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丨触摸千古瓷韵

 昵称45109175 2023-05-31 发布于浙江

景德镇之行返回途中,浙师大MBA研究班徐教授给大家出了一道题目:谁能理解中国China和瓷器china之间的关系,两天的游学大家似懂非懂,只知道china是昌南的谐音。你一句我一句,始终答不完全。

“这次游学最大的收获是进一步理解了中国China和瓷器china之间关系”。徐教授和游学者交流。中国的英文名是China,而不为人知的是有一种用泥土烧制而成的器物与之同名,这就是瓷器china。十八世纪以前,欧洲人不会制造瓷器,因此,中国特别是昌南镇(今景德镇)的精美瓷器很受欢迎。在欧洲,昌南镇瓷器是十分受人珍爱的贵重物品。欧洲人就以“昌南”作为瓷器china和生产瓷器的“中国”China的代称,久而久之,欧洲人就把昌南的本意忘却了,只记得它是“瓷器”,即“中国”。

徐教授一番分析,令大家茅塞顿开。
 
【1】

三年疫情,景德镇游学一直被耽搁,今年初夏,浙师大MBA研究生班部分师生的愿望,在郭同学的精心策划下,总算得以实现。

从金华出发,经沪昆高速、京台高速、杭长高速、德上高速、杭瑞高速,一路高速行驶三个小时,在景德镇北收费站下高速,一进金岭大道,感觉空气中吹来了一股瓷香。

虽然姗姗来迟,可景德镇是我一生中确定要来的城市。这里凝聚了千年瓷文化的灵魂,很值得耐心观赏,细细品味,深情触摸。

一个极具历史文化含量的名字,一个对人类有着独特贡献的古镇,在历史书中无数次抚摸过的地方,今天展现在我们眼前了——景德镇。

游学前做了下功课,对景德镇初步有个印象。景德镇位于江西省东北部的昌江河畔,地处赣、浙、皖三省交界,是中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一座以生产陶瓷而著称的古老城市。这里,大到独一无二的青花机场和青花塔,小到满街的陶瓷灯柱和雕塑,可以说是遍地是瓷,遍地是景。

如何造就了中国引以为豪的陶瓷帝国的呢?翻开千古瓷韵历史长卷,两千年的冶陶史,一千多年的官窑史,六百多年的御窑史,奠定了举世公认的世界瓷都地位。

景德镇原名昌南镇,本属于古浮梁县的一个小镇。然而,春色满园关不住。史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在五代时期,这里就成为最早烧造白瓷之地。公元1004年,景德元年,烧制成功了胎薄质坚,温润如玉,白里泛青,声音清脆,有“冰肌玉骨”美誉的青白瓷,又名影青瓷,因为它独具品位的瓷器被宋真宗爱不释手,真宗皇帝突开圣口,居然以自己的年号(景德)封昌南镇为“景德镇”。并让瓷工在瓷器打上“景德年制”字样,从此,“景德瓷”美名远扬,人们渐渐习惯将昌南镇改叫为景德镇了。

据说,古代以皇帝的年号加封一个地方,这在古代中国是至高无上的荣誉。

这是一座怎样的艺术之城,十数个国家大师,数百位省级大师、数千名艺术家、数万个能工巧匠,都在为同一种艺术而创作、而工作。这是我不知道还有什么理由,可以不让这里的陶瓷艺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呢?

【2】

有人说,了解一座城市,就去参观它的博物馆,从中我们能感知这座城市的历史荣光、人文气息以及那些弥散在岁月烟尘中的美好。

到了瓷都景德镇,又怎么能不去陶瓷博物馆一观瓷器之美。汽车行驶到紫晶路停下,一下车抬头望去,“中国陶瓷博物馆”七个大字闪耀在眼前,博物馆依山而建,大气恢宏。前身为1954年开馆的景德镇陶瓷馆,是新中国第一家陶瓷专题博物馆。

随着央视综艺《国家宝藏》的走红,不少人认识了故宫的镇馆之宝——各种釉彩大瓶“瓷母”。这个86cm高的大瓶器集高温低温色釉和釉下彩釉上彩于一体,从上到下依次运用了色地珐琅彩、松石地粉彩、仿哥釉等15种施釉方法,16层纹饰,颈部对称夔耳,腹绘12扇开光图案,包括“三羊开泰”“太平有象”等画面,烧造工艺繁复至极,至今无法复制。

中国陶瓷博物馆坐落在西市区美丽的昌南湖畔,收藏了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和汉唐以来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陶瓷珍品重器,涵括了景德镇千年制瓷历史长河中的代表品种。馆内共设有八个展示厅,分朝代陈列展示了历代陶瓷珍品,有五代的青瓷、白瓷,宋代的青白瓷,元代的青花瓷、卵白瓷、釉里红,明代的青花瓷、五彩瓷、斗彩、各类颜色釉瓷,清代的数十类精品陶瓷等等,其近现代和当代景德镇陶瓷珍品为陶瓷馆所特有。

当走进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就走进了一个千年陶瓷文化之旅。如何成为光滑如玉的瓷器?景德镇何以成为闻名世界的瓷都?瓷都有哪些独特的风俗文化?这些问题都能在展览中找到答案。

每个博物馆都有它的镇馆之宝。青花瓷,被人们称为“人间瑰宝”。工艺最早出现在唐代,成熟于元代,到明、清两代为高峰。它用氧化钴料在坯胎上描绘纹样,施釉后高温一次烧成。它蓝白相映,怡然成趣,晶莹明快,美观隽久。清代龚轼先生诗云: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在泱泱历史长河中和景德镇互相成就。而此时它在馆内显眼的位置静静矗立。

元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小口、丰肩、收腹,是元代梅瓶的典型样式。观它之美丽绝伦,整个器型端庄稳重,发色浓郁,釉色青白,自上而下五层纹饰,肩上部绘有一周覆莲纹,内有珊瑚、灵芝等“杂宝”纹样。接下来是一圈缠枝牡丹纹饰;腹部周身绘满缠枝牡丹青花图案,紧接一条较窄的卷草边饰;胫部装饰有卷草纹及仰莲如意纹一周;纹饰带有宽有窄,其间以弦纹相隔。

“博物馆里的宝贝真的太多了,”傅同学说:“精、奇、巧,让人叹为观止。”元青花瓷器的代表作品,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以此可观元青花的富丽雄浑、层次繁多之美。

自古以来,许多著名诗人把对陶瓷的倾心和美好的诗情联系在一起,为后人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陶瓷诗篇,郭沫若曾写有“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

【3】

《景德镇陶录》记载,唐代昌南镇已有陶窑,霍窑制瓷贡于京都,在宋代,陶窑就已达300余座,历经元、明、清三代,景德镇即成为“天下窑器集贤能”的全国制瓷中心。几百年后,我第一次踏上景德镇的土地时,早已没有冲天的火光和烟雾。因为大多数的窑已经不再使用柴木,而是改为电烧或气烧。

漫步在景德镇古窑景区内,白墙黛瓦之下,楼台馆阁之间,触目所见,新枝萌发,瑞气升腾。

这座风景如画的园林式景区,是中国唯一一家以陶瓷文化为主题的国家5A级景区,古窑景区共复建复烧了宋代龙窑、元代馒头窑、明代葫芦窑、清代镇窑等11座历代典型瓷窑,完整保存景德镇千年传统制瓷工艺。徜徉在这青山绿水间,可以静心感受中华千年陶瓷文化,听瓷、读瓷、绘瓷、赏瓷、品瓷,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走进古窑制瓷手工作坊,多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用传统工艺向游客展示手工制瓷的全过程。老工匠现场教学,揉泥、拉坯、印坯、利坯、画坯、施釉,“手随泥走,泥随手变”,一块泥土在老工匠的巧手中,很快成型。

看了制作,再看成品,官窑周围全是瓷器店,走进店里,我不由得一阵晕眩,一排排,一层层,造形独特,绚丽无比的瓷器,一件比一件奇特,一件比一件可爱,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明如镜……青花的,光泽沉稳而有润泽感;粉彩的,艳丽如花,“窑变”(烧制中瓷坯在色、形、质等方面出现的意外现象)的,如梦如幻,色彩千变万化,无法预设。

民窑的大发展,带动了“工匠来八方”。北方各名窑优秀工匠纷纷南下,本省的各府州人氏,也蜂拥而至。他们以地籍为纽带,组成行帮,逐渐占领瓷业的各行业。到明代末期,形成了“三帮鼎立”的格局。一批一批地通过陆上丝绸之路销往西亚而入欧州,特别郑和七下西洋,通过海上瓷器之路,远销到非州。

面对这冰清玉般的世界,终于明白了前人的总结:北省有故宫,南省有瓷都。将“瓷都”授给景德镇,着实是名之所归。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世人所颂扬的“唐窑”。雍正六年(1728),唐英以内务府员、外郎身份,到景德镇驻厂暑协理陶务。唐英一到景德镇,便悉心钻研陶务,很快掌握了制瓷诸方面的各种知识。之后,他以淮安关使兼总理陶务管理瓷务多年,躬身实践,督陶时的制造水平和质量,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乾隆八年(1743)五月,唐英编《陶冶图说》,图文并茂的详尽展示出制瓷的全部工序,是中国陶瓷史上一部不朽的重要历史文献,景德镇“古窑”遗址现存唐英一副看似平常实则寓意深刻的楹联:“未曾随俗唯求己,除却读书都让人”。

赏件件精美陶瓷,与古窑近距离接触交流,感受古窑的厚重与无穷的魅力,感受窑火艺术的神奇,能工巧匠的睿智,历史的热浪扑面而来。沿着平平仄仄的访窑古道,每走一步,二步,我都好似走了一年,二年。沉浸在千年尘封的梦乡,走进历史的深处,陶醉在泥与火艺术结合的出神入化之中。古窑里随处可见的形状各异的青花瓷,让人目不瑕接,享受着丰富而享美的视觉盛宴。

【4】

一排排青花瓷灯柱,玉树临风,肃立街头,光照大街,高洁清新之感迎面而来,广场上或为影青瓷柱,或为瓷兔望月,无处不见瓷的玉姿,向人们传递着丰富的信息:这就是著名的景德镇瓷器的出产地。那份高雅,那份讲究,那份自信,那种独具的匠心令游学者们既羡且妒。

来到景德镇,不来御窑厂一定会是一个遗憾。这里是世界唯一的皇家窑厂,也是中国唯一的古御窑遗址。遗址是元、明、清三代专造宫廷用器的皇家厂,当年最优秀的人才、最精湛的技艺、是精细的原料、最充足的资金、最精美绝伦的瓷器,可以说全产自于这里。

景德镇御窑厂遗址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珠山区,历史遗存丰富,包括明清时期御窑厂窑业遗迹、窑炉遗迹、墙体、道路遗迹、古井、古树、窑业堆积遗迹、衙署建筑及其它附属建筑遗迹。

走进御窑厂遗址,一座仿明清建筑划出清晰的历史界限,和毗邻现代高楼形成鲜明对比,仿佛人们即将走入一段有些模糊却又辉煌的历史中。

景区最高建筑---龙珠阁,建立在珠山之颠,自唐代始经历了无数风风雨雨,游客们可以登上这座古楼,可以在最高点眺望整个景区,可以说是景德镇历史的一个见证者,还有网红御窑厂博物馆,外形灵感来自于景德镇传统龙窑的博物馆由8个多曲面拱体结构造型构成,其建筑材料中有20%的砖是景德镇的老窑砖。

龙珠阁前的缓坡就是珠山,珠,取珠宝之意,看上去普通,其实在其下面是海量的碎瓷片堆积而成,走在上面的感受相当奇妙。

这时走在前面的徐教授回头给大家提了一个问题,谁能说出“珠山八友",大家一时懵了。最后还是徐教授给大家解读:珠山八友当时的名称是“月圆会”,就是御窑厂停烧以後部份流落到民间的粉彩和瓷版画的高手。圆会“珠山八友”也可以是指一个画家群体,在绘画上他们追求清代中期“扬州八怪”的风骨。“珠山八友”似乎成了一定时期瓷器的代名词。

明代,景德镇制瓷业进入了黄金时期。洪武三十五年(1402),明王朝在浮梁瓷局的基础上,设立专门烧造皇帝御用瓷器的机构--御器厂,将景德镇推向前所未有的辉煌,成为全国制瓷中心。御器厂设在珠山南麓,占地数百亩,有五品衔的官署,有“大碗作、酒钟作、碟作、盘作、钟作、印作、锥龙作、画作……”等二十三作,有“龙缸窑、包青窑、监窑、匣窑”之分。清袭明制,仅将御器厂改了一个字,叫御窑厂,它和明代一样,继续执行着领导全镇民窑前进的任务。

遗址公园内,青花瓷式样的景德镇标识看起来别致典雅。远远望去,覆着黄色琉璃瓦的龙珠阁在明媚的阳光下流光溢彩,在一片遗址中相当耀眼。龙珠阁自明代开始就是御器厂、御窑厂的代表性建筑,现已成为景德镇的城徽。

公园门前伫立着一座镂空建筑,可以辨认出洪武、嘉靖、乾隆、同治、宣统等历代明清皇帝年号,其中洪武和宣统对御窑厂来说别具意义,分别是其始建和结束年代。一座御窑厂,历经明清两朝27位皇帝,烧造御瓷长达542年,故宫中90%的瓷器都是这里烧造的。

既有深厚悠久的历史、又有超高颜值的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非常有看头,逛起来丝毫感觉不到累。

【5】

入夜,我们一行在名坊园,看大型实景演出《china》精彩上演。唐、宋、元、明、清五个篇章徐徐展开,以“瓷”说意、说韵、说人、说国,海丝文化和工匠气魄让游客沉醉其中。

“请从灵魂开始爱我!”它正以傲人的姿态等待着远方的客人,景德镇真诚地说。

如今的景德镇已不再平静地躺在功劳簿上一唱三叹,它的快速崛起赢得了世界的瞩目和关注。它将古老与年轻,悠然与斑驳组成一副天然的图画,焕发出崭新迷人的风采,笑傲东方。那一座座记载着岁月沧桑的古窑,那一个个形态凝重的雕塑,仿佛诉说着千百年来陶瓷之路曲折的经历,更折射出一种古老不朽的文化底蕴。

在我的记忆中,只知道景德镇碗盘餐具很有名,当年结婚时,就是朋友送我的四只景德镇盘子,当作宝贝,一直舍不得用。对景德镇的陶瓷了解不多,这次景德镇之行,让我了解到了瓷都蕴藏的太多秘密,就像一首历史长卷中典雅的诗,慢慢展开来,等你的心和目光去倾听和阅读……

瓷是永恒的。陶瓷考古学者刘新园说过:“木会朽,石会崩,人会亡,而瓷,历经岁月的沧桑,哪怕粉身碎骨,其质也不变。它依然故我地折射出分娩它的时代的光辉。”瓷又是女性的,她是那么柔美又坚韧、轻盈又沉甸甸、脆弱又所向披靡,臻精臻美又深接地气,正是瓷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飞翔于世界各国千年之久。

而今,“瓷文化”仍是这座小城转型发展的底色和底气。围绕“瓷文化”,景德镇正着力拓宽文旅产业链,丰富“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供给。2019年,国务院正式批复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实施方案。作为首个文化类国家级试验区,近年来,景德镇充分开发陶瓷旅游资源,不断延伸文旅产业链条,“千年瓷都”再次焕发光彩。

自2016年开业以来,陶溪川文创街区已打造出邑空间双创平台、陶公塾教育研学基地、大剧院、博物馆、直播基地等文创地标,成为工业遗产成功转型、文创产业发展升级的样本,获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国家旅游科技示范园区、全国非遗旅游街区。

陶瓷使景德镇成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世界认识中国,从陶瓷开始,而认识陶瓷,从china昌南开始,让陶瓷享誉世界。

景德镇,一座以制瓷闻名于世的城市。这里三面青山一面水,一城瓷器半城窑。千年窑火,生生不息。

徐益丰,笔名三余。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乡村人才库论证作家,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金华市作协副秘书长,出版有西窗系列杂谈集《西窗闲文》、随笔集《西窗剪影》、报告文学集《西窗凝视》。

在本平台发布的作品,在腾讯【企鹅号】【喜马拉雅】【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敬请前往关注并收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