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公冶长篇》第七章

 诸诸行无常常 2019-05-26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桴”,木筏,朱熹注释“桴,筏也”。古注“大者曰筏,小者曰桴”,就是说用竹木编的渡河用的竹筏,大的叫筏,小的小桴。

  “材”,对于无所取材的“材”字有三种解释,第一种就是编竹筏用的材料;第二种取自朱熹在《论语集注》中的注释,“材,与裁同,古字借用”,无所取材是在评价子路不懂得裁度事理;第三种认为这里的“材”同“哉”,因为古字材哉同字,“无所取材”应该是“无所取哉”,也就是说子路除“好勇”外,再没有别的可称道的了。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为政篇》“由,诲女,知之乎”的由是同一个人。

  本章的译文是,孔子说:“我所主张的治国之道如果不能实施,我就乘上小竹筏到海外去隐居。能跟从我的人大概只有子路了。”子路听到这话很高兴。孔子说:“仲由的勇猛超过了我,但是在裁断事理的能力方面就不可取了。”

  孔子在这里所说的“道”应该是他一生致力推广的治国之道,也就是复周礼。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引用了程颐先生的话,“浮海之叹,伤天下之无贤君也。”也就是说孔子“复周礼”的政治主张,在当时社会已很难得到认同了,所以孔子才有此感叹。

  接着程颐还说道:“子路勇于义,故谓其能从已,皆假设之言耳。子路以为实然,而喜夫子之与已,故夫子美其勇,而讥其不能裁度事理,以适于义也。”就是说孔子基于子路的品性,做出了“从我者,其由与”的假设,子路信以为真,故“闻之喜”,孔子借此事,肯定了子路的勇猛,但对于其缺乏判断之能力的缺点也进行了批评。

子路作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如果连假设与否都判断不清,可能性不太大。所以子路“闻之喜”是因为他真心实意的想跟随老师学习、保护老师。而孔子之所以批评他“无所取材”则是指子路应该因时事做出更有利于推行道的决定,继续自己的未尽之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