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猪贺岁,恭贺新春:著名画家毕冠良

 泊木沐 2019-05-26

毕冠良(Bi Guan Liang)

毕冠良,1964年6月出生,北京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高研班导师,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毕冠良工作室导师,国家美术师职称审定委员会评审委员,文化部艺术考级委员会学术委员、高级考官,中国山水画创作院院委、艺委会主任,中国山水画协会副秘书长,中国艺术教育研究院艺委会委员。多次参加国际机构、中国美协主办展览并获奖,作品被多家专业收藏机构和人民大会堂等国家机关收藏,出版有多部个人专辑,并有多篇理论文章发表。在中国画创作上强调传统功底与时代气息的结合,反对固步自封式的僵化继承,强调继承与借鉴并举,画内与画外同步。在中国画的研究创作同时,还坚持油画等其他艺术形式的创作,受到普遍好评。2012年被评为当代中国最具升值潜力百位国画家。

打进来与打出去

——读毕冠良画作有感

李可染有一句名言:“用最大的功力打进来,用最大的勇气打出去”。所谓“打进来”,就是要深入到传统之中,让传统成为你的气息,你的血脉,成为你的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成为你画作中的每一根线条,每一堆色块,乃至最后与你的生命浑然一体,绝难两分。所谓“打出去”,就是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囿于前人,不迷信权威,笔墨贴近时代,大胆创新,甚至开宗立派,最后在迷离之境中开辟出一片光华灿烂的崭新天地。

“打进来”,尽管只有三个字,却是所有画家一生也做不完的功课。不屑说圈子里的许多人,毕其一生的精力、体力、财力也未能打进来,有些人甚至一生连什么是传统都懵懂未敏,就连黄胄,石鲁,吴冠中这些天才型的画家,也因传统功力不逮而被挡在了大师行列之外。有些美术史家对此也深感惋惜,认为他们如果年轻的时候,能在传统中浸润的再深一些,外界干扰再少一些,读书再多一些,恐怕当代美术史又要增加几位大师级的人物了。

怎样才能“打进来”?光靠一股蛮力是不行的。“此事原知非力取,三分人力七分天”。环顾左右,下力气的人并不少,但成才的却不多,为什么?“功力”不济是也。“功力”不仅仅是功夫,功夫属于“技”的层面,通过持久战可成。“功力"则属于“道”的层面,还要靠读书,思考、气度、眼界、聪颖、智慧乃至顿悟才能达成。它是一个综合体,体现的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需要文化的长期濡养和个人的努力修持。说的极端一点,“功力”是画家之根本,一部中国画的历史,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画家功力的集成史,修为史,拓展史。

毕冠良的山水画是有相当功力的,这种功力来自于三个方面:首先,是对传统技法的日日临池,心追手摹。无论是前辈画家的应物象形, 随类赋彩,位置经营, 还是点、染、勾、皴、擦,几十年来,他与古为徒,不计旦暮,手不停挥,几乎到了忘我乃至无我的境地。在他的画中,你能感受到范宽,董源,董其昌的某些气息,更能体会到髡残及清“四王”对他直接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作用于他的笔墨线条,更作用于他对大自然的认知。他笔下的山山水水,并不是大自然的真山真水,但又没有离开大自然的真山真水,实是一种艺术之山水,性情之山水,心灵之山水。

由此,他笔下的山水就多了一份灵性,一份静谧,一份秀润,一份通达,一份安详,一份苍古,一份厚重。我特别看好他的青绿设色山水,用笔轻灵,线条使转,色彩素雅,山幽水远,仿佛徜徉在南国绿了芭蕉,红了樱桃的可餐秀色之中,给人一种春风十里的感觉,读之爽然,继之粲然,回味陶然……

体现传统功力的第二个方面,是他的文人画修养。中国文人画,将诗、书、画、印并重,突出的是“以文化成”,这是只有中国才有的文化现象。只不过到了今天,能将这四者拢于画中的人已经不多了,而毕冠良恰恰是这不多的人群中的一位。由于过去尚未有人论及此事,这里我就略微展开来说一说。

毕冠良喜欢诗,也长于写诗,只不过他写的是自由诗。有的人从格律的角度出发,不承认他的诗,这是不对的。格律诗是诗,自由诗也是诗,有谁能说自由诗不是诗吗?恐怕在接地气和诗歌的现代性方面,自由诗会更胜一筹。另外,诗歌与否,不在形式,关键在诗意,诗境,诗心,在于作者有没有一个诗人的情怀。有诗心者,完全表达出诗情,诗意,诗境者,就是好诗。所以,对毕冠良的诗予以抵悟,实是牝牡骊黄,目光和理解力都稍逊了一些。

书法对于中国画的作用,毕冠良是知道的,为此而下的功夫,绝不比他在绘画上下的功夫少,因此,他的山水画便无形中具有了书法的内涵。当然,他的书法不是书法家之书,而是画家之书,他并不想当书法家,而是要通过书法的锤炼,增加线条的质感和力度,从而使画面更结实,更利落,更生动,更有厚度。在当代绘画史上,曾出现过一些具有深厚书法功力的画家,比如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等,但他们也不能称为一流的书法家,因为书法和绘画毕竟不是一回事。

如果像有些人那样,把他们当做一流的大书家目之,那其实是消解了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存在的价值。我们说毕冠良的画有书法内涵,是因为他笔下的山水都如书法一样,是一笔一笔写上去的。不论从起笔,运笔到收笔,皆遵从书法的法度,即使染色,他也不是用大笔去甩,而是用笔一笔一笔来写。这样,他的画便充满了古意,使人更容易看出层次,显得更灵动和自然,画面也更统一和完整。

毕冠良的篆刻,恐怕是在诗、书、画、印中最具特色的。单刀双刀,随心所欲,扑拙高迈,浑然天成,师古法而不拘于古法,锐意求新而又极具法度,是当代一位成功的篆刻家。这一点业内早有定评,不多赘言。

体现传统功力的第三个方面,是他的画外功夫。俗话说,功夫在诗外,其实,功夫也在画外。一生泥古而不化,只在笔墨之中打转转,那不是画家,顶多只是一个画匠。我们看一看近现代史上的那些大家、名家,许多人都是学贯中西,不仅谙熟西洋绘画,就连外国的哲学,音乐,建筑等都能如数家珍。像黄宾虹,齐白石这样的“老古董”,可能对西洋的东西接触的少一些,但对中国的经、史、子、集、诗、词、歌、赋,则是广泛涉猎,心有灵犀。石鲁不仅能做画,还能写剧本,电影《刘志丹》的脚本就出自他手。

所以说,中国画创作绝不是单纯的技术性劳动,附丽于它身上的学术性,思想性,文化性的东西甚多。我不知道这样一种现象可否称之为规律,就是越全面的人,他的创作越容易出彩,他的人生也越容易成功。毕冠良是一个博学多才之人,他除了绘画之外,还喜欢文学,经常写一些诗歌,散文和小说,此外,他还鼓捣过泥塑,根雕,木雕,版画,油画,摄影。总之,他有一颗永远未泯的童心,见景生情,见情生意,乐此不疲地跋涉在滋养身心的学问中,技艺中,文化中。也正因此,他笔下的山水被人文照亮,宁静素洁的画面,掩饰不住背后的雄浑和粗矿,幽远的山峦也仿佛有山歌和牧笛在回响。

“打进来”就先说这么多吧。言而总之,毕冠良肯定是打进来了,特别是近几年,他就教于龙瑞先生,更是每天在传统中畅游,传统已如神灵附体一般融进了他的血脉。然而,他走向成功,这只是完成了第一步,更关键的一步,恐怕是要“打出去”。唯有“打出去”,他才能凤凰涅磐,浴火重生,今上层楼,更上层楼,寥廓江天万里秋。

我估计毕冠良肯定能“打出去”,理由有三:一是他内心深处有一种不满足于现状的强烈冲动,这种冲动有如地壳中炽热的岩浆,随着地质运动,一旦条件成熟便会冲天而起,爆发出巨大的能量,这是他求变求新的内在动力。二是他多年来一直浸淫在西方文学和艺术之中,对西方文学名著爱不释手,对西方美学,宗教及艺术理论也多有涉猎,这些都为他“打出去”做好了思想上,理论上,心灵上的准备。三是近些年来,他一直在画油画,如果以为他画油画不过是随便玩玩, 那可能就小看了老毕。

我观察他的真正意图,还是想从油画当中汲取营养而为我所用。中国当代的大画家,许多人都是西为中用的。徐悲鸿,林风眠,傅抱石留学国外,研习西画自不必说。李可染公开声称,伦勃朗的画对他启发很大,他的黑山黑水中夹有一道白光,正是从伦勃朗处学来的。陆俨少是当代传统绘画的重镇,文革过后他也想“打出去”。为此他托人从欧洲买来了很多名家的油画集和染料,并尝试着改变自己的画风。据说,他的这批画画的非常好,有新意,技法上也有突破,但遗憾的是,他最终在画商面前妥协了,没能成为一位非常可能成为大师的人。

我们可以假设,以他传统绘画的过人功力,再吸收油画的一些营养,一定会在晚年“打出去的”。这样,他不仅会成为当代绘画史上一座令人景仰的高峰,也会为后生晚辈照亮一条新的通道。然而,今天我们只能无奈的说,历史没有假设!

正是陆俨少的这个例子,使我揣度毕冠良的内心深处,一定是有想法的。他不安于现状,正在储备能量,随时准备着“打出去”。所以,我放胆预测,若干年后,毕冠良一定会成为画坛上一个不可小觑的人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