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永乐年间发生的起义,女首领大闹一场后销声匿迹,皇帝拿她没办法

 思明居士 2019-05-28

农民起义是从先秦到清末一直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层出不穷,历朝历代从未断绝根除这一问题,他们重创打击着王朝的统治和安宁。自古以来,农民起义军的出现都是一个说简单不简单、说复杂不复杂的原因,农民起义军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农民,农民为什么冒着杀头的风险起义?因为没东西吃要饿死了,粮食吃完了,草根吃完了,树皮啃完了,观音土也在吃,死了不少人。不起义就是饿死,而饿死在数十种死亡方式中算得上最痛苦的一种。官逼民反,是统治者们逼着百姓造反。农民起义军的下场通常好不到哪去,尤其是起义军领袖,然而在永乐年间发生的起义,一位女首领大闹一场后销声匿迹,皇帝拿她也没办法。

永乐年间发生的起义,女首领大闹一场后销声匿迹,皇帝拿她没办法

王朝初期容易出现盛世的原因有很多,下面笔者就先和大家介绍一下:一是灾荒年的乱世刚过,下至黎民百姓,上至王公贵族,都知道粮食的来之不易和休养生息的必要性;二是战乱年代人口锐减,人均可分配的土地增多,发生无立锥之地的情况几乎不可能;三是盛世的出现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而王朝初期全局备有。明朝第三位,或者是是第二位皇帝永乐大帝朱棣统治全国期间,被称作永乐盛世,就是在这样一个被历史上吹捧的世所罕有的盛世中,竟然还有农民起义。

首先在这里说明一下,永乐盛世的出现是必然的,换个皇帝来也会出现类似这样的盛世,为何呢?因为元末明初死了一大批人,靖难之役又死了一大批人,全国能吃饱饭的人远远超过要饿死的人,也就是既得利益者远比失去利益者多。永乐大帝精明一世,文武双全,竟然在他治世期间发生农民起义,这不是打脸吗?而且这支起义军的领袖还是个女子,真可谓奇耻大辱。

永乐年间发生的起义,女首领大闹一场后销声匿迹,皇帝拿她没办法

唐赛儿出生在洪武末年和建文元年的交替之际的山东一州,此时正发生着明朝统治阶级内部的血腥斗争,唐赛儿正好身处两军交战地,兵荒马乱,匪兵横行,城头随时变换旗帜的地方。唐赛儿从小习练武艺和吟诵佛经,习练武艺是保护自己,吟诵佛经是寻找心灵寄托,这是当时很多山东等地的人选择做的事。

靖难之役的主战场是在北京到南京这一条直线上的所有行省,山东是最主要的战场,无数百姓再次流离失所,生的人常常比死的人更痛苦,因为活着的人忙于生计,种了一年的粮食说被抢走就被抢走,庄稼更是被践踏的不成样子。靖难之役结束,新即位的朱棣没停止自己脚步和放下自己野心。

迁都、修缮宫殿、挖通运河、转运粮食等等,这哪一项不是需要大量青壮劳动力。战争结束常有瘟疫出现,此次也不例外,山东、河南、山西等地瘟疫、水灾、旱灾、徭役沉重等等,很多家庭只能卖妻鬻子苟活,迁徙他地。这就是唐赛儿起义的大背景。

永乐年间发生的起义,女首领大闹一场后销声匿迹,皇帝拿她没办法

唐赛儿有个丈夫名林三,死于灾荒。唐赛儿被世人称为“佛母”,皆因她有白莲教的书典和宝剑,而她得到的这些东西的过程也非常传奇。唐赛儿是山东、河南等地一些活得很艰难、活不下去的人的信仰和神明。白莲教于永乐十八年二月十一日正式起义,唐赛儿是领袖。

四方云集响应,唐赛儿的起义军不到一个月就发展至2万多人,分工有序,声势浩大,占领不少州县。明廷震动,皇帝朱棣也重视起来此事,专门派出使者,许以重利。唐赛儿不予理会,还将劝降使者斩杀。朱棣包括其余朝廷诸公也意识到,此事无法善了。

永乐年间发生的起义,女首领大闹一场后销声匿迹,皇帝拿她没办法

唐赛儿的起义部队充满着宗教色彩,打起仗来悍不畏死,连战告捷,接连杀死明朝两员大将。但胳膊拧不过大腿,当朱棣认起真来,唐赛儿完全不够看。唐赛儿带领的起义从开始到结束七十天不到,却依旧重创了明王朝。在起义失败后,其他起义军首领接连被处死,唐赛儿从容离去,从此销声匿迹。朱棣觉得她有可能伪装成尼姑道姑逃过此次杀劫,便下诏“凡北京和山东境内尼及道士悉捕至京师诘问之。凡军民妇女出家为尼及道者,悉关京师。”就是这样查找,还是没有查出个所以然,朱棣震怒,把此事相关文武官员一把全拿下,包括明军指挥官、参议、按察使、布政使、各县官吏等。

永乐年间发生的起义,女首领大闹一场后销声匿迹,皇帝拿她没办法

唐赛儿去哪了?没人知道,有人猜测她是羽化升仙了,有人猜测是隐姓埋名过起普通人的生活。山东一些地方的百姓自发为她修建雕像、祠堂、命名城寨等。

后话:唐赛儿的目的达到了吗?达到了。明成祖在此事过后,免除一些灾情较为严重地区的徭赋及发放了赈灾的田粮,许多百姓因此活了过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