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盛铭逸品:“瓷都”——景德镇

 自华居 2017-09-11

瓷器是中国人民的重要发明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的结晶。而景德镇更是''瓷器之国''的代表和象征。

景德镇由宋代皇帝宋真宗将年号景德赐名,以景瓷驰名天下。景德镇最初从事制陶业,始于东汉公元25——220年。此时陶器“质甚粗,体甚厚,釉色淡而糙……只供迩俗粗用”。东晋(公元317-420年)时人赵概对景德镇陶瓷的釉胎配制,成型和焙烧等工艺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为发展景德镇由陶至瓷的变革作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制瓷师主”,立庙奉祀。

景德镇瓷器师祖“赵慨”

至唐(公元618-907年),景德镇陶瓷就已名扬天下。邑志载:“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诏新平民霍仲初等制器进御。”而到五代(公元907-960年)时的景德镇以她为南方最早烧造白瓷之地和其白瓷的较高成就而奠定了自己的地位且窑址颁布甚广。据考古发现,景德镇五代窑址有十八处之多,尤其是延续六、七百年之久的湖田古窑址,规模最大,影响甚远。

景德镇五代白瓷盖盒

宋代,景德镇瓷器以灵巧、典雅、秀丽的影青瓷而着称于世。这种影青瓷(青白瓷)是在五代烧制青瓷和白瓷的基础上烧造成功的。影青瓷瓷胎加工精致细腻,有“素肌玉骨”之誉,釉色白里泛青,青中有白,莹润如玉,加上釉下瓷胎刻有各种精细的花纹,三者互相结合,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形成“颜色比琼玖”的影青瓷。其具有精细秀丽,清澈典雅,“光致茂美”的卓约风姿,成为我国陶瓷史上一个极其珍贵的品种,从而使得景德镇跻身于宋代名窑之林。

南宋影青瓷瓜形盖盒

元代,景德镇成功地烧造出青花瓷和釉里红瓷,这是两种极具特色和名贵的品类。青花着色力强,呈色稳定,纹饰永不褪脱,且风格幽靓典雅,素净秀丽。光润透亮的青花釉与素雅明净的白胎巧妙配合,互相衬托,颇具中国水墨画之特色,并且标志着由素瓷转为彩瓷的新时代的到来;元青花以其多层次,满画面,主次分明的装饰特征和以彩绘为主兼刻、划、印花的装饰技法,为我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景德镇元青花瓷壶

明时的景德镇真正成了“天下窑器之所聚”之地。明代景德镇吸收了各大著名窑场的优秀技艺,并广采博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创造了许多新的品种,辉映千古。永乐时,景德镇成功地烧出了玲珑瓷,到成化(公元1465-1487)年间,又造出精细的青花玲珑瓷,玲珑瓷碧绿透亮,青花青翠幽雅,融为一体,引人入胜。而大龙缸和薄胎瓷的烧造成功,更是明时景德镇瓷业高度技术成就和制瓷技师惊人智能的体现。大龙缸,直径高度均达70厘米以上,通身饰以五爪龙须,形制巨大,气势宏伟,为帝王专用之物。薄胎瓷的制作,则从另一个方面显示了制瓷技师的艺术匠心和智能,最薄最细的薄胎瓷器,其厚度只0.5毫米,最厚的也只有1毫米,真正是“胎薄如纸”。

景德镇玲珑瓷展示

时至清康,雍,乾三朝,瓷器发展到历史颠峰。2000多年的制瓷文化和技艺的深厚积淀,为景德镇奠定了举世公认的瓷都地位.景德镇瓷器''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尤其是熔工艺,书法,绘画,雕塑,诗词于一炉,真是''贵逾珍宝明逾镜,书比荆关字比苏''.典雅秀丽的青花,五彩缤纷的彩绘,斑斓绚丽的色釉,玲珑剔透的薄胎,巧夺天工的雕塑,无一不是中华文化艺术的瑰宝.与明代一样,清代也是官窑民窑并存共荣,并且均有名窑精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