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鉴别五代柴窑必看老化痕迹

 自华居 2023-09-16

     五代柴窑是中华陶瓷中的举世绝品,堪称“瓷皇”,“诸窑之冠”。五代柴窑存世极少,宋元稀见,明清罕见。但现在民藏中能拿出五代柴窑的不在少数,出书者有之,办博物馆有之,搞网展有之,都称是到代真品,收藏研讨热情高涨,大有愈演愈甚之势。
    目前文博界对五代是否生产过柴窑已无争议,对古文献记载的五代柴窑特征也无多大争议,对民间可能存在五代柴窑也有一定的共识,由于至今没有考古发掘出的标准器对照,对究竟哪一件是真正的五代柴窑莫衷一是,无论有多么权威的老专家捧场站台,大家都不卖账,无法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在考古发掘出标准器之前对认定五代柴窑有没有路径可走?我认为并非无路可走,无源可寻,按科学推理逻辑,只要符合古文献记载的柴窑特征,现有已知所有古窑口产生的古瓷器都不能予之对应,现有对已知所有古窑口古瓷器的研究理论都无法对其解释,经最科学的无争议的老化痕迹鉴定确实有上千年的存在历史,那么这些符合以上条件的古瓷器就是五代柴窑。因为你已没有任何理由可以否定它们不是五代柴窑,如果你要否定它,那么你必须告诉我们这些真实存在的古瓷不是五代柴窑是又什么?

     也许有人会拿唐代秘色瓷举例否认上述观点,认为对唐代秘色瓷的争议也是在法门寺地宫真正唐代秘色瓷被发掘发现后才统一认识的,其实五代柴窑与唐代秘色瓷具有不可比拟性,古青瓷中年代和秘色釉相同,特征和秘色瓷类似或接近的不在少数,要鉴别确实有相当难度,但五代柴窑不同,其特征与所有古瓷迥然不同,也许有一两个特征符合,但要找到全部特征符合五代柴窑的古瓷绝无可能,所以本人提出的上述寻觅五代柴窑的路径和思路是可行的。也许百年,千年后我们仍然找不到五代柴窑窑址或其它考古证据,但我们决不能让这一中华第一名瓷悬案永无答案!
    与五代柴窑具有相同或类似特征的古瓷没有,但有一种瓷有,那就是目前市场上大量出现的五代柴窑仿古瓷 ,这些仿器有细纹,有黄土足,制精色异,有天青色,薄如纸,亮如镜,声如磬,胎也差不多,完全符合“曹四点”和“四如”,甚至胎釉做得比真品还要薄,加上做旧,说实话,要鉴别它们还真有难度,让许多民藏者眼花撩乱,无所适从,上当者大有人在。
    五代柴窑的仿器据说明清就有,这些明清仿器具有一定的老化痕迹,因此,鉴别确认五代柴窑的真正的坎或难点就是这些仿器。其实,跟据不断完善发展的古瓷鉴别科学理论和手段,要鉴别出五代柴窑仿器还是不难的,传统鉴别手段必须过,然后采用目前世界上共认的科学检测手段予以复检,如果都能过关则就可以确认这些有上千年历史的完全符合五代柴窑特征的古瓷就是我们要苦苦寻找已阔别千年的五代柴窑。
    本人有幸收藏一些疑似五代柴窑整器和残件,都符合“曹四点”和“四如”等五代柴窑特征,恕不祥述,关键是是否属于讨厌的仿器,唯一的方法就是采用以上途径与以鉴别确认。
    第一步也是很重要的一步就是用传统眼检方法予以鉴别。
    分析观察这些疑似古瓷实物,它们有以下出土痕迹和老化痕迹:
 一,这些古瓷实物内外都或多或少粘有铁质锈物,有的釉面胎面已与铁锈连成一体,辦开瓷片,发现褐黄铁沁色甚至已渗透到胎质内部,说明这些柴窑器与某类铁器共存于一个地下空间,而且已有很长时间,它们极有可能来自地下窖藏,而且是被水侵过的地下窖藏,证明来自于地下。五代柴窑历史上极为稀有,经千年传承的可能性几乎没有,旧器如新的可能性也肯定没有,来源只能是墓葬,窖藏等地下出土。因此出土痕迹是第一鉴别要点。
 二,不少古瓷实物釉面开片中已析出白色钙化物,这是千年古瓷老化重要痕迹。
 三,红釉蓝釉柴窑器外釉表面有明显收缩点或叫桔皮纹。
 四,不少器件釉表有大小不一破口气泡,蓝釉柴窑器外釉表有大量黑色破壁臭干黑死亡气泡,红釉柴窑内釉面有较大破口气泡,这些都是重要的古瓷老化痕迹。
 五,黄釉,红釉等柴窑釉面出现自然跷釉釉裂露胎。
 六,胎质变脆,尤其深绿釉柴窑,胎质出现自然分化分解。这也许是五代柴窑一个特有的老化特征,本人收藏五代柴窑中有几块绿釉瓷片,用纸包了三年,近日打开一看大为惊讶,完整的瓷片竞然自然分解散架,轻轻一碰就变成许多细小碎件,甚至有的变成粉状,可以说是酥化了,这种现象不要说现代瓷不可能,高古瓷中也极为罕见。分析其原因一是本来烧结度就不高,胎质容易分解,二是胎实在太薄,没有强的支撑度,三是缺乏地下的恒温,室温太高。虽然遗憾瓷片毁了,但无形中为证实这些古瓷确实是历经千年的五代柴窑提供了强有力的事实证据!
 七,由于胎质釉质都很细腻,五代柴窑胎釉结合非常紧密,很少发现像唐三彩,定窑那样的脱釉,剥釉现像,大量柴窑碎片中没有一件是剥落的纯釉碎片,反而是釉和胎粘在一起,由白色胎质分层分离造成的造成碎片,而且这种分离是横向横面分离脱落,不像不少古瓷纵向截面碎裂,这也是五代柴窑老化的一个特有特征,由此可见,五代柴窑胎的烧结度不高,胎质虽细,但结合度不稳定,千年后出现分解也就不足为奇,这也从侧面证实了古文献记载中对五代柴窑“糠”性胎质的描述。
  八,不少圈足黄土出现开裂和脱落。这些黄土是护胎土浆,与胎质并不为一体,千年后出现开裂脱落实属正常,这也是五代柴窑一个重要的老化特征。
   以上这些老化痕迹都有照片为证。
   当然,还有不少老化痕迹没有观察到或有遗漏,但以上这些老化痕迹已足以说明本人收藏的这些疑似五代柴窑具有相当的年代,即使地下出土的明清古瓷也不可能有以上特征。
   为了对疑似五代柴窑进一步予以鉴别证实,科学检测鉴定必不可少,一旦条件具备,本人将予以操作。

联系:徐先生,19805129024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