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其实,我们和坚信预言的魏豹没啥两样儿!

 皮皮中尉 2019-05-28

本文首发于作者微信公号【爸鼻马迷】 ID:  lucytalkshow

今天,我给大家讲个笑话。笑话的名字是:《坚信预言的魏豹》。

秦朝灭亡楚汉相争。割据山西地区的西魏王魏豹与汉王刘邦相约裂土封王,共同抗击项羽。在经历彭城惨败后,魏豹改变心意,找了个借口带兵离开汉王,还和项羽遥向联络。那么,魏豹为什么要坚定地叛离汉王呢?

据《史记》记载,魏豹对汉王的使者这样解释,“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今汉王谩侮人,骂詈诸侯群臣如奴耳,吾不忍复见也。”就是嫌汉王待诸侯贵族粗鄙无礼,他跟汉王合不来。但是,还有一个更重要更直接的原因,他并没有说。

魏豹曾经邀请一位很有名气的方士许负,为自己唤作薄姬的宠妃看相。许负说薄姬相貌大富大贵,将来会生下一位天子!魏豹闻之大喜,既然儿子都是天子了,那自己这个诸侯王称霸乱世登基为帝就顺理成章。可以说正是许负的预言,才使得魏豹下了最终决心。

后来,汉王派军灭掉了西魏国,魏豹被俘,宫眷也都成了汉王的俘虏。再后来,那位薄姬为汉高祖刘邦生下了皇子刘恒。最后,被分封在偏僻北方的刘恒于吕后驾崩后登基,成为大名鼎鼎的汉文帝,他的母亲薄姬成了薄太后。她真的生下了一位天子。但跟魏豹,真的没啥关系。

01

初读,小皮觉得魏豹就是一个笑话。他狂妄愚蠢,盲目自大,竟然为了一句虚妄不着边际的预言就悍然撕毁盟约,结果成了阶下囚。反倒是刘邦眼光长远,为了安抚魏地民心,没有立即泄愤杀掉他。但是,读史毕竟不是为了记住一批年代久远的人名大事,更不是为了在酒酣耳热之际吊书袋博眼球,只有设身处地深入历史瞬间,才会发现其中一些与现代藕断丝连的意味和感触来。

魏豹根据预言做决定,其实完全符合当时的客观现实。首先,他是魏国王室后裔,在魏地拥有深厚的民心和军事实力。刘邦俘虏他后没有杀他还任命他为将军,就是顾及他的影响力;其次,他最初追随哥哥魏咎起兵复国,在魏咎战败自杀后接过了指挥权,又追随项羽杀入关中。他能当上西魏王是因为军功和实力。也就是说,他和当时的西楚霸王项羽、汉王刘邦、淮南王英布一样,都是割据一方握有实权的诸侯王,具备争霸天下的实力。

当时楚汉相争,汉王新败,勉强在荥阳一代艰难建立起防御。在楚汉对峙谁都无法取胜的阶段,魏军动向的重要性,堪比1930年中原大战时在关外静观局势的东北军,一旦倒向其中一方,则另一方必败无疑!必须承认,魏豹的战略思路很清晰,他必定是先与项羽联合打垮汉王,再等待时机和项羽争夺天下。所以,魏豹还真不是狂妄自大。

魏豹相信预言,也不能证明他就愚蠢。需知那时的方士,乃国家认证的正规学者,他们所做出的预言,学名为"谶语",就是假托神仙圣人,预决吉凶,告人政事。历代君王对谶语都是宁信其有的态度。秦始皇时期,就有方士卢生海外求仙带回《图录》一书,其中就有"亡秦者胡也"的谶语,使得始皇帝大修特修长城以防备胡人。而后来的汉光武帝刘秀曾经公开为谶语的公布传播制定规范的法律。也就是说,提出预言可不是胡扯八道,而是那个时期典型的主流文化!


具备了相符的实力地位,再加上有谶语这样的舆论支持,魏豹做出叛汉附楚的决定,源于自己的清醒判断,而他最终“一语成谶”,并不是因为愚蠢盲目轻信传言,只是实力不足使然。


02

在这个所谓的笑话中,我们聊到了谶语。正由于谶语的存在并持续发挥效用,的确抹黑了很多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混淆了我们这些现代人对于历史的理解认知。

就像我们前文提到的那句著名谶语“亡秦者胡也”,不仅被太史公记进了《史记》,也着实让秦始皇本人如临大敌。以至于后人笑谈,秦始皇忙着修长城防备北方的匈奴胡人,却没想到葬送天下的,竟是自己身边的小儿子胡亥!

后人的笑谈无非就是事后聪明的马后炮。秦始皇出兵三十万北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是出于维护北境安全取得战略缓冲地的考虑,无论那个“胡”指谁,至多只是浩瀚史料中的佐料或者当时的一个传言,完全不足以影响一个政治家的战略决策。

说完了秦皇再聊聊汉武。太史公在《孝武帝本纪》中开篇就点明,“武帝好巫蛊,热衷祭祀。”这不是因为司马迁被武帝处以腐刑故意贬低皇帝,而是完全实事求是的说法。在秦汉时期,崇信占卜巫术是绝对正确的举措,表明皇帝敬畏天地尊重传统。至于武帝晚年因为巫蛊之术,废立太子掀起腥风血雨,也绝不是迷信昏庸,而是源于老皇帝对外戚势力崛起,君权受到威胁所采取的极端应变之策。

有关谶语改变历史人物决策过程乃至扭转历史民心的事例典故,在史书中不胜枚举。比如东汉末年的军阀袁术,因为坚信“得玉玺者得天下”,就揣着汉朝玉玺登基,最终兵败身死;比如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席卷天下,归因于那句脍炙人口的“苍天已死 黄天当立”;甚至于元末红巾军起义也如法炮制,搞出一句“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谶语来。

为什么谶语能够“一言九鼎”?为什么谶语在历史长河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这源于我们传统文化骨子里对于神秘主义的崇信,对于话语权的重视。上古缺乏发达的科技和对世界的认知,所以无论君主还是臣民,都对天意无比崇敬。就连我们文字的起源,不也始于占卜问吉凶的甲骨文吗?

从当权者角度看,既然谶语来自上天,如光武帝刘秀一般自命为天子、借助谶语掌握话语权的君主们,自然乐见其成。因为只要有上天撑腰,就不怕文化程度不高的黎民黔首不信服。

同样,百姓中读书人不多,能主动认知世界的更是凤毛麟角。既然无法理解王朝更迭、世事变幻,那就用谶语来说服自己。一句谶语就能扫去心中疑虑,总结来龙去脉,岂不简单省事?

于是,在这样的逻辑中,神秘的谶语就像一段密码,被包裹在历史基因里,代代流传,成为我们这些现代人茫然不觉的认知短板。这还真不是笑话,其实我们和魏豹一样,依旧在自己的日常决策过程中受到谶语的推动。当然,现代的谶语已经改头换面,叫广告。

03

言简意赅、琅琅上口、直指人心、迅速流传,这是富于政治意味的谶语千古不衰的原因。很可惜,这也是广告流行语的特质。我们对秦始皇、魏豹、袁术这样的古人重视谶语付之一笑,但想想广告流行语对我们自己的思维判断乃至个人生活的侵蚀,还能轻易笑得出来吗?

同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相比,人类其实是拖着来自原始社会的头脑和身体,努力适应着变革。所以,广告才会无孔不入,成为掌控引诱人们思维的现代版谶语。

小皮当年拿到人生第一笔工资后,就买了两盒“脑白金”孝敬父母。我的购买不需要同事好友指点,更不用父母指名,因为“脑白金”铺天盖地的广告早就告诉我,孝敬父母,就买“脑白金”!现在想来很傻很天真,可当时小皮却广受夸奖,认为我有孝心有眼光会买礼物。

我已经笑不出来了。你呢?你我或许已经自诩成年成熟见过世面,不再轻信“背背佳”、“三株口服液”、“巨人脑黄金”、“小罐茶”的广告轰炸,但身为父母的我们,一旦听到“孩子语文成绩不够好,上**网校找**老师”的指点,身材渐趋臃肿的我们,一旦听到“到**机构,三个月还你魔鬼身材”的引导,正在筹钱买房的你我,一旦听到“住**府邸,享富贵豪情”的鼓励,就保证一定不会动心,不会乖乖把钱掏出来吗?

尽管我们不愿承认,但这就是事实!我们的生活规则乃至许多社会规则,就像谶语是人为制造人为传播一样,被商业机构暗暗设定好,有条不紊地改变着。因为商业时代的商业机构,就是希望现代人和古时不识字的黎民百姓一样,变傻,变简单。你越喜欢钱,越焦虑,越无脑,你就越是VIP,你就越开心,你就越得以“尊享人生”。

你我相比魏豹,其实没啥两样,高明不到哪儿去。


04

既然看到了谶语的前世今生,既然类比到了广告的可怕和细致入微,我们也就明白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生活得快步如飞,而快乐却离我们却原来越远?因为我们生活的环境伴随信息爆炸变得更加富有诱惑,逼迫你和别人比,和自己比,和数字比,和物质比,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的孩子比,比来比去,没完没了。

因为资本力量不想让你安静思考,恨不得把广告铺满道路房间乃至电梯里,恨不得印在你的睡衣上。因为资本不想让你读书学习,你读的书越多,就越远离浮华,远离消费,远离“剁手族”行列,心理防御就越强。

所以,兄弟姐妹们,你读书越多懂得越多,从书里找到的乐趣就越多。你也就拥有了至臻的理性,拥有了幸福感和满足感。其实,不是越多越好,而是知足就好。


那天早上,我陪着女儿上学。电梯显示屏正一遍一遍地叫嚣:“婚纱照,巴黎拍;婚纱照,罗马拍;想去哪儿拍,就去哪儿拍!”我跟女儿说:“这在古代叫谶语,今天叫广告,其实就是21世纪的魔咒,听多了就会变成傻子。”我说这话时一本正经,压根儿没有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