的。我们也因此看出,后来的宋汝窑瓷其实就是仿柴窑烧制的,古人曾有:“北宋汝窑颇仿佛之”,“谁见柴窑色,天青雨过时,汝窑磁较似,官局造无私”的记载。可见是非常正确的,只是汝窑没有掌握柴窑的一些制瓷精髓,所以仿的以不类。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肯定柴窑瓷釉是一种乳浊釉,同汝窑釉基本相同,柴窑瓷标准青如天色瓷的釉面应该是光亮明净,滋润细腻,温润莹玉的质感。就是在一千年后的今天我们见到它,它的釉面仍就会向润湿一层水一样闪现一种滋润莹透,映可照影的光泽,当然受侵蚀严重的除外。这就是柴瓷“明如镜”的含义。那么是否所有柴窑瓷片都是这种质感、这种光泽呢?不全是的,因为瓷器釉面的质感、光泽和釉色一样决定于烧成温度的高底,瓷器在窑中受的温度高,釉面玻化强度高,光泽强烈,闪光炫目,反之瓷器在窑中受的温度低,釉面玻化强度低,光泽暗淡,甚至有亚光现象。只有把温度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围,才能烧出釉色纯正,有温润莹玉质感,滋润莹透、映可照影光泽釉面的瓷器。因此我们在鉴定瓷片时不要因为是否“明如镜”就判定其是或不是柴窑瓷片,而应综合考虑和分析。更何况当时釉药的配方应是在不段研制实验中,有差异是很正常的。
六、柴窑瓷的“薄如纸”只的是什么?
[转载]细论柴瓷

在古文献中记载柴窑大多提到其:“薄如纸”,对于这个“薄如纸”自古以来也是重说纷纭,有的说“薄如纸”是指柴窑瓷的釉层薄的向纸,有的则认为“薄如纸”是指柴窑瓷的胎向纸一样薄,还有的认为“薄如纸”是指柴窑瓷整体瓷壁而言,对于以上观点笔者认为最后一点是正确的,我们再来细细分析一下,古人对柴窑瓷的记载以:“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为多,这四句话既是对柴窑瓷的一种记载,也是对柴窑瓷的一种赞美,不但是赞美柴窑瓷釉色美,而且轻灵秀巧与众不同,既然是记载和赞美,那么它肯定是对一件瓷器整体的记载和赞美,换句话说他会记载或赞美柴窑瓷的瓷壁做的很薄,轻灵秀巧与众不同,他不会只记载或赞美柴窑瓷的釉层或瓷胎很薄,因为古代各大窑口中,烧制薄釉或薄胎瓷器的很多,不足为奇。而只有柴窑瓷把胎釉结合的瓷壁做的很薄,显的与众不同,才会得到古人公认的赞美,当然了“薄如纸”只是形容瓷壁很薄,并不一定真的向纸一样薄,尤其我们更不要往现代的纸张上去想。既然古人记载柴窑瓷“薄如纸”,那么柴窑瓷是否都是薄瓷壁呢?事实上不是的,因为我国古代制瓷工匠制瓷不但讲究美学,而且讲究力学,他们会根据瓷器不同的使用功能,而把力学和美学进行完美的结合,设计出完美的瓷器。象茶具、餐具、文房用具、摆件可以做的很薄,象瓷枕,花盆,鼎炉等需要承受压力器物则要做的厚重些,以免在使用中容易损坏,即使薄壁瓷器是柴荣克意要求的,也不可能把各类型瓷器都做的薄如纸的,因为会使有的瓷器无法满足使用功能。即使同一器物,器壁做的薄如纸,但其经常受力的部位,如:腿、耳等部位也不会做的很薄,明代张应文《清密藏》曾记载:“论窑器,必曰柴、汝、官、哥、定,柴不可得矣,闻其制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此毕亲见,故论之如是其真,余项见残器一片,制为涤环者,色光则同,但差厚耳”。此段记载应是可信的,张应文见的可能是一个洗的端耳,因要承受端力,因此做的较厚。有此我们得出结论,“薄如纸”只是柴窑瓷中,某种类器物的一个特征,并不是所有柴窑瓷的特征,也不能用是否“薄如纸|”来肯定或否定一件器物、一件瓷片是否为柴窑瓷。
七、柴窑瓷的“声如磬”究竟应如何理解?
在古文献中记载柴窑大多提到其:“声如磬”,那么对这个“声如磬”究竟应如何理解呢?现在很多人都认为就是用手敲击柴窑瓷其会发出如金属“铃铃”的清脆声,或如石磬的响亮声,其实这样的认为是不全面的,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明确古人说的“声如磬”这个磬是什么磬,是古代用玉或石制成的打击乐器,还是和尚敲的铜铁铸的钵状物,对此笔者认为是后者,因为用玉或石制做的磬打击时会发出响亮的声音,但声音短而单调,任何窑口的瓷器敲击都会发出那种响亮声音。而庙中和尚敲的铜磬则不同,它敲击时不但声音响亮,而且有很长的余音,声音悠扬。因此古人记载柴窑“声如磬”就是只敲击柴窑瓷时会发出铜磬一样的响亮而带余音的声音。因为这是柴窑瓷与其他窑口瓷不同的一个特点,因此古文记载“声如磬|”只见柴窑瓷,而并不见其他窑口。再有要瓷器做到声如磬是要具备很多条件的,首先是瓷土质量要好,做成后瓷胎要坚致密度好,同时烧结温度要高,在有就是瓷壁要薄,而且要器型要规整。显然柴窑瓷以具备了这些条件。那么是否所有的柴窑瓷都是“声如磬”呢?其实并不是的,只有薄壁敞口的如:碗、钵、盂、渣斗等类型的器物敲击时才会发出“声如磬”的声音,象瓷枕等类器物是不会发出那种声音的。

【注】这尊酒经瓶放在桌子上,敲击桌面也能听到如【磬】般声音。

【讨论】声波频率由质量,几何尺寸等因素影响

八、柴窑瓷的“有细纹”这个细纹究竞指的是什么?
       [转载]细论柴瓷

[转载]细论柴瓷

 在古文献中记载柴窑大多提到其:“有细纹”这个釉面的特征,而在记载其他古窑如:汝、定、官、哥、钧、耀、龙、越等诸窑瓷器的釉面特征都没有这么个说法,难道这个“有细纹”是柴窑瓷的釉面的独有特征吗?对此有的学者认为这个细纹是指柴窑瓷釉面的开片,另有的学者认为这个细纹是指柴窑瓷釉面有类似钧窑瓷窑变类的细细条纹,有的学者认为这个细纹是指柴窑瓷釉面下刻划的某种细纹饰,对于这些观点我们在来探讨分析一下,先从最后一个观点说起,如果说“有细纹”是指釉面下刻划有细细的纹饰,那么这个纹饰就绝不可能就是简单的线条,应当是十分精美的图案,因为当时的耀洲窑、越窑、湖田窑等窑口的刻划工艺以达到极高的水平,而柴窑瓷是供皇帝本人使用的御用瓷,如果用刻划花来装饰瓷器,则要求图案之精美可想而知了。如果是这样的话,精美的图案装饰美就成了柴窑瓷继釉色美之后的另一大美点了,古人用“青如天”三个字就足以形容和记录柴窑瓷的釉色美,用“有细纹”能足以形容和记录柴窑瓷的图案美吗?显然是不可能的,古人是不会用这种模糊方式来记录和形容柴窑瓷的至为重要的特征的,因此我们应认为这个观点是站不住脚的。我们再分析第二观点,如果这个细纹是指柴窑瓷釉面有类似钧窑瓷窑变类的细细条纹,那么这个特征是怎么形成的呢?是柴荣御批的要的这个特征吗?柴荣御批是那种“雨过天晴云破处”那种清朗明净的蔚蓝色,难道后来还会补充说要在青朗明净的釉面再加一些窑变细细条纹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如果是窑工在烧瓷中无意形成的,那也只能是极个别瓷器窑变形成的特征,而古文献中记载柴窑“有细纹”应是一个普遍特征,因此这个细纹不是指柴窑瓷釉面有类似钧窑瓷窑变类的细细条纹。我们在看第一种观点,有的学者认为这个细纹是指柴窑瓷釉面的开片,对于这个观点笔者认为是正确的,因为在诸多的古文献中记录瓷器的开片,都是“纹”这个字来记录的,明代文震亨《长物志》记载:“官、哥、汝窑,以粉青为上,淡白次之,油灰最下。纹取冰裂、鳝血、铁足为上,梅花片、黑纹次之,细碎文最下”。这些记载的“纹”字都是指瓷器釉面开片,还有明代田艺蘅《留青日札》记载哥窑是:断纹多,号百圾碎,故曰哥窑。这里的“断纹”也是指瓷器釉面开片。因此记载柴窑瓷“有细纹”是指瓷器釉面开片是正确无疑的,只是向:汝、官、哥等窑的瓷器也都有开片,古人对他们的记载都是:鱼子纹、牛毛纹、蟹爪纹,百圾碎,金丝铁线,等比喻形象的记载,为何记载柴窑的开片只说“有细纹”这么简单呢?其实这正是柴窑瓷的釉面开片与汝、官‘哥等窑瓷器釉面开片的不同之处,汝、官‘哥等窑瓷器釉面的开片片纹大多较粗、较多,纵横交错,甚至有的层层叠翠,大多很明显,而柴窑瓷的开片应该是极细微的,若隐若现,而且片纹极少,很少构成纵横交错的现象,古人无发找到贴切形象的比喻,因此只记载为“有细纹”指出柴窑瓷釉面有细微开片的特征。
   九、柴窑瓷的“足多粗黄土”究竞指的是什么?
   [转载]细论柴瓷

[转载]细论柴瓷

在古文献中记载柴窑大多提到其:“足多粗黄土”这个足底的特征,那么这个“足多粗黄土” 究竞指的是什么?这个问题可以说是现在争论最大的一个问题,因为它关系到柴窑瓷胎体的特征,因此十分重要,现在有的学者根据这个记载认为柴窑就是一种较粗的黄土胎,因足底露胎无釉而显出粗黄土的特征。对于这个观点有的学者坚决与以否定,理由是柴窑瓷既被尊为瓷皇,为诸窑之冠,怎能是粗黄土的瓷胎,而且足露粗黄土实在与瓷皇的身份不相佩,同时粗黄土胎又怎能烧出“薄如纸,声如磬”的效果呢?因此有的学者推断认为柴窑瓷采用的是刮釉垫烧,在除去釉药的足底刷有红黄色汁水,烧成后足底露胎处呈红黄色,犹如“粗黄土”一般。更有的学者认为“足多粗黄土”就是一种护胎釉的特征。还有的学者认为“足多粗黄土”是只瓷器烧制时垫烧的痕迹,器物在出窑后往往会出现一层薄薄的高温护胎泥,呈现不规则的氧花铁还原色,显得粗糙近黄色,如粗黄土。还有的学者认为是柴窑瓷烧制时为防止窑沾在底足垫有一层粗黄土状的垫烧土,器物出窑后有的粘在足底部,而被古人称为“足多粗黄土”。一时间研究柴窑瓷的学者各种观点呈现,重说纷云,各持己见,说的各有各的道理,却又不能完全令人信服,甚至有的学者干脆否认这个观点,认为是古人记载错误,“足多粗黄土”并不是指柴窑。那么究竟如何理解这个“足多粗黄土”,我们还是先分析一下重学者的各种观点在做结论,我们先从最后一种观点进行探讨分析,“足多粗黄土”会是粘在瓷器底部粗黄土状的垫烧物吗?在五代的时候,我国的瓷器制造工艺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各窑口精品叠出,制瓷技术也得到提高和发展,出现多种支烧、垫烧技术,如耀洲窑的三叉、四叉、五叉支烧技术,越窑的刮釉垫烧技术都以将瓷器的底足处理的很完美,而柴窑瓷做为高规格的御用瓷不采用先进的垫烧技术,而会采用那种落后的粗黄土类的垫烧土来垫烧吗?制精色异的瓷器底足却粘有粗黄的垫烧土,这样的瓷器能让皇帝满意吗?能被后人称为瓷皇吗?想来是不可能的。因此这一观点是站不脚的,我们在看倒数底二种观点,“足多粗黄土”会是显得粗糙近黄色的薄薄高温护胎泥形成垫烧痕吗?在各古窑口中,只有湖田窑的瓷器底足大多会有这种特征,那种粗糙近黄色的垫烧痕,往往伴有黑色的铁质斑,古人将这种垫烧痕称为“糊米底”形象而有生动,这种垫烧痕就是在我们现在人来看,无论是古瓷学者,还是门外汉,都会认为称其为“糊米底”非常贴切,而不会有人认为其称为“粗黄土”会帖切,因为那种垫烧痕怎么看也不会跟粗黄土联系在一起。古人能写书立传都是大鉴赏家自也不会如此荒唐,因此这一观点同样是站不脚的。我们在看倒数底三种观点,“足多粗黄土”会是一种护胎釉吗?在各古窑口中,宋钧瓷是使用护胎釉最多的一个瓷器品种,其底足多刷有褐色护胎釉,古人称为“芝麻酱底”,

[转载]细论柴瓷[转载]细论柴瓷



我们在鉴定钧瓷的时候可以很容易把护胎釉、瓷釉、胎体分开来,因为护胎釉也是一种釉,它刷在胎体上,会平整匀净的附在胎体上,并伴有釉的光泽,很容易看出来,即使柴窑使用的是一种土黄色护胎釉,古人也会看的出来,不会看成是“粗黄土”,因此这一观点同样是站不脚的。我们在看倒数第四种观点,“足多粗黄土”会是刮釉垫烧,在除去釉药的足底涂刷的红黄色汁水吗?在五代的时候,只有耀洲窑、越窑采用过这种挂釉垫烧工艺,其底足留下的痕迹,确实有的呈红黄色,而且很浓重,不过他就向现代仿古瓷在底足做的浓重的火石红一样,很容易鉴别,他的特征也根本和粗黄土联系不上,因此这一观点同样是站不脚的,现在就剩第一种观点啦,其实我们从古人的记载上直接判断,“足多粗黄土”就是只柴窑是一种较粗的黄土胎,因足底露胎无釉而显出粗黄土的特征,那么这种观点正确吗?具笔者分析是正确的,之所以有的学者产生误解,认为柴窑瓷既被尊为瓷皇,为诸窑之冠,不可能是粗黄土的瓷胎,而且足露粗黄土实在与瓷皇的身份不相佩,同时粗黄土胎烧也不出“薄如纸,声如磬”的效果。这是他们对柴窑瓷使用的这种粗黄土胎的特性还不了解,其实这种粗黄土胎是柴窑工匠智慧的结晶,我们大家都知道,在唐代古人发明了一种砚台,是把一种河中细沙泥,经过特殊工艺的淘洗澄制,然后在经烧制而成,古人称为澄泥砚,为古代四大名砚之一,有黄色、橙色等多种颜色,这种澄泥砚表面看就是细沙泥胶结而成,但十分坚致,敲击发出金属般的声音,柴窑的工匠们就是将这种技术用在了制瓷工艺上,发明了一种用黄色细沙泥澄制的瓷胎,其实古人在记载柴窑瓷以有:“沙泥为胚,足露黄土”的记载,只是没有被我们参透玄机而以。乾隆皇帝在给柴窑枕的题诗中曾有:“土性承足在,铜非钳口为”的诗句,指出了柴窑瓷不但是黄土足,而且器物的口部因釉薄而显现出黄色胎体,在口部形成了象镶了铜口一样的黄色圈

[转载]细论柴瓷[转载]细论柴瓷
前者加闪光,后者白光拍摄


[转载]细论柴瓷

,在给柴窑碗的题诗中用了一句:“足土口铜藏尚皆”再次指出了这个特征。那么柴窑瓷既是用黄色细沙泥澄制的瓷胎,为何古人却记载为“粗黄土”泥,其实古人记载是非常正确的,这个细沙泥经过特殊工艺的淘洗澄制以十分的细,但看上去还是一种颗粒状,而与其他窑口以淘制成?面状?的瓷胎比还是相对要粗一些,打个比喻:就如同头发已经很细,但和汗毛相比,头发还是很粗一样。古人就是看柴窑瓷的足底露胎,黄色细沙泥胎比其他窑口的瓷胎相对要粗一些,所以才会记载柴窑瓷“足多粗黄土”。其实这种黄土沙胎,胶结性非常好,十分细密坚致,同时对釉药有极强的吸附性,可以把乳浊釉施的很薄,并且在烧制时不会出现流釉、积釉现象[转载]细论柴瓷

,使釉面光亮如镜,这种瓷胎显然是精心选择的,柴窑瓷能达到“薄如纸,声如磬”的艺术效果和所使用这种瓷胎是有直接关系的,同时我们从澄泥砚上可以看到这种瓷胎不但不影响美观,而且彰显贵重,非常有艺术效果,完全可佩瓷皇,和诸窑之冠的美誉。柴窑瓷釉为青如天色,足为黄土色,天青地黄,是否有天地合一的思想理念在里面,我们就不得而知啦?

[转载]细论柴瓷

[转载]细论柴瓷



[转载]细论柴瓷

[转载]细论柴瓷  
[转载]细论柴瓷
(60倍)


    那么柴窑是否只有黄色细沙泥这一种瓷胎呢?并不是的,因为古人记载是“足多粗黄土”这个“多”字是说柴窑瓷大多数是粗黄土胎,并不是足部粗黄土很多的意思,因此说明柴窑瓷并不全是黄土胎,我们从白瓷镂雕殿宇瓷枕可知至少还有灰白瓷胎,至于是否还有其他类瓷胎还有待我们去发现和探索,其实柴窑由最初设立到结束,短短的几年,始终应是处在不断试验研制阶段,不但是柴窑,其他任何窑口在建立之初都会有这个阶段的。工匠们为烧制出最精致最完美的青如天色瓷器,并能保正很高的成品率,始终在研制各种釉药的配方,也研制各种胎料配方,用什么釉药在配用什么胎料才能确保高成品率烧出皇帝规定式样的瓷器。柴荣只是要青如天色瓷器,并不会规定用什么瓷胎料,因此柴窑瓷有多种类的瓷胎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那么柴窑瓷是否都是薄瓷壁呢?事实上不是的,因为我国古代制瓷工匠制瓷不但讲究美学,而且讲究力学,他们会根据瓷器不同的使用功能,而把力学和美学进行完美的结合,设计出完美的瓷器。象茶具、餐具、文房用具、摆件可以做的很薄,象瓷枕,花盆,鼎炉等需要承受压力器物则要做的厚重些,以免在使用中容易损坏,即使薄壁瓷器是柴荣克意要求的,也不可能把各类型瓷器都做的薄如纸的,因为会使有的瓷器无法满足使用功能。即使同一器物,器壁做的薄如纸,但其经常受力的部位,如:腿、耳等部位也不会做的很薄,明代张应文《清密藏》曾记载:“论窑器,必曰柴、汝、官、哥、定,柴不可得矣,闻其制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此毕亲见,故论之如是其真,余项见残器一片,制为涤环者,色光则同,但差厚耳”。此段记载应是可信的,张应文见的可能是一个洗的端耳,因要承受端力,因此做的较厚。有此我们得出结论,“薄如纸”只是柴窑瓷中,某种类器物的一个特征,并不是所有柴窑瓷的特征,也不能用是否“薄如纸|”来肯定或否定一件器物、一件瓷片是否为柴窑瓷。

十、柴窑瓷是否有采用刻划花等工艺做为装饰的品种?
柴窑瓷是否有采用刻划花等工艺做为装饰的品种?这个问题古人没有文献记载,不过现代学者对此很有争议,有的学者认为,柴窑瓷是以釉色取胜的瓷种,加上古文献没有记载,因此柴窑瓷是没有采用刻划花等工艺做为装饰的品种,而有的学者则认为,柴窑瓷即使是以釉色取胜的瓷种,即使古文献没有记载,也是有用刻划花等工艺做为装饰的品种,因为汝窑瓷也是以釉色取胜的瓷种,古文献也没有记载其有纹饰,但在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带有纹饰的瓷种,这个问题让我们继续探讨一下,柴窑在设立之初,曾经仿烧各大名窑做为样品,以供柴荣审阅,样品瓷肯定会有采用刻划花等工艺做为装饰的品种,而在经柴荣御批窑场专烧青如天色瓷后,窑场会烧制青如天色而有在上面刻划纹饰的瓷器品种吗?我们以常理推断一下,当时的窑场的工匠都是制瓷高手,技术全面,精通刻划花工艺自是不在话下,他们在烧制出,“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完美瓷器后,应该会想到如果在再瓷器上刻划上精美的纹饰,会不会使本以完美的瓷器更加锦上添花呢?这个想法,想来也会得到柴荣的支持,因为柴荣渴求的就是尽善尽美的瓷器,在这种情况下,工匠开始尝试烧制刻划有纹饰的青如天色的瓷器,其结果会如何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可以在汝窑瓷身上探寻一下,我们知道现存于世的汝窑瓷,带有纹饰的就那么三、四件,还有一些出土的瓷片,和汝窑瓷整体存世量相比,显的微乎其微,汝窑的烧制时间要比柴窑长很多,为什么只烧制那么几件刻划有文饰的瓷器,是汝窑的工匠们不善于刻划花工艺,还是带有刻划花工艺的瓷器不受统治者所喜爱,我想这两点都不是,而是另有原因,这个原因应该是在汝窑的制瓷工艺上,我们知道汝窑瓷采用的乳浊性质的玛瑙釉,这种釉比较粘稠,施在瓷胎上遮盖性很强,即使在瓷胎上刻划上精细的文饰在玛瑙釉的遮盖下,纹饰显隐隐约约,没有一点清晰明快感,不但显不出纹饰的精细美丽给器物增添美感,反而让不清晰明快的纹饰破坏了釉面原有的清亮明净的玉质感。现在让我们细细品味带有纹饰的几件汝窑瓷,在和无纹饰的想比较,确实有这个问题。想来因为这个原因有纹饰的汝瓷没有被统治者接受,下令停烧,只给后人留下几件可怜的带有刻划纹饰的汝窑瓷。柴窑的烧制工艺与汝窑相近,也是乳浊粘稠的玛瑙类釉,想必柴窑的工匠在烧制刻划有纹饰的青如天色瓷器时也遇到了这个问题,柴荣高超的鉴赏能力,也不喜欢纹饰不清晰的青如天色瓷器,纹饰不但没有使瓷器锦上添花,反而是画蛇添足,而下令废止。想来数量甚微,也不一定得以留传,因此不见后人记载。如果上述推断正确,那么可知柴窑瓷是有采用刻划花等工艺做为装饰的品种的,只是能有几件就不得而知了。
十一、柴窑的窑址究竟在那里?
关于柴窑的窑址究竟在那里这个问题,由于考古发掘没有找到,古文献的记载又不是很祥尽,因此引起当代诸多学者的不同猜测,当然这些学者大多数认为柴窑没有独立窑口,柴窑瓷只是当时几大名窑中某一窑口烧制的顶级产品,因此柴窑的窑址自是归属于他们认为烧制柴窑瓷的窑口,因此我们对这些观点不在做评述,在此只大胆阐述自己的推测:在五代,中华大地名窑林立,各种瓷器精品叠出,柴荣做为一帝王,就是再爱好瓷器,也完全可以座享各地进贡的瓷器名品,而他却非要自己设立御窑场,可见设立窑场,研制烧制能满足自己审美情趣,而又绝世古今的瓷器,只是他的目的之一,还有另一个目的就是自己想参与其中,亲自体验那种在自己的掌控下创造性烧制出精美艺术品的成就感。如果我们的推测正确,柴荣真有这种心理,那么他就绝不会把这个窑场依托在当时的任何窑口之下,因为如果那样的话,一来地理位置较远,不利自己的监督掌控,二来即使烧出绝世名瓷也会降低他的成就感。因此他肯定会独立设制窑场,同时窑场的位置距他的皇宫都不能太远,应该就在其都城之内,其实柴荣设窑烧瓷仅供自己玩赏使用,只求精品,不求数量,因此窑场的规模不会很大,他大可在皇宫附近选一个院落,建二、三个馒头窑,就可满足烧制用瓷的需要,至于窑工,制瓷原料,制瓷设备,一方面可在当时各大名窑中选拔调运,一方面可自全国征调能工巧匠,和优质制瓷原料。皇命所至,相信一个规模不大的窑场不久就可投产使用了,这样以来,柴荣就可在闲暇之余,亲临窑场监督指导窑场对瓷器的研制、试验、烧制工作。椐古文献《南窑笔记》中有:“柴窑,周武德年间,宝库火,玻璃、玛瑙、诸金石烧结一处,因令作釉”的记载。这里提到了“宝库火”三个字,是只什么呢?是不是柴荣将都城内的一个装有国家重要物资的库房院落改成了窑场,在那里生火烧瓷,因此古人称其为“宝库火”呢?至于《格古要论》记载“柴窑出北地”也不一定有什么错,也许那个库房在都城北面,古人将那个地方叫北地,因此才会有“柴窑出北地”的记载。在有一点我们应该考虑,柴窑烧制时间很短,在短短几年时间,不但开创先河的烧出了青如天色瓷,而且发明了玛瑙釉,并把制造澄泥砚的技术用在制瓷技术上。这一系列开创古今的技术革新,与柴荣的直接的参与、决策是分不开的,如果柴窑设在湖田、耀洲、越洲等遥远的地方,柴荣只靠传旨来参与、决策,在哪个还是战乱的年代是很难做到的,因此这一系列推测,我们得出的结论就是:柴窑的窑址就在当时的都城内,当然这一推论正确与否,就只有等待将来考古发掘的证实啦。
通过以上对柴窑瓷个各方面有争议问题的探讨、分析、推测、论述,虽然不一定十分正确,但相信大家对柴窑的性质,柴窑瓷的特征会有了更近一步的了解,也更加明白了柴窑在我国陶瓷史上的历史地位,以及柴窑许多开创先河的制瓷材料的应用,对我国后来陶瓷制造技术的深远影响。因此我们研究柴窑瓷还有几个方面是不能忽略的,其一是柴窑瓷的瓷胎成型技术,柴窑瓷大部分瓷壁做的很薄,其瓷胎成型技术除了采用手工拉坯、模塑,嵌接,等工艺外,是否发明了十分先进的瓷胎成型技术呢?有的学者经研究认为柴窑在制造某些特殊造型的器物时,发明使用了一种类似于古代用“失蜡法”铸造青铜器的方法来使瓷胎成型的技术,比如要烧制一个葫芦型状的瓷瓶,则先用蜡精细制做一个与将要制做的葫芦器型一摸一样的内范,然后用以和好的极富粘性的瓷泥均匀的贴涂在腊制的葫芦内范上,并排紧压实,待泥稍干有一定强度后,在用小刀精心修刮瓷泥坯,只留下薄薄一层,这一层就是瓷壁要求的厚度,待瓷坯干透后,将其到过来加热,蜡制内范融化流出,这样就完成一个瓷胎的制做过程。这样制做的瓷胎瓷壁薄厚均匀一至,并且内壁十分光滑。[转载]细论柴瓷

这位学者的研究发现还是很可信的,因为汝窑也发现了类似成型方法的器物,柴窑做为一个聚集了国家顶级烧瓷人才的窑场,又有强大经济基础,能发明先进的制瓷技术是很正常的。其二是柴窑瓷的施釉技术,柴窑瓷能把粘稠的玛瑙釉施的很薄,并且在烧造过程中没有流釉、积釉、蜡泪现象,釉面光滑如镜,除了采用好的釉药,和与之相匹的胎料之外,是否也采用了很先进的施釉技术呢?这仍值得我们去研究。其三是柴窑瓷的支、垫烧技术,柴窑瓷能把器物底足处理的完美无缺,采用那些垫烧技术?除了垫烧,有没有采用支烧,是满釉支烧?还是别的形式支烧?等等这些都值得我们发现和研究。
柴窑瓷是我国制瓷史上的一只奇芭,它也是一段历史,我们今天研究历史,除了结合古代文献,和考古资料以外,更多是合理的推测,虽然推测并不一定能真实的展现历史,但他至少能给我们以起迪,我们研究柴窑瓷也是如此,虽然我们没有缘能得到一件柴窑瓷,但确可以结合古文献展开联想和推测,让这些联想和推测给柴窑爱好者发现、探索、研究柴窑瓷带来启发,通过所有柴窑爱好者的共同努力,能近快近早寻找到埋没世间的柴窑瓷,也早日揭开千年古窑的神秘面纱。

宋徽宗【文会图】

[转载]细论柴瓷

[转载]细论柴瓷

[转载]细论柴瓷

从【文会图】上可以看出这尊酒经瓶的几何尺寸是很大的,差不多一尺多高,同时也可以看出酒经瓶在当时只是用作装酒的普通瓶子,与后来的梅瓶在观赏上相比较就相去甚远。

传说周世宗柴荣是位商人皇帝,靠做瓷器和酒发达,那么制造陶瓷酒经瓶不会是问题吧!

【百度】

百科名片 周世宗

[转载]细论柴瓷

后周世宗柴荣(921年—959年)是五代时期后周皇帝。954—959在位,在位6年。邢州尧山柴家庄(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人,父柴守礼,祖父柴翁是当地望族,柴荣年轻时曾随商人颉跌氏在江陵贩茶,对社会积弊有所体验。史载其“器貌英奇,善骑射,略通书史黄老,性沉重寡言”,他是周太祖郭威的养子(柴荣本身是郭威的内侄)。庙号世宗,谥号睿武孝文皇帝。

简介有描述周世宗柴荣事必躬亲。

【野史】记载,周世宗柴荣从事商贸,主业制瓷酒业,

【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这天青颜色估计周世宗柴荣也没看见工人做成实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