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术主张 | 浅谈古典文学名著阅读的策略与方法——以《西游记》整本书阅读为例

 大奔h1wmjlcm1r 2019-05-28

文/李勇

摘要

本论文以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为例,探讨了整本书阅读过程中的策略与方法问题,通过跳读、批注、推想、图像化、比较、戏剧、读写结合等阅读策略与方法,引导学生开展整本书阅读,带领学生进入广阔的阅读空间,掌握了阅读要领,在习得知识、技能的同时,也收获阅读的快乐与幸福。

关键词

整本书阅读;古典名著;阅读策略

新课程改革以来,“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已然成为老师、家长、学生,乃至全社会的共识。阅读作为一种个性化的行为,需不需要教,一直以来存在争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阅读教学的总目标与内容中提到: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在教学建议中也指出:要“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无独有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阅读一事的本身,教师没有给一点儿帮助,就等于没有指导。”阅读虽然是一个个性化的行为,但他是有技巧、有方法可循的。教师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组织学生连滚带爬地阅读,更应在这个过程中适当地慢下来,教给学生阅读的策略和方法。

本着这一指导思想,笔者在教学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走近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单元时,以教材内容为出发点,积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由《猴王出世》一课引导学生阅读古典名著《西游记》整本书,在班级共读的过程中摸索前行,探索出一点古典名著的整本书阅读策略与方法。

一、在跳读的过程中持续保持阅读的兴趣

整本书阅读,兴趣为上。《西游记》是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古代白话小说,语言文字上与我们使用的白话文有较大差异,小学生读起来可能有一定障碍。为了消除这个障碍,我们在选择阅读版本的时候,就选择了封面上标明了“注音解词释意,无障碍读原著”的版本。比如书中“无已”这个词,对我们今天的孩子来说就比较陌生,而这样的版本在文中就已经注释了“无已”就是“不得已”的意思。再比如“遂行”这个词语中第一个字对有的孩子来说比较困难,书中标明了读音“suì”。

这样的版本选择,有效降低了学生的阅读障碍,对于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问长辈等方法解决。但《西游记》全书七十多万字,全都这样做,无疑会影响阅读速度和兴趣,我们推荐跳读策略。跳读,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跳过那些与主题关系不密切或暂时无法理解的地方,以最快的速度,披沙拣金,寻找出自己所需要的那些细节。

在哪些地方跳读呢?比如《西游记》中常常会有对当地景色和人物外貌的描写,对于这种一见便知的内容,我们可以跳过不读。《西游记》是一部古典小说,文中一定有很多难以理解的地方,我们也可以忽略过去。《西游记》的一大特征是故事中常常会采用一些诗词来总结、提示等等,一般会出现“有诗为证,诗曰”等明显的标志,像这些地方,也可以跳过不读。

阅读时适当地采用跳读策略,能有效提升阅读速度,帮助提取关键信息,持续保持阅读兴趣。这就好像钱伟长所说的那样:这好比你走路的时候,发现路面上有坑坑洼洼,又有石头挡路,你不可能把坑洼都填平了,把石头都拣走了,你再走着条路吧。坑洼你跳过去,石头你绕过去,就完事了。有什么大不了的!路走远了,回头一看都不是问题。你要把每块石头拣完了再过去,那你这条路永远走不完……

二、借助推想策略读懂故事内容

目录表示一本书的眉目,有提要的性质,所以看书必须养成先看目录的习惯。《西游记》是一部比较成熟的章回体小说,基本上是每个章回一个故事,每个故事的篇幅都很长,有的同学在阅读后不能准确的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对此,我们教给学生推想策略。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常常需要借助自己已经知道的文本中的信息,利用自己的生活和阅读积累,对尚未知道的信息进行推测和猜想,这就是推想。如何推想呢,我们从章回体小说的题目入手。章回体小说的题目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以主谓方式概括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二是在人物和中心事件的基础上指明地点。我们在读这个章节的时候,就可以先借助章回题目,推想故事的主要经过,然后再读故事,了解故事的起因和结果,就能对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一清二楚了。比如学生在读“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这个章节的时候,看到题目,我们可以推想出“尸魔三次戏弄唐僧,唐僧驱逐孙悟空”这样一个主要经过,然后再读故事内容,加上起因和结果,就能很清楚地知道这个故事的内容了。

学生带着这样的方法,一看目录,就能大致知道这本书依序讲了哪些故事,清楚梳理整本书的脉络了。学生学会了这些,也就掌握了阅读章回小说的关键能力,获得了终身受用的知识。

三、运用批注策略让阅读走向个性化理解

批注是运用简洁、精炼的书面语言或以圈点、勾画的方式把自己的所感、所想、所思、所疑记录在书页的空白处,以帮助理解、深入思考的一种阅读策略。根据批注位置的不同,可以分为眉批、旁批、夹注、尾批等。

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设置阅读推进题,学生根据推进题的要求,每日阅读1-2个章节,并进行相应的勾画批注。例如学生在阅读《西游记》第二十三回“三藏不忘本 四圣试禅心”时,印象最为深刻的就属猪八戒的人物形象了。他贪图美色,明明自己想取漂亮的姑娘,还非要撺掇师父先答应下来,唐僧拒绝了之后,自己又借口去喂马,跑到后院去主动喊娘,要人家把女儿嫁给自己,在介绍自己的时候,又少说自己的缺点,夸大自己的优点。这样,一个可爱的猪八戒形象就呈现在眼前。学生阅读时就作了如下批注(如图):

学生用自己的真实感受亲近名著,亲近人物,使读与思结合起来,思与写结合起来,突出了阅读个体的自主性,思维性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当然,如果要想学生的批注走向深入,离不开老师的引领,只有老师自身熟悉读本,对读本有了丰富的阅读积累和较高的鉴赏水平,才能将学生带往语言文字的深处。因此,教师在组织阅读交流之前都会和学生共读这本书,在组织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连结著作中前后不同的内容,跳出文本,通过自己的思考,去辨别、鉴赏与质疑,进行深入的阅读实践,进而获取个性化的理解与体验。

四、运用图像化策略化繁为简

1.用流程图理清故事脉络和线索

《西游记》是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主要部分就是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人物、时间、地点等错综复杂,如果不好好梳理,很难对整本书的故事脉络有个清晰的了解。我们在教学中采用流程图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这一难题。所谓流程图,就是对过程、算法、流程的一种图像表示,主要在技术设计、交流及商业简报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它通常用一些图框来表示各种类型的操作,在框内写出各个步骤,然后用带箭头的线把它们连接起来,以表示执行的先后顺序。我们在阅读实践的过程中,借鉴这一简单的操作方法,绘制一张“唐僧师徒取经路线图”,用简明的方式、直观的形象、描述取经的主要过程,不仅能促进读者与读本交流,还能促进读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帮助我们查漏补缺,避免阅读情节上出现遗漏,确保故事的完整性。借助这个流程图,还能让孩子们在阅读交流的时候思路更清晰、逻辑更清楚,表达更精彩。

2.用思维导图理清人物关系

像《西游记》这种大部头的小说,人物众多,关系复杂,如果不理清楚人物关系,阅读时难免会云里雾里,乱七八糟,一片混乱,导致小学生望而却步。对此,运用思维导图,围绕中央核心词,让分支、文字和图片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组成一个发散图像,借助内部联系,用连线、图像、箭头、代码或者颜色将这些关系表现出来就是最好的解决路径。比如,阅读实践过程中,我们借鉴当下最流行的“朋友圈”的话题,建立以孙悟空为核心的朋友圈,发散开去,对人物关系进行梳理,整本名著中的人物关系很快就清清楚楚,了然于胸了,学生自然更容易亲近名著。

3.人物身份证具化单个的人物形象

人物是小说三要素之一,阅读小说,离不开对人物的分析。这个人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我们通过给人物制作身份证这样一个活动,把小说中人物描写的段落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图像,丰富其色彩,把生动的文字描述变化成直观可感的图像,增添了阅读的乐趣,训练了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艺术表现能力。比如,有学生制作了“孙悟空的身份证”:

在制作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同样是这个人物形象,不同的孩子选择了不同的外貌描写,画出了不同的人物肖像,做出了不同的结果。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书本中不同时期的孙悟空,穿着打扮本就是不一样的,这个不一样,背后所反映的人物性格特征也就有了区别。我们带着学生这么一对比,学生的阅读体验就更深入了。

五、在比较阅读的过程中发展思维

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是这样一种阅读策略:把一篇或多篇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本集中起来,通过横向比较或纵向比较,从内容、主题、表达等多个角度进行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辨析,以明确表达的内容,理解表达的中心,掌握表达的方法,或揭示一般规律的一种阅读方法。

我们在流程图梳理故事情节的基础之上,结合学习单,对自己感兴趣的故事情节进行再次梳理,详细分析,通过纵向比较,学生很快就会发现:师徒四人取经过程中经历的“难”总是有那么惊人的相似的结构——总是先写遇到困难(或唐僧被抓),然后写徒弟去救(主要是孙悟空),又总是不能顺利地解决困难(一般要经历三次),再写出现一个神仙来帮忙,最后解决了困难。这样,小说写作中常用的“一波三折”的技巧在孩子们心中建构了起来,也就掌握了“一波三折”的表达方法。

再比如,学生对妖精结局的纵向对比会发现,凡是没本事的妖精都被打死了,凡是有本事的妖精都被收编了,凡是神仙身边派下来作难的妖精都被收回去了,学生对此提出疑问:作者为什么会这么写呢?其中有什么深意呢?通过比较,又促进了学生的质疑思考能力。

叶圣陶先生指出:“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是多做比较、多归纳。”通过表格梳理,然后比较,不仅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了课文内容,理解了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更重要的是通过比较理解了文本所采用的表达方法,甚至会去评价这个表达方法,从而全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和表达的能力,有效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其终身发展创造条件。

六、读写结合让阅读走向深度理解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了疑问,如何解决?是漠视孩子的提问还是教师直接告诉其答案?或许有时候教师也不知道呢?按照美国学者莫提默.J.艾德和查尔斯.范多伦合著的《如何阅读一本书》的整本书阅读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相当于现在的研究性阅读)”这样的理念,我带领孩子们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尝试通过研究报告的形式自己来解决。

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单元,就有指导学生学习写研究报告,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用教材教孩子们学习写研究报告的方法,用《西游记》整本书阅读练习写研究报告,大家写出了《关于唐僧三逐孙悟空原因的研究报告》《<西游记>是“西游戏”吗?》《我们为什么称白骨夫人叫白骨精?》《关于<西游记>中妖精的不同结局原因的研究报告》等,通过研究,学生的阅读不再是浅层次的,而是一种深度的阅读,并获得个性化的理解与体验。

七、戏剧表演让阅读表达更自然真实

从小到大,哪个小女孩没有玩过“过家家”?哪个小男孩不曾挥舞棍棒,高喊“吃俺老孙一棒”?我们从小就在排戏,在塑造着自己喜欢的那个角色。人教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我们安排了一篇剧本《半截蜡烛》,借助这篇课文,学生初步学习了课本剧的编写方法,我们在读完整本《西游记》之后,分小组创编课本剧,自己选导演,选主角,选服装设计师,选报幕员,选化妆师等等然后自己组织了“读西游庆六一”活动,学生在一场游戏的过程中演自编自导的课本剧,唱有关《西游记》的影视歌曲,将阅读积累直接转化为表达输出。活动结束后,我们评选了最佳男女主角,最佳男女配角,最佳服装设计、最佳编剧、最佳音乐制作等奖项,学生在演一演的过程中,过了一把明星的瘾。

著名的儿童戏剧表演家朱曙明说:“儿童戏剧的本质就是游戏。”这样阅读积累后的游戏让学生有了真实的阅读输出,加深了阅读理解,增强了阅读兴趣,提升了表达能力。

课堂小天地,阅读大课程。我们以《西游记》这样的经典作品为例,在一个学期的时间里,以课程的方式完整关注儿童阅读的全过程,从古典小说本身的特点出发,积极开展整本书阅读活动,持续激发阅读兴趣,有机渗透阅读策略,引导学生阅读建构,帮助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也收获了阅读的快乐与幸福。

参考文献

[1]周步新.小学适性阅读策略的学与教

[2]向自力.阅读教学中推想能力的培养[J].零陵学院学报,2005(02):120-121.

[3]王永兰. 初中语文教学中对《西游记》、《水浒传》的阅读指导研究[D].延边大学,2010

(作者单位:重庆外国语学校森林小学)

(点击图片可放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