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语堂品白芽奇兰

 七星钓客 2019-05-27
 原创 2016-09-29 黄荣才 语堂,编辑曾国俊 茶是精灵的舞者,水,则是茶叶的舞台,让茶叶灵动妩媚。“烹茶的艺术一半在于择水,山泉为上,河水次之,井水更次,水槽之水如来自堤堰,因为本属山泉,所以很可用得;”从平和走向世界的文化大师林语堂爱茶、懂茶,说起泡茶之水,侃侃而谈。喜欢喝茶的林语堂,小时候母亲经常在家里招呼路人和樵夫喝茶的情形留存记忆深处,见面奉茶的待客之道,寒夜客来茶当酒的温暖浸染岁月。“只要有一只茶壶,中国人到哪儿都是快乐的”“捧着一把茶壶,中国人把人生煎熬到最本质的精髓”,几句话,闲适、平和的茶客林语堂走向我们,和我们坐下品茶。 平和山水,走进林语堂的生命深处,留下“十尖石起时入梦,为学养性全在兹”的记忆和“我的家乡是天底下最好的地方” 等诸多赞美。一手茶,一手咖啡,已经成为林语堂融合东西文化的标志。在林语堂的茶壶里,装的是白芽奇兰茶。白芽奇兰茶,产于平和县,历史数百年。明朝正德十三年,明朝第一人王阳明奏请设置了平和县,福建产茶的历史,据记载乃始自唐代。平和产茶,在平和置县之前。明正德、嘉靖年间平和出产的茶叶被漳州府列为朝廷贡品,当时漳州茶商标名“漳芽、漳片”,其数量为叶茶400斤,芽茶511斤。明末清初释超全(俗名阮旻锡)所作的《武夷茶歌》中有这么一句“近时制法重清漳,漳芽漳片标各异”。《海澄县志》也记载,明朝中叶从海澄月港出口的茶叶年销售上百吨,最多一年达300吨,居全省之冠。这很难说其中没有平和茶叶的芳香。 平和多山,闽南第一高峰大芹山,风光险峻奇特灵通山,神秘秀丽太极峰群峰耸立;平和多水,漳州市六条主要河流,五条源头在平和,五江之源日夜流淌。境内山峦起伏,终年云雾缭绕,生态环境良好,好山好水,白芽奇兰茶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品牌价值18.82亿元,位居全国第13位;平和,成为中国茶叶(白芽奇兰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最美十大茶乡,茶叶种植面积12万亩,产量1.2万吨,涉茶产值20亿元。 白芽奇兰有故事。名称由来,民间流传着两则传说。一则是明成化年间,开漳圣王陈元光第廿八代嫡孙陈元和,一则是清朝乾隆年间某个爱茶之人,故事内容大同小异,都发生在平和崎岭彭溪水井边时,主角是一棵与众不同的茶树,叶片芽梢呈白绿色,茶叶发出自然茶香,气味如兰,制出的茶叶清香浓郁,冲泡后飘散出兰花的芬芳,因芽梢呈白绿色,带有兰花香气,所以取名为白芽奇兰。现在的白芽奇兰茶准确说法则是1981年由平和县农业局茶叶指导站温天海和崎岭乡彭溪村何锦能等科技人员从当地的奇兰茶群体品种中单株选育而成的无性系新品种,根据茶树嫩梢黄绿、芽头白毫显,成叶深绿,叶张又似竹叶奇兰特征,制成茶品质内质清香浓郁,带有独特“兰花”香气,所以取名为“白芽奇兰茶”。无论如何演绎,芽稍白毫显,兰香幽长,滋味醇爽,汤色橙黄明亮,叶底软亮,已经是白芽奇兰茶的特征。如今,这棵与众不同的茶树在彭溪村被供养起来,接受景仰的目光。 白芽奇兰茶,和陈元光的裔孙陈元和、王阳明、黄道周、林语堂、徐霞客、蔡新等在不同的历史时空交汇,演绎出王阳明品茗置县、黄道周峰茶润笔、徐霞客大峰品茗、蔡新求茗救孙等故事,留下清朝康熙版《平和县志》“茶出大峰者良”的记载,也就有了更为醇厚的文化沉香。读一段文字,白芽奇兰茶款款而来。 在林语堂的笔下,描述过漳州人喝功夫茶的详细情形,水、炭火、泥炉、茶具、采茶时间、清洁程度等等。品茶,充满诗情画意而富有讲究。“茶在第二泡时为最妙。第一泡譬如一个十二三岁的幼女,第二泡为年龄恰当的十六女郎,而第三泡则已是少妇了。”茶须静品,简单的四个字,林语堂把茶喝出了一种境界,一种平和的境界,一种禅的味道。平和,就不仅仅是一个区域的概念,而是一种境界,一种人生的高度。捧起一杯茶,慢慢喝下,尘世的喧嚣和烦恼都可以远去,浮躁的心灵得以平静下来。用心烹茶,用情品茶。闽南功夫茶的讲究、精致成为林语堂享受生活的注脚,跟随着林语堂行走世界的脚步。 白芽奇兰茶,这枚神奇树叶,承载和传递中国茶,漳州味。行走在漳州,用克拉克瓷茶杯,喝一杯白芽奇兰茶,欣赏克拉克瓷青花的温润,感受林语堂的闲适、平和,在白芽奇兰茶的兰花香中体会:心平和,最快乐,这是人生的大智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