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藏品萃华 | 寻源惊绝境 写梦羡真人 —— 周臣的《桃花源图》

 夕妙斋 2019-05-27

  人在世事纷扰、世态炎凉的环境之中,会很自然地产生不满乃至厌恶情绪。儒家的积极入世靠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改善现实,或穷守独善之志以不同流合污。道家则追求出世、升仙。总之,现实很残酷,但不能没有梦想。这便是陶渊明思想的典型意义之所在。尽管陶渊明的代表作《桃花源记》被批判者斥为充满“乌托邦”思想,但并未削减一代代人对之景仰的痴情。许多画家对此文中的意境神往之、咏赞之,如身临其境,凭臆造神来之笔进行描绘。从南宋陈居中的《桃源仙居图》卷始,中国画家即开启了此类题材的创作。明清以来,文徵明、陆治、钱穀、仇英、丁云鹏、蓝瑛、石涛、黄慎、袁耀、王翚、恽寿平等均对此题材有所表现。而周臣的《桃花源图》(一名《桃源问津图》)(见上图)在画史上影响很大,对其弟子仇英等后来画家具有启迪之功。

  周臣,字舜卿,号东村,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他生活于景泰至嘉靖年间,工人物、山水画,师承陈暹,上追李成、郭熙、李唐、马远、夏圭等宋代大家。他刻苦磨砺绘画技艺,使笔墨坚凝沉稳、工谨严整,深得院体山水画苍劲精妙、意境深隽之致,不为南派“董、巨”披麻皴一路所禁锢,作品颇具北方山水画斧劈皴、刮铁皴的阳刚之气。因深得宋院体画的真谛,故而他有“非院派的院派画家”之誉。但周臣的可贵之处不仅于此,他还擅长将文人画中意蕴十足的历史人物故事融于腕底,揭示高蹈不俗的精神境界,于真善美的图写中内含儒、释、道的哲思观照,并且关心民间疾苦,深切同情落难人群。他的《流民图》堪称同类题材的先范,有着震撼人心的魅力。他更是一代名师,唐寅、仇英皆出其门而成为吴门画派乃至中国绘画史上的大家。他为人宽厚,推重弟子,甚至为了成全学生的画名,甘愿为唐寅代笔。

  现藏于苏州博物馆的周臣《桃花源图》是人物与山水的综合之作。此作为绢本设色,纵162.1厘米、横102.3厘米。画家在画面款署:“嘉靖癸巳岁夏仲,姑苏周臣写。”“癸巳”即明嘉靖十二年(1533),此时周臣的作品已具成熟风貌。此作依据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述的情景所绘,也含有画家想象的成分。画面展现出桃花源溪水绵长、山洞幽邃、花树丰茂、奇石崚嶒之奇境。画中泊舟无人,引导观者视线向中景探寻。豁然开朗之处透露出渔夫与避秦隐居于此的山民惊异相见、寒暄的场面。画中屋舍俨然,人们衣饰古朴,显得温和坦诚。画面右上部高峰峻立,给人气势峥嵘、险峻之感。作品左上部远方是平旷的田畴,有耕牛劳作,显现出一派自力更生、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之意境。画作以墨笔勾皴打底,薄染浅绛,桃花、松叶、山石阴暗面、田园及服饰点染粉红、花青、朱砂等。画家在和谐古朴的色调中增加对比变化,使画面充盈春天的气息。此作突出了北宋大山水构图格局,显得幽远险峻。画面层次丰富且直斜交错,线的交叠既苍劲又富于张弛分明的节奏。画家用笔既采用大刀阔斧的刮铁皴、斧劈皴绘山石,又以工整细秀的笔法绘人物、树木、瀑流、舟舍、田亩、耕牛等,颇具宋人苍劲精严的风骨气质,使线面的爽健曲折与细密舒缓相映成趣。画中用墨厚重与清润兼济,从而形成不同层次的递进与深远的美感,构成奇绝高古的意境。此作敷色淡雅古朴,绝无市井艳俗之气,人物神情也蔼然可亲。渔人放下船桨受邀入各家做客的那一瞬间,也暗示了之后的故事发展。

  周臣是造境写心的高手,作品笔笔不苟而精妙奇逸,画面显得松紧适度、内蕴丰赡。他将北宗风骨与南宗气韵有机融合,使作品耐得住品味。他能灵活运用院体山水、人物画技法,并在作品中将古人诗文意境进行了很好的诠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