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谈对五代后周柴窑的鉴别

 福寿瓷缘 2023-10-02 发布于湖北

     柴窑是五代十国皇帝周世宗柴荣的御窑,其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超过北宋汝官窑,被誉为“瓷皇”,“诸窑之冠”,这在明清史书上有明确记载和描述,没有争议。现在的问题是,五代柴窑虽冠以殊誉,但至今国内外各大博物馆无标准器收藏,无墓葬窖藏出土官方考古发掘,也无窑址发现,变成三无名瓷,对五代后周柴窑的鉴别认定全部依靠古文献记载。古文献对五代柴窑的论述多达几十处,大多数是溢美之词,真正涉及柴窑客观特征的就以下几处,一处是明代洪武时曹昭的《格古要论·古窑器论》中的记载:“柴窑器,出北地河南郑州。世传周世宗柴氏时所烧者,故谓之柴窑。天青色,滋润细腻,有细纹,多是粗黄土足,近世少见;”另一处是明张应文《清秘藏》中记载:“论窑器,必曰柴汝官哥定,柴不可得矣。闻其制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还有一处是明万历·黄一正《事物绀珠》四十一卷:“柴窑制精色异,为诸窑之冠。”谈及柴窑一个非常重要特征:有多种釉色。再有一处是明谢肇《五杂俎》中说:“陶器,柴窑最古,今人得其碎片亦与金翠同价矣。盖色既鲜碧,而质复莹薄”,主要是对其鲜碧釉色和薄胎的描述。还有一处是清·佚名《瓷鉴》:“柴窑,…胎性虽糠,已纯系瓷质,…其釉透脱如玻璃,而天青一色为最佳。虾青、豆青、豆绿等色次之,釉中有细纹开片,见于豆绿色较多”,又述:“柴窑真者,其釉无论何色皆深浅一律,毫无搀杂配合之状。其色之均匀,其釉之滋润,非后世所能仿造也。”再次证实柴窑多釉色,还谈及柴窑有糠性胎质。
    汇总一下,作为五代柴窑,以下特征是独有的且必不可少的:一是“四如”,主要是指胎釉都很薄,釉很光亮,胎釉薄就必然坚实,敲起来有金属声,釉光亮就必然鲜碧,像镜子一样,“四如”其实是互相联系的;二是有细纹开片,但许多古瓷都有开片,这一点谈不上柴窑独有特征;三是粗黄土足,主要指底圈足,这一点也很重要,不上釉的底圈足古瓷中很多,但要与“四如”标准同款具备就很罕见,恐怕唯柴窑独有;四是“制精”,这一点涉及工艺和制式或器型,一个精字说明柴窑的制作工艺是独特且精湛的,型器也是特别的;五是“色异”,这一点也非常重要,薄胎且工艺精湛的古陶瓷有许多,如湖天窑,耀州窑,定窑,汝窑等,要知道,色异不是指几种釉色,单绿釉就有虾青,豆青,豆绿等,各种颜色加上每种颜色的深浅不同,总的不会少于十几种,而且都是单色釉,但要达到多达十几种鲜碧单色釉色标准的古瓷就很少了,以上谈到的古瓷都达不到,有的最多几种,如定窑有紫定,白定,红定,恐怕也唯柴窑独有。
    其实以上古文献谈及的五代柴窑特征还是笼统的,要拿来鉴别一件五代柴窑是不够的,最终还要拿实物说话,譬如薄胎到何种程度?制精涉及哪些造型款式,尺寸多大,什么成型工艺?色异到底是哪些釉色?较多的豆绿色是否是主要颜色?粗黄土足有哪些识别特征?青如天的釉色到底是什么颜色?有没有像绿釉一样程度的不同?胎性糠又是是否说明柴窑的胎质介于陶和瓷之间?是否涉及烧结度?后周柴窑是否有款识?等等,这些细节古文献都没有谈及,但鉴别柴窑又不可缺少,凭想像是不足取的,一切都取决于手中是否有实物,最终必须以实物作证。如果民间真有古瓷符合以上特征并能加以细化,那么这些古瓷离五代柴窑也就大差不差了。
     本人多年前收藏了一些符合以上柴窑特征的整器和残件,下面结合这些实物对怎样鉴别一件五代后周柴窑加以祥述。
    首先,这些古瓷实物符合古文献描述的全部柴窑特征,它们都是薄胎薄釉,胎厚只有1毫米左右,加上内外釉器厚只有2到3毫米,一只19公分高的瓶子,重量只有150克左右,可谓又薄又轻;胎质细白纯净坚实,敲击有金属声;有天青,红,黄,绿,白等十几种釉色,绿釉色有虾青,豆青,豆绿等色,豆绿色釉较多,蓝釉有天蓝,深蓝;几乎所有颜色釉器都有开片;釉色光亮鲜丽具玻璃质感,尤其是天蓝色釉最佳,可照出人影;圈足都不上釉,都有黄土;款式都很轻巧精致等等,凭以上特征我们可以初步判定这些古瓷与我们所知道的所有已知传统窑口古瓷风马牛不相及,但与古文献记载的五代柴窑特征却非常接近。
    第二,由于实物在手,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更多的细节,由此可以超出古文献记载,拓宽和加深对五代柴窑特征的认识,以利于鉴别一件真正的五代柴窑。
    先谈釉色,其实五代柴窑的主要釉色也就红,黄,蓝,绿,白这么几种,这五种颜色在北宋之前的唐三彩,定窑,当阳峪窑中都有存在,在柴窑中出现也属合理,关键是五代柴窑在以上几种主色基础上又延伸研究出颜色深度不同的其它多种颜色,主要是对绿色,蓝色的技术处理,对红色,黄色,白色则没有多大颜色变化,这就是五代柴窑的独特之处。
    再谈器型,五代柴窑的器型很独特,基本以瓶型琢器礼器为主,而且是异形器,两边配双耳,多棱,花口,足外撇,显然是模制成型,非拉坯成型,高度在18到20公分左右,款式非常多样,不少前代陶瓷款式中都没见过,怎样对其命名都是个难题。当然30公分高的大件也有,但不多。生活日用件也有,但很少,如本人收藏一件19公分高的五代红釉柴窑执壶,有把有流,很少见。古文献记载五代柴窑有碗,但实物未见,从残片看,还有缕空瓶。
    第三,谈谈花纹,古文献记载五代柴窑是单色釉,没谈到花纹图案,可以这么说,绝大多数是单色釉,无花纹图案,但也有少数有花纹图案甚至文字,其中不少是墨书,大件基本都有花纹图案,但上面镶嵌珠宝绿松石的未见。
    第四,谈谈黄土圈足,这是绝大多数五代柴窑垫烧的结果,这圈足上的黄土不是胎质,是一种人工刷上去的护胎土浆,在放大镜下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竹丝刷痕,而且刷的方向不一,有横刷,有竖刷。顺便说一句,黄土圈足两边釉土结合线非常整齐划一,充分体现御窑工艺的严谨。五代柴窑也有支烧,但很少。这里要特别提醒注意,目前市场上发现的大量柴窑仿品黄土圈足也有竹丝刷痕,所以,单凭竹丝刷痕不能对五代柴窑予以鉴别。
     第五,谈谈底款,古文献没谈到五代柴窑有底款,其实五代柴窑是有底款的,这是中国陶瓷史上的历史性突破。主要底款是在长方形褐色底框上印一个篆体柴字,柴字与器釉色相同,绝大多数五代柴窑都是这样的底款,当然也有少数模压一个圆圈内“大周”底款,圆圈不规正,还有模压柴字底款,无圆圈。其它底款未见但不能说没有。褐色长方形底框上印刻字款在早期汝窑也有,本人就收藏一件北宋汝窑底座残件,长方形褐色底框上刻“咸平”二字。柴字底款和大周底款是证明是否真是五代柴窑在逻辑上最具关连性的最具价值的证据,任何来自其它窑口的疑似柴窑都没有它有说服力,有幸古人给我们提供了这一非常有价值的证据!
    第六,谈谈气泡,五代柴窑是否有气泡不可一概而论,大多数颜色釉几乎看不到气泡,仅少数有气泡,从残片看,红釉件内壁釉面有大量破口气泡,一件蓝釉葫芦瓶外釉面有死亡气泡。

    以上是自于实物的特征细节,如果它们分开单独出现在其它古窑口瓷器上是完全有可能的,但同时综合出现在某个古瓷器上是很难的,唯有在五代柴窑上能综合体现出这些细节,所以这些出自实物的特征细节对判断鉴别五代柴窑是十分有用的。
    要鉴别一件古瓷是否真正是五代柴窑,以上特征必不可少,但还是不够的,最重要的还要看是否具有千年老化痕迹和出土痕迹。
   五代柴窑没有馆藏,没有世传,唯一的来源就是地下,或墓葬,或窖藏,或窑址发掘,所以出土痕迹必不可少,而且最好是明显的出土痕迹。五代柴窑绝不可能像馆藏瓷器那样旧器如新。分析观察这些古瓷实物,它们有以下出土痕迹和老化痕迹:
     一,这些古瓷实物内外都或多或少粘有铁质锈物,有的釉面胎面已与铁锈连成一体,铁沁甚至已渗透到釉胎内部,无法去除,说明这些柴窑器与某类铁器共存于一个地下空间,它们极有可能来自地下窖藏,而且是被水侵过的地下窖藏。
     二,不少古瓷实物釉面开片中已析出白色钙化物,这是千年古瓷老化重要痕迹。
     三,红釉柴窑器外釉表面有明显收缩点或叫桔皮纹,内釉表有大量破口气泡,蓝釉柴窑器外釉表有大量黑色破壁死亡气泡,黄釉器有少量破口小气泡,这些都是重要的古瓷老化痕迹。
    四,黄釉柴窑瓶釉面由于胎质鼓起顺着开片出现自然釉裂,近现代瓷不可能出现这种现象。
    五,胎质变脆,出现自然分化分解。这也许是五代柴窑一个特有的老化特征,本人收藏五代柴窑中有几块绿釉瓷片,用纸包了三年,近日打开一看大为惊讶,完整瓷片已竞然自然分解散架,轻轻一碰就变成许多细小碎件,甚至有的变成粉状,可以说是酥化了,这在高古瓷中极为罕见。分析其原因一是本来烧结度就不高,胎质容易分解,二是胎实在太薄,没有强的支撑度,三是缺乏地下的恒温,室温太高。虽然遗憾瓷片毁了,但无形中为证实这些古瓷确实是历经千年的五代柴窑提供了强有力的事实证据!
     六,由于胎质釉质都很细腻,五代柴窑胎釉结合非常紧密,很少发现像唐三彩,定窑那样的脱釉,剥釉现像,大量柴窑碎片中没有一件是剥落的纯釉碎片,反而是釉和胎粘在一起,由白色胎质分层分离造成的造成碎片,由此可见,五代柴窑胎的烧结度不高,胎质虽细,但结合度不稳定,千年后出现分解也就不足为奇,这也从侧面证实了古文献记载中对五代柴窑“糠”性胎质的描述。
     七,不少圈足黄土出现开裂和脱落。这些黄土是护胎土浆,与胎质并不为一体,千年后出现开裂脱落实属正常,这也是五代柴窑一个重要的老化特征。
    老化痕迹还有很多,其实,只要有一两个确实的老化痕迹就足以证明这些实物就是有年代的古瓷,加上它具备诸多其它古瓷没有的特征,再对照古文献记载,我们不难得出结论:这些古瓷器实物就是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五代柴窑!任何号称五代柴窑的其它窑口古瓷在它面前将没有任何说服力!
     这里顺便谈一下五代柴窑的稀有性,五代柴窑有个与其它窑口古瓷不同的特别之处,就是说它作为第一代瓷器御窑,从其薄胎薄釉和奇异的器型特征分析,除作为观赏和礼器外,好像没有什么实际使用价值,说实话,连当作花瓶都觉得危险,因为它实在太小太轻了,容易倒下破碎,不像汝窑,定窑,钧窑,虽然也作为礼器,但他们其中有些也作为日用器,如笔洗,花盆,花瓶等 ,有一定的日用价值。五代柴窑的这一特别之处说明它从设计制作的第一天起,周皇帝就根据自己的偏好欽定了它的特定风格和特定用途,主要风格是多彩多型,主要用途恐怕就是作祭祀用的礼器,实用信完全不必考虑。五代柴窑这一特殊用途特点决定了它势必只能在一个仅宫廷涉及的很小范围内被出现使用,不要说民间看不到,甚至还听说不到,即使宫廷内不少不涉及的部门和人员也难以目睹,加上后周也仅是五代十国中一小国,这个柴窑到底在全国范围内有多大影响力就很难说了,可以肯定的是,其影响力是远不及邢窑,定窑,当阳峪窑等产品已在民间普及的知名窑口的,随着后周灭亡,这种毫无民间实用价值的古瓷随之烟消云散也在情理之中,也因而造成宋元好几百年内都没有古文献给予记载的结果。可以想象,即使它有流传,也仅仅是在一个很靠近的时期段和很小的地理范围内流传,宋元已很少见,到明清几乎绝迹看不到,也难怪无墓葬出土。这是符合历史常识的逻辑推理,目的是告诉我们千年后的现在民间出现五代柴窑的几率极低,鉴别认定务必慎之又慎。当然,近四十年铺天盖地的大开发发掘到五代时期因某种原因留在地下的柴窑也不是没有可能,甚至这些柴窑不是一个两个,而能达到一定数量,就像四川金沙挖掘到商代留下的三星堆大量葬品一样。
    这里还要重点谈谈河南许多地方近几年大量出现的类似以上古瓷实物的仿五代柴窑器,它们也有好多种釉色,薄胎薄釉,款式各异,足有黄土。许多专家在研究五代柴窑时都提到这些仿器,大都认为这些仿器不是真正的五代柴窑,这当然是对的,关键是他们进一步推论:像这样的东西都不是五代柴窑,这就本末倒置,思维僵化了。我们应该理性的思考,为什么河南许多古窑址区如焦作,鸿畅,新郑,神后会出现统一风格的仿柴窑器?而且卖得不错,其它古窑址区如耀州窑,景德镇窑,汝窑等地方并没有出现这种现象,说明民间对什么是五代柴窑已有比较一致的认识,这些认识来自于历史实践中真实传承的信息,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千万不要低估民间老百姓的认识能力和研判水平,说不定历史上五代柴窑正是出自于这些生产仿品的地区。仿品肯定不是真品,但它确实能让我们隐约看到真品的影子,为我们寻找真品提供有价值的线索和路径。
     我们在鉴别五代柴窑真品的时候,当然最重要的是要防止被仿品迷惑,说实话,在制作工艺上仿品已接近真品,什么粗黄足土,竹丝刷痕,褐色长方形框印字底款,十多种釉色,奇异的款式造型等方面都看不出有什么区别,仿品也能达到“四如”标准,再加上做旧处理,这些所谓的五代柴窑对那些渴求收藏顶尖级瓷皇的民藏者很有吸引力。
    如何鉴别仿品和真品?说实话有较大的难度,某种程度上超出对真仿唐三彩的区别。有人说主要看神韵,理论上这样说可以,实际操作不可行,五代柴窑造型不是人物,不是动物,没有扎实的内功,对这些小小的物件很难看到神韵上的区别,如果真要鉴别,主要是看是否有明显的出土痕迹和老化痕迹,二是看胎和釉,一千年前的胎釉和当今胎釉在原料配比和技术处理工艺上有本质上的区别,五代柴窑有复杂的釉料呈色机理,受时代技术限制,天然金属呈色矿物质晶体在釉面留有未融化遗留存迹,不同颜色和不同火候下遗留程度有所不同,远达不到现代仿品色釉的均匀程度;在胎质方面,五代柴窑胎质的细度和烧结度不如现代仿品。还有些细节真品和仿品也有区别,如底款篆体柴字,真品上下笔划连在一起,仿品就是正规写法:不连在一起;真品黄土圈足有开裂,仿品无开裂。本文列出三组对比照片供参考。
     以上是对怎样鉴别一件五代柴窑的粗浅认识,任何尊重古文献记载和尊重客观事实的五代柴窑研究者都无法回避以上论及的探研思路,当然五代柴窑还有许多未知未解的领域,比如说在那个历史阶段怎么会一下子出现这么多釉色和这么多造型款式的瓷器?与前代唐朝和后代北宋似乎看不到衔接和传承,是否有违科技发展的規律性?有些甚至用现有的理论知识都无法解释,但这些都不妨碍对五代柴窑的鉴别和认定,不妨碍对五代时期确实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御窑器的事实上的认定。近几年民间对五代柴窑的探索热情与日俱增,已出现探研成果与真相逐步接近的趋势,一旦真相被揭开,将是中华陶瓷史上一件划时代事件,相信这一天终究会到来。
联系:徐先生,19805129024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