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学欣赏与《文心雕龙》导读讲义(第25讲:奏启篇)

 凌云悟道 2019-05-27

文学欣赏与《文心雕龙》导读讲义

25讲:《文心雕龙.奏启》篇导读

教学内容:《文心雕龙.奏启》篇导读概述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文心雕龙.奏启》篇的文章内容,进而理解和研究《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

教学重点:《文心雕龙.奏启》篇原文解读、文字诠释、篇章评析。

文心雕龙.奏启》篇导读

《奏启》是《文心雕龙》的第二十三篇,以为主,论述两种文体。奏、启和前一篇所论章、表,后一篇所论议、对一样,都是帝制时期臣下对帝王的政治性文件。 

【原文】(一)

昔唐、虞之臣,敷奏以言;秦、汉之辅,上书称奏。陈政事,献典仪,上急变,劾愆谬,总谓之奏。奏者,进也;言敷于下,情进于上也。秦始立奏,而法家少文。观王绾之《奏勋德》,辞质而义近;李斯之《奏骊山》,事略而意径:政无膏润,形于篇章矣。自汉以来,奏事或称上疏,儒雅继踵,殊采可观。若夫贾谊之《务农》,晁错之《兵事》,匡衡之《定郊》,王吉之《观礼》,温舒之《缓狱,谷永之《谏仙》,理既切至,辞亦通畅,可谓识大体矣。后汉群贤,嘉言罔伏。杨秉耿介于灾异,陈蕃愤懑于尺一:骨鲠得焉21。张衡指摘于史职22,蔡邕铨列于朝仪23:博雅明焉。魏代名臣,文理迭兴24。若高堂《天文》25,王观《教学》26,王朗《节省》27,甄毅《考课》28,亦尽节而知治矣29。晋氏多难,灾屯流移30。刘颂殷勤于时务31,温峤恳恻于费役32:并体国之忠规矣33。夫奏之为笔34,固以明允笃诚为本35,辨析疏通为首。强志足以成务,博见足以穷理;酌古御今36,治繁总37:此其体也38

【注释】

  辅:助,指官吏。
  
典仪:礼仪制度。
  
急变:紧急重大的事变。《汉书·车千秋传》:千秋上急变,讼太子冤。颜师古注:所告非常,故云急变也。
  
劾(河):弹劾,揭发罪状。愆(qiān千):过失。
  
秦始立奏:《章表》:秦初定制,改书曰奏。
  
王绾(wǎn晚):秦始皇时的丞相。《奏勋德》:指王绾等人的《议帝号》。秦初,王绾曾与冯劫、李斯等共议帝号,称颂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李斯:秦始皇的丞相。《奏骊山》:指李斯的《上书言治骊山陵》(见《全秦文》卷一)。骊(离)山:秦始皇陵墓所在地,在今陕西省临潼县。
  
径:直。
  
膏润:恩泽。法家实行严刑峻法,所以说政无膏润
  
疏:条列言事。
  
儒雅:博学的儒生。踵(zhǒng肿):脚后跟。
  
贾谊:西汉初年作家。《务农》:指贾谊的《论积贮疏》,见《汉书·食货志上》。
  
晁错:西汉初年文人。《兵事》:指晁错的《上书言兵事》,也称《言兵事疏》,见《汉书·晁错传》。
  
匡衡:字稚圭,西汉元帝时丞相。《定郊》:指匡衡的《奏徙南北郊》,见《汉书·郊祀志下》。
  
王吉:字子阳,西汉宣帝时为谏大夫。《观礼》:《太平御览》卷五九四作《劝礼》,指王吉的《上宣帝疏言得失》,见《汉书·王吉传》。
  
温舒:姓路,字长君,西汉宣帝时为临淮太守。《缓狱》:指路温舒的《尚德缓刑书》,见《汉书·路温舒传》。
  
谷永:字子云,西汉成帝时官至大司农。《谏仙》:指谷永的《说成帝距绝祭祀方术》,见《汉书·郊祀志下》。
  
罔:无。伏:藏匿。
  
杨秉:字叔节,东汉桓帝时官至太尉。耿介:光明正大,这里指言事正直。灾异:《后汉书·杨震(附秉)传》载,汉桓帝微行至梁胤yìn印)家,是日大风拔树,昼昏。杨秉因此上疏以谏。其中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认为这场风灾是桓帝私入梁家造成的。他的谏疏载本传,《全后汉文》卷五十一题为《因风灾上疏谏微行》。
  
陈蕃:字仲举,东汉桓帝时为太尉。尺一:汉制以长一尺一寸的简板写诏书,这里就指诏书。东汉桓帝时,吏治腐败,贿赂公行,陈蕃上《谏封赏内宠疏》指出:令天下之论,皆谓狱由怨起,爵以贿成。夫不有臭秽,则苍蝇不飞。陛下宜采求得失,择从忠善,尺一选举,委尚书三公,使褒责诛赏,各有所归,岂不幸甚!(《后汉书。陈蕃传》)
  21 骨鲠(gěng耿):骨气,和《檄移》篇的陈琳之《檄豫州》,壮有骨鲠中的骨鲠二字意同。

22 张衡:字平子,东汉著名科学家、文学家。指摘于史职:《太平御览》卷五九四作指摘史谶。张衡指摘史书的疏奏如《表求合正三史》、《条上司马迁、班固所叙不合事》,指摘谶书的如《请禁绝图谶疏》等(见《全后汉文》卷五十四)。谶(chèn衬):验,指预言凶吉征验的迷信著作。
  23 蔡邕:字伯喈(jiē阶),东汉末年文学家。铨(quán全)列朝仪:指蔡邕的《上封事陈政要七事》,见《后汉书·蔡邕传》。铨:同,诠次,编次。列:陈,陈述。朝仪:朝廷纲纪。蔡邕所陈七事,多讲求贤之道贤良方正敦朴之选等。
  24 文理迭兴:《诏策》篇曾说:建安之末,文理代兴。”“迭兴代兴意同。文理:这里指写奏文的道理。
  25 高堂:复姓,名隆,字升平,三国魏明帝时官至光禄勋。《天文》:指高堂隆的《星孛(bèi倍)于大辰上疏》(见《
三国志·魏书·高堂隆传》),认为魏明帝崇饰居室,士民失业。……民不堪命,皆有怨怒。皇天是以发教戒之象来警告帝王。
  26 王观:《太平御览》卷五百九十四作黄观。黄观:三国魏人。《教学》:指黄观有关教学的疏奏,今不传。
  27 王朗:字景兴,三国时魏国文人,明帝时为司空。《节省》:指王朗的《奏宜节省》,见《三国志·魏书·王朗传》注引《魏名臣奏》。
  28 甄《zhēn真)毅:三国魏人,曾任驸马都尉。《考课》:可能指甄毅的《奏请令尚书郎奏事处当》(见《太平御览》卷二百十五引《魏名臣奏》)。考课:指对在职官吏的考核。上面所说奏文,正是关于考核尚书郎处理案件割断才技的建议。
  29 节:指为臣之节。
  30 灾屯(zhūn谆)流移:《太平御览》卷五九四作世交
屯夷,译文据《御览》。屯:艰难。夷:创伤。
  31 刘颂:字子雅,西晋惠帝时为吏部尚书。他任淮南相时,曾写过一篇六千多字长的《除淮南相在郡上疏》(见《晋书·刘颂传》),详论当时政务。
  32 温峤(q1áo桥):字太真,东晋初文人,成帝时为骠骑将军。费役:《
晋书·温峤传》载:太子起西池楼观,颇为劳费,温峤《上太子疏谏起西池楼观》说:朝廷草创,巨寇未灭,宜应俭以率下,务农重兵。
  33 体:指体察。规:劝诫。
  34 笔:文笔的笔,指不重音韵文饰的散文,参见《总术》篇所论。
  35 允:诚信。笃:忠厚。
  36 酌:斟酌,参考。御:驾驭,控制。
  37 洽繁总要:《总术》篇说:乘一总万,
举要治繁
  38 体:这里指主体,大要。

【译文】

从前唐尧虞舜的臣下,向帝王陈述问题是用口头语言;秦汉时的官吏,给帝王的上书叫做。陈述政事、提出典制礼仪、请示紧急重大的事件、弹劾罪恶和检举谬误的陈辞,都称之为。所谓,就是进;就是陈述问题,下情上达。

秦初开始用奏,但法家缺乏文采。如王绾等人的《议帝号》,文辞朴质而意义浅近;李斯的《上书言治骊山陵》,陈事粗略而用意过直:其政治上缺少恩德,已明显地反映在当时的奏章中了。从汉代以后,奏事有时也叫上疏。博学的文人相继写作,特出的文采相当可观。如西汉贾谊的《论积贮疏》、晁错的《言兵事疏》、匡衡的《奏徙南北郊》、王吉的《上宣帝疏言得失》、路温舒的《尚德缓刑书》、谷永的《说成帝距绝祭祀方术》等,道理既讲的切实得当,文辞也通达流畅。这就可说懂得奏章的要领了。

东汉群贤,好的奏章也不断出现。杨秉在《因风灾上疏谏微行》中,直率地指出风灾由帝王而生;陈蕃在《谏封赏内宠疏》,对当时腐败的吏治表示十分愤恨:这都写得很有骨气。又如张衡在《条上司马迁、班固所叙不合事》、《请禁绝图谶疏》等疏奏中,对不合史实的史书、宣扬迷信的图谶提出批评;蔡邕在《上封事陈政要七事》中,从维护朝廷纲纪上来逐一陈述:他们都写得渊博典雅。到了魏代,名臣的奏疏不断兴盛,如高堂隆的《星孛于大辰上疏》、黄观的《教学疏》、王朗的《奏宜节省》、甄毅的《奏请令尚书郎奏事处当》等,也是竭尽臣节而懂得治道的了。

在晋代多灾多难的时期,刘颂的《除淮南相在郡上疏》,认真热情地陈述当时的政务;温峤以《上太子疏谏起西池楼观》,诚恳地要求不要耗费劳役:这都是体察国事的忠诚规劝。这种文体,应以公正忠诚为本,以明析通畅为首。要有坚强的意志来完成政务,广博的见识以穷达事理;参考古人来驾驭今事,抓住要害以处理繁杂:这就是的基本要领。

【原文】(二)
   
若乃按劾之奏,所以明宪清国
。昔周之太仆绳愆纠谬;秦之御史,职主文法;汉置中丞,总司按劾。故位在鸷击,砥砺其气,必使笔端振风,简上凝霜者也。观孔光之奏董贤,则实其奸回;路粹之奏孔融,则诬其衅恶:名儒之与险士,固殊心焉。若夫傅咸劲直,而按辞坚深;刘隗切正,而劾文阔略:各其志也。后之弹事21,迭相斟酌,惟新日用,而旧准弗差。然函人欲全22,矢人欲伤23;术在纠恶24,势必深峭25。《诗》刺谗人26投畀豺虎;《礼》疾无礼27,方之鹦猩28;墨翟非儒29,目以豕彘30;孟轲讥墨31,比诸禽兽32:《诗》、《礼》、儒、墨,既其如兹,奏劾严文,孰云能免。是以世人为文,竞于诋诃33吹毛取瑕34,次骨为戾35,复似善骂,多失折衷36。若能辟礼门以悬规37,标义路以植矩38,然后逾垣者折肱39,捷径者灭趾40,何必躁言丑句,诟病为切哉41!是以立范运衡42,宜明体要。必使理有典刑43,辞有风轨44,总法家之式45,秉儒家之文46,不畏强御47,气流墨中,无纵诡随48,声动简外,乃称绝席之雄49,直方之举耳50

【注释】

  宪:法令。
  
太仆:周代高级官吏,纠正帝王过失为其重要职责之一。
  
绳愆纠谬:这是借用《尚书·冏(jiǒng炯)命》中的一句。原文是:王若曰:……惟予一人无良,实赖左右前后有位之士,匡其不及,绳愆纠谬,格其非心,俾(使)克绍(继)先烈。绳、格:都是纠正的意思。
  
御史:秦代御史大夫掌文书及弹劾纠察。
  
文法:法令条文。
  
中丞:即御史中丞,汉代是御史大夫的辅佐官员,又称中执法。
  
司:主管。
  
鸷击:喻执法严厉的官职。鸷:猛禽。《汉书·孙宝传》载,孙宝对其下属侯文说:今鹰隼始击,当顺天气,取奸恶,以成严霜之诛。鹰隼(sǔn损):即鸷鸟。
  
砥砺(dǐlì底利):磨刀石,引申为磨炼,也作底厉,如《汉书·晁错传》:底厉其节。
  
笔端振风,简上凝霜:西汉崔篆《御史箴》:简上霜凝,笔端风起。(见《初学记·职官部·御史大夫》)二句喻弹劾检举的奏文劲厉有力。
  
孔光:字子夏,西汉成帝、哀帝时的丞相。董贤:字圣卿,汉哀帝的宠臣。哀帝死后,王莽弹劾董贤的罪状,罢归自杀。
  
奸回:邪恶。回:邪。

路粹:字文蔚,汉末文人。孔融:字文举,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后汉书·孔融传》载:曹操既积嫌忌,而都虑复构成其罪,遂令丞相军谋祭酒路粹枉状奏融。
  
衅(xìn信)恶:罪恶。
  
名儒:指孔光,他是孔子的十四世孙。险士:指路粹。
  
殊心:指一实一诬,用心不同。
  
傅咸:字长虞,西晋文学家。劲直:刚强正直。顾荣《与亲故书》曾称赞傅咸说:劲直忠果,劾按惊人。(见《晋书·傅成传))
  
按辞:指弹劾罪过的奏文。傅咸的弹奏尚存《奏劾荀恺》、《奏劾王戎》(见《晋书·傅咸传》)、《奏劾夏侯骏》、《奏劾夏侯承》(见《晋书·王戎传》)等。
  
刘隗(wěi伟):字大连,东晋元帝时丞相司直。《晋书·刘隗传》说他弹奏不畏强御。切:严厉。
  
阔略:疏略。
  21 弹事:弹劾官吏的奏章。
  22 函人:制铠甲的工人。全:保全。
  23 矢人:制箭的工人。《
孟子·公孙丑上》:矢人惟恐不伤人,函人惟恐伤人。
  24 术:指写弹奏的方法。
  25 峭(qiào窍):峻峭,严厉。
  26 《诗》:指《诗经·小雅·巷伯》,其中说:取彼谮(zèn怎去)人,
投畀避)豺虎。谗人:即谮人,用恶言毁谤好人的人。畀:给。
  27 《礼》:指《礼记·曲礼上》,其中说:
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疾:痛恨。
  28 方:比。
  29 墨翟(敌):战国初著名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开创者。他的言论保存在由其弟子辑录的《墨子》中。非儒:批评反对儒家。
  30 目:称。豕(shǐ使)彘(zhì治):都是猪。《太平御览》卷五百九十四作豕羊。《
墨子·非儒下》的原文,正是骂儒家以羝(低)羊贲(fén汾)豕。即公羊和大猪。
  31 孟轲(苛):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他的言论保存在由其弟子辑录的《孟子》中。
  32 比诸禽兽:《
孟子·滕文公下》: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33 诋诃(dǐhé底呵):辱骂呵斥。
  34 吹毛取瑕:即吹毛求疵之意。《
韩非子·大体》:不吹毛而求小疵。瑕、疵:都指小的缺点。
  35 次骨:深入骨髓。《史记·杜周传》说杜用法:重迟(宽缓)外宽,内深次骨。《索隐》:次,至也。李奇曰:其用法刻至骨。戾(利):猛烈。
  36 折衷:即折中,没有偏颇,合于正中。
  37 辟:开。礼门:《孟子·万章下》:夫义,路也;礼,门也。
  38 植:树立。矩:和上句字义同,都指规矩,法度。
  39 逾:超越。垣(yuán园):墙。肱(gōng公):胳膊。

40 捷径:近直的小路,喻指和大道、正道相违的不轨行为。屈原《离骚》: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趾(Zhǐ只):足指。
  41 诟(gòu够)病:《礼记·儒行》:今众人之命(名为)儒也妄(无)常,以儒相诟病。孔疏:诟病,犹耻辱也。言今世以命之为儒,是相耻辱。切,《太平御览》卷五百九十四作。译文据字。
  42 衡:秤杆。这里指衡量取舍。
  43 典刑:一定的常规。《诗经·大雅·荡》: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郑笺:虽无此臣(指伊尹等),犹有常事故法可案用也。
  44 风轨:与上句典刑意近。风:教化。轨:法度。
  45 式:《太平御览》卷五百九十四作。裁:判断,裁决。
  46 秉:操,持。
  47 不畏强御:这里借用《
诗经·大雅·烝民》中的一句:不侮矜寡,不畏强御。强御:指强暴逞势的人。
  48 无纵诡随:这是《诗经·大雅·民劳》中的一句。纵:从,指听从。诡随:
王引之经义述闻》:诡随,谓谲诈欺谩之人也。
  49 绝席:《
后汉书·王常传》:光武帝建武七年,使使者持玺书即拜常为横野大将军,位次与诸将绝席。李贤注:绝席,谓尊显之也。《汉官仪》曰:御史大夫、尚书令、司隶校尉,皆专席,号三独坐绝:独,绝席独坐。这里指总司按劾的御史大夫而言。
  50 直方:《
韩非子·解老》:所谓方者,内外相应也,言行相称也;……所谓直者,义必公正,心不偏党也。

【译文】

至于揭发检举罪过的奏文,是用以严明法纪、廓清国政的。从前周代的太仆,就是负责纠正过失的官员;秦代的御史大夫,就是职掌法令条文的官吏;汉代设置御史中丞,则是主管弹劾罪过的监察官。所以,既然身为执法严厉的监察官,就应磨炼其气势,以求把弹奏写得像笔下生风、纸上结霜那样劲厉。读汉代孔光对董贤的弹奏,是如实列举其罪行;汉末路粹对孔融的奏本,却是捏造罪名。由此可见,在弹奏的写作上,名儒和险士的用心是大不相同的。至于西晋傅咸,为人刚劲正直,因此弹奏写得有力而深刻;东晋刘隗虽严峻正直,他的弹奏却写得有些粗疏:这也是各有其不同的情志所致。后世的弹奏文,相互参酌,在不断运用中虽有新的发展,但和古代的基本格式没有什么大的差别。可是,制造铠甲的工匠是为了使人安全,制造弓箭的工匠,却是希望使人受其伤害;弹奏是为了纠正罪恶,也就势必写得深刻严峻。《诗经》里面批判毁谤好人的谗人,说要把这种人投给豺狼虎豹;《礼记》中痛恨无礼的人,把他比作鹦鹉和猩猩。墨翟攻击儒家,称之为公羊和大猪;孟轲讥讽墨家,就比之为禽兽。《诗经》、《礼记》、儒家、墨家,尚且如此,严峻的弹奏之文,又怎能避免?所以,一般人写这种文章,都是竞相辱骂,吹毛求疵,尖刻得深透骨髓,甚至以谩骂为能,大都失于折中。如果开辟礼的大门和义的道路,就可以此为准则,对不通过礼门越墙而过的人,就砍他的手,不走义路而走小道的人,就断他的脚;何须用暴躁丑恶的言辞,以无理谩骂为工巧呢?所以,确立规范,衡量取舍,应以表达要义为主。必须做到说理有常规,用辞有法度,取法家的判断精神,用儒家的文辞采饰,不畏强暴的权势,使盛气流贯于笔墨之中;也不放任诡诈欺骗的人,使声势振动于竹简之外,这就可说是御史大夫的杰作,正直的壮举了。

【原文】(三)
   
启者,开也。高宗云
启乃心,沃朕心 ,取其义也。孝景讳启,故两汉无称。至魏国笺记,始云启闻;奏事之末,或云谨启。自晋来盛启,用兼表奏。陈政言事,既奏之异条;让爵谢恩,亦表之别干。必敛饬入规,促其音节,辨要轻清,文而不侈,亦启之大略也。又表奏确切,号为谠言 。谠者,偏也。王道有偏,乖乎荡荡。其偏,故曰谠言也。孝成称班伯之谠言,贵直也。自汉置八仪,密奏阴阳;皂囊封板,故曰封事 。晁错受《书》21,还上便宜22。后代便宜,多附封事,慎机密也。夫王臣匪躬23,必吐謇谔24,事举人存25,故无待泛说也。

【注释】

  高宗:商王武丁。
  
启乃心,沃朕心:这话见《尚书·说命上》。原文是:启乃心,沃朕心,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chōu抽)。意为启发武丁的话像药一样,如没有使之眩感的药效,则其病不愈。沃:浇灌。朕:武丁自称。
  
孝景:西汉景帝刘启。讳:帝王的名字,为了表示尊敬,避讳直言其名。
  
笺记:文体名。《书记》篇说:记之言志,进己志也。笺者,表也,表识其情也。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笺》:古者君臣同书,至东汉始用笺记:公府奏记,郡将奏笺……是时太子诸王大臣皆得称笺,后世专以上皇后太子。于是天子称表,皇后太子称笺,而其他不得用矣。
  
晋来盛启:晋代用之盛,除范文澜注所举范宁一篇、司马道子二篇外,写得较多的如陆云,有《国起西园第表启宜遵节俭之制》等六篇(见《全晋文》卷一百零一),卞嗣之有《沙门应致敬启》四篇(见《全晋文》卷一百四十)。
  
用兼表奏:如上举陆云《表启宜遵节俭之制》,即表启兼用。当时其他诸启,也和表奏无大区别。
  
异条:和下句别干,都是支流、枝干的意思。
  
敛:收聚。饬(chì翅):整治。规:这里指法规、常规。
  
促:短,紧缩。
  
辨要:《太平御览》卷五九五作辩要。《才略》篇说《典论》辩要,指论述能抓住要害。轻:轻便,指文辞简明。
  
侈:奢侈,指浮夸。
  
谠(dǎng党)言:宣言,善言。
  
偏也:范文澜注:疑有脱字,似当云谠者,正偏也杨明照校注:疑当作无偏。译文据无偏
  
王道有偏,乖乎荡荡:《尚书·洪范》:无偏无党(同谠),王道荡荡。乖:背离。荡荡:开阔广大的样子。
  
其偏:诸家校勘都疑此二字有脱误。根据上文,应为无偏其言无偏
  
孝成:指汉成帝,班伯:成帝时为中常侍。《汉书·叙传上》说,成帝曾问班伯,其车屏风上所画纣王醉踞妲(达)己的意义;班伯的回答,成帝很满意,因谓:吾久不见班生,今日复闻说言。
  
八仪:范文澜注:疑当作八能。八能:习晓乐律的乐工。《后汉书·礼仪志中》:八能士各书板言事。文曰:臣某言,今月若干日甲乙日冬至黄钟之音调,君道得,孝道褒。商臣、角民、徵事、羽物各一板。否则召太史令,各板书,封以皂囊,送西陛跪授尚书。王先谦《集解》:八能,谓撞钟,击鼓、磬,吹管、竽,鼓琴之士。……以六器应八音,故曰八能。
  
密奏阴阳:《乐叶图徵》:八能之士,常以日冬至成天文,日夏至成地理,作阴乐以成天文,作阳乐以成地理。(见《后汉书·礼仪志中》注引)
  
皂(zào造)囊:黑色帛袋。
  
封事:密封的奏启。

21 晁错受《书》:《史记·晁错传》载:孝文帝时,天下无治《尚书》者,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年九十余,老不可征,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
  22 便宜:应办的事。《
南齐书·顾宪之传》:愚又以便宜者,盖谓便于公宜于民也。
  23 王臣匪躬:《
易经·蹇(jiǎn简)卦》:王臣蹇蹇,匪躬之故。孔疏:能涉蹇难而往济蹇,故曰王臣蹇蹇也。尽忠于君,匪以私身之故,而不往济君,故曰匪躬之故。匪:非。躬:身,指自身。
  24 謇谔(jiǎnè简愕):直言。
  25 事举人存:《礼记·中庸》:其人存,则其政举。孔疏:其人,谓贤人;举,犹行也。存,谓道德存在也。若得其人道德存在,则能兴行政教,故云举也。

【译文】

所谓,就是开。商王武丁曾说,打开你的心窍,浇灌我的心灵就是取这个意思。西汉景帝名,为了避讳,所以两汉时期的奏启不用这个名称。到魏代的笺表中,才开始用启闻,或者在奏事的最后说谨启。晋代以后,的运用相当普遍,而兼有表奏的作用。在陈述政见、议论国事上,的分支;在辞让封爵、感谢恩典方面,的枝干。奏启的写作,必须整饬得合于法度,紧缩音节,抓住要害,简明轻快,有一定的文采,但不能浮夸,这就是的基本要领了。此外,因为表奏文有须要写得准确切实的特点,所以又称为谠言。所谓,就是不偏。如果帝王之道有了偏颇,就不可能有广阔远大的气象;正因为是没有偏颇的话,所以叫做谠言。汉代设置善音律的八能之士,向帝王秘密呈奏阴阳变化;因为要用黑色袋子密封简板,所以又叫封事。晁错向秦博士学习《尚书》回来后,向帝王陈述应办的事叫做上便宜。后代的便宜,大都用密封呈奏,是为了保守机密。作为帝王的臣下,办事不是为了一己之私,上奏必须说直话,这都事实俱在,就没有必要多说了。

【原文】(四)
   
赞曰:

皂饬司直,肃清风禁。笔锐干将,墨含淳酖

虽有次骨,无或肤浸。献政陈宜,事必胜任。

【注释】  

皂饬:此二字诸家校注均疑有误:黄丕烈校为皂饰孙诒让疑为皂构杨明照疑为白简。李详、范文澜取孙说,刘永济王利器取黄说。尚无确论。按:皂,造也;饬,整治。这二字与下句肃清对举,当与肃清是同类用意,就是整顿之意,所以这二字未必有误。司直:《淮南子·主术训》:汤有司直之人。高诱注:司直,官名,不曲也。刘勰用作泛指。
  
风:风化。禁:政教所禁,这里即指政教。《礼记·曲礼上》:入竟(境)而问禁。郑玄注:禁,谓政教。

干将:古良剑名。《战国策·齐策五》:今虽干将莫邪,非得人力,则不能割判矣。
  
酖(zhèn震):同,传为有毒的鸟,羽毛可制毒酒。这里取毒酒性烈的意思。
  
肤浸:指谗言。《论语·颜渊》:浸润之谮肤受之愬诉)。邢疏:愬,亦谮也,变其文耳。皮肤受尘,垢秽其外,不能入内也。比喻谮毁之语,但在外萋斐,构成其过恶,非其人内实有罪也。

【译文】

总之,要整顿必讲直话的监察机构,以肃清政教风纪。奏启的写作,笔要如宝剑那样锐利,墨要像剧毒的鸩酒那样猛烈。虽应深入刺骨,但不要用谗言伤人。这样,用奏启来提供政见,陈述事宜,就一定能胜任其事。

【学习参考资料】

 [奏疏]上达天子之文的通称。亦称奏议、奏书、奏对、奏启、奏状、奏札、奏折、奏策、上书、奏章等。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奏疏者,群臣论谏之总名也。奏御之文,其名不一,故以奏疏括之也。七国以前,皆称上书。秦初,改书曰奏。至于疏、对、启、状、札五者,又皆以字冠之,以别于臣下私相对答往来之称。
    [
奏策]献计进策的奏疏。清王兆芒《文体通释》:奏策者,策,
马棰也,筹策也,谋也。谋若运筹亦如运用棰策而奏进之者也。主于筹算精谋,别中下而要其上。源出汉贾让《奏治河策》,流有隋文中子《奏太平十二策》、唐王忠嗣《上平戒十八策》,宋张齐贤《献开宝十策》。
    [
谏书]臣下向天子进谏的奏章。《汉书·王式传》:臣以三百五篇谏,是以亡谏书。唐岑参
《佐郡思旧游》诗:史笔众推直,谏书人莫窥。《寄左省杜拾遗》诗: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
]达天子之文,汉蔡邕《独断》:奏者……所请若罪法劾案,公府送御史台,公卿校尉送
谒者台者也。梁刘勰《文心雕龙·奏启》:昔唐虞之臣,敷奏以言;秦汉之辅,上书称奏。陈政事,献典仪,上急变,劾愆谬,总谓之奏。奏者,进也。言敷于下,情进于上也。夫奏之为笔,固以明允笃诚为本,辨析疏通为首。强志足以成务,博见足以穷理,酌古御今,治繁总要,此其体也。王兆芳《文体通释》:古敷章以言之变也。李善曰:奏以陈情叙事。汉上书四名,二曰奏。主于通达国事,进言持正。自汉以下奏体渐繁,后世之称奏事、奏记、奏书亦有不尽达天子者。

     []章奏体之一。明吴讷《文章辨体》:韵书:表,明也,标也,标著事绪使之明白以告乎上也。三代以前,谓之敷奏。秦改曰表。汉因之。汉晋皆尚散文,盖用陈达情事,若孔明《前后出师》,李令伯《陈情》之类是也。唐宋以后,多尚四六。其用则有庆贺、有辞免、有陈谢、有进书、有贡物,所用既殊,则其辞亦各异焉。清王兆芳《文体通释》:唐门下省下通上六书五曰表。尚书省下达上六书一曰表。今制庆贺皇上、皇太后曰表。主于明褐所陈,首以臣某言,终以表闻顿首等语。梁任昉《文章缘起》:表,淮南王安《谏伐闽表》。
    [
让表]对授官虚假谦让的章表。清赵翼《陔余丛考》:古人授官,例有让表。刘实谓本唐虞禹让稷契皋陶之遗意。《文心雕龙》曰,昔晋文受册,三辞从命,是以汉末让表,以三为断。曹操著令,表不必三让,又勿得浮华,所以魏初表章,指事造实。昔人每授官必作让表,固是
难进易退之意,然沿习日久,虚伪成风,浸寻及于唐宋,益袭为故事。在上者既授之以官,必不因其让而收回
成命,在下者亦明知其辞不允,特借一辞以鸣高。观唐宋诸人集中,内外制词,多有批答不允,及断来章不允之诏,上下相接以伪,徒货笔墨,甚可笑也。本朝之制,凡三品以上迁官者,但有谢折,无伪为辞让之事,于以见朝廷尊严,风气敦实。
    [
劝进表]劝登帝位的章表。魏晋六朝时代,统治阶级内部夺权,或皇统中断,建立新朝的统治者多托词禅让。等让国诏一下,又故作逊让,必使朝臣上劝进表,颂赞其美德,谀之为天命所归,始允受禅。如曹丕代汉,侍中刘昉等率君臣奉表劝进;司马炎代魏,司空郑冲率群臣劝进;东晋司马睿(元帝)逃到江南,刘琨等联名劝进,等等。
    [
弹事]弹劾官吏的奏疏。亦称弹文弹章弹墨
劾状白简等。梁刘勰的《文心雕龙·奏启》:后之弹事,迭相斟酌。梁任昉《文章缘起》:弹文,晋冀州刺史王深集《杂弹文》。吴曾祺《文体刍言》:凡按劾有罪则用之。谓之弹文者,如弹丸之加鸟也。《文选》列弹文三篇,皆有一定体例,后亦少变,与他奏事相似矣。清黄遵宪《人境庐诗草笺·九姓渔船曲》:敢挈阿娇贮金屋,弹章自骇满朝惊。《宋史·赵鼎传》:荐举之人,除名甫下,弹墨已行。《唐书·崔隐甫传》:隐甫劾状。
    [
奏状]状是封建社会的上行公文体,用于陈述事实。冠以奏,就是向皇帝陈述事实的公文。汉代及以后又多成诉状。《后汉书·杨秉传》:南阳太守张彪……以车驾当至,因傍发调,多以入私,秉闻之,下书责让荆州刺史,以状副言公府。
    [
万言书]上天子的长篇章奏。宋赵长《
朝野类要》:万言书,上进天子之书也。若上公侯,则名之曰长书。《宋史·王安石传》:安石议论高奇,……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
    [
奏折]奏疏体之一。亦称折奏。因用折本缮写,故名。明制,奏折有题本和奏本之分。题本用于公事,用印;奏本用于私事,不用印。皆经通政司转内阁入奏。清制,关于例行之事用题本,亦送通政司。紧要之事用奏折,奏折初在宫门陈奏,迨军机处成立后,改送军机处转奏。光绪庚子后,废题本概用奏折。奏折页数、行数、每行字数,皆有固定格式。
    [
封事]奏疏体之一。百官上奏机密事,为防泄露,用皂囊缄呈进,故称封事。亦称封奏封章。《汉书·宣帝纪》地节二年:而今群臣得奏封事,以知下情。《后汉书·光武纪》:百僚并上封事,无有隐讳。梁刘勰《文心雕龙·奏启》:自汉置八仪,密奏阴阳,皂囊封板,故曰封事。晁错受书,还上便宜,后代便宜,多附封事,慎机密也。清王兆芳《文体通释》:封事,主于陈事机密,冀君独览。梁任昉《文章缘起》:封事,汉魏相《奏霍氏专权封事》。元明以下封事少见。
    [
副封]奏章的副本。汉代上天子的奏章有正、副二封,尚书先检查副封,不合者不奏。自魏相为御史大夫后乃废止。《汉书·魏相传》:故事,诸上书者,皆为二封,署其一曰副,领尚书者,先发副封,所言不善,屏去不奏,相复因许伯,自去副封,以防雍蔽
    [
}即弹事。亦称劾状奏弹。明吴讷《文章辨体》:《汉书》云:群臣上奏,若罪法按劾,公府送御史台,卿校送谒者台。是则按劾之名,其来久矣。清王兆芳《文体通释》:劾者,法有罪也,亦谓之弹。弹,行丸也,抨也。以法抨有罪,若行丸也。奏书之属也。唐门下省六书二曰奏弹。主于案举臣罪,议从国法。
    [
奏札]古代上行皇帝的一种公文体。札用于陈事,奏札则用于向皇帝奏事。唐代奏事,非表非状者称札子。宋人称札子。
    [
]明清两代的上行公文。清吴曾棋《文体刍言》:折,叠也。书所言于纸而叠之,取其便于上进也,故谓之折。明清以后,始有折。上天子者曰奏折,上长官者曰手折。

[]清代奏章的附件。清林则徐《密保永昌府知府张亮基片》:不揣冒昧,谨合词附片密陈。
    [
奏启]是一种古代公文体,晋代以后才盛行起来,既当表又当奏。在陈述政事时启与奏的作用相同。在让爵谢恩时,又与表的功能相同。南朝刘勰《文心雕龙·奏启》:自晋来盛启,用兼表奏。陈政言事,既奏之异条;让爵谢恩,亦表之别干。
    [
驳议]奏疏体之一。汉蔡邕《独断》:凡群臣上书于天子者有四名: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驳议。……其有疑事,公卿百官会议,若台阁(尚书省)有所正处,而独执异意者曰驳议。清王兆芳《文体通释》:驳议者,立议求是,斥人议之不纯也。李善曰:推覆平论有异事,进之曰驳。驳议曰某官某甲议以为如是,下言臣
愚赣议异。李充曰:驳不以华藻为先。主于进言指误,胜以纯正。清吴曾棋《文体刍言》:驳议,理之是非,不能以一人之言为定,于是有驳。驳之云者,去其不当,以归于当也。主于反复诘难,曲尽事理为要。汉世始立驳议之法,唐以来中书之官兼以主封驳为职责。
    [
章奏]上奏天子文书的总称。亦称奏章笺奏章表。汉
蔡邕《独断》:凡群臣上书于天子者有四名,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驳议。梁刘勰《文心雕龙·章表》:前汉表谢,遗篇寡存。及后汉察举,必试章奏。欧阳修《太尉文正公神道碑铭》:其后公薨,史官修《真宗实录》,得内出奏章,乃知朝廷之士,多公所荐者。
    [
奏议]上天子之文的通称。包括疏、奏、表、上书、封事、札子、对策、弹章、启、笺等。梁
任昉《王文宪集序》:奏议符策,文辞表记。清《古文辞类纂》、《经史百家杂钞》、《涵芬楼古今文钞》均立奏议类

【评析】

《奏启》是《文心雕龙》的第二十三篇,以为主,论述两种文体。

本篇分两大部分。刘勰分为两类来论述:

第一段讲一般的奏文,有三个内容:一是的起源及其含意,二是秦、汉以来奏文写作的发展情况,三是写作奏文的基本要领。

第二段专论弹劾之奏,有三个内容:一是弹奏和官职的关系,二是评论汉、晋期间的几家奏文,三是论述写弹奏的不良倾向,提出正确的写作态度和基本要求。第三段论,兼及谠言封事便宜等和奏启有关的名目。
   
奏、启和前一篇所论章、表,后一篇所论议、对一样,都是帝制时期臣下对帝王的政治性文件,和文学创作的关系是不大的。除了对研究古代文体略有参考意义外,其中论及的某些问题,对了解刘勰的思想还很值得注意。如刘勰特别重视弹劾官吏的奏文,对它进行了单独论述,大力强调弹奏的严峻有力,不畏强御等,还是有可取之处的。刘勰一贯推崇儒家,本篇不仅讲到《诗》《礼》二经,儒家墨家,都有不当之处,甚至以孟子和墨子的互相谩骂,一概当做躁言丑句的典型而予以批评,这对儒家是颇为不恭的。他主张弹奏要总法家之式,秉儒家之文,也说明刘勰并非在一切问题上独尊儒术。

【原文诵读】

《文心雕龙.奏启》

昔唐虞之臣,敷奏以言;秦汉之辅,上书称奏。陈政事,献典仪,上急变,劾愆谬,总谓之奏。奏者,进也。言敷于下,情进于上也。

秦始立奏,而法家少文。观王绾之奏勋德,辞质而义近;李斯之奏骊山,事略而意诬:政无膏润,形于篇章矣。自汉以来,奏事或称上疏,儒雅继踵,殊采可观。若夫贾谊之务农,晁错之兵事,匡衡之定郊,王吉之劝礼,温舒之缓狱,,谷永之谏仙,理既切至,辞亦通辨,可谓识大体矣。后汉群贤,嘉言罔伏,杨秉耿介于灾异,陈蕃愤懑于尺一,骨鲠得焉。张衡指摘于史职,蔡邕铨列于朝仪,博雅明焉。魏代名臣,文理迭兴。若高堂天文,黄观教学,王朗节省,甄毅考课,亦尽节而知治矣。晋氏多难,灾屯流移。刘颂殷劝于时务,温峤恳恻于费役,并体国之忠规矣。

夫奏之为笔,固以明允笃诚为本,辨析疏通为首。强志足以成务,博见足以穷理,酌古御今,治繁总要,此其体也。若乃按劾之奏,所以明宪清国。昔周之太仆,绳愆纠谬;秦有御史,职主文法;汉置中丞,总司按劾;故位在鸷击,砥砺其气,必使笔端振风,简上凝霜者也。观孔光之奏董贤,则实其奸回;路粹之奏孔融,则诬其衅恶。名儒之与险士,固殊心焉。若夫傅咸劲直,而按辞坚深;刘隗切正,而劾文阔略:各其志也。后之弹事,迭相斟酌,惟新日用,而旧准弗差。然函人欲全,矢人欲伤,术在纠恶,势必深峭。《诗》刺谗人,投畀豺虎;《礼》疾无礼,方之鹦猩。墨翟非儒,目以羊彘;孟轲讥墨,比诸禽兽。《诗》、《礼》、儒墨,既其如兹,奏劾严文,孰云能免。是以世人为文,竞于诋诃,吹毛取瑕,次骨为戾,复似善骂,多失折衷。若能辟礼门以悬规,标义路以植矩,然后逾垣者折肱,捷径者灭趾,何必躁言丑句,诟病为切哉!是以立范运衡,宜明体要。必使理有典刑,辞有风轨,总法家之裁,秉儒家之文,不畏强御,气流墨中,无纵诡随,声动简外,乃称绝席之雄,直方之举耳。

启者,开也。高宗云启乃心,沃朕心,取其义也。孝景讳启,故两汉无称。至魏国笺记,始云启闻。奏事之末,或云谨启。自晋来盛启,用兼表奏。陈政言事,既奏之异条;让爵谢恩,亦表之别干。必敛饬入规,促其音节,辨要轻清,文而不侈,亦启之大略也。

又表奏确切,号为谠言。谠者,正偏也。王道有偏,乖乎荡荡,矫正其偏,故曰谠言也。孝成称班伯之谠言,言贵直也。自汉置八能,密奏阴阳,皂囊封板,故曰封事。晁错受书,还上便宜。后代便宜,多附封事,慎机密也。夫王臣匪躬,必吐謇谔,事举人存,故无待泛说也。

赞曰:

皂饰司直,肃清风禁。笔锐干将,墨含淳酖。

虽有次骨,无或肤浸。献政陈宜,事必胜任。

 

【学习札记】

上达天听谓奏疏,政治公文宜通透。笔锐干将惩奸佞,墨含淳酖罚恶莠。

忠诚为本心敬笃,儒雅殊采理当求。献策陈谋简用启,纲纪严肃辨刚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