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考课外古诗词鉴赏

 华风云 2019-05-27

专项训练二 课外古诗词鉴赏

(一)(2015·黄梅六校联考)二月一日晓渡太和江

杨万里

绿杨接叶杏交花,嫩水新生尚露沙。

过了春江偶回首,隔江一片好人家。

1.“嫩水新生尚露沙”写出了小河怎样的特点?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2.下面对诗歌的鉴赏不贴切的一项是( )

A.就全诗来看,作者采用了倒装的写法:先写景,再写“渡”。

B.诗中写出了花、叶红绿相映的无限生机。

C.“隔江一片好人家”一句中既包括了自然界的客观景物,也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感情。

D.这首诗营造了热闹而优美的境界。

(二)(2015·黄冈4月调考)江上秋夜

道潜

雨暗苍江晚未晴,井梧翻叶动秋声。

楼头夜半风吹断,月在浮云浅处明。

【注释】 ①道潜,字参寥,杭州于潜(今浙江临安)人。俗姓何,本名昙潜,赐号妙总大师。自幼出家。与苏轼、秦观友善。②井梧,即井边梧桐。

1.本诗描写了时间从______到______,天气由______转______的变化过程,层次分明地烘托出江上秋夜静谧的气氛,构成了清冷寒寂的意境。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四句四景,分别选择最适宜的角度表现了阴雨、风起、风停及将晴时分的月色,一句一景,合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B.首句写阴雨笼罩中的苍江到晚来还没见晴,这句是从细处着笔;第二句由梧叶翻卷的声息暗示了风一起雨将停的变化,这是从大处落墨。

C.第三句“断”字是“停”的意思。“断”字与上句“井梧翻叶”相应,写风的一起一止,概括了风声由小到大,吹了半夜才停的全过程。

D.末句作者准确地抓住了浮云将散而未散的这一瞬间,表现出月亮将要钻出云层的动态,烘托出半夜风雨之后天色初晴时那种特有的清新和宁静的气氛。

(三)(2015·济宁)湘南即事

戴叔伦

卢橘花开枫叶衰,出门何处望京师。

沅湘日夜东流去,不为愁人住少时。

1.《湘南即事》共四句,每句七字,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______。诗中所写的季节应为______。

2.作者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四)(2015·黄州中学二模)归次汉中境上

陆游

云栈屏山阅月游,马蹄初喜踏梁州。

地连秦雍川原壮,水下荆杨日夜流。

遗虏孱孱宁远略,孤臣耿耿独私忧。

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

1.下面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途中所见景物很多,但这里只选了“云栈”和“屏山”,这样高度的概括,表现了他的精练特色。

B.此诗中间两联的描写,使读者既看到了汉中川原雄伟壮阔的地理形势,也看到了诗人深谋远虑的战略思想。

C.“孤臣”指留在边关与金人战斗的大臣。

D.诗人在描述汉中地理形势之后,接着又对金人的军事力量作了描绘。“遗虏孱孱宁远略”,认为像这样兵力不多,又缺少战斗力的对方,怎会有深谋远虑呢?

2.找出诗中诗人情感变化的词语。并说说整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五)夜泊钱塘

茅坤

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

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

1.诗歌颈联“迸”“入”两字精妙传神,请选择其中一个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第二联。

(六)(2015·杭州二模)秋思

陆游

乌桕微丹菊渐开,天高风送雁声哀。

诗情也似并刀快,剪得秋光入卷来。

【注释】 ①并刀:并州出产的剪刀。并,即并州,东汉州名。古时并州以产剪刀著名。

1.诗中的哪些景物体现了秋天的特点?

2.诗歌三、四两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请加以赏析。

(七)(2016·预测)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1.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

A.这首诗歌的第一句交代了与友人分别的时间和地点。

B.那依依袅袅的柳丝,蒙蒙渺渺的杨花唤起了诗人一层层浪迹天涯、不堪羁旅的愁思。

C.“愁杀”二字,将友人间依依惜别的思绪刻画到了极致。

D.从“君向潇湘我向秦”一句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

2.诗歌的第三句,写“风笛”和“离亭”有何作用?

(八)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诗中的“孤蓬”喻指题目中的“______”。

2.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中的“浮云”“落日”的意象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3.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试作赏析。

(九)(2016·预测)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试以尾联为例,分析其表现手法与艺术效果。

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十)(2015·北京模拟)丰乐亭游春(其一)

欧阳修

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

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

【注释】 ①此诗作于庆历七年,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的第三年。丰乐亭在琅琊山幽谷泉上,距醉翁亭不远,为欧阳修所建。

1.这首诗描写的是______春时节丰乐亭周围的景色,诗中的“______”字集中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的开头两句写了绿树、山鸟、晴风、落花等景物,体现了丰乐亭春光明媚的特点。

B.第三句诗人用拟人手法写鸟语花飞,生动表现出春光的活泼迷人、充满生机。

C.第四句用夸张手法说酒醒春已归,感叹春天的短暂,暗含着诗人浓厚的惜春之意。

D.全诗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的旷达情怀和与民同乐的阔大胸襟。

(十一)(2015·黄冈)闻洮西捷报

苏轼

汉家将军一丈佛,诏赐天池八尺龙

露布朝驰玉关塞,捷书夜到甘泉宫

似闻指挥筑上郡,已觉谈笑无西戎

放臣不见天颜喜,但惊草木回春容。

【注释】 ①指元丰四年种谔(北宋将领)指挥的米脂大捷,米脂在山西洮河之西,故称洮西。②是说将士身材像佛像一样高大。③天子的马曰龙,高七尺以上,故称八尺龙。④指征讨西夏的檄文。⑤此处指边塞。⑥指宋朝廷。⑦指修筑边境防御工事。⑧古时我国西部少数民族的总称。⑨苏轼时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故以放臣自称。⑩帝王的容颜。

1.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采用夸张的手法,以“一丈佛”“八尺龙”极力渲染了将士的威风和朝廷抗敌的决心。

B.颔联中“朝”“夜”对举,夸张地写出了王师的威风,突出了战争胜利之迅速。

C.颈联想象奇特,极具浪漫豪放之风。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却宛若在前线一样,亲历了将士们的艰辛劳作与御敌英姿。

D.尾联寓情于景,诗人是说听到这样大快人心的消息,他却无法见到皇帝的笑颜,只能在盎然的春色中暗自神伤。

2.阅读全诗,品析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十二)(2016·预测)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1.前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2.三、四两句写出了诗中这位将军怎样的形象特点?

第13讲 把握内容,体会情感答案

变式训练

1.示例:不同。本诗中的“醉”是作者在如画美景中,为美景所醉,表达的是一种悠闲、愉悦的心情。而“醉里挑灯看剑”的“醉”,是说诗人醉梦中还不忘细细看“剑”,表达的是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以及强烈的爱国之情。 2.吟咏、歌唱 幽深的竹林 3.示例:月夜,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长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月光透过茂密的竹子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4.A

第14讲 品味语言,赏析技法答案

变式训练

1.凄凉地 弃置身 2.D 3.示例:诗人以“沉舟”“病树”作为反衬并自喻,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表现了自己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同时说明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了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正因为这两句诗有如此高的思想、艺术境界和深刻的哲理,所以才会成为千古名句。 4.示例:用“乱”字描写出了众鸟乱投林、乌鸦乱聒噪的情景,点染出梁园日暮萧条冷落的景象。 5.示例:这是吊古伤今之作。全诗运用反衬的手法,将吊古之情巧妙地融于景物描写之中,含蓄地表达了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沉痛感情。前两句中“暮”“乱”“萧条”等词语透露出作者的伤感,后两句则运用反衬,借无知庭树在一片萧条中仍然开出繁花,抒发了世事盛衰无常的感慨。 6.示例:融情于景,前两句“暮”“乱”和“萧条”等词语透露出诗人的伤感;反衬手法,后两句借无知庭树偏在一片萧条之中依然开出当年的繁花之景象,极为含蓄地表达了沉痛之情。(意对即可)

专项训练一 课内古诗词鉴赏

一、

(一)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人的自然率性 2.B 3.示例:不好。“见”表达了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采菊之时无意中山的形象忽然映入眼帘,而“望”即有意远看,改“望”后此篇神气索然。诗人正东篱采菊,不经意地一抬头,却发现南山就在眼前,达到物我合一的意境。

(二)1.孤山寺 贾公亭 白沙堤 早莺 新燕 乱花 浅草 2.示例:“几处”写出早莺不多,“谁家”体现出新燕的尚少,这是切合早春时节的。而早春的景色自然有别于繁春季节,所以诗人对周遭事物的选择是很典型的,且用笔也是细致入微的。说“几处”“谁家”,可见不是“处处”“家家”。 3.示例:“争”和“啄”两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争”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莺以人的动作,形象地写出了春天里莺们生机蓬勃忙着在树上筑巢的热闹景象。 4.示例:表达了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于湖光山色的喜悦之情。

二、

(三)1.示例:“秋”字用得好。这里用“秋”烘托肃杀氛围,表现胸怀大义,战无不胜的坚定信念。(意思对即可) 2.比喻,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 3.示例:表达词人完成统一大业的崇高理想,杀敌立功的雄心和报国之志,以及烈士暮年壮志难酬的忧愤与惆怅。(意思对即可) 4.C

(四)1.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2.示例:“聚”和“怒”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赋予山河以动态与灵性,形象地表现出峰峦高峻的形态和波涛呼啸的气势。 3.示例:诗人在经过潼关的时候,看到阿房宫变成一片废墟,不禁大发感慨,联想到国家,不禁悲从中来,回首长安,心情止不住的忧伤。“踌躇”一词生动地写出了作者此时内心的不平静,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历代王朝兴衰的感慨以及对在动乱中遭受苦难的人民的同情。 4.示例:表现了一个历史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群众始终过着痛苦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5.示例: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们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意近即可)

(五)1.“经书”(“儒家经典”或“读书做官”) 被风吹散的柳絮 水中雨打的浮萍 议论 爱国情感 2.经科举入仕 起兵抗元 3.示例:用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和个人命运。用“风飘絮”来比喻南宋王朝破碎的山河(无可挽回的败局),用“雨打萍”来比喻自己浮沉不定的身世,表达了对国势危亡的担忧和对自己坎坷命运的悲叹。 4.示例:诗人用“惶恐滩”和“零丁洋”这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抒写自己忧虑、孤独的心情,地名与感情暗合(情景交融或寓情于景)。 5.示例:对于一位爱国者来说,个人的命运是和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的。诗句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令人肃然起敬。如: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也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文天祥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将激励一代又一代人为祖国建功立业。

(六)1.出猎盛况(场面) 报国情 2.示例:“狂”:激情奔放,统领全词,展现粗犷豪迈的风格。“卷”:体现打猎场景宏大,人员众多,气势壮阔,突现阳刚之美。“挽”:拉满弓的姿态强劲,信心百倍,激情无比。 3.示例:引“亲射虎”典故,词人的意思是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射虎,突出表现了他虽年纪已经不小,但仍有着少年的狂气。引“遣冯唐”典故,词人以魏尚自喻,表达了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引“射天狼”典故,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4.C

(七)1.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 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 破 满目凄然 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 2.“望”有“观望”“希望”“盼望”之意。其内容包括:望见“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希望战火平息;盼望能与亲人团聚。 3.示例: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在战火连绵不断的日子里,诗人和家人消息隔绝,难通音信,此时作者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诗人对家人强烈的思念。尤其是“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很久盼音讯不至的急迫心情,很自然能激起人强烈的共鸣。 4.D

三、

(八)1.老树 西风 昏鸦 古道 人家 断肠人在天涯 2.示例: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3.B 4.这首小令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借助于枯藤、老树、昏鸦等具有明显深秋色彩的事物,渲染出萧瑟悲凉的意境,烘托出游子孤寂、悲凉的心境。

(九)1.停留 青山 绿水 客游他乡的思乡 2.示例: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了,风恰到好处,波澜中央孤帆高悬,更显江面壮阔! 3.示例:“悬”是笔直地高挂的样子,诗人以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和风吹拂、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更显壮阔。 4.示例:形象地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透出自然的理趣和积极、乐观、向上的情感。“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中蕴含哲理。 5.D

(十)1.中秋赏月,因月而引发出对天上仙境的奇想 望月怀人,即兼怀子由,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 思念亲人以及被贬的、失意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 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 2.示例:“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的情景。 3.示例:过渡作用,表达了作者由出尘之思,转向了对人间生活的热爱的思想感情。 4.A

四、

(十一)1.暮春 飘零之感 离别之恨 同情好友旅途艰辛、贬地荒凉 2.示例:描绘了漂泊无定的杨花和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诗人通过描绘南国这种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苦的气氛。 3.示例:这两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在诗人笔下,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她带去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牵挂之情。诗句想象丰富、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 4.B

(十二)1.B 2.一扫离愁别恨,充满乐观情绪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3.示例:作者以理性的议论展现友情和别情的新境界,运用形象的比喻写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的深情与厚谊,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也道出了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限制和空间阻隔,既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富有新意,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因而成为送别诗中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4.示例一:“辅”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象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示例二:“望”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5.A

(十三)1.白居易 凄凉地 弃置身 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 2.(1)表达了诗人对亡友的怀念之情。(2)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3.画面: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含义: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4.B

五、

(十四)1.比喻(夸张、拟人) 高大雄伟 2.示例: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 3.示例:一个“钟”字说明大自然仿佛将一切神奇秀丽都聚集在这里,赋予参天矗立的山以生命力,生动有力地写出了泰山的秀美无比。“割”字是说泰山高得把山南山北分成光明与昏暗的两个天地,形象贴切地突出了泰山的高耸挺拔。 4.示例:这句诗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具有深刻的含义: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或“这句富有哲理的话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或“这句话抒发了诗人的壮志豪情:昂扬向上、积极进取、勇于攀登、俯视一切……”若从诗句字面含义去理解也可) 5.D

(十五)1.咏史 借史实抒情 火烧赤壁一事 2.示例: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这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了,但这大内容、大主题却是通过“小物”“小事”来显示的。诗的开头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的风云人物。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王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 3.示例: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表达了自身感慨: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同时也抒发了自己胸怀大志而不被重用的抑郁不平之气。 4.C

(十六)1.浩荡 白日斜(天涯) 离愁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诗人的马鞭 2.示例:“落红”指落花,暗指自己辞官。作者以花自喻,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3.示例一:从语言上谈,这两句诗语言精美,用新奇的比喻表现自己的理想和信念。示例二:从情感上谈,这两句诗表现了积极的人生态度,意境高远,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示例三:从哲理上谈,花落归根,化为春泥,正可以孕育新的生命,反映了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 4.示例: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回归的喜悦,又有离别的愁绪,更有忠心报国继续服务乡民的信念。 5.D

(十七)1.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阻遏之冷酷 阻遏之严重 2.示例:用典。运用“吕尚”和“伊尹”的典故,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渴望遇到明君建功立业的愿望,对前途仍抱有希望。 3.示例:虽然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心里抑制不住地愤激,但仍坚信有一天能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的乐观豪迈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4.A

(十八)1.大海苍茫动荡,惊涛拍岸,吞吐日月的壮丽 博大的胸襟(开阔的胸怀)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沧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4.示例: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5.D

六、

(十九)1.漂泊不定的行踪 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2.示例一:“直”“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示例二:诗中的“直”字与“圆”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示例三:把孤烟放在广阔的大漠背景之下,渲染了边塞苍凉之美,“孤”字烘托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心情。 3.B

(二十)1.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示例:站在山头,放眼望去,戈壁延绵千里,大漠中蒸起腾腾水汽,似烟若雾,飘散开去。夕阳西下,茫茫大漠里只有一座孤城镶嵌其中,紧闭的城门隐隐中透出将士们内心的无奈。 3.示例:写出了边地夜景的凄清悲凉;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暗示时间是“长烟落日”的延续。 4.示例:写出了将士们壮志未酬、思念家乡的矛盾心理。 5.C

(二十一)1.咏雪 送别 惜别 2.示例:以“雪”为线索。雪景图:①八月飞雪苦寒图;②军营饯别奇寒图;③东门惜别惆怅图;④别后雪地思乡图。 3.示例:以春花喻冬雪,取喻新、设想奇,比喻中含有广阔而美丽的意象,同时字里行间又透露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忽如”二字写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造境堪称奇绝。 4.示例:用对偶、夸张和寓情于景的写法,写出了天寒地冻、愁云满天的景象,表达了对友人的担忧之情。 5.A

专项训练二 课外古诗词鉴赏

一、

(一)1.示例:河水清澈,流速缓慢,河中有的地方水很浅,露出了细沙。诗人用“嫩”“新生”形容水,流露出了喜悦和怜爱之情。(意对即可) 2.D

(二)1.傍晚 夜半 阴雨 晴 2.B

二、

(三)1.绝句(或:七言绝句) 秋季(或:深秋) 2.示例:表达了作者一心想为国效力但又报国无门的忧愁苦闷心情。

(四)1.C 2.示例:喜、忧、恨。抒发了诗人渴望光复国土的心愿。表达了诗人对朝廷未能收复中原的深切忧虑和无可奈何的慨叹。

三、

(五)1.示例:“迸”在诗中用以形容树叶凋落之态。“迸”字显示了力量,突显了自己离愁的沉重。(或:从语音上看,“迸”字为去声,发音气促而低沉,让人觉得树叶离开母体有一种强力所致,不是自然落叶,而是断裂迸下。有了这样的感觉,每一片落叶都让他惊心动魄,百感交集。)“入”字,形容出乡愁和江水浑融无迹之态,化无形的乡梦为有形,诗人的乡愁如钱塘江水一样澎湃起伏,无休无止。 2.示例:第二联用了六个名词性意象,描写了沉沉树林,茫茫秋雨中,一点灯火于风雨中摇曳,失群的大雁于风中振翅疾飞的景象。“孤灯”与“一雁”相对,摇曳的灯火恰如诗人漂泊不定的旅途,失群的孤雁恰如诗人孤独的身影,这两个意象深刻揭示了诗人的心境,表面写景,实则诉状抒情,表达了诗人羁旅不定、凄苦悲凉的情感,寓情于景,景中含情。

(六)1.示例:以富有代表性的典型景物,如乌桕、菊花、鸿雁、高天等,生动明快地描绘出一幅有声有色、形象鲜艳的秋景图。 2.示例:以“并刀”比喻“诗情”,一个“剪”字,锤炼精当,充分表现了诗人构思的敏捷和技巧的娴熟,也表达了诗人对大好秋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四、

(七)1.D 2.示例:“风笛”与“离亭”具有特殊的意蕴(或“是象征别离的意象”),能烘托诗人别离的愁情。

(八)1.友人 2.示例:“浮云”象征友人行踪不定,“落日”则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3.示例: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很好地渲染了离愁别绪。

五、

(九)1.示例:尾联用对比(反衬)手法,以野鸦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用野鸦的无忧无虑、热闹非常来反衬孤雁的寂寞、愁苦。进一步表现了孤雁渴望团聚的哀愁与奋力寻找的忠贞。(或:使用了陪衬的写法。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却全然不懂不顾,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表现了杜甫对亲朋知己的思念,对一些俗客庸夫的厌恶。) 2.示例:诗人以孤雁比喻自己,表达了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有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

(十)1.暮 醉 2.D

六、

(十一)1.D 2.示例:不计较个人得失,渴望国家强盛,渴望建功立业的爱国主义情感。

(十二)1.示例:渲染了一种阴沉肃穆的气氛;明写景物,暗写外敌入侵,战云密布。 2.示例:对战争的警觉和敏感;刚毅果断的气魄;必胜的信心和决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