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远古文明的传说之三皇五帝

 SC开卷 2019-05-26

  每个民族的历史都有一段是神话时期,因为历史过于久远,缺少当时人的文字记载,靠的是人们的口口相传,是一种传说,而不是信史。三皇五帝的传说就是我国的远古史。
  在我国历史上的远古时期,中国大地上相继产生了几个有名的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他们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三皇五帝。关于三皇五帝具体是哪几位,有好几种说法。最普遍的说法,认为三皇是指伏羲、女娲、神农氏。五帝以《史记》的记载最为流行,即黄帝、颛顼(zhuān xū)、帝喾、尧、舜。三皇的历史年代远在五帝之前。关于三皇的描述多具有神话色彩,比如伏羲和女娲都是蛇身人首,而且是兄妹成婚,黄帝生下来就能说话等等。
  史学家司马迁第一次把黄帝作为中国古代历史的开端第一人。黄帝所处的时代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4000年间,对应的是考古发现证明了的新石器时代。据《史记》记载,黄帝的部落原本居住在陕西西北部的姬水旁边,姓姬,名轩辕。后来,该部落东迁至黄河中下游,在今天的河南新郑建立有熊部落。同样在黄河中下游的还有炎帝领导的姜姓部落。炎帝在往东部扩张的过程中,遇到了九黎部落的蚩尤,炎帝部落不敌蚩尤部落。于是,炎帝和黄帝达成同盟关系,黄帝诱敌深入,在河北涿鹿(今河北张家口市涿鹿县)将蚩尤打败。随后,黄帝和炎帝展开了斗争,经过阪泉之战,炎帝战败,其部落归入黄帝部落。黄帝成为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登上了天子位。据说,黄帝大力发展农业,开始种植多种农作物,制衣冠,建舟车,发明了中医,他的妻子螺祖教会人们养蚕抽丝。其后的君主,包括尧、舜、禹,商的始祖,周的始祖全都是黄帝的后代。黄帝和炎帝组成的华夏族部落,就是以后的汉族。因此,有了中国人是炎黄子孙的说法。。
  黄帝去世后,他的孙子高阳即帝位,这就是颛顼帝。颛顼帝后,黄帝的曾孙高辛即帝位,就是帝喾。在这之后,还出现了三个有名的部落联盟首领——尧、舜、禹。
  尧是黄帝的曾孙,是中国远古时期一位德高望重的君主。据说,他生活节俭、爱护百姓,任用贤良人士,是一位受百姓拥戴的君主。尧帝最杰出的事迹是开创了“禅让制”。相传,尧帝年老后,觉得自己的儿子不够贤良,不打算传位于儿子,便要求大臣们推荐能力突出、人品周正的人士,有人便推荐了舜。舜这个人呢,出生在一个家庭状况比较复杂的家里。他的父亲和后母都不喜欢他,总想着害他。两个弟弟也都处处与他作对。舜在这样的环境里,还能孝敬父母、照顾兄弟。并且很能干,追随他的人很多。于是,尧便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了舜。舜把整个家庭事务处理的井井有条,娥皇和女英也被教导得谦虚有礼、勤劳能干。经过一番考察后,帝尧开始让舜代其管理国家事务。又经过了若干年,帝尧便将帝位禅让给了舜。舜是一位有魄力的君王,他启用了禹、皋陶(gāo yáo)、契、伯夷等能人,明确职责,赏罚分明,注重发展生产。其时,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大地时常爆发洪灾,舜杀了治水不力的鲧(gǔn ),启用鲧的儿子禹。禹改变了父亲“封堵”的做法,对洪水进行疏导。并且一心为公,三过家门而不入,共用了13年,终于完成了治水大业。这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大禹治水”的故事。
       跟尧帝一样,舜也没有把天子位传给儿子,而是传位给了治水有大功的禹。禹继天子位后,把全国分为了九州,分别是冀州(今河北、山西、辽宁),兖州(今山东西部和山东河北交界处),青州(今山东中部),徐州(今山东南部、江苏北部),扬州(今江苏、安徽南部),荆州(今湖北和湖南北部),豫州(河南大部),梁州(今四川和陕西部分地区),雍州(今陕西关中地区和甘肃部分地区)。其中一些地名在后世还被继续使用,冀和豫现在还分别被作为河北省和河南省的简称。禹又令九州分别献上青铜器,铸造成九鼎,代表国家政权,是国家统一和神圣王权的象征。
  据说,禹生前指定了益为他的继承人。禹死后,禹的儿子启打败了益,继天子位。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世袭制”开始取代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启登位后,创立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从此,中国结束了原始氏族公社的社会结构,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国家,中国也由原始社会步入了奴隶制社会。

  知识链接
  历史上真的存在过禅让制吗?
  尧舜禹“禅让”的故事历来被人们称颂。然而,从古到今,一些人不断地对“禅让制”提出质疑,认为尧舜禹禅让的故事是不存在的,是以讹传讹的结果,也是儒家极力宣扬所谓仁义道德的结果,并列举一系列古书中的记载作为证据。这些古书包括《山海经》、《竹书纪年》、《吕氏春秋》等。根据这些古书的记载,尧把帝位传给了儿子丹朱,是舜篡权夺位,杀死了丹朱。或者说舜把尧囚禁起来,流放了丹朱。而舜也遭到了同样的命运,被禹放逐,禹武力取得帝位。李白的《远别离》里说“或言尧幽囚,舜野死”,意思是尧帝被舜囚禁,舜是被放逐而死的,对上古时代的两位君主的结局提出了质疑。毛泽东晚年批注二十四史时,在“魏文帝被利用”一条中也写下了六个字“尧幽囚,舜野死”,明确表达了对禅让制的不相信。
  由“祭拜黄帝之争”说起来
  陕西延安市黄陵县和河南新郑两地,一个是黄帝陵寝所在地,一个是黄帝故里,每年的三、四月份两地都会举行隆重的祭拜黄帝大典。陕西是从建国初期就开始祭拜黄帝陵,十年动乱期间停滞,改革开放后又重新恢复。而河南新郑则是从2006年开始大规模地举办祭拜黄帝庆典。本来呢,两地可以各祭拜各的,互不冲突。2015年,有专家提出,祭拜黄帝应该升格为国祭,不应各自为政。这样问题就来了:既然要成为国祭,国祭地点只能有一个,陕西和河南到底哪家才是应该祭拜黄帝的呢?针对这一问题,陕西和河南两地展开了一场口水战。河南一方认为,河南新郑是黄帝故里和建都地,祭拜黄帝实至名归。陕西人马上反驳,既然是祭拜,应该祭拜的是陵寝。就算是祭拜宗庙,也不应当是在新郑。双方搬出了古典文献,举出了古代祭祀的成例,各有说辞。
  不过,对于祭拜黄帝的争夺,并不仅限于河南和陕西。《史记》中记载,“黄帝崩,葬桥山”。桥山是今天的哪里呢?这就看人怎么解释论证了,这也就造成了黄帝陵之争。除了陕西黄帝陵之外,还有甘肃正宁县黄帝陵、河北涿鹿县黄帝陵、河南荆山县黄帝陵。而对于黄帝故里,除了河南新郑,甘肃天水人也突然冒出来,论证了一番黄帝故里应归属甘肃天水市清水县。
  除了祭拜黄帝之争,还存在着许多其他历史文化名人之争。河南周口与甘肃天水“瓜分”了伏羲;湖北竹山、河北邯郸、甘肃天水和山西万荣等地“共享”了女娲;河南焦作、湖南炎陵和山西高平“肢解”炎帝;湖南宁远跟山西运城一起“争夺”舜帝;同一个诸葛亮,山东临沂祭,湖北襄樊祭,陕西汉中祭,还有前几年闹得沸沸扬扬的“曹操墓”之争,真让人眼花缭乱。你们是在炫耀中国有几千年历史,历史文化名人多如星辰吗?考虑过只有几百年历史的美国人的感受吗?!其背后恐怕是旅游产业利益之争,以及急功近利的发展观和政绩观。看着别人搞些出风头、来钱快的事,就按捺不住了,生怕低调了别人说自己没本事。这到底是不正确的发展观和政绩观,还是所谓的文化“软实力”,值得思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