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心是最好的方法,时间是最好的见证!走近先贤王阳明之二十一

 见素抱朴780 2019-05-27

《传习录》陆澄录的第四十六篇原文如下:

问道之精粗。

先生曰:“道无精粗。人之所贝有精粗。如这一间房。人初进来,只贝一个大规模如此。处久便柱壁之类,一一看得明白。再久,如柱上有些文藻,细细都看出来。然只是一间房”。

陆澄向先生请教道的精深和粗浅。

先生说:道本身并没有精粗的区分,只是人们所见到的有精粗之分。就好比这一间房子,人们刚进来的时候,只看见一个大概的轮廓而已,在这里待时间长一点,房间里的柱子墙壁就能一一看清楚了。待的时间再长一点,就能把柱子上的花纹等都看得明明白白了,但实际上房子还是同样一间房子。

读罢这一篇,心中久久回味。即便翻到后面去了,仍然徘徊在脑海之中。又翻回来再看,联想到各种各样的事物之后,不禁对很多事情发展的规律认识得更深刻了一些。

偶尔在茶席上听见一些不好茶的朋友说,来来去去就是一杯茶,我只是口渴了能解渴就好,为什么你们却能讲得长篇大论。

是啊!粗看上去就是一杯茶,解渴而已。

但是喝过的茶品类多了,你会慢慢发现,茶也分红茶,绿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甚至还有花草茶,中 国人有中 国的茶,外 国人也有外 国人的茶。

你还会知道:绿茶清凉解热毒,红茶温热利养胃,黑茶普洱去油腻,白茶能防暑解毒防龋齿,黄茶适中谁都能喝,花草茶香气馥郁,提神养颜轻身,每一种茶有每一种茶的功效,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需求和偏好。

再放点心思去了解多一点,你会发现其实茶在茶树上的时候都是绿油油的叶子,之所以分类不同是因为制茶工艺的不同。你还会知道杀青、做青、炒青、萎凋、揉捻、干燥、闷黄、渥堆、发酵等各种制茶的工艺名词。

总之时间越长,从一杯茶里你能品出的东西会越来越多,你能从口感你就能品出年份远近,从底茶你就能看到春夏秋冬,茶树的老与幼,甚至能品出制茶人的炒茶功夫是否足够火候。

这一切都是时间带给你的感受,茶还是一杯茶,只是品的时间越久,感受到的就越多。

不光是茶,人也一样,初相识的时候,见到的也是人一个,区别只是男还是女。

时间长了你会知道对方的年龄、职业、性格、学历,家庭。

时间再长点,你会看到这个人是否有能力,是否有才华,是否真诚,是否虚荣,是否风趣幽默,有没有正能量,懂不懂沟通,能不能接受意见,愿不愿意帮助人。

再时间长一点,你会知道他有没有接纳之心,能不能包容他人,是否值得信任,是否可以深交,是否可以托付。

人常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看了这段问答,我也不禁深叹这世间又有什么人事不是通过时间去认识的呢?

要区别的只是伴随时间的延长,你所能清楚看到的更细节之处是令人赏心悦目的花纹,还是让人无法直视的破败。

用心是最好的方法,时间是最好的见证!走近先贤王阳明之二十一

再看到第四十九篇,

陆澄问:“道一而已。古人论道往往不同。求之亦有要乎”?意思是:说是只有一个道,但是古人论道的方式往往不同,难道求道也有关键的地方吗?

先生回答了很多,但其中最引我思考的是这句:道即是天。若识得时,何莫而非道?人但各以其一隅之见,认定以为道止如此,所以不同。

意思是:道就是天,如果认识到这一点,那么天下什么不是道?人们把自己的一隅之见当做道,以为道仅仅是这样罢了,所以个人对道的理解自有不同。

之前看《道德经》时就有对“道”的概念做过很深刻的理解,但《道德经》的论述中,把“道”讲得很玄,如果没有用心去体悟,甚至会觉得缥缈难以捉摸,而王阳明这里的一个论述,再将第四十六篇的文字一串联起来,仿佛能让人简单而又清晰的理解了“道”。

有的人说茶里有道,有些人又说剑里有道,有些人说为人有道,有些人又说处世有道,其实世上的人事都有道,“道”都藏在时间里,谁在时间里用了心,下了功夫,谁就能从时间里悟到“道”。

人们在解读自己钻研的东西是总觉得历经了万般艰辛方才修得一身修为,步步皆有汗,事事皆难为。而看待别人的成果时总觉得风轻云淡易为之,天赋所成而成之。

其实,每个人的成就都是不容易的,每一种习得都流了汗和泪,甚至染着血。只是我们每个人把时间花在了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地方悟道。

我们体悟到的都是同样的过程,没有人是不需要经过从看见一间房子,到看清一间房子的过程,就能够对房子里的每一个细节了若指掌的。

这世间不管你想要在任何一件事上有收获,用心是最好的方法,时间是最好的见证。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你把心放在哪里,你的收获就在哪里!不过这个理论需要排除爱情。

愿你学会在时间中用心,在用心中收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