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淮河——秦淮八艳

 gongping2009 2019-05-27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都”,作为“六朝胜地,十代都会”的南京人杰地灵,名人荟萃。历史上和南京有着不解之缘的名人实在太多,南京就像一个沧桑变幻的舞榭歌台,数不清的帝王将相、达官显要、文人名士、名姬佳丽在这里上演过无数悲壮雄武、哀婉缠绵的人生戏剧。谈到南京,秦淮河是个必须提及的话题。那“六朝烟月之区,金粉荟萃之所”的秦淮河曾是十代繁华之处,游客云集之地。在这有着“江南锦绣之邦,金陵风雅之薮”美称的秦淮风光带上,更是点缀着数不尽的名胜佳景,汇集着说不完的逸闻趣事。

秦淮河,一条荡漾着艳情的河,也是中国脂粉气最为浓郁的河。十里秦淮,历史上便是有名的风流乡,古人所说的“六朝金粉”,几乎全集中在这一带。明末清初的秦淮河畔,码头林立,商贾云集,积货如山;河边秦楼楚馆,画舫游船,歌舞升平。加上气魄雄伟、金碧辉煌的帝王宫殿和舞榭歌台,王侯将相纵情于这山水之间,俨然一片富庶繁荣、太平昌盛的景象。“桨声灯影连十里,歌女花船戏浊波”、“梨花似雪草如烟,春在秦淮两岸边。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粉影照婵娟”,这些诗句十分真切地再现了当时秦淮河上的畸形繁华景象。那时的秦淮河金粉楼台,鳞次栉比;画舫凌波,桨声灯影;红袖飘香,笙歌伴宴,成为江南佳丽之地,如花美眷之所。据史料记载,明末清初的八位临河而居的青楼女子:灵秀聪颖的马湘兰、风骨俊俏的柳如是、忧国忧民的李香君、侠骨芳心的顾横波、长斋礼佛的卞玉京、倾国倾城的陈圆圆、温柔贤淑的董小宛、坚强刚直的寇白门,被冠以“秦淮八艳”之称。她们虽身为青楼女子,却个个相貌惊人,才艺双全,所表现出的民族气节更为后人所赞赏。她们美若婵娟,相貌惊人,或娟娟静美,或庄妍靓雅,或美艳绝代,或倾国倾城;她们天资颖慧,婉丽雅柔,或长于文史,或长于绘画,或长于音乐,或长于巧辩。这八位美女既才华横溢,更至情至性,还不乏睿智和胆魄。秦淮诸艳中,李香君以品节胜,柳如是以才情胜,陈圆圆以资质胜,马湘兰尤擅画兰竹,董小宛以温柔贤淑见长,顾横波则因旷达侠义出名。

明代末年,社会动荡不安,国家风雨飘摇。文人士子的末世狂欢似乎总也离不开妓女的点缀,当时才子佳人的风流聚合颇为盛行。美人名士,相得益彰,名士以得名妓为风雅,名妓以识名士为知音,这种风气在当时成为一种时尚。文人的风采与妓家的风流共同装扮着这一末世的繁荣,这些绝顶聪明的妓女与放浪形骸的士人一起,成为明末清初历史上一道美丽哀艳的风景。“秦淮八艳”与当时的大夫士子们也共同演绎了一段段爱情传奇,留下了许多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李香君和侯方域,董小宛与冒辟疆,顾横波与龚鼎孳,寇白门和朱国弼,卞玉京与吴梅村,柳如是与钱谦益。这几位当时的名流中,有的是两朝大臣,有的是风流名士,有的则是慷慨悲歌的男儿。他们之间曲折传奇的爱情故事让人或羡慕不止或欷不已。更加令人佩服的是在爱情上的取向,“秦淮八艳”超越了那一时代女子的选择标准。她们无视权贵与地位,却能将家国利益、政治理想放在首位,来衡量男子的品德和情操。她们纷纷与东林、复社中人论交:柳如是嫁与钱谦益,李香君与侯方域订盟,卞玉京与吴梅村倾心相恋,董小宛与冒辟疆生死相随……金钱、地位、容貌等等,这些往往被世俗择偶所看重的东西在她们眼里便不再是衡量男儿的最高标准。

“秦淮八艳”出众的容貌和才华是秦淮女子的典型,她们全都出身卑微,又具有相似的悲剧命运。命运的播弄使她们无可奈何地堕入了烟花之地,但这不是她们的错。自古红颜多薄命,这些貌似大家风韵、才盖一代风华的名妓无法游离于男性社会,也无法摆脱人生的戏弄和命运的束缚。虽然如此,她们却用自己的美丽和生命唱出了一曲曲壮丽的人格和操守的赞歌。人格和操守不只是男人的事,也是女人立身处世的标杆。谁说“商女不知亡国恨”,这些巾帼不让须眉的秦淮名妓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人格的意义、操守的价值。歌舞升平的年代是不需要她们去考虑政治立场、人格操守等问题的,天崩地裂的乱世风云却为这些为传统社会所不齿的妓女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塑造形象的机会。在无能畏缩的男人的环衬下,更加凸显出了八艳的才气、气节和献身精神。在江山易主的紧要关头,当那些自诩为中流砥柱的士大夫们持观望迷惘状,甚至公然出卖自己的人格操守的时候,正是柳如是、李香君、顾横波表现出的超常气节和操守为中国文化史留下了令人敬佩的一页,她们以一种女人所特有的浪漫心态,表现出了一种完美的国民气质与人格。她们的人格和气节令所有畏首畏尾、贪生怕死的男子汗颜,与她们相比,连钱谦益、龚鼎孳、侯方域、吴梅村都羞愧得无地自容。何为英雄,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这些秦楼楚馆的风尘粉黛就是英雄。

时光流逝,虽然距离那个高洁与卑劣共存、繁华和衰败同在的时代已经很久远了,但“秦淮八艳”的人生传奇却依然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从小说、诗词等文学作品到影视剧等现代传媒,我们都可以寻觅到她们艳丽的身影。时至今日,她们留下的逸闻趣事仍是我们说不完谈不够议不厌叹不烦的话题。著名学者余秋雨在说到“秦淮八艳”时说:“历代妓女多得很,哪像明末清初的‘秦淮八艳’,那样具有文化素养和政治见识,使整整一段政治文化史都染上了艳丽的色彩?”

本书为这八位奇女子单独设立篇章,以她们的生平经历为主线,略微提及其他相关人物,描述她们的人生传奇。本书为读者全景式地展现了明清交替之际的江南社会风貌,这里有帝王将相的刀光剑影,有才子佳人的悲欢离合,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萦绕其间的那种香艳醉人的脂粉气息,领略到一幅幅风云变幻、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参与本书撰写的有赵霞、赵静、黎明、庄芳、赵庆娟、王慧、李佳、罗孙可、陈俊周、戈小莉、周丽辉、李晓光、张旦萍、王春静、王淙、刘士美。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还得到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苏州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生殖卫生学院等院校教授的帮助和指导,在此表示真诚的感谢。由于文献资料和作者水平有限,本书难免有一些不足之处,还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教。

明末清初八位名妓人生 

脂粉沉醉的时代

明末清初是一个名妓云集、粉黛争艳的特殊时代,正是晚明特殊的文化环境培育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代名妓。提到貌有天香国色,才要车载斗量的“秦淮八艳”,“官妓”这个词汇是不容忽略的。官妓制度在我国由来已久。

早在唐宋时期,官妓就已经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明朝承袭了这一制度,其官妓的来源比较多,包括元朝遗留下来的乐籍成员、罪犯的妻子女儿、流落在中原的蒙古女子、家庭贫困或者受人欺骗被迫沦为教坊乐妓的、还有在政治斗争中受到牵连的官宦人家的女性成员。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在贡院前的秦淮河畔设立官方妓馆――富乐院,由政府管辖。据说,明太祖还曾为富乐院题写一副对联,上联是:“此地有佳山佳水,佳风佳月,更兼有佳人佳事,添千秋佳话。”下联是:“世间多痴男痴女,痴心痴梦,况复多痴情痴意,是几辈痴人。”明太祖还严格规定,富乐院只允许商贾出入其中,而朝廷官员和衙门人员是禁止入内的,一旦发现严惩不贷。官吏在宴请聚会的时候可以召唤乐妓侍酒助兴,于是,乐妓们作为赏心悦目的点缀和烘托气氛的花瓶时常出现在这些场合。明朝中期以后,国家政纲松弛,官员日益腐败淫逸,无论是朝廷大官还是地方官吏狎妓甚至娶妓为妾的情况屡见不鲜。妓院不仅在北京、南京这样的大都市有成百上千所,其他偏僻的地方也有不少。有的妓院归官府管理,官府要收取娼妓税,号称“胭脂钱”。

到了崇祯末年,朝廷腐败,国家衰败。忠臣良将遭受迫害,奸佞叛逆得道升天,天灾人祸,百姓困苦,官场上卖官鬻爵,纸醉金迷,纵情享乐。那些政治上失意的官僚大夫、文人士子,虽然心怀为国效力的志向,无奈生不逢时,报国无门,他们转而在风尘之所纵情声色,狎妓寻乐,借此暂时忘却失意的不快,填补内心的空虚。他们听歌观舞的时候,既有偎红倚翠的浪漫和诗酒传情的风雅,又可以抒发仕途不顺的不满,寄托国家每况愈下的感叹。这样一来,原来被看做低贱的秦楼楚馆,一时成为他们的温柔乡、安慰所。狎妓一时成为一种时尚,整个国家湮没在香艳的脂粉气中。难怪有人说明末时期“忠臣不如叛臣多,名将不如名妓多”。士大夫的沉沦和喜好客观上加剧了妓院的出现和竞争,不仅有官妓,还有各种各样的私妓。在明代中后期娼妓盛行一时的时候,花榜和《嫖经》也流行开来。花榜兴起于宋朝,到了元代和明朝前期则不多见,然而到了明代中期以后,花榜又再次盛行起来。所谓“花榜”,就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品评妓女,和现在的选美有些相似之处。到了后来,还出现了研究、评价妓女的明代《嫖经》,成为当时的狎妓指南。

南京在历史上多次作为封建王朝的都城,明代时南京也一度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六部尚书还留在南京,南京被称为“留都”。因此,南京的王室公侯、官宦商贾、富家子弟、纨绔少年很多。他们不论是设宴请客,还是外出游玩都有召唤乐妓吹拉弹唱、起舞助兴的喜好。南京自古以来就以美女云集、佳丽众多闻名全国。这些因素也刺激了金陵(今天的南京)娼妓的繁荣兴盛。南京曾被官宦、游玩者当做仙都、乐土,许多外地人一旦踏入秦淮,便醉花迷径,不思归里。因此,有人评价当时的南京是“纸醉金迷地,醉生梦死乡”。南京乐妓中最出名的自然是楼亭歌台连绵不绝,画舫河房鳞次栉比的秦淮河。

在秦淮河畔还有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当时的贡院和秦淮河的秦楼楚馆只有一墙之隔。每到举行科举考试的时候,全国各地的应试者都纷纷云集南京。考试时,四方士子在贡院三天三夜不出一步门。考完之后,他们立即奔向大大小小的秦淮妓馆,不惜千金,放浪形骸,纵情声色。大考之年,往往也是金陵妓家最热闹的时候,这种繁荣一直持续到清朝末年。太平天国建都南京时,由于洪秀全禁止嫖娼,秦淮河畔一度冷寂萧条下来。曾国藩击退太平军进驻南京后,看到金陵在战火后满目疮痍,冷清萧条,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秦淮河畔重新开妓馆。这一措施立竿见影,秦淮河畔很快又繁荣起来。

不仅娼妓的才艺、姿色有高低之别,她们的身价、地位也相差悬殊。明朝歌妓大致可以分为南曲和北曲两大类。明朝初期的大院发展到后来,人们称之为旧院。这时旧院的歌妓不再是抄家而来的年轻女子,实际上已经成为私人妓院。有的歌妓年龄大了,没有脱籍从良,就招个夫婿,然后领养个女儿,女承母业。也有的自己生育女儿,然后悉心培养。这就是秦淮南曲的前身,我们通常所说的南曲就是指秦淮河南面的旧院一带。南曲歌妓姿容俏丽,才艺也比较突出,她们通常“以艺事人”,只唱曲起舞、陪酒侍奉,一般不会卖身。除非遇到如意郎君,才会以身相许,并要举行一种仪式向众人说明自己已是名花有主了。艳名远播的“秦淮八艳”都是旧院歌妓。旧院歌妓的居所芳草萋萋,树木蓊郁,洁净幽雅,设施齐全,一般都有丫鬟伺候相伴。秦淮河北面一带的妓院则称做北曲,又称为朱市。她们的境况要比旧院歌妓差得多,不仅条件简陋,而且还要吞下眼泪,强颜欢笑,卖艺卖身兼有,身价也十分低廉。同为青楼女子,南曲和北曲妓女的身价、地位相差竟是如此悬殊。

明末清初娼妓的兴盛和狎妓传统不无关系。我国古代的时候,文人狎妓往往被看做佳话。纵观古代文学史,很多文学家的诗词歌赋都以狎妓为内容。狎妓、蓄妓、携妓等已成为文人风雅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结交艺妓成为一种时尚,一种生活的调味和消遣。例如,唐代的官吏狎妓,上自宰相、节度使,下至普通官吏,几乎无人不乐于此事,给后人留下了很多传奇的风流韵事。当时,社会上并不认为这种事情不道德,反而把它当做风流高雅的表现和某种社会地位的象征。文人与乐妓的交往酬答在唐宋之际尤为密切,我们熟悉的白居易、元稹、杜牧、周邦彦、柳永、秦观等人都与乐妓有过交往。

封建社会奉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标准,而乐妓可以不受这一标准的约束,她们通常不仅姿色出众,技艺超群,而且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有的还善诗能文,甚至精通琴棋书画。这些正是文人们在家庭生活中寻觅不到的,因此,那些色艺双绝的妓女就成了文人浪漫理想中的异性伴侣。从妓女方面来说,与盛气凌人的官僚、粗俗不堪的商人相比较,她们和文人雅士的共同语言比较多。文人雅士不凡的气质、倜傥的风度、挥洒的才情、高雅的品位也比较容易被她们接受,在与他们尤其是那些郁郁不得志的骚客的交往中,她们才可能感到自己拥有的平等地位。于是,能歌善舞的乐妓和能诗善词的文人产生了密切联系。明朝后期是宋明理学崩溃时期,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性”受到了猛烈的冲击。人的思想也随之获得些微解放,社会上征歌逐妓、纵情声色,在花街柳巷中寻芳觅艳成了反传统和追求个性的表现。文人士大夫很少有不受这种淫逸风气影响的,出入青楼,结交名妓,不觉得有伤大雅,反倒视为风雅之举。仕途不顺也是文人沉迷于风流渊薮的原因之一。

当文人骚客们落魄江湖,“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时候,妓女就是他们惺惺相惜的红颜知己;在现实中无法实现政治抱负、人生理想,他们也只有在柳如是、董小宛等名妓身上寻找感情的寄托了。吴梅村、钱谦益、龚鼎孳、侯方域、冒辟疆都是在寻芳觅艳的过程中与“秦淮八艳”相识、相恋、相知、相守的。秦淮佳丽的兰心蕙质、娇媚花容滋养了秦淮文化的绮丽香艳;秦淮文化的浓艳香丽反过来也影响了秦淮歌妓的情趣喜好,这也正是秦淮歌妓名噪一时、艳名流传的原因。由文人雅士和风尘粉黛共同成就的秦淮文化,使秦淮烟水飘散着一股令人沉醉的脂粉气息。

南京是一个盛产美女的地方,从“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都”的赞美之词中我们可以看出南京美女不仅数量多,质量上也是毫不逊色的。南京空气湿润,气候宜人;风景秀丽,名胜众多。好山、好水、好气候滋养出来的女孩子容貌清秀俏丽,皮肤白皙细腻,体态婀娜多姿,气质脱俗空灵,这就为当时名妓的出现提供了丰富的“粉矿”资源。

因此,可以说明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娼妓最繁盛的时代,而明代的名妓又是中国封建社会名妓的巅峰,她们在才情色艺等诸多方面均超过前代名妓。因此,有历代名妓以明代为盛,明代名妓以金陵为盛,金陵乐妓又以秦淮河最为著名的说法,秦淮众楼又以旧院为最,旧院名妓中最为出名的就是“秦淮八艳”。

绝世才女?马湘兰

空谷幽兰独自香,

任凭蝶妒与蜂狂。

兰心似水全无俗,

人间信是第一芳。

第一节空谷幽兰

在“秦淮八艳”中,马湘兰是个比较特殊的人物。与其他七艳相比,容貌上,她不如柳如是端庄俏丽,风姿绰约;爱情上,没有陈圆圆那样惊天动地、轰轰烈烈的爱情浪漫史;政治立场上,没有李香君血溅扇面,严斥奸佞的高风亮节;婚姻上,没有董小宛甘苦兼有、温馨浪漫的从良经历。在“秦淮八艳”中,马湘兰的容貌是最不起眼的,人生经历也是最普通寻常的,知名度似乎也是“秦淮八艳”中最小的。这么一个看似如此平凡的乐妓,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她名列流传后世的“秦淮八艳”之中的?按照通行的品评女性的标准,一个女子被人称道,要么是因为姿容姝丽,要么是因为气质不凡,要么是因为地位特殊,要么是因为人品绝佳,还有就是因为才华横溢,马湘兰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她的过人才华。虽然论及相貌、气质、爱情、婚姻,马湘兰不如其他七位倾城名花,但是如果谈到绘画才能,马湘兰在“秦淮八艳”中绝对是第一名。也正是她精湛出众的画兰才能使她能在佳丽如云的秦淮河畔脱颖而出,成为艳名远播的“秦淮八艳”中的一员。

马湘兰生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卒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金陵(今江苏南京)人,祖籍湘南,明代杰出的女诗人、女画家。马湘兰所处的这段时期基本处于和平阶段,比起柳如是、李香君、陈圆圆、董小宛等其他名妓所处的风云激荡的明末清初时期相比,马湘兰要幸福得多。从年龄上看,马湘兰和其他七艳也不是同辈人,可以说是奶奶辈的人了。据《秦淮广记》记载,马湘兰,本名守真,字湘兰,小字玄儿,又字月娇,因为在家中排行老四,所以人们称她为“四娘”。马湘兰虽然没有出众的容貌,但是她聪明灵秀,能诗善画,擅长画兰竹,尤其是兰花,并且因为画兰技艺的精湛而名扬江南,常常在画幅中题名“湘兰子”,所写的两卷诗集也命名为《湘兰集》。因此,人们渐渐称她为马湘兰,而马守真这个名字则被人淡忘。关于马湘兰的身世底细没有详细记载,只是说她本是湘南一个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至于为何只身流落到金陵,在秦淮河畔高张艳帜、卖笑为生,则语焉不详。

马湘兰曾经写过一首托物言志的咏兰诗“空谷幽兰独自香,任凭蝶妒与蜂狂。兰心似水全无俗,信是人间第一芳。”这正是马湘兰人品、性情的真实写照。正如她的名字――湘兰,马湘兰是一个爱兰、知兰、种兰、画兰、吟兰、颂兰的人,她不但在院宅里种上品种各异、香幽气清的兰花,日日细心浇灌,满院的兰花体态娴雅,花形独特,色彩雅致,品质超脱,花香幽远,沁人心脾,而且凭着自己的兰心蕙质,凭着对兰花清雅高洁的气韵的深深体悟,将兰花的姿态和气韵展现在书画和诗歌上。马湘兰的容貌犹如山中的幽兰、水中的芙蓉,出落得清秀、素雅、端庄大方。她的品格也好似兰花般清幽淡雅、高洁脱俗。马湘兰的一生就像一株空谷幽兰,吐芳于世,却又遗世独立,痴心爱恋知音王稚登,却因种种原因终身未曾婚嫁,终老青楼,正如题画诗中所述“囊空难向街头买,自写幽香纸上看”。

当时的秦淮河一带,楼馆画舫林立,红粉佳人如云,是金陵最有名气的章台烟花之地。马湘兰相貌不出众,她纤细的眉毛,细小的眼睛,白白细细的皮肤,身体瘦瘦的如杨柳一般,走起路来娉娉婷婷,好似杨柳扶风。马湘兰在秦淮八艳中,不仅以她的诗文戏曲绘画见长而为人称赞,她还以一双大脚在秦淮歌妓中闻名四方。“杏花屋角响春鸠,沈水香残懒下楼。剪得石榴新样子,不教人见玉双钩。”这首诗是当时一个姓陆的诗人讥笑马湘兰新做了一件裙子,把两只脚遮住不让人看见。虽然马湘兰“姿首如常人”,但她聪颖机敏,诗、画、字、曲深得当时南京的文人们赏识,赞叹她是“女中奇秀,一代怪才”。马湘兰善于谈吐,与人交谈,音如莺啼,神态娇媚,善解人意,博古知今,再加上清丽脱俗的气质,正是靠着内在之美,马湘兰逐渐成为秦淮河畔的当红乐妓。当时的金陵城,上至王公贵族,下到贩夫走卒,没有人不知道马湘兰的大名的。居所门前车水马龙,宾客穿梭如织,络绎不绝,而且多是些有身份,有教养的文雅客人。她的居处一时成为秦淮河畔的胜地,慕名求访的人特别多,马湘兰最愿意与那些文人墨客交往,尤与文士王稚登的关系最为亲密。马湘兰在青楼数十载,门前车马始终不断,当时的富家子弟、达官贵人,凡是在烟花柳巷走动的人都以不认识马湘兰为耻辱,可谓“寻芳不识马湘兰,访遍青楼也枉然”。靠着客人的馈赠,马湘兰也积蓄了一些钱财,便在秦淮河边盖了一座小楼,里面楼台清幽,曲径回廊,处处种上兰花,香气幽幽,命名为“幽兰馆”。马湘兰出门时乘坐驷马高车,在家则呼奴唤婢,虽然是青楼女子,却有着贵妇人一般的气派。这种名字仍在乐籍却过得如此潇洒舒适的乐妓在历史上也是为数不多的。

秦淮河——秦淮八艳

秦淮八艳指明末清初在南京秦淮河畔留下凄婉爱情故事的八位才艺名妓。明末在秦淮一带的八个名妓,又称“金陵八艳”。秦淮八艳的事迹,最先见于余怀的《板桥杂记》分别写了顾横波、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门、马湘兰等六人。后人又加入柳如是、陈圆圆而称为八艳。

秦淮八艳除马湘兰以外,其他人都经历了由明到清的改朝换代的大动乱。当时好多明朝的贪官贪生怕死,卖国求荣,而和他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秦淮八艳虽然是被压迫在社会最底层的妇女,在国家存亡的危难时刻,却能表现出崇高的民族节气。

她们八人个个能诗会画,明朝末年,以色貌才气而名冠秦淮河,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诸多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的命运皆与她们有着重大关系。演绎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有喜剧,亦有悲情。美女爱英雄,妓女爱才子。她们的艳丽不仅令凡俗之人动心,更令许多英雄才子为之神魂颠倒,乃至历史随之改变。

一、横波夫人——侠骨芳心顾眉生

顾眉生即顾媚,生于1619年,上元(今南京)人,据《板桥杂记》载:“顾媚字眉生,又名眉,号横波,晚号善持君。她庄妍靓雅,风度超群;鬓发如云,桃花满须,弓变纤小,腰肢轻亚。通文史,善画兰,追步马守真,而姿容胜之,时人推为南曲第一。”可见她不但有着仕女的娉婷娇姿,更具文才艺技。

顾横波居于眉楼,“绮窗绣,牙签玉轴,堆列几案;瑶琴锦瑟,陈设左右,香烟缭绕,檐马丁当”,时人戏称“迷楼”——有人谓“迷楼”系指顾横波风流迷人,访者无不神魂颠倒,实属望文生义。顾横波个性豪爽不羁,有男儿风,在秦淮八艳中与柳如是较像,时人尝以曰“眉兄”呼之,颇似柳如是之自称为“弟”。但较之柳,又多几分任性嫉俗。

著名文人余怀与顾眉情谊甚笃;后顾与刘芳约为夫妇,不久她背约嫁给了早已降清的“江左三大家”之一的龚定山作妾,刘因此而以身殉情。龚得顾媚甚宠爱,受为一品封典。龚时为清廷礼部尚书,在京师四方名士尊如泰斗,凡有客求龚诗书画时,皆由顾媚代笔,顾声名才气愈盛。顾氏曾多镒利用龚的政治地位,对抗清志士慷慨解囊。所以大才子袁枚赞之曰:“礼贤爱士,侠内峻嶒”。

明思宗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下京城,鼎孳与顾横波阖门投井,未死,被俘虏,受拷掠,接受直指使之职,巡视北城。五月降清,仕途亨通,龚鼎孳为三朝之臣,做到了礼部尚书,龚鼎孳正室董氏因已授明朝诰命,让封号顾横波。顾横波也堂而皇之的接受诰命,封为“一品夫人”。康熙三年冬,顾横波一病不起,卒于北京铁狮子胡同,龚鼎孳在北京长俸寺建妙香阁纪念。

顾横波诗词:

咏醉杨妃菊

一枝篱下晚含香,不肯随时作淡妆;

自是太真酣宴罢,半偏云髻学轻狂。

舞衣初著紫罗裳,别擅风流作艳妆;

长夜傲霜悬槛畔,恍疑沉醉倚三郎。

识尽飘零苦,而今始得家。

灯蕊知妾喜,转看两头花。

忆秦娥

花飘零,帘前暮雨风声声;

风声声,不知侬恨,强要侬听。

妆台独坐伤离情,愁容夜夜羞银灯;

羞银灯,腰肢瘦损,影亦份仃。

二、灵秀青莲——艳艳风尘董小宛

董小宛,名白,一字青莲,别号青莲女史,她的名与董小宛字均因仰慕李白而起。她聪明灵秀,神姿艳发,窈窕婵娟,为秦淮旧院女子中的一流人物。

董小宛性好清静,每到幽林远壑,就眷恋不舍,因厌弃喧闹奢靡,独居苏州半塘达六年之久。小宛醉心于山水之间。在旖旎风光的衬托下,她也容易涌动柔情,而真心真意地给人以娇媚之笑。因此,她三番五次地受人之邀。

1639年乡试落第的冒辟疆与小宛偶尔在苏州半塘相遇。冒辟疆容貌俊美,风度潇洒,人称“美少年”,是复社中一位才子。她对冒辟疆一见倾心,在崇祯十五年(1642年)十二月委身辟疆为妾。归隐辟疆私家宅院——如皋城东北角水绘庵。

小宛入如皋冒氏之门后,与冒家上下相处极其和谐。马恭人(辟疆母)和苏元芳(辟疆妻)特别喜欢小宛,而小宛也很恭敬顺从。闲暇时,小宛与辟疆常坐在画苑书房中,泼墨挥毫,赏花品茗,评论山水,鉴别金石。小宛初进冒家,仿钟繇帖,学曹娥碑,每天写几千字,既不错字,也不漏字。小宛曾替辟疆给亲戚朋友书写小楷扇面,也为苏元芳登记柴米油盐的用项及银钱出入。小宛画的小丛寒树,笔墨楚楚动人。

最令人心折的,是把琐碎的日常生活过得浪漫美丽,饶有情致。小宛经常研究食谱,人们常吃的虎皮肉,走油肉,就是她的发明,因此,它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名字叫“董肉”,和“东坡肉”相映成趣。小宛还善于制作糖点,她在秦淮时曾用芝麻、炒面、饴糖、松子、桃仁和麻油作为原料制成酥糖,切成长五分、宽三分、厚一分的方块,这种酥糖外黄内酥,甜而不腻,人们称为“董糖”。

艰难的生活中,饮食已是难饱,小宛的身体又十分虚弱,加上照顾辟疆连续几场大病,董小宛紧伴枕边伺候了一百六十个昼夜。使得小宛身体顷刻间垮了下来,连续二十多天喝不进一口水。由于体质已极度亏虚,冒家多方请来名医诊治,终难凑效。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正月初二,在冒辟疆通彻心扉的哀哭声中,小宛仙逝,年仅28岁。临终之时,她手中紧握着冒辟疆镌有“比翼”、“连理”四字的那对金钏。冒家上下恍惚伤痛,葬之于如皋影梅庵。历代文人多有凭吊。

董小宛秋闺十一首

幽草凄凄绿上柔,桂花狼藉闭深楼。

银光不足供吟赏,书破芭蕉几叶秋。

残柳凋荷绿未沉,一池清水澈如心。

楼前几日无人到,满地槐花秋正深。

白日吹人无所思,独来窗下理红丝。

手擎刀尺瓶花落,数点天香入砚池。

稠烟迷望不能空,满地犹含绿草风。

乱竹繁枝多少意,满园花落忆春中。

修竹青青乱草枯,留连西日影相扶。

短墙微露高城色,远处疏烟入画图。

飘枝堕叶此烟中,残鸟啼秋声亦同。

错认桃花满青行,依稀白鹭栖丹凤。

侵晓开香湿绣巾,满天犹带月华新。

此中随意看秋色,采得名花赠美人。

小庭如水月明秋,天远窗虚人自愁。

多少深思书不尽,要知都在我心头。

无事无情亦未闲,孤心常寄水云边。

今宵有月无人处,高讽南华秋水篇。

满畦寒水稻初黄,细鸟归飞集野棠。

正是好怀秋八九,桂花枝下饮清香。

十一

风前一叶巧迎秋,露气蟾光净欲流。

楼上有人争拜影,巧丝先我骨衣俅。   

三、长斋绣佛——长斋绣佛卞玉京

卞玉京名赛,后来自号“玉京道人”。她出身于秦淮官宦之家,姐妹二人,因父早亡,二人沦落为歌妓,卞赛诗琴书画无所不能,尤擅小楷,还通文史。她的绘画艺技娴熟,落笔如行云,喜画风枝袅娜,尤善画兰。

18岁时游吴门,居虎丘,往来于秦淮与苏州之间,是明末清初的一位秦淮著名歌妓。卞赛一般见客不善酬对,但如遇佳人知音,则谈吐如云,令人倾倒。卞赛曾与明末清初的著名诗人吴梅村有过一段姻缘。

崇祯十四年春,吴梅村在南京水西门外的胜楚楼上饯送胞兄吴志衍赴任成都知府,在这里他遇见了前来为吴志衍送行的卞赛姐妹,看到卞赛那高贵脱俗而又含有几分忧郁的气质,不由想到江南盛传的两句诗:“酒垆寻卞赛,花底出陈圆”。席间吴又对卞赛的文才进行了探试,令吴不由倾倒,以后二人交往频繁,感情渐深。

天有不测风云,田国舅下江南选妃,圈定了卞玉京、陈圆圆。卞玉京知后托人告知吴,表达自己愿托付终身。吴在权势赫赫的国舅前胆怯了,只在卞玉京的寓所吹了几首曲子便凄然离去,有负卞玉京一片衷情。

后来,卞玉京在苏州出家当了女道士,依附于70余岁的名医郑保御,郑筑别宫资之。卞赛长斋绣佛,持课诵戒律甚严,为报郑氏之恩,用3年时间为郑氏刺舌血书《法华经》。

此时吴梅村当了清朝的官,心情颓伤。顺治七年的一天,卞赛在钱谦家里看到了吴的《琴河感旧》四首诗,方知吴对她的思念。数月后二人在太仓终于相见,卞赛为吴氏操琴,吴感怀不忆,写了《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赠之,诗中道出了卞在这十年中的情景,点出了清军下江南、玉京“弦索冷无声”,一派凄凉状况。卞赛后来隐居无锡惠山,十余年后病逝,葬于惠山柢陀庵锦树林。

四、桃花零落——侠肝义胆李香君

李香君,又名李香,南京人,为秣陵教坊名妓。自幼被当时的秦淮名妓李贞丽收为养女,13岁从吴人周如松学习歌舞,尽得其音节,能演唱“临川四梦”传奇。自孔尚任的《桃花扇》于1699年问世后,李香君遂闻名于世。她歌喉珠圆玉润,但不轻易与人歌唱;丝竹琵琶、音律诗词,无一不通。李香君身材小巧玲珑,肤理玉色,慧俊婉转,时人誉之“香扇坠”,声名盛于南曲,四方之士以一识其面为荣。

李香君身边时时带着一把绢扇,扇面是洁白的素绢,上面绘着一幅色彩浓艳的桃花图,故称之为“桃花扇”。扇面上的桃花,并非染料所画,而是以李香君的鲜血写成,上面凝结着她与情郎侯方域缠绵哀艳的爱情故事,也是她此生全部的希冀所在。

李香君是秦淮河畔媚香楼里的红姑娘,这媚香楼建得精巧别致,临水而立,站在楼上凭栏而望,烟水澄碧、画舫织彩的秦淮河尽收眼底。崇祯十二年的秋天,年仅21岁,但已名闻四方的复社四公子之一侯方域,刚从河南商丘来到南京,便抛开即将开始的乡试,直接走上歌妓李香君媚香楼。那一年,李香君正当十六岁花季妙龄,“温柔纤小,才陪玳瑁之筵,宛转娇羞,未入芙蓉之帐。”她坐在绣帘挂落的花格窗前,遥望着秦淮河,她在等待她梦中的爱情。当侯方域蓦然出现在她的面前时,她一定感觉到了她所期待的姻缘已经来临。这本应是一段才子佳人式的风花雪月,只是可惜选错了时代背景。随着满清铁蹄的入关,明朝大厦快速地坍塌。朱氏亲王仓皇南渡,在一片乌烟瘴气中,在南京匆匆地成立了南明政权。

复社的死对头阮大铖,抓住了这个机会,从金陵的深巷中走了出来。他投靠南明佞臣马士英,出现在政治舞台的前台。阮大铖本是一个被清流阶层所唾弃的人物,但他还是想改头换面。于是,他企图用金钱收买侯方域,来达到他个人的政治目的。这一伎俩,很快就被才识过人的李香君识破。她坚决拒绝了阮大铖的金钱诱惑,并要求侯方域立即与之断绝关系,划清界限。老羞成怒的阮大铖,用卑鄙的手段进行报复。

李香君强忍着夺眶而出的泪水,安慰情郎道:“有别离的苦楚,才有重逢的喜悦,好男儿志在四方,岂可在媚香楼中消磨了豪情壮志。况且人生离合,在乎心而在不在形,彼此倘若不能心心相印,即使日日同床共枕,亦如相隔千里,只要你我永结同心,虽然远隔干山万水,照样可以魂来梦往!”李香君的一番话给了侯方域一份坚毅、一份力量,他终于挥泪离开了南京城。

自侯郎去后,李香君征得李大娘的同意,洗尽铅华,闭门谢客,天天凝视着那把订情的绢扇。明确表示要一心等候公子归来,以坚决的态度予以回绝许多猎奇好艳的达官显贵。阮大铖迫使李香君嫁给漕抚田仰为妾,李香君断然拒绝,跳楼自杀,血流如注,连侯公子送她的定情诗扇也溅上鲜血。然而阴险恶毒的阮大铖并不想就此放过她,打着皇上圣谕的幌子,将她征入宫中充当歌姬。带着无限的眷念和遗憾,李香君进了皇宫,怀里紧紧抱着那把鲜血写成的桃花扇。

不久后,清兵攻下南京城,李香君随着一些宫人趁夜色逃出了“牢笼”。李香君在教曲的师傅苏昆生的照顾下来到苏州,由于一路颠波劳苦,精神上又极度悲伤,她已身染重病。病中的李香君深深地思念着侯郎,她日夜捧着那把血染的桃花扇,回忆着侯郎的音容笑貌,泪水浸透了衣襟。两个人连最后一面都没有见着,李香君就留下一柄桃花扇恹恹地死去。临去之前留下一句话:“公子当为大明守节,勿事异族,妾于九泉之下铭记公子厚爱。”可惜,她的侯公子连玩世的犬儒主义者都做不成了,白白污了香君的名声。 

李香君绝句:

瑟瑟西风净远天,江山如画镜中悬。不知何处烟波叟,日出呼儿泛钓船。

五、红泪沾衣——风流女侠寇白门

寇白门又名寇湄,金陵人,秦淮八艳之一,其寇家是著名的世娼之家,她是寇家历代名妓中佼佼者,余怀称她“风姿绰约,容貌冶艳”。“今日秦淮总相值”,是钱谦益对寇白门的才与貌的赞誉。《板桥杂记》曰:“白门娟娟静美;跌宕风流,能度曲,善画兰,相知拈韵,能吟诗,然滑易不能竟学”正是由于白门为人单纯不圆滑,而决定了她在婚恋上的悲剧。寇白门的一生,充满了许多传奇色彩。

崇祯十五年秋夜,17岁的寇白门浓妆重彩地登上了花轿。嫁给了声名显赫的大明勋臣保国公朱国弼,成亲之夜,朱国弼命五千甲士手执绛纱灯,自钞库街武定桥直至内桥朱府沿途肃立迎接花轿,一路之上照耀有如白昼。场面之盛大,轰动整个南京,咸为掌故流传于巷尾街头。

1645年清军南下。朱国弼投降了清朝,不久入京师,又被清廷软禁。朱氏欲将连寇白门在内的歌姬婢女一起卖掉,白门对朱云:“若卖妾所得不过数百金……若使妾南归,一月之间当得万金以报公。”朱思忖后遂答允,寇白门短衣匹马带着婢女斗儿归返金陵。寇氏在旧院姊妹帮助下筹集了2万银子将朱国弼赎释。这时朱氏想重圆好梦,但被寇氏拒绝,她说:“当年你用银子赎我脱籍,如今我也用银子将你赎回”当可了结。

寇白门进朱家后一直忍垢含屈,走的时候却极有尊严。这尊严不仅仅是用二万两银子换来的,更是凭她重义守信,一诺胜万金的高洁品行博得的。

寇氏归金陵后,人称之女侠,她“筑园亭,结宾客,日与文人骚客相往还,酒酣耳热,或歌或哭,亦自叹美人之迟幕,嗟红豆之飘零”。后又从扬州某孝廉,不得意复还金陵,最后流落乐籍病死。当时文坛祭酒的东林领袖钱谦益作《寇白门》诗追悼曰:“寇家姊妹总芳菲,十八年来花信迷,今日秦淮恐相值,防他红泪一沾衣。丛残红粉念君恩,女侠谁知寇白门?黄土盖棺心未死,香丸一缕是芳魂。”  

六、清雅幽兰——灵秀多才马湘兰

马湘兰(1548—1604)明代女诗人、女画家。据《秦淮广记》载,她名守贞,字湘兰,小字玄儿,又字月娇,因在家中排行第四,人称“四娘”。她秉性灵秀,能诗善画,尤擅画兰竹,故有“湘兰”之称。她相貌虽不出众,“姿首如常人”,但“神情开涤,濯濯如春柳早莺,吐辞流盼,巧伺人意”。属“秦淮八艳”之一,以“灵秀多才”著称。其能诗文、善书画、尤擅长画兰花,得当朝皇帝封赏,有“兰花仙子”之美誉。

马湘兰在绘画上造诣很高,当年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接连三次为《马湘兰画兰长卷》题诗,共72句,记载在曹寅的《栋亭集》里。《历代画史汇传》中评价她的画技是“兰仿子固,竹法仲姬,俱能袭其韵”。在北京故宫的书画精品中也间杂着马氏的兰花册页,发着独异的光彩,她的绘画在国外一直被视为珍品。在文学上马氏亦颇具才华,曾撰有《湘兰子集》诗二卷。另有传奇剧本《三生传》剧本。已佚,《群音类选》中尚存若干曲文。马氏多才多艺,还通音律,擅歌舞,并能自编自导戏剧。在教坊中她所教的戏班,能演出“西厢记全本”,随其学技者,备得真传。

马湘兰为人旷达,性望轻侠,常挥金以济少年。她在秦淮河边盖了一座小楼,里面花石清幽,曲径回廊,处处植满兰花,命名为“幽兰馆”。置身繁华之中,却独品落寞滋味,灯红酒绿的陪伴下,马湘春却绝少知心人儿;直到她二十四岁那年,认识了一位落魄才子——长洲秀才王稚登。马湘兰痴心恋系王稚登,希望能成同林鸟,以脱离青楼生活;而王氏因怀才不遇未能高就,不愿伤害这位红颜知已,始终不提迎娶之事。

就这样,马湘兰为王稚登付出了一生的真情,自己却象一朵幽兰,暗自饮泣,暗自吐芳。王稚登七十寿诞时,马湘兰抱病赶到姑苏,为他举办了隆重的祝寿宴会,宴会上,她重亮歌喉,为相恋三十余年的王郎高歌一曲,王稚登听得老泪纵横。在姑苏盘桓了两个月后,马湘兰返回金陵,已是心力交瘁,油残灯将熄。不久的一个午后,已有预感的马湘兰,仔细地沐浴更衣,然后端坐在“幽兰馆”的客厅中,悄悄地走完了她五十七岁的人生,临终前,她命仆人在她座椅四周,摆满了含幽吐芳的兰花。当死讯传到王稚登那里,他悲痛之余,挥笔写下挽诗:“歌舞当年第一流,姓名赢得满青楼,多情未身先死,化作芙蓉也并头”。

马湘兰诗词:

蝶恋花

阵阵残花红作雨,人在高楼,绿水斜阳暮,新燕营巢导旧垒,湘烟剪破来时路,

肠断萧郎纸上句!三月莺花,撩乱无心绪,默默此情谁共语?暗香飘向罗裙去!

“仲春道中送别”赠诗

酒香衣袂许追随,何事东风送客悲?

溪路飞花偏细细,津亭垂柳故依依;

征帆俱与行人远,失侣心随落日迟;

满目流光君自归,莫教春色有差迟。

七言绝句

一叶幽兰一箭花,孤单谁惜在天涯?

自从写入银笺里,不怕风寒雨又斜。

“断崖倒垂兰”题诗:

绝壁悬崖喷异香,垂液空惹路人忙;

若非位置高千仞,难免朱门伴晚妆,

“秋闺曲”,聊寄情怀

芙蓉露冷月微微,小陪风清鸿雁飞;

闻道玉门千万里,秋深何处寄寒衣。

鹊桥仙

深院飘梧,高楼挂月,漫道双星践约,人间离合意难期。空对景,静占灵鹊,还想停梭,此时相晤,可把别想诉却,瑶阶独立目微吟,睹瘦影凉风吹着。

七、章台柳隐——风骨嶒峻柳如是

柳如是名隐,字如是,小字蘼芜,本名杨爱,因读辛弃疾词:“我见青山多妩媚,青山见我应如是”,故自号如是;后又称“河东君”、“蘼芜君”。生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幼即聪慧好学,但由于家贫,从小就被掠卖到吴江为婢,妙龄时坠入章台,易名柳隐,在乱世风尘中往来于江浙金陵之间。由于她美艳绝代,才气过人,遂成秦淮名姬。她与与复社、几社、东林党人相交往,常着儒服男装,与诸文人纵谈时势,诗歌唱和。

柳如是曾与南明复社领袖张缚、陈子龙友好,与陈情投意合,但陈在抗清起义中不幸战败而死。崇祯十四年她20余岁时,嫁给了年过半百的东林领袖、文名颇著的大官僚钱谦益。钱氏娶柳后,为她在虞山盖了壮观华丽的“绛云楼”和“红豆馆”,金屋藏娇。两人同居绛云楼,读书论诗相对甚欢。钱戏称柳如是“柳儒士”。柳氏后生有一女。

明清交替之际,一个南明朝廷在南京匆匆登台,钱在柳的支持下任礼部尚书。不久,

清军南下兵临南京,柳劝夫一起投水殉明,钱不肯。钱降清做了清朝的礼部侍郎兼翰林学士,后来吃了两次官司。柳如是代他贿赂营救出狱,并鼓励他尽全力资助慰劳抗清义军,这些都表现出她强烈的爱国民族气节。

1664年钱氏去世后,乡里族人聚众欲夺其房产,柳氏为了保护家产,竟用缕帛结项自尽。恶棍们虽被吓走,一代才女却这样结束了一生。柳氏死后葬于虞山佛水山庄。

柳如是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女诗人,传世之作有《戊寅草》《柳如是诗》《尺续》等。

郁达夫在《娱霞杂载》中录有柳如是的《春日我闻室》一诗。就文学和艺术才华,她可以称为“秦淮八艳”之首。著名学者陈寅恪读过她的诗词后,“亦有瞠目结舌”之感,对柳如是的“清词丽句”十分敬佩。清人认为她的尺牍“艳过六朝,情深班蔡”。柳氏还精通音律,长袖善舞,书画也负名气,她的画娴熟简约,清丽有致;书法深得后人赞赏,称其为“铁腕怀银钩,曾将妙踪收”。

柳如是诗词:

江城子?忆梦

梦中本是伤心路。芙蓉泪,樱桃语。满帘花片,都受人心误。遮莫今宵风雨话,要他来,来得么。

安排无限销魂事。砑红笺,青绫被。留他无计,去便随他去。算来还有许多时,人近也,愁回处。

南乡子?落花

拂断垂垂雨,伤心荡尽春风语。况是樱桃薇院也,堪悲。又有个人儿似你。

莫道无归处,点点香魂清梦里。做杀多情留不得,飞去。愿他少识相思路。

杨花

轻风淡丽绣帘垂,婀娜帘开花亦随。

春草先笼红芍药,雕栏多分白棠梨。

黄鹂梦化原无晓,杜宇声消不上枝。

杨柳杨花皆可恨,相思无奈雨丝丝。

杨柳?其一

不见长条见短枝,止缘幽恨减芳时。

年来几度丝千尺,引得丝长易别离。

杨柳?其二

玉阶鸾镜总春吹,绣影旎迷香影迟。

忆得临风大垂手,销魂原是管相思。

声声令咏风筝

杨花还梦,春光谁主?晴空觅个颠狂处。尤云殢雨,有时候,贴天飞,只恐怕,捉它不住。

丝长风细,画楼前、艳阳里。天涯亦有影双双,总是缠绵,难得去。浑牵系。时时愁对迷离树。

八、红颜倾国——倾国名姬陈圆圆

陈圆圆,名沅,字圆圆,又字畹芳,幼从养母陈氏,故改姓陈。她殊色秀容,花明雪艳,能歌善舞,色艺冠时。

崇祯末年,田畹下江南觅艳。寻得陈圆圆后。不久,李自成的队伍直逼京师,崇祯命吴三桂守山海关。田畹设盛筵为吴三桂饯行,命圆圆率歌队进厅堂表演。吴三桂见圆圆后,被其姿色醉迷,即带走圆圆。吴三桂将圆圆留在京城府中。

李自成打进北京后,吴三桂的父亲投降了起义军,陈圆圆被刘宗敏看中,夺为侍妾。当吴三桂答应投降李自成时,闻圆圆已被刘宗敏所占,冲冠大怒,高叫“大丈夫不能自保其室何生为?”遂投降了清军与农民军开战。打开山海关迎多尔衮领兵入关,大败李自成,成了明清交替时的关键人物。这就是吴梅村在《圆圆曲》中所曰:“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李自成战败后,将吴之父及家中38口全部杀死,然后弃京出走。吴三桂抱着杀父夺妻之仇,昼夜追杀农民军到山西。吴的部将在京城搜寻到陈圆圆,飞骑传送,自引吴三桂带着陈圆圆由秦入蜀,然后独占云南。后来圆圆失宠后,削发为尼,从此在五华山华国寺长斋绣佛。吴三桂在云南宣布独立,康熙帝出兵云南,1681年冬昆明城破,吴三桂死后,陈圆圆亦自沉于寺外莲花池,死后葬于池侧。直至清末,寺中还藏有陈圆圆小影二帧,池畔留有石刻诗。

陈圆圆,在无数双手中间被买卖,被赠送,被抢夺。纵然她的美丽倾覆了一个帝国,然而,她何尝有自己的意志?她连自己的命运也无从选择。历来的人们都喜欢冠以“红颜薄命”一词,似乎所有的绝色女子都有着这种薄命的归宿。从献出体温温暖一只手到以容颜改变一个王朝,她们总是被迫地参与这个世界的变迁。

秦淮八艳都是被逼上青楼的。没有人想过这样的卖笑生涯。她们无不想找一位情投意合的如意郎君终生厮守,可她们的从良却总是历经坎坷。

八艳不仅个个相貌身材一流,而且诗词歌舞样样精通,更难能可贵的是她们关心天下大事,与继东林党之后的复社文人来往密切,指点江山,激昂文字,当真巾帼不让须眉。她们中的李香君,卞玉京、董小宛与明末四公子中的侯方域,方以智,冒襄的风流韵事被时人传为美谈。八艳中的柳如是、顾眉生、寇白门后来都从良跟随明末的历史名臣。明亡后,八艳中许多人都因政治原因而遭到追捕。陈圆圆,董小宛也由此出现在当时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的生命中。

金陵八艳,色冠一方,她们的命运与帝王将相紧连在一起。许多历史事件的背后,帝王将相的许多令常人难以理解诡异出格的行为都可从她们的命运中找到答案。英雄爱美女,金陵八艳之艳,可谓艳之极至!

她们八人有几个共同点,首先都具有爱国的民族气节;秦淮八艳除马湘兰以外,其他人都经历了由明到清的改朝换代的大动乱。当时好多明朝的贪官贪生怕死,卖国求荣,而和他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秦淮八艳虽然是被压迫在社会最底层的妇女,在国家存亡的危难时刻,却能表现出崇高的民族节气。她们在诗词和绘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她们八人个个能诗会画,只是大部分已经散失,只有柳如是作品保留下来较多,她们创作勤奋,努力表达自己的生活感受。最后一点就是她们对爱情和友谊十分忠诚。秦淮八艳都是被逼上青楼的。有谁想过这样的卖笑生涯呢?她们无不想找一位情投意合的如意郎君终生厮守,可他们的从良,总是以爱情和友谊为择偶标准,但是却历经坎坷。这固然是当时社会妇女的悲剧,也体现了她们自身高尚的品质。

一、倾国名姬陈圆圆 

陈圆圆本为昆山歌妓,曾寓居过秦淮,由于她色艺超群,更与重大历史事件相系,所以清人便将她列入了“秦淮八艳”之中,并说她是“前朝金陵倡家女”。 

陈圆圆原姓邢,名沅,字圆圆,又字畹芳,幼从养母陈氏,故改姓陈。她殊色秀容,花明雪艳,能歌善舞,色艺冠时。 

崇祯末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威震朝廷,崇祯帝日夜不安。外戚嘉定伯周奎欲给帝寻求绝色美女,以舒解皇帝的忧虑之心,遂遗田妃的哥哥田畹下江南觅艳。田畹寻得陈圆圆后,被其姿色醉迷,遂私下占为己有。 

不久李自成的队伍逼近京师,崇祯帝急召吴三桂镇山海关。田畹对农民起义军整日忧心惶惶,便设

盛筵为吴三桂饯行,圆圆率歌队进厅堂表演。吴三桂见圆圆后,神驰心荡,高兴得搂着圆圆陪酒。酒过三巡警报突起,田畹恐惶地上前对吴曰:“寇至,将若何?”吴三桂说:“能以圆圆见赠,吾首先保护君家无恙。”未等田畹回答,吴三桂即带圆圆拜辞。 

吴三桂在其督理御营的父亲劝说下,将圆圆留在京城府中,以防同行招惹是非让皇帝知道。 

李自成打进北京后,吴三桂的父亲投降了起义军,陈圆圆被李之部下所掠。当吴三桂答应投降李自成时,闻圆圆已被李之部将所占,冲冠大怒,高叫“大丈夫不能自保其室何生为?”遂投降了清军与农民军开战。这就是吴梅村在《圆圆曲》中所曰:“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李自成战败后,将吴之父及家中38口全部杀死,然后弃京出走。吴三桂抱着杀父夺妻之仇,昼夜追杀农民军到山西。此时吴的部将在京城搜寻到陈圆圆,飞骑传送,自引吴三桂带着陈圆圆由秦入蜀,然后独占云南。 

顺治中,吴氏进爵云南王,欲将圆圆立为正妃,圆圆托故辞退,吴三桂别娶。不想所娶正妃悍妒,对吴的爱姬多加陷害冤杀,圆圆遂独居别院。圆圆失宠后对吴渐渐离心,吴曾阴谋杀她,圆圆得悉后,遂乞削发为尼,从此在五华山华国寺长斋绣佛。 

后来吴三桂在云南宣布独立,康熙帝出兵云南,1681年冬昆明城破,吴三桂死后,陈圆圆亦自沉于寺外莲花池,死后葬于池侧。直至清末,寺中还藏有陈圆圆小影二帧,池畔留有石刻诗。

秦淮八艳

二、侠肝义胆李香君 

秦淮河名妓李香君身边时时带着一把绢扇,扇面是洁白的素绢,上面绘着一幅色彩浓艳的桃花图,故称之为“桃花扇”。此扇之图并非出自名家之手,可为何李香君视为至宝呢?原来这扇面上的桃花,并非染料所画,而是以李香君的鲜血写成,上面凝结着她与情郎侯方域缠绵哀艳的爱情故事,也是她此生全部的希冀所在。  

李香君是秦淮河畔媚香楼里的红姑娘,这媚香楼建得精巧别致,临水而立,站在楼上凭栏而望,烟水澄碧、画舫织彩的秦淮河尽收眼底。媚香楼的主人是李大娘,她年轻时也是秦淮河边的红妓 女,年长后用自己的积蓄建了这座媚香楼,收养了几个干女儿,以诗酒歌舞待客,在南京城里颇有些名气。最给媚香楼撑脸面的就是李香君了。这姑娘自小在李大娘身边长大,诗书琴画歌舞,被李大娘调教得样样精通,性情上也学了李大娘的豪爽侠气,着实逗人喜爱。要说李香君的长相,别有她的特点,她身材娇小玲珑,眉眼儿俏丽生辉,小嘴唇微微上翘,显出几分俏皮,整个一个可人儿的模样,因她娇小而香艳,名字里又带个香字,所以客人们都戏称她是“香扇坠”,还真合她的那种韵味呢.

媚香楼在秦淮河畔属于那种比较高级的妓楼,这种妓楼里的姑娘多是卖艺陪笑不卖身,李香君便是这种典型。因为李大娘仗义豪爽又知风雅,所以媚香楼的客人多半是些文人雅士和正直忠耿之臣,受干妈的影响,李香君小小年纪便颇善于辨识好坏忠奸,第一次见到侯方域并一见倾心时,李香君才十六虚岁。  

侯方域,字朝宗,河南商邱人,祖父侯执蒲是明朝的太常卿,父亲侯恂做过户部尚书,都是刚直不阿的忠臣。侯方域自幼随家乡名士倪元路学习诗书,敏慧多才,长进极快 

一个是风流倜傥的翩翩少年,一个是娇柔多情、蕙质兰心的青楼玉女,接连几次交往之后,便双双坠入了爱河之中,缠绵难分。

图片

三、风骨赠峻柳如是 

柳如是是活动于明清易代之际的著名歌妓才女,她个性坚强,正直聪慧,魄力奇伟,声名不亚于李香君、卞玉京和顾眉生。  

柳如是名是,字如是,小字蘼芜,本名爱柳,因读辛弃疾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故自号如是;后又称“河东君”、“蘼芜君”。她是嘉兴人,生于明万历五十年,幼即聪慧好学,但由于家贫,从小就被掠卖到吴江为婢,妙龄时坠入章台,易名柳隐,在乱世风尘中往来于江浙金陵之间。由于她美艳绝代,才气过人,遂成秦淮名姬。她留下了不少值得传颂的轶事佳话和颇有文采的诗稿《湖上草》、《戊寅卓》与尺牍。 

柳如是曾与南明复社领袖张缚、陈子龙友好,与陈情投意合,但陈在抗清起义中不幸战败而死。柳氏择婿要求很高,许多名士求婚她都看不中,有的只停留在友谊阶段。最后于崇祯十四年她20余岁时,嫁给了年过半百的东林领袖、文名颇著的大官僚钱谦益。钱氏娶柳后,为她在虞山盖了壮观华丽的“绛云楼”和“红豆馆”,金屋藏娇。柳氏后生有一女。有“红学“者认为,曹雪芹设计的绛云轩是来自柳氏的绛云楼。

当崇祯帝自缢,清军占领北京后,南京建成了弘光小朝廷,柳如是是支持钱谦当了南明的礼部尚书。不久清军南下,当兵临城下时,柳氏劝钱与其一起投水殉国,钱沉思无语,最后走下水池试了一下水,说:“水太冷,不能下”。柳氏“奋身欲沉池水中”,却给钱氏硬托住了。于是钱便腼颜迎降了。钱降清去北京,柳氏留在南京不去。钱做了清朝的礼部侍郎兼翰林学士,由于受柳氏影响,半年后便称病辞归。后来又因案件株连,吃了两次官司。柳如是在病中代他贿赂营救出狱,并鼓励他与尚在抵抗的郑成功、张煌言、瞿式耜、魏耕等联系。柳氏并尽全力资助,慰劳抗清义军,这些都表现出她强烈的爱国民族气节。钱谦益降清,本应为后世所诟病,但赖有柳如是的义行,而冲淡了人们对他的反感。

郁达夫在《娱霞杂载》中录有柳如是的《春日我闻室》一诗。就文学和艺术才华,她可以称为“秦淮八艳”这首。著名学者陈寅恪读过她的诗词后,“亦有瞠目结舌”之感,对柳如是的“清词丽句”十分敬佩。清人认为她的尺牍“艳过六朝,情深班蔡”。柳氏还精通音律,长袖善舞,书画也负名气,她的画娴熟简约,清丽有致;书法深得后人赞赏,称其为“铁腕怀银钩,曾将妙踪收”。

1666年钱氏去世后,乡里族人聚众欲夺其房产,柳氏为了保护钱家产业,竟用缕帛结项自尽。恶棍们虽被吓走,一代才女却这样结束了一生。柳氏死后葬于虞山佛水山庄。是年其女年17岁,已嫁给无锡赵玉森编修之子。

图片

四、侠骨芳心顾眉生

顾眉生即顾媚,是南京上元人,据《板桥杂记》载:“顾媚字眉生,又名眉,号横波,晚号善持君,庄妍靓雅,风度超群;鬓发如云,桃花满须,弓变纤小,腰肢轻亚。通文史,善画兰,追步马守真,而姿容胜之,时人推为南曲第一。”可见她不但有着仕女的娉婷娇姿,更具文才艺技。

著名文人余怀与顾眉情谊甚笃;后顾与刘芳约为夫妇,不久她背约嫁给了早已降清的“江左三大家”之一的龚定山作妾,刘因此而以身殉情。龚得顾媚甚宠爱,号曰“善特”,后以顾为亚妻,受为一品封典。龚时为清廷礼部尚书,在京师四方名士尊如泰斗,凡有客求龚诗书画时,皆由顾媚代笔,顾声名才气愈盛。顾氏曾多镒利用龚的政治地位,对抗清志士慷慨解囊。

1657年龚携顾媚重游金陵,寓秦淮河畔大油坊巷市隐园。有一天她向正在写诗的龚说,她在文德桥遇到了身著和尚衣服的阎尔梅,龚暗吃一惊,原来净本是沛县举人,清兵南下时他在徐州劝史可法率军北上山东阻击;这几年他到处鼓吹反清复明,为清廷追缉。正在讲着,阎尔梅逃进了市隐园中村堂,此时四周已被清军乌黑在顾媚机智的庇护下,终掩阎脱险。所以大才子袁枚赞之曰 :“礼贤爱士,侠内峻嶒”。

1664年深秋,顾媚在北京铁狮子胡同的龚府内病逝,吊丧的车辆有数百乘;连远在江南的阎尔梅、柳敬亭、余杯亦在安徽庐州为她开吊设祭。龚还在北京长棒寺为其建了妙光阁,并为之著有《白门柳传奇》流传于世。

图片

五、长斋绣佛卞玉京 

卞玉京名赛,又名赛赛,因后来自号“玉京道人”,习称玉京。  

她出身于秦淮官宦之家,姐妹二人,因父早亡,二人沦落为歌妓,卞赛诗琴书画无所不能,尤擅小楷,还通文史。她的绘画艺技娴熟,落笔如行云,“一落笔尽十余纸”喜画风枝袅娜,尤善画兰。

18岁时游吴门,居虎丘,往来于秦淮与苏州之间,是明末清初的一位秦淮著名歌妓。卞赛一般见客不善酬对,但如遇佳人知音,则谈吐如云,令人倾倒。卞赛曾与明末清初的著名诗人吴梅村有过一段姻缘。

崇祯十四年春,吴梅村在南京水西门外的胜楚楼上饯送胞兄吴志衍赴任成都知府,在这里他遇见了前来为吴志衍送行的卞赛姐妹,看到卞赛那高贵脱俗而又含有几分忧郁的气质,不由想到江南盛传的两句诗:“酒垆寻卞赛,花底出陈圆”。席间吴又对卞赛的文才进行了探试,令吴不由倾倒,以后二人交往频繁,感情渐深。

后来吴在长干里寓所得到卞的一书简,知道卞想嫁给他,心里很矛盾。因吴听到一消息,崇祯帝的宠妃田氏的哥哥田畹最近来金陵选妃,已看中陈圆圆与卞赛等。吴在权势赫赫的国舅前胆怯了,只在卞赛的寓所吹了几首曲子便凄然离去。

二年后,卞赛嫁给了一诸侯,因不得意,遂将侍女柔柔进奉之,自己乞身下发,在苏州出家当了女道士,依附于70余岁的名医郑保御,郑筑别宫资之。卞赛长斋绣佛,持课诵戒律甚严,为报郑氏之恩,用3年时间为郑氏刺舌血书《法华经》。

此时吴梅村当了清朝的官,心情颓伤。顺治七年的一天,卞赛在钱谦家里看到了吴的《琴河感旧》四首诗,方知吴对她的思念。数月后二人在太仓终于相见,卞赛为吴氏操琴,吴感怀不忆,写了《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赠之,诗中道出了卞在这十年中的情景,点出了清军下江南、玉京“弦索冷无声”,一派凄凉状况。卞赛后来隐居无锡惠山,十余年后病逝,葬于惠山柢陀庵锦树林。

图片

六、才画横溢马香兰

马湘兰(1548—1604)可以称为明代的女诗人、女画家。据《秦淮广记》载,她名守真,字湘兰,小字玄儿,又字月娇,因在家中排行第四,人称“四娘”。她秉性灵秀,能诗善画,尤擅画兰竹,故有“湘兰”著称。她相貌虽不出众,“姿首如常人”,但“神情开涤,濯濯如春柳早莺,吐辞流盼,巧伺人意”。

马氏在绘画上造诣很高,当年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接连三次为《马湘兰画兰长卷》题诗,共72句,记载在曹寅的《栋亭集》里。《历代画史汇传》中评价她的画技是“兰仿子固,竹法仲姬,俱能袭其韵”。在北京故宫的书画精品中也间杂着马氏的兰花册页,发着独异的光彩,她的绘画在国外一直被视为珍品。在文学上马氏亦颇具才华,曾撰有《湘兰子集》诗二卷和《三生传》剧本。马氏多才多艺,还通音律,擅歌舞,并能自编自导戏剧。在教坊中她所教的戏班,能演出“西厢记全本”,随其学技者,备得真传。

马氏生长于南京,自幼不幸沦落风尘,但她为人旷达,性望轻侠,常挥金以济少年。她的居处为秦淮胜处,慕名求访者甚多,与江南才子王稚登交谊甚笃,她给王稚登的书信收藏在《历代名媛书简》中。在王稚登70大寿时,马氏集资买船载歌妓数十人,前往苏州置酒祝寿,“宴饮累月,歌舞达旦”,归后一病不起,最后强撑沐浴以礼佛端坐而逝,年57岁。马氏死后葬在其宅第,今白鹭州洲公园的碧峰寺附近。

图片

七、风流女侠寇白门 

寇白门名湄,字白门,是明末清初的“秦淮八艳”之一。

《板桥杂记》曰:“白门娟娟静美;跌宕风流,能度曲,善画兰,相知拈韵,能吟诗,然滑易不能竟学”正是由于白门为人单纯不圆滑,而决定了她在婚恋上的悲剧。

崇祯十五年暮春,声势显赫的功臣保国公朱国弼,在差役的护佣下来到了钞库街寇家,几次交往后,白门对他留下了良好印象,斯文有礼,温柔亲切,所以在朱氏提出婚娶时便一口同意。是年秋夜,17岁的寇白门浓妆重彩地登上了花轿。明代金陵的乐籍女子,脱籍从良或婚娶都必须在夜间进行,这是当时的风俗。朱国弼为了显示威风和隆重,特派5千名手执红灯的士兵从武定桥开始,沿途肃立到内桥朱府,盛况空前,成为明代南京最大的一次迎亲场面。

朱国弼实际上是一个圆滑狡黠的官僚,他迎娶寇白门是一时的需要,数月后他那儇薄寡情便渐暴露,遂将寇氏丢一边,依旧走马于章台柳巷之间。

1645年清军南下。朱国弼投降了清朝,不久尽室入京师,又被清廷软禁。朱氏欲将连寇白门在内的歌姬婢女一起卖掉,白门对朱云:“若卖妾所得不过数百金……若使妾南归,一月之间当得万金以报公。”朱思忖后遂答允,寇白门短衣匹马带着婢女斗儿归返金陵。寇氏在旧院姊妹帮助下筹集了2万银子将朱国弼赎释。

这时朱氏想重圆好梦,但被寇氏拒绝,她说:“当年你用银子赎我脱籍,如今我也用银子将你赎回”当可了结。

寇氏归金陵一,人称之女侠,她“筑园亭,结宾客,日与文人骚客相往还,酒酣耳热,或歌或哭,亦自叹美人之迟幕,嗟红豆之飘零”。后又从扬州某孝廉,不得意复还金陵,最后流落乐籍病死。当时文坛祭酒的东林领袖钱谦益作《寇白门》诗追悼曰:“寇家姊妹总芳菲,十八年来花信迷,今日秦淮恐相值,防他红泪一沾衣。丛残红粉念君恩,女侠谁知寇白门?黄土盖棺心未死,香丸一缕是芳魂。”  

秦淮八艳

八、艳艳风尘董小婉

董小宛,名白,一字青莲,别号青莲女史,她的名与字均因仰慕李白而起。出身于苏州一户以经营刺绣为生的商家,在其十三岁那年,不幸父亲暴病身亡。又过两年,已至明末,天下动乱,乱象迫近苏州,其母白氏打算收拾家什逃难,却发现并无银两可随,气急攻心,病倒在床,生活重担一下落到了年方十五的董白身上,这种感受,如同已养成孤高自傲性格的她,不肯低头向人借贷。情急之下,于南京秦淮河畔画舫中卖艺为生,改名小宛,以此来维持生计,同支持母亲的医药费。 

在其从艺过程当,正因其性格孤傲,又极富才气,很快在秦淮河畔出了名。却也因此得到了文人雅客赏时的同时,遭到世俗小人的无视。一度负气离开南京,终因生活所迫又在半塘妓院重操旧业,但始终为卖艺不卖身。后结识乡试一度名落孙山、当时称“四公子”之一的冒辟疆,二人相识一段时日后,董小宛仰慕其品性谈吐,遂以身相识,因冒辟疆已有正室,故只作小妾。但董小宛并未因地位的偏离而悲凉,而是比丫环更周到地侍候着长辈。在以知书达理、精通琴棋书画而闻名于乡里的同时,对丈夫,小宛更是关照得无微不至。更是烧得一手好菜,其名并列于“历代十大名厨”之列。现今扬州名点:灌香董糖、卷酥董糖,即为她所作。 

但是,‘自古红颜多薄命’在过了数年安乐日子后,战乱再起,李自成攻占北京,清兵南下,各地战火烽起,举家辗转逃难后,家产也尽量流失。战乱过后,全身的日子已过得十分艰难。俗话说得好,祸不单行,此时的冒辟疆却病倒了。小宛时刻不离身、无微不至地照顾大病中的丈夫,在冒辟疆病逾后,小宛却已骨病如柴,仿佛也曾大病了一场。就是在这种饥贫交加,食不果腹的生活环境下,使得小宛体质已极度亏虚,终因此而于顺治八年正月,在冒家做了九年贤妾良妇的董小宛终于闭上了疲惫的眼睛,在冒家的一片哀哭声中,她走得是那样安详。

秦淮八艳枉多情

古来红颜,命运坎坷。一群辗转风尘的女子,一段段才子佳人的风月传奇。她们用自己的美丽和生命吟唱出一曲曲壮丽的人格和操守的赞歌。

柳如是、董小宛、李香君、陈圆圆……在“秦淮八艳”这一个个耳熟能详的青楼女子身上,都有着一段爱生梦死的传奇。虽然她们是被压迫在社会最底层的妇女,但在国家存亡的时刻所表现出的气节令男子也为之失色。在山河破碎的乱世,一群辗转风尘的女子演绎着一段段才子佳人的风月传奇。然而又有多少人知道,在那些被后人强加上的炫目光环背后,是怎样一幕绝望而挣扎的人生底色?“秦淮八艳”虽然轰动一时,但大都因位卑气傲及对爱情的执著而注定了她们悲剧性的一生。

马湘兰——诗画双绝,钟灵蕴秀

生平简介

马湘兰,明“秦淮八艳”之一,是唯一一位不在明末年代的美人。她本名马守真,小字玄儿,因祖籍湘南,又酷爱兰花,所以常在画幅中题名“湘兰子”,所写的两卷诗集也命名为《湘兰集》。因此,人们渐渐都称其为湘兰,真名反而没有几人知道。马湘兰并不美,但她很有才气,能诗擅画,又轻财重义,常往来于文人墨客间,尤与文士王稚登(字伯谷)最为友善。

马湘兰最善长画兰,她的作品不注重对兰之外在形态的细致刻画,而重在通过对兰的描绘抒发内心之逸气。她的画作没有女性的柔美,反而多了些飘逸和野趣,与“吴门画派”中文征明等人的花卉画作尤其相近,反映了妓家对男性文人画家的迎合性及师承性。当年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接连三次为《马湘兰画兰长卷》题诗,共七十二句,记载在曹寅的《栋亭集》里。《历代画史汇传》中评价她的画技是“兰仿子固,竹法仲姬,俱能袭其韵”。而在北京故宫还有许多外国博物馆里都珍藏有她的画作,且一直被视为珍品,可见其地位之高。除此之外,她的文字造诣也很高,曾撰有《湘兰子集》诗二卷,另有传奇剧本《三生传》,《群音类选》中尚存若干曲文。马湘兰多才多艺,通晓韵律,擅长歌舞技艺,并能自编自导戏剧。在教坊中她所教的戏班能演出《西厢记》全本,随其学技者备得真传。

一腔爱情照沟渠

马湘兰尤其擅长画兰,她的兰花图和兰花诗堪称一绝,是当时文人雅士争相收藏的。后世也有众多人不断地仿造她的作品,这对于一个青楼女子来说是难能可贵的。但是,在这尊崇的背后,她本人却也像这兰花一样,吐芳于世却又遗世独立,痴情终成恨,在等待中换来了一生的悲凉。

映水兰花雨发香

马湘兰在同胞姐妹四人中排行最末,故人称“四娘”。她不但能歌善舞,精通音律,而且还能自编自导戏剧,撰有《三生传》等剧本。马湘兰的出身如何,没有人知道。人们只听说她本是湘南一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后来不幸沦落风尘,流落到金陵,在秦淮河畔高张艳帜、卖笑为生。

说到马湘兰的“奇”,不能不提她的容貌。据说马湘兰长得并不是出众的美艳,但她独有的气质和言语让人觉得魅力无穷。她不但才华横溢,而且善于察言观色,她的魅力体现在容颜之外,得到了很多文人的青睐。时人称“凡游闲子沓拖少年,走马章台街者,以不识马姬为辱”,正是“寻芳不识马湘兰,自夸*也枉然”。虽说自古以来秦楼楚馆中不乏“才女”、“侠女”、“色艺双绝”者,但青楼中人首重一个“色”字,这是无可争议的。一个“姿首如常”的青楼女子竟能名冠一时、流芳后世,成为名噪青史的“秦淮八艳”之一,马湘兰到底凭借的是什么?一个相貌平平的女子怎能在秦淮河畔站得住脚?这不得不让后人称奇。

据说马湘兰还是一双大脚,当时还有人做诗嘲笑马湘兰:“杏花屋角响春鸠,沈水香残懒下楼。剪得石榴新样子,不教人见玉双钩。”此人笑话马湘兰用新样式的长裙遮住两只大脚。但即便是这样,马湘兰的“幽兰馆”前却是车马始终不断,每天都有很多人士前来造访。这么一个看似平凡的乐妓,为什么会名列轰动一时的“秦淮八艳”之中呢?虽然论及相貌、气质、爱情、婚姻,马湘兰不如其他七位倾城名花,但马湘兰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她的过人才华。尤其是当谈到她的绘画才能时,马湘兰在“秦淮八艳”中绝对是第一名。这也正是她能在佳丽如云的秦淮河畔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

马湘兰性格开朗,能说会道,琴棋书画无所不通;歌喉婉丽,舞姿曼妙,却也相当有个性。她用平时积蓄下来的钱财在秦淮河边盖一座小楼,里面花石清幽,曲径回廊,处处植满兰花,命名为“幽兰馆”。马湘兰个性鲜明,出则高车驷马,入则呼奴唤婢,虽为青楼女子却有着贵妇人一般的气派。而且她乐于助人,待人也十分大方。曾周济过不少无钱应试的书生、横遭变故的商人以及附近的一些老弱贫困的人。她所结交的大多是一些有身份、有教养的文人雅士,那些庸俗之辈,像满身铜臭气的大盐商、绸缎商等类人,马湘兰拒不接待。

马湘兰的这种做法难免会给她带来了一些麻烦。有一次有人就寻事告状,而主审此案者又恰在当年曾被马湘兰拒之门外。此人就借机存心羞辱她,并且下令要逮捕马湘兰,马湘兰只好以钱财来赎自己。据说当时马湘兰被勒索了好多银子,但虎狼一般的官吏还是不肯罢休,把马湘兰逼到了“披发徒跣,目哭皆肿”的地步。就在这时马湘兰认识了她的知心人——王稚登。就是在他的帮助下,马湘兰才得以脱离困境,因此马湘兰对王稚登从此一生倾心,开始了二人的美好人生旅程,成就了二人长达数十载的情缘。

情归王稚登

王稚登(公元1535年~公元1621年)也是一个很有名的文人。字伯谷,长洲(江阴)人。《明史》称他“四岁能属对,六岁善擘窠大字,十岁能诗”,被推为文征明第二;且他广交朋友,常救人于危难,时人呼其为“侠士”。嘉靖末年王稚登游仕到京师,成为大学士袁炜的宾客。因当时袁炜得罪了掌权的宰辅徐阶,王稚登受到连累未能得到重用,便回到江南,在金陵的烟花柳巷流连忘返。一次偶然的机会,王稚登来到马湘兰的住处“幽兰馆”,结识了秦淮河畔的名妓马湘兰。在与马湘兰言谈之中两人颇为投缘,互叹相见太晚。从此以后,王稚登经常进出“幽兰馆”,与马湘兰煮酒欢谈,相携赏兰,十分惬意。

以后两个人便经常来往。一日,王稚登向马湘兰求画,马湘兰答应了。她画了一幅《叶兰图》,还在画上题了一首七绝:“一叶幽兰一箭花,孤单谁惜死天涯?自从写入银笺里,不怕风寒雨又斜。”她以叶兰的幽寂自喻,诉说心曲,巧妙地表达了自己愿意以身相许的心意。因马湘兰是一个青楼女子,她很怕王稚登将其看成是一个水性杨花的女子,于是又蘸墨挥毫画了一幅“断崖倒垂兰”,上面也题了诗:“绝壁悬崖喷异香,垂液空惹路人忙;若非位置高千仞,难免朱门伴晚妆。”表明了自己的心意,旨在告诉王稚登自己并不是路柳墙花,而似悬崖绝壁上的孤兰,非凡夫俗子所能一睹芳泽。

王稚登心中是很明白的,他当然明白马湘兰诗画中的意思。但是他心里却顾虑重重,觉得自己前途渺茫却壮志不灭,在这动荡的年代不知何时还要赴汤蹈火,卖命拼搏一番,这样一来,就很难给马湘兰带来幸福。同时,他也知道马湘兰是个痴情女子,而且才思敏捷,深怕自己稍有不慎就会给她带来伤害、甚至毁灭,所以尽管他深爱着马湘兰,却不能对马湘兰做些什么承诺。而马湘兰以为王稚登对自己无意,暗自伤心,但她又无法忘却王稚登。因此,两人都将对对方的爱慕之心深深地埋藏在心底,还像好朋友一样继续交往着。

终身痴恋意中人

后来,王稚登被京都大学士赵志皋推荐去参加编修国史。王稚登以为人生的转机来了,便立即准备登舟北上,马湘兰心情复杂地为他设宴送行。

送走王稚登后,马湘兰竟悄悄地闭门谢客,以静待王郎仕途得意而归,自己也好相随左右。王稚登临走之际,透露出了些许想与她结缘的意思。所以马湘兰既得意又欢喜。她想从此脱离这迎张送李的青楼生涯。独守寂寞,百无聊赖之际,马湘兰也经常借酒消愁。举杯却慨然而叹:“自君之出矣,不共举琼扈;酒是消愁物,能消几个时?”

但是天不遂人愿,王稚登虽然在进京后做了编史,却受到了徐阶手下一批文人的排挤,日子很不好过。他受不了气,便毅然南归。他因不得意而归,便觉得无颜面对马湘兰,于是他没有再去找马湘兰,而是定居在姑苏,也因此打消了与马湘兰终生相守的念头。马湘兰得知王稚登失意南归姑苏,每隔一段时间就去姑苏住几天,同王畅叙心曲,但始终没有发展到嫁娶的一步。

就这样一直持续了三十年,马湘兰也苦苦等了他三十多年。马湘兰把对王稚登的痴情深深地埋藏在了心底,她为王稚登付出了一生的真情,自己却像幽兰一样暗自吐芳,暗自饮泣。她填下一阕《鹊桥仙》词,可以看作当时生活的写照:“深院飘梧,高楼挂月,漫道双星践约,人间离合意难期。空对景,静占灵鹊,还想停梭。此时相晤,可把别想诉却,瑶阶独立目微吟,睹瘦影凉风吹着。”

时间飞逝而过,马湘兰也逐渐老去,而陪伴她的却只有孤独和凄怆。万历三十二年,王稚登迎来他的七十寿辰。人到七十,世俗功名荣辱大抵已是过眼云烟。此时的王稚登分外怀念与马湘兰相处的点点滴滴。他想起“余与姬有吴门烟月之期,几三十年未偿”,忍不住写信邀马湘兰来了结那段尘封的旧约。于是,马湘兰集资买船载歌妓数十人,专程赶到了苏州为王稚登祝寿。宴会上,她重亮歌喉,为相恋三十余年的王郎高歌一曲,王稚登听得老泪纵横。

马湘兰的这种做法难免会给她带来了一些麻烦。有一次有人就寻事告状,而主审此案者又恰在当年曾被马湘兰拒之门外。此人就借机存心羞辱她,并且下令要逮捕马湘兰,马湘兰只好以钱财来赎自己。据说当时马湘兰被勒索了好多银子,但虎狼一般的官吏还是不肯罢休,把马湘兰逼到了“披发徒跣,目哭皆肿”的地步。就在这时马湘兰认识了她的知心人——王稚登。就是在他的帮助下,马湘兰才得以脱离困境,因此马湘兰对王稚登从此一生倾心,开始了二人的美好人生旅程,成就了二人长达数十载的情缘。

情归王稚登

王稚登(公元1535年~公元1621年)也是一个很有名的文人。字伯谷,长洲(江阴)人。《明史》称他“四岁能属对,六岁善擘窠大字,十岁能诗”,被推为文征明第二;且他广交朋友,常救人于危难,时人呼其为“侠士”。嘉靖末年王稚登游仕到京师,成为大学士袁炜的宾客。因当时袁炜得罪了掌权的宰辅徐阶,王稚登受到连累未能得到重用,便回到江南,在金陵的烟花柳巷流连忘返。一次偶然的机会,王稚登来到马湘兰的住处“幽兰馆”,结识了秦淮河畔的名妓马湘兰。在与马湘兰言谈之中两人颇为投缘,互叹相见太晚。从此以后,王稚登经常进出“幽兰馆”,与马湘兰煮酒欢谈,相携赏兰,十分惬意。

以后两个人便经常来往。一日,王稚登向马湘兰求画,马湘兰答应了。她画了一幅《叶兰图》,还在画上题了一首七绝:“一叶幽兰一箭花,孤单谁惜死天涯?自从写入银笺里,不怕风寒雨又斜。”她以叶兰的幽寂自喻,诉说心曲,巧妙地表达了自己愿意以身相许的心意。因马湘兰是一个青楼女子,她很怕王稚登将其看成是一个水性杨花的女子,于是又蘸墨挥毫画了一幅“断崖倒垂兰”,上面也题了诗:“绝壁悬崖喷异香,垂液空惹路人忙;若非位置高千仞,难免朱门伴晚妆。”表明了自己的心意,旨在告诉王稚登自己并不是路柳墙花,而似悬崖绝壁上的孤兰,非凡夫俗子所能一睹芳泽。

王稚登心中是很明白的,他当然明白马湘兰诗画中的意思。但是他心里却顾虑重重,觉得自己前途渺茫却壮志不灭,在这动荡的年代不知何时还要赴汤蹈火,卖命拼搏一番,这样一来,就很难给马湘兰带来幸福。同时,他也知道马湘兰是个痴情女子,而且才思敏捷,深怕自己稍有不慎就会给她带来伤害、甚至毁灭,所以尽管他深爱着马湘兰,却不能对马湘兰做些什么承诺。而马湘兰以为王稚登对自己无意,暗自伤心,但她又无法忘却王稚登。因此,两人都将对对方的爱慕之心深深地埋藏在心底,还像好朋友一样继续交往着。

终身痴恋意中人

后来,王稚登被京都大学士赵志皋推荐去参加编修国史。王稚登以为人生的转机来了,便立即准备登舟北上,马湘兰心情复杂地为他设宴送行。

送走王稚登后,马湘兰竟悄悄地闭门谢客,以静待王郎仕途得意而归,自己也好相随左右。王稚登临走之际,透露出了些许想与她结缘的意思。所以马湘兰既得意又欢喜。她想从此脱离这迎张送李的青楼生涯。独守寂寞,百无聊赖之际,马湘兰也经常借酒消愁。举杯却慨然而叹:“自君之出矣,不共举琼扈;酒是消愁物,能消几个时?”

但是天不遂人愿,王稚登虽然在进京后做了编史,却受到了徐阶手下一批文人的排挤,日子很不好过。他受不了气,便毅然南归。他因不得意而归,便觉得无颜面对马湘兰,于是他没有再去找马湘兰,而是定居在姑苏,也因此打消了与马湘兰终生相守的念头。马湘兰得知王稚登失意南归姑苏,每隔一段时间就去姑苏住几天,同王畅叙心曲,但始终没有发展到嫁娶的一步。

就这样一直持续了三十年,马湘兰也苦苦等了他三十多年。马湘兰把对王稚登的痴情深深地埋藏在了心底,她为王稚登付出了一生的真情,自己却像幽兰一样暗自吐芳,暗自饮泣。她填下一阕《鹊桥仙》词,可以看作当时生活的写照:“深院飘梧,高楼挂月,漫道双星践约,人间离合意难期。空对景,静占灵鹊,还想停梭。此时相晤,可把别想诉却,瑶阶独立目微吟,睹瘦影凉风吹着。”

时间飞逝而过,马湘兰也逐渐老去,而陪伴她的却只有孤独和凄怆。万历三十二年,王稚登迎来他的七十寿辰。人到七十,世俗功名荣辱大抵已是过眼云烟。此时的王稚登分外怀念与马湘兰相处的点点滴滴。他想起“余与姬有吴门烟月之期,几三十年未偿”,忍不住写信邀马湘兰来了结那段尘封的旧约。于是,马湘兰集资买船载歌妓数十人,专程赶到了苏州为王稚登祝寿。宴会上,她重亮歌喉,为相恋三十余年的王郎高歌一曲,王稚登听得老泪纵横。

董小宛——艳艳风尘,多情名姬

生平简介

董小宛(公元1624年~1651年),本名董白,字小宛,号青莲,是明末“秦淮八艳”之一。她聪明灵秀、神姿艳发、窈窕婵娟,为秦淮旧院第一流人物,有“针神曲圣”的称号,位列中国古代十大名厨。1639年董小宛结识复社名士冒辟疆。明朝灭亡后,小宛也随夫逃难,此后与冒辟疆同甘共苦直至去世。千百年来,关于她的故事出现了众多不同的版本,成为了一个缠绵悱恻的美艳传奇。另有人认为董小宛与顺治皇帝的宠妃董鄂妃实为一人,且顺治出家也是因为她。不过,此系误传,顺治皇帝生于1638年,董小宛长他十四岁,董小宛去世时顺治皇帝仅十四岁,况且董小宛从未去过北方。

几经周折终相遇

董家是苏绣世家,到董小宛这一代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因其活计做得精细,所以生意十分兴隆。小宛母亲白氏是一个老秀才的独生女儿,白氏为董家生了个千金,为寄托夫妻融洽之情,取名白。小宛不仅模样俊秀,而且脑子灵慧,父母视如至宝,悉心教她诗文书画、针线女红。在母亲的教导下,小宛出落成了一个才德俱全的姑娘。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在她十三岁那年,不幸父亲暴病身亡。又过两年,已至明末,天下*,乱象迫近苏州,小宛和母亲也打算逃难。这时却发现家里已无分文,并且还欠了上千两银子的账。她的母亲知道是伙计从中捣鬼,因气急过度而病倒了。生活重担一下落到了年仅十五的董小宛身上。庞大的债务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再加上母亲的医药费用却迫在眉睫。一向性格孤傲的小宛,不得不低三下四地向人借贷。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董小宛不得不使出下策,通过别人的引荐,来到南京秦淮河畔的画舫中卖艺,以此来维持生计。

董小宛虽是风尘之人,但性如铁火金石,质似冰壶玉月。在其从艺过程中,因其极富才气,聪明灵秀,赢得了不少人的爱慕之情,很快便在秦淮河畔出了名。但她对于那些玉箸举馔、金炉飘香的豪门权贵,斗鸡走狗、寻花问柳的纨绔子弟生性厌恶,对他们都冷眼相待,更不想和这些豪门子弟来往。但是,她却对当时聚汇南京,评议朝政,愤世忧国,傲啸文坛的复社名流文士的态度截然不同。她还常与他们一起品茗清谈,评文论画,温酒吟诗,填词谱曲,无所拘泥,尽得其乐。因此得到了文人雅客的赏识。不久,有一公子慕名到秦淮河去寻访她,那位公子就是冒辟疆。

冒辟疆来南京参加乡试期间,听说秦淮佳丽之中有位年少而才色双绝的董小宛,他的朋友侯方域等人也向辟疆称道小宛。因此冒辟疆特意前往造访,不料董小宛却已赌气离开了秦淮河。之后,冒辟疆仍对董小宛念念不忘。第二年春天,冒辟疆再到苏州访董小宛,却又听说她陪钱谦益游览西湖去了,而且准备游完西湖再转道黄山观赏奇峰苍松,不知何时方能归来。老天好像是故意捉弄这对有情人,这次冒辟疆又在失望中悻悻地回去了。崇祯十二年乡试落第后,冒辟疆终与董小宛初会,由于小宛喝醉辟疆不便多加逗留,告辞而去。

几经周折,崇祯十五年春冒辟疆和小宛再次相聚。当时小宛因母亲去世,又受到惊吓,所以得了重病,在家闭门不出。后来冒辟疆好不容易找到她时,人已奄奄一息。冒辟疆告诉小宛,自己是三年前与她醉中在曲栏相见的那个人。小宛勉强地支撑着起身审视辟疆,牵着他的手说:“我十八天来,昏沉沉宛如梦中。今天一见到你,便觉得神怡气旺。”她吩咐家人置办酒菜,与辟疆在床前对饮,这是二人的第二次交往。后来在交往中,二人互生情谊,互许终身。

于是冒辟疆来到苏州为董小宛赎身,但因董小宛在半塘名气太大,不论出多少银子鸨母都不想放走这棵摇钱树。就在他们一筹莫展之际,钱谦益偕同柳如是来游苏州。虽然当时他免官闲居,但在江南一带名望甚高,经他出面调解,董小宛赎身之事迎刃而解。几经周折后,董小宛由钱谦益做媒嫁给冒辟疆做偏室,两个有情人终于走到了一起。

飘逝的红颜

婚后,董小婉更是处处体现出一种为*、为人媳、为人母的良好风范。董小宛并未因地位偏低而抱怨什么,而是把日常琐碎的生活过得很有情致。冒辟疆的原配妻子苏氏体弱多病,董小宛便毫无怨言地承担起理家主事的担子来,恭敬柔顺地侍奉公婆,悉心照料苏氏所生二男一女。在以知书达理、精通琴棋书画而闻名于乡里的同时,她对丈夫更是照顾得无微不至。

小宛这样做完全是出于对冒辟疆的爱恋。他们二人有许多共同的嗜好,闲暇时小宛与辟疆常坐在画苑书房中泼墨挥毫、赏花品茗、评论山水、鉴别金石。平时,小宛也喜欢练字,每天写几千字,还代替辟疆给亲戚朋友书写小楷扇面。后来逃难途中,小宛宁肯丢弃胭脂水粉,也要把书画藏品捆扎起来,随身带走。

小宛不仅是一个才色双绝的美人,同时还是一个贤惠的好妻子。小宛经常研究一些食谱,烧得一手好菜,其名列于“历代十大名厨”之列。小宛自己生性淡泊,每次吃饭只要一小壶茶泡饭,加上几根青菜几粒豆豉就行了。但是当她听说哪里有奇珍异味时,就去访求它的制作方法,用自己的慧心巧手做出来。据说现在人们常吃的虎皮肉,即走油肉,就是董小宛发明的。因此,它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名字叫“董肉”。除此之外,她还能把甘甜的食物酿成香露,中间加上盐和酸梅,将色香俱全的花朵采下来腌渍。一年后颜色、香味不变,入口香味扑鼻,奇香异艳,不是寻常食品可比。

在琐碎的家庭生活之余,小宛更喜爱夏夜纳凉,闻香赏月。小宛喜欢背诵唐人咏月及流萤、纨扇诗,为领略月色之美,她常随着月亮的升沉移动几榻。小宛就是这样在自然平实的日常生活中领略精微雅致的文化趣味,在卑微的生命中企慕超脱和清澄的诗意人生。这种夫唱妇随的日子,也是董小宛一生梦想的生活。

可是,“自古红颜多薄命”,小宛在过了数年安乐日子后,国破家亡、战乱流离的苦难接连落到这个弱女子身上。战乱再起,李自成攻占北京,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兵入关,瞬间时局动荡,兵荒马乱。冒辟疆举家逃避战乱,辗转深林僻路,风餐露宿,饥寒交迫,苦不堪言。在他们途经安徽马鞍山时,行李和财物遭乱兵抢劫,家丁奴仆二十余人被杀,董小宛回到水绘园时,冒家已一落千丈。经不起逃难艰辛的生活,冒辟疆终于病倒了,下痢兼疟疾把他折磨得不成人样。疟疾发作寒热交作,再加上下痢腹痛,冒辟疆几乎没有一刻能得安宁。为了方便照顾他,董小宛不离不弃,与丈夫同睡一张破草席。只要丈夫半夜一有动静,她便马上起来察看,为他清洗污物,毫无怨言。恶寒发颤时,她把丈夫紧紧抱在怀里;发热烦躁时,她又为他揭被擦澡;腹痛则为他揉摩;下痢就为他端盆解带,从没有厌倦神色。经过五个多月的折腾,在小宛的悉心照料下,冒辟疆的病情终于好转。然而,日子刚刚安稳不久,冒辟疆又病了两次。一次是胃病下血,水米不进,董小宛在酷暑中熬药煎汤,时时守在他的身边,整整伺候了六十个日日夜夜。第二次是背上生疽,疼痛难忍,不能仰卧,董小宛就夜夜抱着丈夫,让他靠在自己身上安寝,而她则坐着睡了整整一百天。冒辟疆病愈后,小宛却已骨瘦如柴,仿佛也曾大病了一场。由此可见,董小宛对冒辟疆的爱真是海枯石烂、至死不渝。

在逃难艰辛的生活下,小宛经常食不果腹。本来虚弱的身体,再加上对冒辟疆的悉心照顾、操劳过度,使得小宛的身体垮了下来。顺治八年正月,在冒家做了九年贤妾良妇的董小宛过早地离开了人世,年仅二十七岁。四十一岁的冒辟疆痛不欲生,含泪写下了《亡妾董小宛辞》和《影梅庵忆语》,说自己一生的清福都在和董小宛共同生活的九年中享尽。

看历史,评“胭脂”

在男权主义凛冽肆虐的时代,女性如同鲜花一样无法逃避憔悴凋零的命运。男性社会按照他们的需要,野蛮地肢解了女人的天性,这是一种目的和手段都极其野蛮的手术。生在那样一个战乱的年代,董小宛虽嫁得冒辟疆,挣得了一个三贞九烈之名,却也是灯枯油尽而死,这真是一个令人可悲的结局。小宛的一生郁结着很多“寸寸柔肠、盈盈粉泪”的痴情。在她身上也有爱国的情怀,却不似李香君那般彰显,她更多地保留着一颗多情的女儿心,更多的是为爱寻觅,并坚定地守候一生。

冒辟疆历尽千险万苦纳青楼女子董小宛为妾,看似又是一段有名的才子佳人组合,可实际上呢?董小宛在冒辟疆眼里,也不过就是任打任骂之物而已。李自成进京后,在清兵入关的战乱中冒家举家逃难,冒辟疆搀母扶妻,却斥骂董小宛拖他后腿,就是一个明证。小宛生来苦命伴随,眼里含悲,心里藏卑,风尘娇艳命薄微。她心地善良,厌恶权势,追求自己向往的幸福生活,留下的却是串串心酸与怀念的泪水,是一个重情有义的哀怨女。

“红颜自古皆薄命,青史谁人鉴曲衷。拼得一命酬知己,追伍波臣做鬼雄。”这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小宛悲苦的命运。而她这种无怨无悔的付出,能得到她期望的幸福吗?在董小宛活着的时候,冒辟疆对她的感情远远比不上他在《影梅庵忆语》中写得那么动人。温婉如玉的董小宛,风神俊秀的冒辟疆,在他拥有她的时候,他忽略了她的深情,辜负了她的爱意,而她却默默地用一生的守候来回报。当有一天,他终于在回眸间明白了她的好,无涯的人生却如一把锐利的刀,只在瞬间就让她清丽绝伦的笑容永远地停滞。一个女子一生的痴爱以及伴随而来的苦难,换来的不过是一些微薄的记忆。她为自己的爱而付出了自己一生的代价,

并且她对爱情是那么的坚定执著,就在最穷困潦倒的时候她也从没有动摇过,这对于一个风尘女子来说是多么的难得啊。

董小宛时为天下名妓,然而她的处境和结局却是如此的凄凉。她从名妓到贤妾,仍没能改变自己悲苦的生活。在当时那个时代背景下,董小宛与冒辟疆的爱情虽然是浪漫的,但这种浪漫的爱情却无法在国破家亡的现实中生根,被国变、兵变、疾病折磨的董小宛和她的爱情,最后只能陷入“冷月葬花魂”的悲剧。

陈圆圆——“冲冠一怒为红颜”(

生平简介

陈圆圆,原姓邢,名沅,字圆圆,又字畹芳,幼从养母陈氏,故改姓陈,明末清初江苏武进(今常州)人。因家境贫寒,流落苏州为妓,其善歌舞,名列“江南八艳”之一。后来被吴三桂纳为妾。吴三桂镇守山海关时,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克北京,掳走了陈圆圆。吴三桂为此“冲冠一怒为红颜”,投降了满清。后清军攻陷北京,陈圆圆又回到了吴三桂身边,从至云南。晚年在五华山华国寺削发为尼,改名寂静,字玉庵,直到昆明城破吴三桂死后陈圆圆亦自沉于寺外莲花池,死后葬于池侧。民间传说称吴三桂降清是为了她。

红颜祸水非本愿

美人,永远是历史上亮丽的风景线。她们或是乱世中的点缀,或是万绿丛中的那一抹粉红;她们或是被众人吹捧上天,或是被人万分羡慕,可谁又曾了解红颜的悲哀?在战乱的历史发展中,做个女人已是不幸,而做个美丽的女人更是难上加难。陈圆圆,这个乱世中的美丽女子,注定要遭受命运的蹂躏。

辗转飘零的身世

陈圆圆原名邢沅,是常州奔牛镇人。她的父母早亡,陈圆圆是与祖母相依长大的。在陈圆圆十四岁那年,祖母卧病不起,家中没有了收入。为给祖母治病邢沅左借右贷,终致负债累累。有一个商贩找到陈圆圆,表示愿意帮助她。年幼无知的她信以为真,于是跟随着商贩去了苏州。但是,到了那儿之后她才发现,原来自己被商贩卖到了教坊中做歌伎。虽然万般不愿,但是已经没有挣扎的余地,陈圆圆只能听从了命运的安排。在教坊,由于陈圆圆非常聪慧,不久歌舞琴画就在教坊中占了魁首。鸨母将其艺名取名为陈圆圆,高张艳帜,招揽贵客。由于陈圆圆既有天生的好嗓子,又工于声律,书棋琴画也很娴熟,不久就艳冠群芳,成了蜚声江南的绝代佳人,倾倒了无数王孙公子。

但是,平静的日子并没有过太久。明朝末年,内有起义军风起云涌,外有满人虎视眈眈,弄得大明朝廷摇摇欲坠,崇祯皇帝更是心神俱疲。而在后宫之中,嫔妃之间的争斗也很激烈,当时最得圣上青睐的乃是田贵妃。田妃自幼好学,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兼之为人聪慧,善于揣摩圣意,因此得到了崇祯帝的宠爱。而且她的地位日盛,不免恃宠而骄,大有取代周后之意。周后虽生性大度,然她执掌凤印,号令六宫,因为曾对田妃的逾越之举大加干涉,所以二人渐生芥蒂。周后的地位岌岌可危,就请国丈周奎想一个主意来转移皇帝对田妃的宠爱。于是周奎便盘算着趁回苏州办丧事的机会,找一位才貌俱佳的美女安插到皇帝身边,作为周皇后的心腹与田贵妃一争高低。他听说陈圆圆艳冠群芳,于是便花重金将她买来,欲送宫中听命于周后以迷惑皇帝。

崇祯十五年春天,陈圆圆随周奎北上京城。周奎先将陈圆圆收为义女,经过悉心调教之后,伺机送入了周皇后的宫中。周后见了貌美的陈圆圆后十分满意,遂将她送往后宫。有一天,陈圆圆在周后旁边侍候时被皇帝看见了,就问:“这姑娘是哪里来的?”周后回答:“服侍我的没有一个南方人,都不合心意。圆圆是苏州来的,昆曲唱得好,我就让她来侍候我了。”但此时的明朝内有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咄咄逼人,地方官员又剿办不力,以致祸患愈演愈烈,赤地千里;而外有清兵的铁蹄已经踏入了明朝的国土,明政权已经风雨飘摇,崇祯终日忙于政事,克勤克俭、自律甚严,后宫风气也清静朴素,丝毫没有临近亡国的那种醉生梦死的颓废情景。因此,虽然陈圆圆的美色引起了崇祯帝的注意,却始终没有再进一步发展关系。当田妃知道周后找来一绝*子以分己之圣宠时,也不失时机地说陈圆圆乃是红颜祸水。从此“越女如花看不足”的陈圆圆开始了她人生的另一段道路,她在宫中盘桓了两三个月,终于没有得到皇帝的青睐,周皇后只好打发她返回了周府。

本来对陈圆圆满怀希望的周奎看到陈圆圆一无所获地回来了,心中自然不快,陈圆圆在周府的地位一落千丈,被贬到歌舞班中充当了歌舞伎。

冲冠一怒为红颜

明朝面临的形势越来越严峻,李自成的势力已越过宁武关、居庸关,直逼京师;满清军队也从东北面发起进攻。危急关头,崇祯帝下令让吴三桂以总兵的身份镇守明朝的门户山海关。周奎也对明朝的内忧外患忧心忡忡,于是想为自己找一个有力的靠山。他选中了吴三桂,在吴三桂去山海关之前设盛筵为其饯行,并命陈圆圆率歌队进厅堂表演。吴三桂一见陈圆圆,疑为天仙,又惊叹她的才艺便向周奎索要,并对周国舅允下:“倘以圆圆相送,战乱之时,定会先保贵府,再保大明江山!”并亲自带着千两黄金去提亲。周奎想要依靠吴三桂的势力来保护自己的身家性命,于是便将陈圆圆送给了吴三桂。吴三桂喜得陈圆圆,无奈前方军情紧急,他只好先将陈圆圆安置京城,自己返回山海关。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率军攻进了北京。明朝灭亡,崇祯帝也自缢于煤山。吴三桂立即撤兵回山海关,观望局势的变化。李自成和满清都看上了吴三桂的才能。李自成派了原居庸关总兵唐通前去招降,不仅给吴三桂送去了四个月军粮和白银四万两,并许诺只要吴三桂投降大顺,一定会对他列土封侯。面对李自成开出的条件,吴三桂决定投降。但是就在这时,吴三桂突然接到了一封密信,告诉他李自成进京后斩杀了吴家三十八口人,陈圆圆也被李闯王的部下刘宗敏夺进府中。当吴三桂知道陈圆圆也被人掳走时,冲冠大怒,高叫“大丈夫不能自保其室何生为”?随后吴三桂斩掉了李自成派来的使者,声言与其不共戴天。吴三桂的决定严重威胁到了李自成的统治,于是他决定亲征吴三桂。不久,李自成率兵十万,号称二十万东出京师,浩浩荡荡地开往山海关。吴三桂听到消息后,知道自己根本无法力敌李自成。于是在无奈之下,决定投降满清。

吴三桂为了夺回陈圆圆,“冲冠一怒为红颜”打开了山海关,拱手让出大明江山。后来,吴三桂昼夜追杀李自成的农民军,誓要报杀父夺妻之仇。当得知陈圆圆在京城时,又命人昼夜不停地接其赶到绛州相会。吴三桂亲自戎装骑马出迎,在大营前搭起五彩牌楼,旌旗箫鼓整整排列了三十里地。

清军入关后,封吴三桂为平西王,由陕进川入滇为云南藩镇,奉命肃清朱明残余势力。吴三桂征战的十余年里,陈圆圆一直是他的精神支柱。然而,他与陈圆圆的感情似乎也是可以共苦但不能同甘。吴三桂进昆明后,在昆明五华山大修宝殿,围九龙池入禁苑之中。清康熙十年,吴三桂重建昆明金殿,想借神道为自己祈福,还重金网罗天下勇士,到处选美享乐,如声色艳压群芳的“八面观音”、“四面观音”等。天下人对他大失所望,陈圆圆更是心灰意冷,深感已到万劫难复的地步。于是决定远离尘世,隐入净修庵中,日夜与古经为伴,不再为凡尘世事而烦心,吴三桂也对她的选择无可奈何。

康熙十二年,康熙下令削藩,命令吴三桂镇守关东。关东是不毛之地,吴三桂不从,而且打起了反清复明的旗号造反了。行前告知陈圆圆说带她北还,陈圆圆不愿随他而去,宁愿留在昆明莲花池畔了此残生。后来,吴三桂失败的消息传来,总督蔡毓荣带兵查抄吴氏财产,陈圆圆在诵经声中安详地跳进了昆明莲花池。

也许,当时吴三桂的“冲冠一怒为红颜”真的只为了保护自己心爱的女人。但是他打开山海关,引领清军进北京,致使闯王李自成历尽千辛万苦建立起来的“大顺王朝”,就因为抢了一个陈圆圆,触怒了边关守将吴三桂而在顷刻之间化为灰烬,并且加速了明朝的灭亡。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陈圆圆的确是影响了历史的进程。

看历史,评“胭脂”

陈圆圆,一个推动了历史,却又被历史批判湮没的苦情女子。众所周知,陈圆圆凭借她绝美的姿色与技艺,成了享誉江南的一代名妓,吸引无数公子哥儿和骚人墨客。其实,陈圆圆只是个低调而圆滑的美女,却不想一个不小心竟让自己成为了改朝换代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陈圆圆虽然薄命,但她无时无刻不在跟命运搏斗。然而个人的力量终穷阻止不了历史前进的车轮。卿本佳人,却偏偏蹚了这池祸水,以致背负上千古怨名。

在历史上,对于如陈圆圆之流的红颜似乎从未留下正面的评说。一个出生青楼的女子,在其命运没有开始之前就已经注定是低贱的了。她们根本无法掌握命运,就像是山野的桃花,固然艳丽却带着股宿命的悲哀。说她是祸水,冲冠一怒为红颜,痛哭六军,那实在太抬举她了,乱世中的一个弱女子何来如此巨大的力量呢?西施、貂禅尚且背负着复国乱君的使命,而陈圆圆却只是完全无力主宰自己的命运。不论是高贵的将军夫人还是低下的歌伎,她都如同一件物品,从一个人手里转给另一个人,从来没有人问过她真正的意愿。她随波逐流,只因为被时代巨浪裹胁着,自己做不了主。直到吴三桂兵败,陈圆圆才真正为自己的命运做了最后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抉择:自沉莲花池。这样的人生实在可悲。

抛却古人的偏见,站在历史的角度分析,陈圆圆固然是吴三桂为清兵大开城门的原因之一,但绝不是唯一。她只是被一帮好色之徒推到了历史的浪尖上。陈圆圆的爱情已经不再单纯,她站在三个男人的岔口上,而这三个男人分别代表了一个国家三种不同的命运。她的爱情决定苍生社稷的命运,而她也就莫名其妙地成了众矢之的。其实,陈圆圆也不过是一介平凡女子,但是她被政治一层层地包裹了起来,让人们看不到她的真颜。

陈圆圆的感情是悲哀的。她一直渴望拥有爱情,而不是如吴三桂一样的政治动物。尽管后来她没有名分,但还是心满意足,被吴三桂拥有后就没有什么更长远的想法了。据说,在陈圆圆受宠时吴三桂一度想将她扶为正妻,但都被她拒绝了。后来吴三桂的正妻容不下她,陈圆圆遂提出出家为尼,得以自保。但也有史载,陈圆圆渐渐老去,美颜不在、渐不得宠,于是她审时度势,出家为尼自保。不管真实情况到底如何,总之,那一场轰轰烈烈的“倾城之恋”亦逃不出这样灰暗的结尾,任她拥有过怎样的痴恋恩宠,说到底也不过是个战利品。历史实在不该高估古代女子的能力,她们即使再聪明也只是一颗任人摆弄的棋子。

世界是很微妙的,无意间的一个决定却会造成天翻地覆的大变化。站在历史变革的岔口,引来了几个男人代表的一场关于政治的纷争,这该是陈圆圆应该承担的责任吗?不管她是否一直处于被动,是否成了改朝换代的牺牲品,她最终还是背着“祸水”的罪名被岁月碾过。当政治的纷争得出了结果,她却没有了结局。或者说,这就是结局,纵是吴三桂与李自成争得江河震动,她仍然只能活在宿命的帘后……的确,历史是人家的,传奇是人家的,世间隐隐的耳语是人们自己的臆想与揣测。而她这样一个绝代红颜,一生只不过做了一件事,就是将生命向前推进。家仇国恨,怎是这样一个弱不禁风的女子可以挑起的?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率军攻进了北京。明朝灭亡,崇祯帝也自缢于煤山。吴三桂立即撤兵回山海关,观望局势的变化。李自成和满清都看上了吴三桂的才能。李自成派了原居庸关总兵唐通前去招降,不仅给吴三桂送去了四个月军粮和白银四万两,并许诺只要吴三桂投降大顺,一定会对他列土封侯。面对李自成开出的条件,吴三桂决定投降。但是就在这时,吴三桂突然接到了一封密信,告诉他李自成进京后斩杀了吴家三十八口人,陈圆圆也被李闯王的部下刘宗敏夺进府中。当吴三桂知道陈圆圆也被人掳走时,冲冠大怒,高叫“大丈夫不能自保其室何生为”?随后吴三桂斩掉了李自成派来的使者,声言与其不共戴天。吴三桂的决定严重威胁到了李自成的统治,于是他决定亲征吴三桂。不久,李自成率兵十万,号称二十万东出京师,浩浩荡荡地开往山海关。吴三桂听到消息后,知道自己根本无法力敌李自成。于是在无奈之下,决定投降满清。

吴三桂为了夺回陈圆圆,“冲冠一怒为红颜”打开了山海关,拱手让出大明江山。后来,吴三桂昼夜追杀李自成的农民军,誓要报杀父夺妻之仇。当得知陈圆圆在京城时,又命人昼夜不停地接其赶到绛州相会。吴三桂亲自戎装骑马出迎,在大营前搭起五彩牌楼,旌旗箫鼓整整排列了三十里地。

清军入关后,封吴三桂为平西王,由陕进川入滇为云南藩镇,奉命肃清朱明残余势力。吴三桂征战的十余年里,陈圆圆一直是他的精神支柱。然而,他与陈圆圆的感情似乎也是可以共苦但不能同甘。吴三桂进昆明后,在昆明五华山大修宝殿,围九龙池入禁苑之中。清康熙十年,吴三桂重建昆明金殿,想借神道为自己祈福,还重金网罗天下勇士,到处选美享乐,如声色艳压群芳的“八面观音”、“四面观音”等。天下人对他大失所望,陈圆圆更是心灰意冷,深感已到万劫难复的地步。于是决定远离尘世,隐入净修庵中,日夜与古经为伴,不再为凡尘世事而烦心,吴三桂也对她的选择无可奈何。

康熙十二年,康熙下令削藩,命令吴三桂镇守关东。关东是不毛之地,吴三桂不从,而且打起了反清复明的旗号造反了。行前告知陈圆圆说带她北还,陈圆圆不愿随他而去,宁愿留在昆明莲花池畔了此残生。后来,吴三桂失败的消息传来,总督蔡毓荣带兵查抄吴氏财产,陈圆圆在诵经声中安详地跳进了昆明莲花池。

也许,当时吴三桂的“冲冠一怒为红颜”真的只为了保护自己心爱的女人。但是他打开山海关,引领清军进北京,致使闯王李自成历尽千辛万苦建立起来的“大顺王朝”,就因为抢了一个陈圆圆,触怒了边关守将吴三桂而在顷刻之间化为灰烬,并且加速了明朝的灭亡。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陈圆圆的确是影响了历史的进程。

看历史,评“胭脂”

陈圆圆,一个推动了历史,却又被历史批判湮没的苦情女子。众所周知,陈圆圆凭借她绝美的姿色与技艺,成了享誉江南的一代名妓,吸引无数公子哥儿和骚人墨客。其实,陈圆圆只是个低调而圆滑的美女,却不想一个不小心竟让自己成为了改朝换代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陈圆圆虽然薄命,但她无时无刻不在跟命运搏斗。然而个人的力量终穷阻止不了历史前进的车轮。卿本佳人,却偏偏蹚了这池祸水,以致背负上千古怨名。

在历史上,对于如陈圆圆之流的红颜似乎从未留下正面的评说。一个出生青楼的女子,在其命运没有开始之前就已经注定是低贱的了。她们根本无法掌握命运,就像是山野的桃花,固然艳丽却带着股宿命的悲哀。说她是祸水,冲冠一怒为红颜,痛哭六军,那实在太抬举她了,乱世中的一个弱女子何来如此巨大的力量呢?西施、貂禅尚且背负着复国乱君的使命,而陈圆圆却只是完全无力主宰自己的命运。不论是高贵的将军夫人还是低下的歌伎,她都如同一件物品,从一个人手里转给另一个人,从来没有人问过她真正的意愿。她随波逐流,只因为被时代巨浪裹胁着,自己做不了主。直到吴三桂兵败,陈圆圆才真正为自己的命运做了最后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抉择:自沉莲花池。这样的人生实在可悲。

抛却古人的偏见,站在历史的角度分析,陈圆圆固然是吴三桂为清兵大开城门的原因之一,但绝不是唯一。她只是被一帮好色之徒推到了历史的浪尖上。陈圆圆的爱情已经不再单纯,她站在三个男人的岔口上,而这三个男人分别代表了一个国家三种不同的命运。她的爱情决定苍生社稷的命运,而她也就莫名其妙地成了众矢之的。其实,陈圆圆也不过是一介平凡女子,但是她被政治一层层地包裹了起来,让人们看不到她的真颜。

陈圆圆的感情是悲哀的。她一直渴望拥有爱情,而不是如吴三桂一样的政治动物。尽管后来她没有名分,但还是心满意足,被吴三桂拥有后就没有什么更长远的想法了。据说,在陈圆圆受宠时吴三桂一度想将她扶为正妻,但都被她拒绝了。后来吴三桂的正妻容不下她,陈圆圆遂提出出家为尼,得以自保。但也有史载,陈圆圆渐渐老去,美颜不在、渐不得宠,于是她审时度势,出家为尼自保。不管真实情况到底如何,总之,那一场轰轰烈烈的“倾城之恋”亦逃不出这样灰暗的结尾,任她拥有过怎样的痴恋恩宠,说到底也不过是个战利品。历史实在不该高估古代女子的能力,她们即使再聪明也只是一颗任人摆弄的棋子。

世界是很微妙的,无意间的一个决定却会造成天翻地覆的大变化。站在历史变革的岔口,引来了几个男人代表的一场关于政治的纷争,这该是陈圆圆应该承担的责任吗?不管她是否一直处于被动,是否成了改朝换代的牺牲品,她最终还是背着“祸水”的罪名被岁月碾过。当政治的纷争得出了结果,她却没有了结局。或者说,这就是结局,纵是吴三桂与李自成争得江河震动,她仍然只能活在宿命的帘后……的确,历史是人家的,传奇是人家的,世间隐隐的耳语是人们自己的臆想与揣测。而她这样一个绝代红颜,一生只不过做了一件事,就是将生命向前推进。家仇国恨,怎是这样一个弱不禁风的女子可以挑起的?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率军攻进了北京。明朝灭亡,崇祯帝也自缢于煤山。吴三桂立即撤兵回山海关,观望局势的变化。李自成和满清都看上了吴三桂的才能。李自成派了原居庸关总兵唐通前去招降,不仅给吴三桂送去了四个月军粮和白银四万两,并许诺只要吴三桂投降大顺,一定会对他列土封侯。面对李自成开出的条件,吴三桂决定投降。但是就在这时,吴三桂突然接到了一封密信,告诉他李自成进京后斩杀了吴家三十八口人,陈圆圆也被李闯王的部下刘宗敏夺进府中。当吴三桂知道陈圆圆也被人掳走时,冲冠大怒,高叫“大丈夫不能自保其室何生为”?随后吴三桂斩掉了李自成派来的使者,声言与其不共戴天。吴三桂的决定严重威胁到了李自成的统治,于是他决定亲征吴三桂。不久,李自成率兵十万,号称二十万东出京师,浩浩荡荡地开往山海关。吴三桂听到消息后,知道自己根本无法力敌李自成。于是在无奈之下,决定投降满清。

吴三桂为了夺回陈圆圆,“冲冠一怒为红颜”打开了山海关,拱手让出大明江山。后来,吴三桂昼夜追杀李自成的农民军,誓要报杀父夺妻之仇。当得知陈圆圆在京城时,又命人昼夜不停地接其赶到绛州相会。吴三桂亲自戎装骑马出迎,在大营前搭起五彩牌楼,旌旗箫鼓整整排列了三十里地。

清军入关后,封吴三桂为平西王,由陕进川入滇为云南藩镇,奉命肃清朱明残余势力。吴三桂征战的十余年里,陈圆圆一直是他的精神支柱。然而,他与陈圆圆的感情似乎也是可以共苦但不能同甘。吴三桂进昆明后,在昆明五华山大修宝殿,围九龙池入禁苑之中。清康熙十年,吴三桂重建昆明金殿,想借神道为自己祈福,还重金网罗天下勇士,到处选美享乐,如声色艳压群芳的“八面观音”、“四面观音”等。天下人对他大失所望,陈圆圆更是心灰意冷,深感已到万劫难复的地步。于是决定远离尘世,隐入净修庵中,日夜与古经为伴,不再为凡尘世事而烦心,吴三桂也对她的选择无可奈何。

康熙十二年,康熙下令削藩,命令吴三桂镇守关东。关东是不毛之地,吴三桂不从,而且打起了反清复明的旗号造反了。行前告知陈圆圆说带她北还,陈圆圆不愿随他而去,宁愿留在昆明莲花池畔了此残生。后来,吴三桂失败的消息传来,总督蔡毓荣带兵查抄吴氏财产,陈圆圆在诵经声中安详地跳进了昆明莲花池。

也许,当时吴三桂的“冲冠一怒为红颜”真的只为了保护自己心爱的女人。但是他打开山海关,引领清军进北京,致使闯王李自成历尽千辛万苦建立起来的“大顺王朝”,就因为抢了一个陈圆圆,触怒了边关守将吴三桂而在顷刻之间化为灰烬,并且加速了明朝的灭亡。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陈圆圆的确是影响了历史的进程。

看历史,评“胭脂”

陈圆圆,一个推动了历史,却又被历史批判湮没的苦情女子。众所周知,陈圆圆凭借她绝美的姿色与技艺,成了享誉江南的一代名妓,吸引无数公子哥儿和骚人墨客。其实,陈圆圆只是个低调而圆滑的美女,却不想一个不小心竟让自己成为了改朝换代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陈圆圆虽然薄命,但她无时无刻不在跟命运搏斗。然而个人的力量终穷阻止不了历史前进的车轮。卿本佳人,却偏偏蹚了这池祸水,以致背负上千古怨名。

在历史上,对于如陈圆圆之流的红颜似乎从未留下正面的评说。一个出生青楼的女子,在其命运没有开始之前就已经注定是低贱的了。她们根本无法掌握命运,就像是山野的桃花,固然艳丽却带着股宿命的悲哀。说她是祸水,冲冠一怒为红颜,痛哭六军,那实在太抬举她了,乱世中的一个弱女子何来如此巨大的力量呢?西施、貂禅尚且背负着复国乱君的使命,而陈圆圆却只是完全无力主宰自己的命运。不论是高贵的将军夫人还是低下的歌伎,她都如同一件物品,从一个人手里转给另一个人,从来没有人问过她真正的意愿。她随波逐流,只因为被时代巨浪裹胁着,自己做不了主。直到吴三桂兵败,陈圆圆才真正为自己的命运做了最后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抉择:自沉莲花池。这样的人生实在可悲。

抛却古人的偏见,站在历史的角度分析,陈圆圆固然是吴三桂为清兵大开城门的原因之一,但绝不是唯一。她只是被一帮好色之徒推到了历史的浪尖上。陈圆圆的爱情已经不再单纯,她站在三个男人的岔口上,而这三个男人分别代表了一个国家三种不同的命运。她的爱情决定苍生社稷的命运,而她也就莫名其妙地成了众矢之的。其实,陈圆圆也不过是一介平凡女子,但是她被政治一层层地包裹了起来,让人们看不到她的真颜。

陈圆圆的感情是悲哀的。她一直渴望拥有爱情,而不是如吴三桂一样的政治动物。尽管后来她没有名分,但还是心满意足,被吴三桂拥有后就没有什么更长远的想法了。据说,在陈圆圆受宠时吴三桂一度想将她扶为正妻,但都被她拒绝了。后来吴三桂的正妻容不下她,陈圆圆遂提出出家为尼,得以自保。但也有史载,陈圆圆渐渐老去,美颜不在、渐不得宠,于是她审时度势,出家为尼自保。不管真实情况到底如何,总之,那一场轰轰烈烈的“倾城之恋”亦逃不出这样灰暗的结尾,任她拥有过怎样的痴恋恩宠,说到底也不过是个战利品。历史实在不该高估古代女子的能力,她们即使再聪明也只是一颗任人摆弄的棋子。

世界是很微妙的,无意间的一个决定却会造成天翻地覆的大变化。站在历史变革的岔口,引来了几个男人代表的一场关于政治的纷争,这该是陈圆圆应该承担的责任吗?不管她是否一直处于被动,是否成了改朝换代的牺牲品,她最终还是背着“祸水”的罪名被岁月碾过。当政治的纷争得出了结果,她却没有了结局。或者说,这就是结局,纵是吴三桂与李自成争得江河震动,她仍然只能活在宿命的帘后……的确,历史是人家的,传奇是人家的,世间隐隐的耳语是人们自己的臆想与揣测。而她这样一个绝代红颜,一生只不过做了一件事,就是将生命向前推进。家仇国恨,怎是这样一个弱不禁风的女子可以挑起的?

“秦淮八艳之首”, 如何被逼死?

明末清初,号称“秦淮八艳之首”的江南名妓柳如是,很红火了一阵子。曾直接接触过她的顾苓写过一篇《河东君小传》,其中这样描述道:“(柳如是)为人短小,结束俏利,性机警,饶胆略……婉媚绝伦。顾倜傥好奇,尤放诞。”看来,所谓“秦淮八艳之首”居然是个俊美、风流的“小个子”。

当初,柳如是跟着一个叫徐佛的妓女,并没有多少文化。14岁,进了“吴江故相”周道登家当婢女。被周道登纳为小妾之后,那个退休的老头子便把小姑娘放在膝盖上读书(微博)写字。可惜,周道登死了,柳如是便流落江湖,成了真正的妓女。可是,这个女子很有一股男孩气质,她的诗歌“凡所叙述,感慨激昂,绝不类闺房语。”于是,松江一带的著名才子,便争相追逐。柳如是身边,从来就不缺多情公子和白面书生。她先后与李待问、宋征舆、陈子龙这样的风流才子爱得死去活来。可惜,人家都嫌弃她是个妓女,出身不好。闹了一阵子,谁也不肯娶她。

几经周折,挨到了崇祯十四年,也就是1641年夏天,柳如是终于嫁给了号称“江左三大家(微博)”之一和“东南文宗”的钱谦益。此时柳如是24岁,而钱老爷子已近花甲之年了。

康熙三年(1664年)五月,钱谦益病老西归,卒年83岁。这一年,柳如是大约47岁,与钱谦益结婚已经整整25年了。钱谦益死了,就意味着柳如是的靠山倒了。她将面临寡妇受气的艰难生活。

其实,钱谦益去世前,家里的条件已经相当窘迫了,不做清朝的官,哪来正常收入?靠出卖文章,根本就挣不来多少银子。因为柳如是鼓励钱谦益暗中资助反清复明的武装力量,钱家为此,几乎倾家荡产。但是,那些多事的钱氏宗族,纷纷站出来找便宜,他们联络了一帮人,找上门来敲诈勒索。更重要的是,这些族人见柳如是一个小小的妓女,主持家政,内心非常不平衡。那些“债主”夺走了钱谦益家的钱财、田地和仆人,还进一步逼柳如是限期拿出三千两银子,否则有杀身之祸。

柳如是不能忍受这样的羞辱,自缢而亡。她好强了一生,从不在男人面前示弱,但最后还是被男人逼上了绝路。可见在那种社会里,女人再强,也只是男人的附属品,是男人们互相厮杀中的牺牲品。她死之后,钱谦益的儿子和她自己的女儿女婿都为她写了长篇申诉,但是,逼债的人串通了官府,而且是很高层的官府。据说,当地父母官想为她申冤,都没起作用。这个冤案从此不了了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