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雪芹为何没有上宗谱?整部书稿是何时流传出去,又如何散失的?

 江山携手 2019-05-27

袁枚载《随园诗话》中说,“其子雪芹撰《红楼梦》一书,备记风月繁华之盛”,胡适由就此推导出“我们因此知道乾隆时的文人承认《红楼梦》是曹雪芹作的”,这种结论太过于浮夸、草率和不负责任。

据悉,清代文人对《红楼梦》作者是谁,除胡适例举的之外,还有嘉庆《绮梦红楼》、《橒散轩丛谈》、清末俞樾《小浮梅闲话》、徐珂《清稗类抄》……等等记载都不止一次强调过“不知作者谁何”的问题。

甚至是被胡适们推崇的也属于“脂评”系列的戚序本《石头记》中的戚寥生序言,他高度评价《红楼梦》的艺术成就,文中多次提到“作者”云云,可是就没有“作者曹雪芹”“作者雪芹”之类的字眼。

戚寥生几乎是程、高同时代仅略年长一些的人,他对《红楼梦》艺术的理解远超所谓的“脂砚斋”,他也不会不关心作者为谁,可是他也没有谈到作者是谁,可见,他也是坚持“作者不详说”的。

况且,乾隆时的一个文人袁枚,怎么就能代表所有的文人?为什么只采信袁枚《随园诗话》中关于曹雪芹的记载,而无理由地否定其他人的“记载”?程、高的序言、引言不更是“乾隆时代”之可靠记载么?

袁枚《随园诗话》不过是他读书和闲居时对古今诗词、文坛掌故,趣闻逸事的记载和述评,重在论诗、谈诗本身,并不专在论史,其中许多记载并不准确,不能作为严格的史料。

胡适在做了各种“内证”“外证 ”之后,就转入了“曹雪芹是谁”的考证:

例如证明曹雪芹是曹楝亭的孙子,不是儿子;

曹家既是官宦之家,又是书香门第,证明曹雪芹同清宗室敦敏等人交往很密;

还证明曹雪芹很有文采等等。

这些我们且不论,最关键一点,彼曹雪芹是不是《红楼梦》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者“曹雪芹”?

除袁枚的一条外,没有一条是直接证明此曹雪芹就是写《红楼梦》的曹雪芹,因而《随园诗话》已不能证明此曹雪芹是曹家的人。

而按胡适推演的曹雪芹的年龄和曹家被抄家没落的时间,他基本没有曹家荣华富贵的生活经历。但是我们统看《红楼梦》全书,从其宏观叙事的宏伟庞大恢宏到生活细节的细腻、真实、生动,无可驳辨地证明,如无亲历生活者是根本无法写出来这样恢宏巨著的。

也没有其他确凿证据证明,胡适认为的《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就是曹寅家的人。

首先无论在胡适考证的当时还是后来的研究,曹家的宗谱中也没有发现此人。曹雪芹这样的一个“名人”,为什么没有上宗谱?

其次,据周汝昌考证,“曹寅,字子清,一字楝亭,号荔轩,一号雪樵。”祖父号雪樵,孙子号雪芹,祖孙同用一个“雪”字。在曹寅这样诗书之家,是不可能出现的情况。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还是娃娃的时候都懂得不能犯母讳。可见曹雪芹即使真有其人,也不会是曹楝亭的孙子或儿子,书中的曹雪芹根本不是曹寅家的人。

此外,胡适说的“书未完而曹雪芹死了”,这也存在明显的漏洞。

“披阅十载,增刪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这些话, 明明是在书稿基本完成以后,做“收尾”工作时才说的话。胡适是文章大家,对写作过程应有深刻体会,上面的几句话,完全可以证明,关于《红楼梦》“书未完”的脂批不了解《红楼梦》的创作。

至于整部书稿是何时流传出去的又是如何散失的,在当时清朝“维民所止”可以解读为“雍正掉了脑袋”,“清风不识字,随便乱翻书”就是反清的社会风气下,其书的流传应该经过曲折的过程和时间,说《红楼梦》热传时作者还在世,又有一伙人围着他作批示,这是不符合当时的文字狱覆盖华夏大地的社会现状。作者应该是康熙、雍正时甚至更早时期的人,才有可能在乾隆时期流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