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一本书的生命远远超过一个女子的寿命

 燕山茶社 2019-05-28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一本书的生命远远超过一个女子的寿命

在读过的书中,我有三本书的读书笔记是最多的,一本是《人性的枷锁》,一本是《卡拉马佐夫兄弟》,一本是《包法利夫人》。

这三本书的阅读经历还有一个极其相似的情况,就是我读完第一遍的时候,感觉自己根本没有能力去写书评,而是想重读,去揭开我初读时留在脑海中的层层谜团。

比起前两部书,《包法利夫人》其实在思想层面是略逊一筹的,这本书非常通俗易懂,小说中几乎没有任何让人感到冗长多余的文字,十分简练。从文字功底上说,毛姆、陀思妥耶夫斯基和福楼拜相比,并没有明显的优势,甚至我认为仅从文学语言的层面上讲,福楼拜的文字魅力是超过前两者的。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一本书的生命远远超过一个女子的寿命

福楼拜的作品虽然篇幅都不大,却都是精雕细刻的艺术品。他所追求的美以准确、简练、朴实无华为最大特色。莫泊桑把他的艺术评为“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纳博科夫认为,这部小说以散文担当了诗歌的职责。

在世界文学中,法国文学是占有一席之地的。许多世界文豪认为,19世纪欧洲、乃至世界的中心就是法国。我不敢说《包法利夫人》就是法国文学的代表作,但世界文学界却给予这部作品以极高的评价。福楼拜这样一个少产的作家,之所以荣登世界文学大师之列,必然有其原因,我读《包法利夫人》的初衷,就是想找到这个原因。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每每与朋友聊天(尤其是女性朋友)都忍不住问:“你读过《包法利夫人》吗?”非常遗憾的是,我问过的人都没有读过。我并不简单地想向大家推荐这本书,而是希望得到一个验证:女生的内心,是否都有包法利夫人的一面?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一本书的生命远远超过一个女子的寿命

几乎所有的主流文学评论家都认为,爱玛·包法利是时代的牺牲品。这部作品的创作正值欧洲资本主义确立时期,绝大多数人都把爱玛爱慕虚荣的特质与资本主义挂钩。但我并不赞同这个观点。

无论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像爱玛这样的姑娘,是普遍存在的。至少我自己,就是一个包法利夫人式的人物:优雅与鄙俗同在,自己却不知;对美好的生活向往深切,却整日面对平凡甚至平庸的生活;对美好的爱情充满幻想,却被现实的鸡毛蒜皮惹得唉声叹气。说白了,就是天真的理想派,看不清现实,或者即便看清了,也总渴望逃避。

性格决定命运,几乎是普遍被认同的真理。爱玛的悲剧命运,也是由她的性格决定的。我认为一个人性格的形成,最关键的因素,不是遗传,不是经历(阅历),而是教育。

爱玛本是一个农夫的女儿,但她的父母却用“富养女”的方式,把她送到了一所体面的寄宿学校,整天和贵族小姐们在一起。这就让爱玛对浪漫优雅的贵族生活极其向往,整日幻想自己就是一个贵妇人。

现在社会上普遍流传“穷养男、富养女”的教育观念。但“富养女”真的有利于女孩的成长吗?

从爱玛的身上,我们看到“富养”模式对她产生的影响:她喜欢读书、喜欢素描,会弹钢琴,写信措辞婉转,也善于料理家务,还能烧一盘精致的菜。但从这些特点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多才多艺的大家闺秀。

但出乎意料的是,正是这样一个“大家闺秀”,心灵确是浅陋的,趣味也是庸俗的,良好的教育和美丽的外貌都无法抵消她骨子里的那种“村妇的愚蠢和庄户的粗鲁”(这里并没有贬低农村人的意思,19世纪的农村是受不到什么正规的教育的,和当今社会大有不同)。

福楼拜当然没有直接写她的愚蠢和粗鲁,这也是福楼拜的高明之处。他对于所有人物性格的塑造,全部都是通过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谈举止中来客观体现。

举个例子:

“然而在她的灵魂深处,她一直期待意外发生。她睁大一双绝望的眼睛,观看她的生活的寂寞,好像沉了船的水手,在雾蒙蒙的天边,遥遥寻找白帆的踪影。她不知道什么地方有机会,哪一阵好风把机会吹到跟前,把她带到什么岸边,是小船还是三层甲板大船,满载忧虑还是满载幸福。但是每天早晨,她醒来,希望当天就会出现,细听种种响声,一骨碌跳下床,纳闷怎么还不见来,于是夕阳西下,永远愁上加愁,她又把希望寄托在明天。

爱玛的浪漫,是一种梦幻式的,她读了很多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受这些作品的影响,她整日沉湎于美妙的幻想之中。这也是爱玛走向悲剧的最重要原因。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一本书的生命远远超过一个女子的寿命

让爱玛坠入悲剧深渊的一个关键导火索,就是渥毕萨尔的舞会。舞会上那位风度翩翩的子爵,成为爱玛心中的白马王子。

舞会结束回家后,“她尽力挣扎不睡,延长这种豪华生活的境界,因为没有多久,她就非放弃不可”。“渥毕萨尔之行,在她的生活上,凿了一个洞眼,如同山上那些大裂缝,一阵狂风暴雨,只一夜功夫,就成了这般模样。……她的心也像它们一样,和财富有过接触之后,添了一些磨蹭不掉的东西。”从此以后,“对于舞会的回忆,成了爱玛的重要生活内容。”

“一个浪漫的人,在精神上或感情上生活在一个非现实的世界之中。这个人是深沉还是浅薄,取决于他(或她)的心灵的素质。”纳博科夫的话一语中的。

浪漫不是错,错的是你对浪漫的错误理解。这也是为什么我读完这部书之后,忽然看懂了浪漫的本质,看懂了婚姻和爱情的悲剧根源,也看懂了我自己“人性的弱点”。

从这个角度说,我自己就是个包法利夫人式的人物。我有很深的浪漫情怀,但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完全理解错了浪漫的概念。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一本书的生命远远超过一个女子的寿命

浪漫到底是什么?

真正的浪漫,并不是空想和幻想。对美好生活、美好爱情的向往是可以充满浪漫情怀的,但这种浪漫,绝非是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美好。比如爱情,我们在童话故事中看到的“他们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虽然不完全是假的,但真正像童话故事中所描述的幸福生活一生的眷侣是极少的。至少,我们少年时期所向往的那种完美爱情是不存在的。

情窦初开的少年(尤其是少女)总渴望能找到一生一世爱自己的人,并且十分害怕爱情最终变成亲情——每个女孩都希望自己的一生都被爱人捧在手心里。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直到真正置身于婚姻中,你才幡然醒悟,如果爱情没有变成亲情才是最可怕的——这并不意味着你们的爱将会天长地久,恰恰相反,这反而提醒你,你将要或者已经失去他。

真爱,要经受鸡毛蒜皮的吵闹的磨砺;真爱,会让爱情变成亲情,让爱人变成家人。

但爱玛的爱情观显然是扭曲的。她理想中的丈夫,应该“勤奋寡言,夜晚埋头著述,熬到六十岁上时,风湿病的年龄来了,可是不合身的青燕尾服挂着一串勋章”。

然而,“查理的谈吐就像人行道一样平板,见解庸俗,如同来往行人一般,衣着寻常,激不起情绪,也激不起笑或者梦想。”最让爱玛接受不了的是,查理·包法利是一个安于现状,不求上进的人,爱玛想要的荣华富贵,查理是无法给予的。

爱玛婚姻中的痛苦,是人类的通病:家庭生活的平庸使她向往奢华;夫妇之间的恩爱使她缅想奸淫。她巴不得查理打她一顿,她好抓住理由恨他、报复他。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一本书的生命远远超过一个女子的寿命

当现实的感悟在一本书中得到了验证,读者往往会产生一种“共鸣”,这种共鸣有时候也会给人带来欣慰,至少我们知道,我们并不是这个世界上最孤独的人,还有许多人和我们有着类似的经历。

我们看到,置爱玛于死地的,是浪漫主义幻想和现实生活发生冲突的必然后果。虽然我们看不出福楼拜是更多地批判浪漫主义,还是更严厉地鞭挞现实生活,而恰恰是在这两者的对比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作者对浪漫主义的批判,正是对现实主义的控诉!

爱玛是个为人所不齿的女人,但她主观上比周围人更向往崇高,她希望丈夫有所作为,希望有个聪明、勇敢的男子汉受她崇拜,然而他周围只有一些目光短浅、唯利是图、毫无英雄气概的资产者。她有弱点、有过失,她虚荣且不切实际,但她并不是罪魁祸首,她不曾加害于人,倒是人们常加害于她……

在小说的尾声,福楼拜在描写包法利夫人服毒自杀的一幕时,他痛哭流涕。福楼拜将他内心的痛苦与无奈付诸于笔端,这也让读者感同身受,甚至,让我们在爱玛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对文学作品的评论极其客观、甚至刻薄的纳博科夫在评论《包法利夫人》时写道:“世间从未有过爱玛·包法利这个女人,小说《包法利夫人》却将万古流芳。一本书的生命远远超过一个女子的寿命。”由此可见这部作品的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