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茶叶介绍银币茶是安化特有的一种茶,其基地在山清水秀的资水河畔安化库存区。据载:安化曾是全国著名的“茶叶之乡”和历代朝廷贡茶的征集之地,旧以芙蓉山所出为佳,然最盛者,莫如资江两岸,上下百余里间,万山重叠,茶树林立……她选用上等原料,精制加工,形美色翠,其外形象硬币,白毫显露,色泽隐翠,内质滋味醇厚,香高持久,汤色杏绿,叶底嫩匀之特点。品饮一杯令人心旷神怡。草根谭湖南安化黑茶茶厂即坐落在美丽的安化芙蓉山。安化县早在宋代产茶已很兴盛。 生态环境安化是大山区,县邑位于湘中,处雪峰山脉北段,西起东经110。43’87”,东止东经111。58’5l”;南起北纬27。58’54”;北止北纬28。36’37”;东西长123.764公里,南北宽73.461公里,土地总面积4990.254平方公里,山地占81.9%。境内群峰叠翠,气候温和,土质肥沃,雨量充沛,溪河网布,是个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的宜茶之地。南北多以高山与邻县分界,资江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北属雪峰山系,南属衡山山系,总的地势走向是南北两边高耸,逐步向资江递降.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157座,干流长2公里以上的溪河296条,主干河资江,境内总流程120.85公里,该水系流域面积占全县土地面积的98%。安化地处中亚热带北端,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其特点是: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严寒期短。年平均气温16.2℃,年降雨量1682毫米,相对湿度3~7月为81%。年日照时数1376小时,太阳总辐射量为97.16千卡/平方厘米,无霜期274天,总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夏迟秋来早,春长冬更长。特别是地形复杂,海拔比差大,最高九龙池海拔l622米,最低善溪口海拔57米,气候呈立体分布,有许多适于发展茶叶生产的气候带。 县内土壤,以板贝岩风化发育的土地面积最高,成土母质只要有5种,板页岩占71%,砂岩占20%,石灰岩占6%,花岗岩占2%,还有少量的溪河冲积物。 在柘溪库区还发现岩中岩的冰石岩,为国内罕见。土壤多为 茶史安化古称梅山,产茶历史悠久,素有“茶乡”之称。产品质好量多,早已驰名中外。安化在1072年建县以前已有产茶记载,唐代杨晔《膳夫经手录》说:谭州茶中有(益)阳团茶和渠江薄片,曾销往湖北江陵、襄旧一带。五代毛文锡《茶谱》也说:“潭邵之间有渠江,中有茶而多毒蛇猛兽……其色如铁,而芳香异常,烹之无渣也”,又载:“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清同治《安化县志》载:当北宋“启疆”(建县)之初,茶犹力而求诸野……山崖水畔,不种自生”,“崖谷间生殖无几,惟茶甲诸州县。”明代万历二十三年(1595)朝廷将黑茶“天尖”、“贡尖”定 为官茶,清道光年间定为贡茶,安化黑茶自明代万历二十三年定为官茶后,成为茶马交易的主体茶,道光年间销量约为3600~4000吨;元末明初,安化开始生产绿茶(烘青),明洪武二十四年规定湖南贡茶140斤(合现在83.56千克),其中独列安化“贡芽茶”22斤(现13千克),后来称为“四保贡茶”。 讲安化茶不能不提到安化人陶澍(1778一1839),道光年间曾任安徽、江苏巡抚,两江总督。写了多篇茶叶诗词,说安化芙蓉山有仙茶,品质佳。写于嘉庆二十年(1815)四首安化茶诗,共46句,是古今咏安化茶最长诗,诗中讲到茶的缘由、安化茶采制、安化茶命运和强调安化茶品质、功效和历史地位。 清咸丰时,安化工夫红茶在国内外享有盛名,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荣获金质奖章。当时全县沿资江上起渠江,下至敷溪,沿岸约100公里范围内各埠茶行盛行时多达300余家,一片茶乡的繁华景象。以上史实,说明安化境内.茶树分布繁多,自然生长茂盛,并且在9世纪时,安化茶叶已有相当的产量,能够成批外销,而且品质很好,其开始生产的时期自然更早。安化是红茶之乡、黑茶之乡、砖茶之乡和针形茶诞生之地,过去湖南省制定工夫红毛茶标准样和黑毛茶标准样必选之地,在省内和国内具有重要的地位。 草根谭草根谭茶业主营安化黑茶,安化绿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