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汉隶是书法史上的一座高峰,那么《张迁碑》就占据了高峰上以雄强为代表的最高据点,其书法艺术造诣极高,历来为书家所推崇。 附:《张迁碑》高清原贴(有两个版本)。 领取方式:关注《书法魅影》后,私信发送“张迁碑”即可免费领取。
现在我们就这些问题来进行深入探讨。 学习《张迁碑》的人群《张迁碑》属于雄强书风,不是每个人都喜欢。 1、如果你喜欢二王精致一路的书风,就没必要临习此碑,因为这是两种完全不同风格的书法,如果确实想学习隶书,《曹全碑》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2、如果你喜欢整齐匀称的书法,如馆阁体、美术字等,也不要学此碑,因为你会认为是丑书,根本就不会喜欢此碑,更谈不上研究学习了。 3、如果你喜欢颜真卿、杨维桢、魏碑等书风,就可以尝试学习《张迁碑》,若论雄强之气,《张迁碑》绝不逊色颜体。 魏碑代表 如何学习《张迁碑》无论是初学者还是已经学过书法的人都可以按照下文七个步骤来练习(简称“七步法”,很多隶书都可以用此“七步法”来练习),偶有跳步、交叉是可以的,但整体思路最好循序渐进,不能求急。只是初学者要学的慢些,如果按照每天练习两个小时计算,一年左右就可以临的很像了。 至于具体的动作演示视频,书友们可以网上查找,有很多点画的演示,小编主要是给大家理论指导。 第一步:从用笔开始 谈到用笔,首先要建立一个逻辑,那就是不管点画如何变化,所有的点画都包含三个步骤:起、行、收。用“起行收”的观点来简单概括用笔,有助于初学者快速入门,掌握核心的用笔奥义。 张迁碑的“起行收”具有以下特点: (1)起:方笔居多,偶有圆笔,方笔起笔如同楷书,需要在起笔处顿一下笔来写出方角。 (2)行:纯中锋行笔,厚重朴实,笔尖多保持在笔画的中间位置。 (3)收:回锋收笔,有圆收和方收两种,对于横画的燕尾,则顿笔后右上方出锋。 在练习点画时,要注意“稳、准、很、推”。 (1)稳:保持中锋用笔的稳定性,练习稳定性可以画方格。 画方格 (2)准:每一个笔画都要尽量临准。 (3)很:下笔一定要很,肯用力将笔按下去,尽量做到用笔肚来写字,毕竟《张迁碑》适合写大字。 (4)推:并且尽量推着笔杆走,切不可拖着的走,而且张迁碑的点画不是用笔一划而过,而是像老年人一样慢吞吞地拖着行笔,要写出涩感、厚重感和沧桑感。 以上的笔法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虽然比较枯燥,但是效果很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笔法训练的捷径。 第二步:练习点画 当自己对上述用笔单独练习一段时间后就可以,尝试练习点画。 首先我们应对典型的点画进行练习。 (1)横画及蚕头燕尾(蚕头燕尾的专业术语为“波磔”) (2)竖 竖画为藏锋起笔,收笔较为干净利落 (3)折笔 (4)撇 对典型的点画进行练习后,就可以练习同一点画的不同写法。这里因篇幅有限,以蚕头燕尾的不同写法为例: 上图中,所有的蚕头燕尾都是不同,在粗细、曲直、方圆等各个方面皆有不同。这些不同,我们都要掌握,因为这些变化是《张迁碑》的精彩之处,不可忽视,切不可将将所有点画都写的差不多,那就写死了。 第三步:临摹单字 对于单字的练习应在点画的基础之上,如果没有练习好,切不可急于大量练习单字,这样是浪费时间。 单字的练习主要是掌握结构规律,临的时候一定要忠实原贴,一定要“精准”。 《张迁碑》的单字基本是呈方形结构,内部点画开张,气势如虹。 这一阶段主要是对结构有一个感性的认知。 第四步:练习偏旁部首 从第四步起,需要自己认识到《张迁碑》的艺术魅力,如果没有意识到基本就会临死,陷入印刷体中。 这一阶段我不仅要临像,还要知道其中的变化。 我们以“弓”字为例: 在这一阶段,我们要找到其中的规律和变化。 对于“弓”而言,其基本构架写法是一致的,如上图中左部骨架所示,大多数笔画都不是横平竖直的,而是倾斜的,而且转折为方,此乃其中不变之规律。 至于其各自的变化乃每笔的方向与角度的不同,以及粗细和方圆的变化,绝不可认为《张迁碑》所有的点画都是方的,圆笔也不在少数。 第五步:总结单字空间结构规律 (1)多横的处理方法: 首先对于多横的处理,其起笔就有很大的不一样,如上图所示。 其次,方向也多有变化,绝不是水平那么简单。 另外,每个横画的弧度也有着微妙的变化,有的俯,有的仰,其中的味道,书友可以仔细去体会。 (2)多竖的处理方法: 对于多竖的处理方式与多横差不多,大家可以自己去分析,规则:不垂直、有弧度。 总结这些空间结构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张迁碑》整体呈方形,四周充满整个格子,因此其收放变化不是很明显,只能靠内部的空间结构来寻求变化,其中最重要的手法就是多横与多竖的处理方法,掌握这些技巧,你就掌握了《张迁碑》的精华所在,基本就可以临的很像了,到达神似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很多高手临《张迁碑》就是冲着这些精华而来的,研究此碑多横与多竖处理的方法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 第六步:多字章法练习 这一阶段主要是感知《张迁碑》的整体节奏和章法布局,用笔细节对自己来讲应该非常熟练,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感受节奏变化,包括书写的快慢、轻重、停顿等节奏的把握。 如上图所示,对于蚕头燕尾,其节奏应该是“重——轻——重——轻”,长竖之于短竖则较为慢重,书写这六个字,应该是轻重快慢变化有序,而且变化很大,绝对不能平铺直叙。 但是也要清楚,你的节奏变化是属于你自己的,至于原贴的节奏是不可能完全复制过来的,因此会有点临的不像,你认为的“像”可能是“形像”,而我所说的“像”是“神像”。 在注意节奏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同章法的空间变化,如下图所示: 你会发现所有的字都不一定在行列的正中间,而是忽左忽右,忽上忽下,排列错落有致,如果自己排列整齐了,就与《张迁碑》的神韵相差千里。 第七步:创作 当自己对《张迁碑》的用笔、单字、章法都有足够的了解后既可以开始创作了。 创作分为集字创作和实战创作。 集字创作相必大家也经常见到,《怀仁集王字圣教序》就是最典型的案例,但是我们不需要集的那么多,一副对联即可,网上有很多,大家可以查查。 实战创作与集字创作相反,就是实战练习,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张迁碑》没有的字该如何写。这里以“弹”为例: “弹”在《张迁碑》中是没有,但是可以通过我们总结的方法规律来创造,步骤方法如下: (1)首先在网上(推荐书法字典网)查字,查如何写,熟悉其大致的写法。 (2)然后将字拆分,看看哪些是《张迁碑》原有的偏旁部首,“弓”字旁在《张迁碑》中是有的,那就照着写,右边的“单”字则找碑中相近的结构,同时参考第一步在网上查的、并与《张迁碑》风格相近的字。如下图所示: 其中就用到了第五步对于单字空间结构的总结方法(多横、多竖),如果实在无法找到相近的字形,第五步所讲的内容就是我们的终极武器,是我们造字的基本原则。 (3)按照《张迁碑》方形的原则将左右部分写在一起,这样就写出了原碑没有的字。 就这样对每个字进行查找后,就可以创作书写了。 结语这七步中,前两步是笔法部分,需要大量时间来练习,并且在后期也需偶尔练习一下,笔法需要我们引起重视;三、四、五步是单字部分,六、七步是章法部分,循序渐进,需要练习的时间最短,对于初学者,一年必见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