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 ∣ 瓷文化与陶溪川——千年瓷都景德镇的城市更新

 若悟369 2019-05-28

又到一年一度下乡的时节,大家纷纷从课业中脱出身来,准备来一次与春日大地的亲密接触。一路上伴随着高铁和大巴的隆隆声响,我们便来到了这次的目的地 —— 享有“瓷都”美誉的景德镇。行走在景德镇的大街小巷,感触她的历史变迁,曾经面对的困境、转折与复兴。


2019年4月15日,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景观学系2016级实践考察小分队来到了景德镇。得益于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集团公司盛情接待,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这座历史名城的文化积淀和现代活力。传承千年制瓷技艺,超过七千位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现代“陶艺人”带来的勃勃生机,不禁让人思考这座城市厚重的过去和崭新的未来。

 千年瓷都  厚重的瓷文化 

 中国陶瓷博物馆 

为了更好了解整部中国瓷发展历史变迁,一行人来到了中国陶瓷博物馆。中国陶瓷博物馆是中国国内首家大型陶瓷专题艺术博物馆,馆中收藏着自新石器时代陶器和汉唐以来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陶瓷名品佳作3万余件。其中,国家珍贵文物500余件,涵括景德镇千年制瓷历史长河中的代表作品。

素胎陶俑

©崔斌嵌

景德镇陶瓷始于汉世,五代时的景德镇以南方最早烧造白瓷之地和其白瓷的较高成就而奠定了自己的地位,从而打破了青瓷在南方的垄断局面和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宋代,景德镇瓷器则以灵巧、典雅、秀丽的影青瓷(青白瓷)著称于世。

青花牡丹纹梅瓶

来源:中国陶瓷博物馆官网

元代景德镇成功地烧造出青花瓷和釉里红瓷,为我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明时,景德镇官民竞市,“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于景德镇”,“合并数郡,不敌江西饶郡产……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景德镇真正成了“天下窑器之所聚”之地。

素三彩鸭型香薰

©崔斌嵌

 御窑厂遗址和博物馆 

御窑厂,是明清两代为供应宫廷所需瓷器而设的机构。明洪武年间始设于江西景德镇。乾隆以后,以榷九江关使管理,并以饶州同知、景德镇巡检司监造督运,遂成定制。所产瓷器称'官窑器'。而景德镇的明御窑厂遗址,则是留下来唯一的地面遗址。

手艺传承人向同学们展示传统瓷艺

©刘羽婕

现在的御窑厂,已经成为了第一批国家授牌的考古遗址公园。其除了有遗址展示的功能外,还有一批手艺传承人在此工作。

御窑博物馆外景

御窑博物馆合影

©刘羽婕

其中,御窑博物馆由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院长朱锫先生设计,其灵感来源于窑与瓷,以窑的拱形作为设计线索和空间原型,用最简单原始又富有感染力的拱券形态抽象窑的形式,并汲取了中国瓷器圆润、简约的曲线造型,通过8个单体拱券的组合、扭转、聚集,将悠久深奥的御窑文化变得通俗易懂、触手可及。

©刘羽婕

©丁圆

 景德镇陶瓷智造工坊 

看过了瓷在景德镇烙上的历史之印迹,那么瓷这一古老的传统工艺在现代的发展又如何?为了了解随时代不断更新的制瓷行业。全体同学来到了景德镇陶瓷智造工坊,感受现代工业制陶的氛围。整洁有序的工厂里,所见之处都是机器在运作,而人只需要参与很少的一部分。一路走,一路惊叹与现代制瓷技术的高效与成熟,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制瓷业的未来。

©韩芷渟

景德镇是难以一眼看穿的,它古往今来的经历实在太多太多,如一抔陶泥千锤百炼后散发光泽,如一口老酒沉淀多年口齿留香。景德镇的未来如同不可预知的窑变一般,绚烂多彩,我们无从得知它确定的未来。

我们能做的只是感受、欣赏、期待,现实不会像开窑一样在一瞬间迸发出所有的繁华,它会一点点,一点点地绽放,慢慢地向世人展现它的绚烂。

 城市更新 -- 陶溪川的前世今生 

陶溪川文创街区,是在曾经的“景德镇国营宇宙瓷厂”上原址改建而成。其中景德镇陶瓷工业遗产博物馆里至今仍保留着上世纪50到80年代的工业建筑和设施,不同时代的窑炉和工业设备,人事档案、图纸手稿、花纸样本等独特的文献资料,有相当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

©刘羽婕

当年老职工的黑白照片

©丁圆

景德镇市陶瓷文化旅游集团陶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许绍文副书记向大家介绍了宇宙瓷厂的前世今生。宇宙瓷厂前身为建国瓷厂分厂,始建于1954年,该厂率先采用机械手段,改变了中国千百年来手工陶泥、制釉、制坯的传统工艺。此外,该厂不断推进原料精制和陶瓷成型、烧成工艺革新,积极采用新型建材建设现代厂房,带动了景德镇乃至全国陶瓷行业的工业化。

80年代景德镇瓷器限量彩盘:红楼梦金陵十二钗

来源:www.gucn.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