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包法利夫人》:她为什么非要死?听听福楼拜怎么说?

 爱读书的百合 2023-09-14

导读:十九世纪自然主义的代表作家左拉认为福楼拜是“自然主义之父”;而20世纪的法国“新小说”派又把他称为“鼻祖”。文学成就极高的福楼拜却一生未娶,过着独居生活,但他曾有五段感情经历,而与这些女性交往中也使对他女性的浪漫情愫和情感诉求有了深入了解。而他最初受到浪漫幻想熏陶则源于一位擅长讲故事的女佣人玉莉。而《包法利夫人》是福楼拜通过爱玛对“浪漫主义”的演绎。

小说描述了一个小资产阶级妇女——浪漫热情的爱玛因为不满意丈夫、不满足平庸的生活,为了追求优雅和浪漫的生活先与列翁暧昧,后与罗多尔夫、莱昂厮混,最后因为供养情人而负债累累无力偿还而服毒自杀。而爱玛的死则源于她根深蒂固的“浪漫主义”,我将从爱玛的精致利己主义,对感情的幻想以及美学判断上分析她幼稚的“浪漫主义”。

01 从精致的利己主义看爱玛的浪漫与虚无的共生共存

《包法利夫人》讲述了一个叫爱玛的女人,她虽出身农家,却自幼受到修道院里大家闺秀式的教育,不仅学过刺绣,还会弹钢琴,会素描画,并且对爱情小说有着狂热的追求。而夏尔·包法利则对爱玛一见钟情,他被爱玛的美貌撩拨到神魂颠倒。

她的神情也是一会高兴,就圆睁双眸,目光纯洁无暇,接着就垂下眼帘,神色怏怏,心思游移不定。

从这里可以看出爱玛的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她长得漂亮可爱,美目盼兮;第二个特点就是比较爱幻想,思想来得快,去得也快。这也充分表现了一个年轻美丽又有点爱幻想和憧憬。爱玛身上的这种爱幻想和虚无的浪漫主义特质也为她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爱玛的悲剧在与夏尔结婚后得到了逐渐的显现,她发现一个让自己无法接受的现实:她曾以为是爱夏尔的,然而婚后并没有感到来自爱情的幸福。她想要的那些“幸福、忘情、狂热”都不曾出现。

从而也可以看出:爱玛是一个极度自我,重视自己个人感受的人,对于她来说她能感知的世界就是全部。而这在她参加完舞会,对男爵生出好感后,变得更变本加厉。

有时她爱发表些不可思议的见解,别人称赞的,她偏要横加指责,别人厌恶的,她偏要表示赞赏。她恨那些见过的女人,腰比她粗,举止比她俗,可她们是公爵夫人,她渴望灯红酒绿的生活,渴望假面舞会,渴望不拘形迹的欢乐以及欢乐带给她带来不曾经历过的疯狂。

而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生性浪漫的爱玛有三个潜在的利己主义和肆无忌惮的任性:

唱反调。这从她爱发表不同意见可以看出来,但凡别人认同的,她都反对,别人不认可的,她觉得理所当然。从表面上看这种心理似乎是一种逆反,而从深层分析来看是爱玛对于幻想与现实失衡的一种反抗和抵制。换句话说,如果爱玛不能从现实上去改变,那么就用自己的意志力去假装一切都是按自己的想象存在。

攀比心。自打爱玛参加完上流社会的舞会后,她就产生了严重的心理不平衡,论美貌和谈吐、气质,她都优于那些公爵夫人。这令她产生了一种忿忿不平,她那么美丽、浪漫、纯情却没有拥有帅气、风度翩翩的丈夫,也不曾有浪漫、浮华和流光溢彩的生活,这令爱玛感到痛苦和绝望,这也是爱玛经常与别人攀比后的虚荣心所导致。

猎奇心。对于新奇的东西爱玛始终有一种狂热的追逐,比如新鲜刺激的生活,淫乱心动的偷欢,和对于未曾体验另类生活的渴望。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来,爱玛身上的“危险因子”,她的浪漫和情怀以及自私自利都令她胆大包天敢做顺从她心意和意愿的任何事情。

爱玛的精致的利己主义不仅在这三个方面得到了体验,而且在她得知生了女儿后生气的昏了过去可以看出。按正常的理解来说,当一个女人生了孩子后应该是满心欢喜的,但爱玛一直想生个儿子,因为她想要把儿子培养成她想象中“完美男人”。所以说当她得知生女儿后,她的“完美男人”幻想再一次破灭。

正是基于爱玛对于虚幻中“完美”生活的偏执与自私自利才导致了她一生的悲剧,她热烈、浪漫、多情、爱幻想,仅以自己的情绪和情欲为主导,最终债台高筑走投无路,只得选择自杀收场。

02从爱玛的幻想上映射她对浪漫爱情的期盼以及对丈夫的残忍无情

她习惯了恬静的生活,现在反而向往有些坎坷。她喜欢暴动的大海,喜欢点缀断壁残垣的花草。她寻求的是刺激,而不是美景,所以她必须能从事物中发觉个人的情趣,否则就通通抛弃。

这是还在少女时代爱玛对于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对于不一样生活的向往,她讨厌平庸,讨厌按部就班一成不变的生活,她想要更刺激、更让自己情绪跌宕的生活。这也充分说明了少女时代的爱玛,是一个敢于冒险,敢想敢做的疯狂浪漫的女孩。

而与夏尔结婚后的爱玛,却失望无比,她期待的丈夫跟夏尔风牛马不相及。她渴望丈夫的形象应该是:身穿黑丝绒大燕尾礼服,脚蹬软皮皮靴,头戴一顶贱贱的帽子,手上戴着长筒手套。而现实中的丈夫夏尔却是:谈吐平淡呆板,他不会游泳,不会击剑,不会打枪,他只会一问三不知。

这也是爱玛在婚后不久就对丈夫产生了厌烦的导火索,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两人的性格和爱好不同导致,实则是爱玛内心的幻想受到了现实的摧残而致。爱玛也曾试图努力去维系她和夏尔之间的爱情,我们可以这段描写中可以看出:

月下花前,她低吟着以前背下来激情飞扬的诗句,用咏叹的声调唱着哀曲。可唱完后,她认为自己一如既往地缺乏激情,而夏尔对她依旧无动于衷,没有更加爱她。夏尔对她的爱只是一种习惯,比如定时的吻她一下,同其他习惯没什么两样,皆在预料之中。

爱玛对于夏尔的表现并不满意,夏尔只是在生活上给予她关心,对她言听计从,而且把挣得所有钱都交给爱玛全权打理。夏尔似乎是大多数女性眼中的完美居家好男人:不仅能挣钱,而且感情专一,懂得疼妻子,为妻子时时感到骄傲与自豪。只不过爱玛要的并不是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生活,她想的爱情要带着电闪雷鸣般的震颤,要足够让人丧失理智,要在惊心动魄的相爱中疯狂迷乱。

这就出现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而现实也证明爱玛的这种疯狂天真想象中的爱情是不存在的。所以这种求而不得的伤感,只能令爱玛更加厌恶夏尔。她厌恶他两片厚嘴唇发抖的样子,讨厌夏尔脸上的一副傻相,就连他穿的衣服和他的背影都令爱玛看得不顺眼。

而这些气恼带给了爱玛某种变态的快感,她看着夏尔更加苍白的脸,更温柔的倦容不屑一顾,同时在幻想着列翁和她之间的暧昧。她时常幻想与她的情人接吻,哀怨命运的不公平。

从这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个残忍的真相:爱玛对于幻想中的情人使出了全身的柔情蜜意,既热情、浪漫又主动,而对于时刻相伴的丈夫却熟视无睹,百般嘲弄。这其中不仅有爱玛对于感情的幻想,也有着对于肉体的欲望,或者说在自我勾勒的虚幻感情世界中苦不堪言。

如果说与情人的暧昧使爱玛在感情中日渐迷失,那么与罗多尔夫的“偷情”则直接令她直接迈上香消玉损之路。

她仍有点眩晕,似乎又看到了树木、道路、沟壑、罗多尔夫,还感到了他紧紧的拥抱,和树叶的晃动、灯心草的摇曳。当她从镜中看到自己模样时,大吃一惊。她从未发现自己的眼睛这么大、这么黑、这么深邃,好像服下什么灵丹妙药,使她变得更美了。

这是她第一次“偷情”,从此也就没有停下来,直至最后罗多尔夫厌倦她之后,她又找了年轻男人莱昂弥补感情缺失。这些感情经历既让爱玛体验了爱情的欢愉和对于情人的狂热,也使内心原本绝望的感情在她内心深处开始熠熠生辉,那些所谓的平庸似乎都离她而去。

爱玛的这种感受,既有女人天真烂漫的感情,也有着对于情爱单纯热烈的着迷,而导致了她一生悲剧的原因也不过是:对于爱情过度的幻想,对情爱的心醉神迷和疯狂,对于浪漫不切合实际的热衷,以及对于无法容忍的平淡生活。

03从美学上解析爱玛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关联

从某种程度上说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写爱玛的同时,也是在阐释自己对于“浪漫主义”的理解,并将浪漫主义现实化。

毛姆在《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中曾《包法利夫人》,给予这样的评价:它是“客观艺术”的典范,作品的故事构架和主要人物是源于生活中的真实事件,故事景色描写和人物感知也都出自当事人的感觉。这是因为福楼拜自身也是浪漫主义的化身,而爱玛只是他笔下浪漫主义人物的代表,只不过爱玛的浪漫主义却在一次次的求之不得后,只能走向庸俗和破灭,最终只能回归现实。我们从以下三点美学分析上可以看出爱玛浪漫主义与回归现实的关联:

 爱玛的悲剧,是庸俗浪漫主义的牺牲品。十九世纪布尔乔亚风气日盛,其贪婪、狭隘、庸俗、保守等的潜质也显露出来,欧洲文学对布尔乔亚不断做出审美的评判。比如福楼拜笔下的爱玛,她不仅庸俗、无知、贪婪、虚荣,而且还不断的追求上流社会的生活。她的悲剧源于对浪漫主义的追求,而且诱惑她的因子均滋生于爱布尔乔亚中的贪婪、自私、利己、享乐中。这些符合她浪漫的性格,更符合十九世纪法国资本主义社会腐朽堕落的社会风气。

爱玛人物诞生,体现了福楼拜美学判断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交集一面。福楼拜笔下的爱玛天性浪漫,却将高尚与庸俗混淆。而福楼拜对爱玛这个人物发表过这样的意见“爱玛,就是我”。从这句话我们也可以看出:福楼拜也在逐渐剖析爱玛的浪漫错在何处?同时也是对自我浪漫情感的反思和清理。这从爱玛从幻想中的爱情到现实中的暧昧、偷情可以看出,也是爱玛从内心幻想到现实生活中一步步的交集,直到最终死亡。

从美学判断审视,跟爱玛热衷糜烂言情小说有关。爱玛疯狂着迷的爱情小说充斥着拜物拜金的风气,它不断用浪漫情调来麻痹女性的自主思想。而爱玛审美力不足,根本不懂怎么去和书中的人以及事物保持距离。当爱玛没有能力与这些虚幻的人物保持距离时,就容易被读物所洗脑、所控制。这也跟十九世纪的法国女子受教育现状符合。

从小说的讽喻和象征意义看:福楼拜将爱玛的一生对于爱情和浪漫的幻想,到最后以死亡的方式回归现实,所有的悲剧都不过是自己种下的果。换句话说,如果无法与时代相融,那么只能以更极端的方式表达不满。这在福楼拜的另一本书《圣安东尼的诱惑》也有共同点,那就是:女主人公都是活在浪漫空想中的生活,厌烦平淡的生活生活,对于丈夫的平凡和无所作为无法容忍,所以一旦有机会体验幸福感,就会义无反顾、毫无愧疚的去追逐,反而有种“复仇”的快乐感。

这也是浪漫主义与现实生活的对立与矛盾。所以在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之后,警惕浪漫之幼稚成为现代文学的重要特征之一,而“福楼拜之后的小说”也成为现代小说的同义词。

04总结

爱玛的一生,是单纯和热烈的一生,也是愚昧和荒唐的一生。她从农家少女,到夏尔的妻子,到男爵的舞伴、再到和情人暧昧和罗多尔夫的情妇,最后走投无路,服毒自杀,可以说她的人生也是一个浪漫主义梦想幻灭的过程。

如果说爱玛的婚姻是她生活的不幸的源泉,那么她无论是灵魂出轨还是精神出轨,都是这不幸的延伸。换句话说,如果说她对于“浪漫主义”的坚定追求让自己陷入不幸,那么她的堕落则对于她“浪漫主义”的质疑和讽刺。

所以爱玛的悲剧,不在于她平庸的丈夫,更不在于情人的绝情,而在于每个人对现实的逃避,以及对于浪漫主义的过度追求。

福楼拜曾说:“爱玛在那个时代必须得死。”因为爱玛她的身份和思想与现实环境格格不入。引发爱玛的悲剧不仅来自于当时的社会现实,也源于修道院的失败教育,更来源于当时充斥着男权主义和物欲享乐的社会风气。而爱玛的死亡也隐喻着虚妄“浪漫主义”的终结。

同时《包法利夫人》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女人的幸福感如果只寄托于爱情以及从对男人的依赖中获得,那么这种浪漫的空想,不仅带来更加迷乱的生活,而且会在幻想中迷失自我。终其一生,女人要靠自我价值实现才能实现真正的“浪漫主义”理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