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会自制的人不一定会成功,但是不会自制的人一定会失败! 自制力仿佛被推上了关系人生成败的神坛,学习不好、工作不顺利、事业没进展都剑指自制力,在这一过程中,一部分人开始在失败中反思、检讨、总结经验,于是重新开始谋划,渐渐变得自制起来,生活、工作上开始迎来新的春天。另一部分人则身陷囹圄,进入自制力怪圈,失败导致失去信心,认为自己没有用、无能,自卑导致萎靡,加剧失败步伐,如此恶性循环。第一种人是幸运的,因为在失败中能够重心崛起,冲破自制力限制,第二种人比较可怜,因为他们不仅受到不自制的困扰,同时还要受到不自制的打击,开始怀疑自己,变得不自信心,没等自制力打败他,先让自我怀疑、消沉打败了,也不知道他们是在哪里听到“连自己都控制不了,就别谈做番事业了”之类的逻辑的。 当我们计划读一本书时,当我们计划开始健身时,等等,我们开始计划每一件事情时,是出于我们对未来的某一方面的美好构想,比如我们计划学好英语,可能是希望在某一天接待外宾的时候能够脱颖而出,当我们计划健身时,心里在幻想某一天能够在游泳池里露出八块腹肌,让美女投来羡慕的眼光,当我们计划出国旅游时,心里幻想在同学聚会上能够有更多炫耀的资本,等等。每一个计划不可能凭空出来,都是有起因和动机的,很多行业的专家也许就是始于一个小小的动机,凭借对未来蓝图的向往,不断朝这个方向努力,最后成为了这个行业的专家,必然也赢得了生活上的富足,这是成于蓝图。 但是!每一件事物在带来成功的同时也有可能给你带来隐患。 虽然对未来的想象会给我们带来强大的动力,但也因为其模糊性和非时效性而终结我们,比如我们想健身成为一个八块肌的阳光男,但是因为健身本来就是一个长期性的动作,需要长时间的坚持才能看到效果,所以这容易导致我们在一段时间内因看不到效果而选择放弃,一旦放弃,比不开始这个动作给我们造成的心理影响会更高,会让我们感到自卑、怀疑自己,觉得自己没有恒心,天生不是干事业的料。所以,这是败于蓝图。 我们在选择健身的时候,其实另一个意识在潜在地干扰我们,比如看见好吃的食物,想把健身的时间用来看一部好看的电影,或者找朋友出去喝酒唱歌等,这些都是阻碍我们健身的拦路虎,有这些及时性的诱惑在侵蚀着我们,同时还有健身这个需要力量和意志的痛苦在阻挡着我们,于是我们放弃健身之路及变得轻而易举了。 上面我们可以看到,吃美味的食物、看好看的电影、跟朋友出去聚会等,这些行为是时效性极强的,比如我吃了美味的食物,那一瞬间就能够感受到味蕾的颠覆,看好看的电影也是在那个时间段能够感受到视觉上的冲击和精神上的慰藉等,这些动作只要一做就能享受到成果。但是健身就不一样了,需要日复一日的坚持和肌肉撕裂的痛苦才可能有所得,我们的放弃不能证明我们无能,只是更更符合人性罢了。由此可以看出,我们不是没有自制力,只是在需要长期性才能看到效果和瞬间就能感受好处两者之间,更倾向于立竿见影的选择,对一般人来说,两个选择中间就是优秀人士和普通人士的分水岭。因为需要长期性的选择,更多的是一种需要积累的东西,在积累的过程中不仅磨练了我们的心智,还给我们积累了隐形的财富,其中包括知识的储备或者心态的成熟,或者是对自我的肯定和信心等,选择长期性的路径说明我们有较远的战略规划,常常是智慧的体现。而选择时效性较强的后者,说明我们更倾向于局部利益或眼前利益,这是短视的表现,这样的情况常常是陷入低级庸俗的陷阱,让恶性循环在我们生活、事业中肆虐。 人作为高级动物有别于低级动物的根本就是有思想,能反思、检讨,并且反省之后能够重新作出更契合实际的选择,迈过失败陷阱。 人们能够意识到自制力不够给自己生活和事业带来的害处,但是意识到和做到之间常常是一步之遥但是难于登天。有的人希望能够改变不自制的现状,希望通过克制自己的欲望达到归正自己的目的,比如本来想看部电影,但是当这种欲望开始出现的时候,我们意识到这样会浪费我们原本计划看书的时间,思绪在两种选择之间摇摆,很明显,对看电影的刺激远远大于对看书的无聊单调,于是选择性忽略原来的计划,开始看起电影来,两个小时候过后,退出了视觉刺激笼罩,开始悔恨两个小时之前那冲动的选择,为什么不选择看书了,如果选择看书就能把计划向前推进一步。原本我们仅仅被一个打乱计划的小插曲刺激了一下,只要立马拿起书看就能弥补这个缺口,但是我们这个时候往往没有拿起书来弥补,而是让小插曲的后遗效应持续侵蚀着,让我们不断地责怪自己没有自制力、没有出息等,于是索性不管什么计划了,反正已经打乱了,那不如再看一部大片,大不了明天再来。 好一句“大不了明天再来”,根据普遍现象,“明天再来”往往是“再也不来”,试图把事情推到明天做的,基本上这事情就至此夭折了。 谈到这里,有一个关于“时光机”的故事,能够很好诠释什么叫“为时未晚”。 一个原本很优秀的青年,因为事业长期没有起色,心情开始变得低落起来,以前有事没事都对父母嘘寒问暖,虽然事业上无所建树,但是家庭还算和谐。但自从工作上屡屡不得提拔后,开始变得暴躁了起来,一回到家,父母多问两句,就开始发脾气,甚至有时对父母大妈大吼,家不成家,父母身体日渐憔悴,年轻人也很少回家,整天沉迷于灯红酒绿中。有一天,年轻人开始幡然醒悟,但是一想到曾对父母的大吼大骂,又取消了回到家中的念头。年轻人去求灯神,希望灯神能够送他一部时光机,回到曾经,不再对父母大吼大骂,而是孝顺父母,万能的灯神表示帮助不了他,因为此刻的存在的因素是过去发生的种种,而改变过去就代表此刻是虚幻的,所以不能够用时光机。年轻人无比沮丧,快要濒临绝望的时候,灯神告诉他,虽然不能给他时光机,但是给他一部未来时光机,因为这个不会造成时空矛盾。年轻人如愿以偿地得到了未来时光机,于是穿梭到了五年后,结果到了才发现,自己父母已经过世了,而亲人们都在围着他指责、痛骂,原来在这五年里,年轻人情绪变得更暴躁起来,对父母的态度比以前更加恶劣,甚至已经变态到开始动手打的地步,年轻人看着镜子中的自己,痛恨、愤怒交织心头,拿起手中水果刀准备自尽,这在这时他想到了灯神,灯神果然出现了,年轻人跪地拜求,想回到五年前那一刻,但是灯神的回答和五年前一样,不能再回到过去了。哀莫大于心死,就在挥刀的那一刻,一道白光出现,年轻人仿佛中梦中惊醒,这一刻他彻底醒悟了。原来这一刻就是未来的历史,改变就在当下一刻,而不是过去或以后。 同样的道理,当我们计划已经被扰乱了,改变自己最后的时机不是回到过去,因为根本回不到过去,也不是指责自己,而是立马作出改变行动。千万不要有“要是两个小时之前我不看电影,选择看书就不会有这些问题了”的想法,因为你改变不了已经发生的事实,但是你可以选择即将到来的路径,把看书的时间用来看电影,表面上我们荒废了时间,好像走了弯路,但是我们要知道弯路其实也是你走路的一部分,对于你而言,因为这些弯路的存在,让你知道了什么才是直路。比如我们两只脚占据一部分地方,但不代表只有这小部分地方发生了作用,其它地块就是多余,因为如果把你占据的小块地方之外的其他陆地去掉后,旁边变成了万丈深渊,你照样站不起来,因为支撑你的地面叫物理支撑,而除此之外的地面却是心理支撑,缺哪样都是不行的。所以直路是你成功的实际辅助,但是弯路更是你成功路上必不可少的思想辅助,要正确认识这个事实,坦然面对走弯路是必不可少的,更是有助于我们总结经验、筛选方法的好东西,只要真正接受错误,才可能改变错误,才有可能冲破“小插曲”给我们带来的“自制力怪圈”,实现真正的蜕变。 为你重塑思维后,才是输入改变技术的最好时机! 我们的行为绝不是空中楼阁,更不可能是天马行空,如果那样的话,我们应该在精神病院。我们的行为不仅需要动机,更需要“信念”支撑。比如你飞黄腾达后,见到自己高中时的老师,虽然职位比老师高很多,但是你不会对老师直呼其名的,依然会“老师、老师”的喊着,尽管这个老师以前可能对你并不是太好,按你的想法就是想无视他的,但是祖宗香火上“天地君亲师”的古训在约束着你,不得不喊。比如你从小生活在一个职工家庭,父母属于保守型,做什么都讲求成本,不敢犯险,这样的成长环境下,你长大后很容易从事类似的工作,因为父母从小就会给你灌输“工作稳定、有保障”之类的信念,自然而然你的思维就被固定了,觉得稳定保障才是生活的首要选择,这就是“信念”的魔力。不管你有没有重视过“信念”这回事儿,它都在你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你,甚至左右着一些决定你人生转折的选择。信念一旦被固定,很难被改变,上面的内容无非是让我们重新认识“自制力”,不要总觉得自制力就像魔鬼一样,克服不了它就一定会失败,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很容易着相,一股脑儿钻进自制力的陷阱里,原本自我克制仅仅是一种减少干扰的方法,最后却成了一件事儿,为了自制而自制,那就本末倒置了。 我们从内心里接受了“自制力”这事儿,改变起来就变得容易了。 当我们开始有其它欲望的时候,我们需要“三思而后行”,其实都不需要“三思”,只要“一思”就行了,这“一思”就是什么都不思,闭上眼睛,专心呼吸,呼吸的时候可以运用一个小小的技巧,先吸气五秒钟,然后在心脏里停留七秒钟,最后再用七秒钟呼出气体,这样的好处是让你的胸腔内的氧气停留时间长一点,可以起到解乏、舒适的感觉,因为在出现小插曲的时候,你面临两种选择的内心是浮躁的,是该看书呢,还是看电影,通过让自己变得平静和舒适,让清除干扰的可能性更大。让心变得平静,不一定非得通过呼吸这种技巧,总之是怎么舒服、怎么平静怎么来,不要停留在选择上,当你越是克制不要选择看电影的时候,你越聚焦在电影上,你就更容易选择看电影,这和你骑车的时候看到前面有一颗石子,你越不想碾到它就越会碾到它一样的道理,因为潜意识不会去思考“该不该”,而是直接聚焦到这件事上。 如何逃离“拖延”陷阱! 当我们想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大脑是有“整体概念”的,比如我们想写一篇文章,那一刻我们会去思考该写什么样的文章,该怎么写,选什么素材等等之类的,总之就是一个整体概念在我们大脑盘旋,因为这是我们一贯的思考方式,如同我们做任何一件事需要去思考这件事涉及到什么人、有什么影响因素以及这件事的结果如何等等。就因为这样的“整体”概念让我们在准备开始做时停滞不前,甚至会因为整体概念的模糊,认为选择做的事情有难度而选择放弃。解决这种拖延症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思考,立即去做,不管这篇文章怎么写,我先把手放在键盘上敲打,即使打出来的文章垃圾到不忍直视,那都不重要,因为只要一开始行动,你就会想继续做下去。 我们在选择行动时,一般会定一个目标。拿减肥来说,我们可能会定一个长期计划,比如每天跑十公里,结果我们坚持了两天会发现十公里很难跑,会占用我们太多时间,并且体力也跟不上,这样会让我们产生实现计划是一件异常艰难的想法,开始怀疑自己的计划是否不切实际,一旦产生这种想法,放弃就变成了一件简单的事情。所以我们想让自制力变强,就需要符合人性,而不是压倒式的用意志来支撑,如果本身就有这种强大的意志力和自制,那上面讲的所有东西也就没有任何价值。所以我们在制定计划的时候,可以把目标先定的很小,小到无法失败,比如每天跑一公里,这很简单,就是走路也可以把一公里走完,这样的目标就谈不上需要毅力,因为我们每天正常的行走也不止一公里,我们只需要把这一公里框架到我们的计划中,即使我们没定计划时一天也有几公里,但因为这是计划的一部分,它会让我们产生每天都活在计划中的感觉,我们会对自己越来越自信,认为自己是有能力完成计划的,变得更加自信。一旦我们把一天一公里习惯养成后,我们可以试着增加剂量,变成一天三公里或者四公里,依次类推,我们就能实现一天十公里的目标了。不要贪多,一旦开始一个小动作,恨不得把另外一百个小动作同步进行,这样的失败率是极高的,我们希望以最少的时间完成这些事情,结果就是尽可能增加单位时间的剂量,结果是时间浪费了,引来个半途而废,耗时才是最大的省时。 蔡加尼克效应! 优秀的小说或者影视,都喜欢把半高潮放在一集的最后那点时间,最后来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得益于人性中“有始有终”的本性,一些优秀的写手就喜欢在段末的时候把一件本应该叙述完的事情撂下一半,这没写的一半文就会经常在他的大脑中回旋,促使赶紧回来继续把这没写完的补上,于是写着写着几个小时就不知不觉地过去了。比起已经完成的事情,人们更会记住没有完成的事情,这就是蔡格尼效应。所以在解决拖延症的时候,是不是可以考虑在事情的最后留个悬念,运用蔡格尼效应让我们大脑回到计划上来,产生不做这件事浑身不舒服的感觉。所以要自制、克服拖延症不需要用压倒式的意志来和欲望作抗争,那样会让自己变得更痛苦,而是设定符合人性的技巧,让我们顺利避过自制力怪圈。 跳出“自制力”看“自制力”,寻找改变自己的另一种路径。 这里我们需要谈到一个人,就是在网易公开课上点击量过千万的《积极心理学》的塔尔,他是哈佛的教授。在大学的时候,他每天清晨去跑步,然后上学,一天的课程结束后,他会跑去球场和教练进行训练、比赛,放学后,他会跑到健身房健身,然后回家做作业睡觉。日复一日,不间断,在旁人看来,他的生活非常规律,认为他是一个非常自制的人,并且塔尔也是这么认为的。但是一个寒假的来临,让塔尔大失所望开始怀疑自己,他不但没有按照计划行事,而是开始颓废起来,没有健身,没有学习,计划完美泡汤。原来在自制力面前,哈佛教授也这么不堪一击。 平常人制定计划,失败后,接着制定新的计划,然后继续失败。但是优秀的人则是制定计划失败后,会深刻查找导致失败的原因,然后对计划进行修改,接着完成自己的目标。就如同塔尔的案例一样,我们想当然地认为导致我们失败的原因是自制力太差,于是我们把时间花在克制欲望上,结果计划没完成,倒是惹得一连贯的痛苦。其实比起自制力,习惯更容易让我们成功,在高中的时候,我们每天早上七点起床,这个不需要谁来催促我们,因为高考在即,我们不能不早起,更因为其他同学都起了,你还好意思懒在床上么。在部队待过的人,每天早上六点就醒了,没有闹钟,因为他们已经养成了习惯,那个点不起床浑身不舒服。因为习惯,所以不需要动用意志力,不需要去克制自己。 炼就习惯,试着运用这些方法。 首先我们要知道习惯的养成依赖于四个部分:触机、惯性行为、奖励和信念。触机就是触发出习惯的原因,比如说足球滚到你面前,你会自然地去踢上一脚一样。惯性行为就如同一打开电脑就会不自觉地浏览网页一样,这种惯性行为需要触机的多次出现,让你养成潜意识的惯性行为。奖励就是为了让惯性行为能够得到正向的反馈,增强行为的多次性,每发出一次行为就能够得到奖励,这样的话一旦触机开始启动,我们就会乐于作出特定行为。最后是信念,也是能够激发强大动力的一个因素,比如说王阳明刻苦格物致知来源于小时候的当圣人的梦想,这也是王阳明能够经历磨难最终悟道的信念支撑。 我们如何运用,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如果我们想通过跑步练出匀称的身材,那么每天早上我们可以把闹钟调到六点,对于懒床的人,这的确是个挑战,那么就索性把闹钟放在离床很远的地方,逼迫自己起来,这就是触机,触发起床这个行为,但是要想把跑步养成习惯,我们必须每天准点起床,让准点起床变成惯性行为。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用到奖励了,对于我而言,可能每天准点起床发个说说让朋友们羡慕下也算是个小小的奖励吧,当然这个奖励可以根据自己定,关键是不要让自己的行为得到是负面的反馈。信念必然是个强大的工具,我们可以在大脑植入“每天跑步身体能更健康、身材越好越能讨女人芳心、身材好在游泳池就够让更多人高看一眼”等信念,这种画面越清晰越好,越真实越能激发我们的动力。 有了这四种武器,我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变得容易起来,但是我们还需要清楚三点。一是从内心里承认自己是个普通人,不要觉得自己是个龙胎凤种,能在三个月内养成两个良好的习惯,已经很厉害了,一年就能养成八个好习惯,足可以让一大批人望尘莫及。只有承认自己是普通人,才不会去压迫自己,才不会在一次失败后爬不起来,一次失败就萎靡的人往往是过高估计自己的人,其实他也并没有估错,因为他第二次可能就成功了。二是学会宽容自己,如果每天计划跑三公里,实际上你只跑了一公里,不要觉得这就是计划失败了,错!这绝不是计划失败,因为你至少跑了一公里,少苛责自己,多点鼓励,多正面看问题,你会跑得更远。三是立即行动,拖延、等待只会让你的生活变得更糟,没有时光机让你回到未来,最后的改变时机就是现在,记住,只要想改变,从没有晚的时候,就是此刻。 乱七八糟地开始,后面的事情就顺其自然,坚持五分钟,然后可以放弃,但是你会发现,只要一开始,你就会不自觉地做下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