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境是对饮茶环境的一种营造,强调的是心情与精神的放松。图为周昉(唐)《调琴啜茗图》[局部],在中国古代诗画中,茶境是一个突出表现的主题,反映着人们对生命、艺术的感悟。 《卢仝煮茶图》钱选(元)。唐代有“茶痴”之号的卢仝在品尝友人孟简所赠新茶之后作有《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此画便以这一故事为主题,画中卢全、送茶人、仆人的目光都投向茶炉,但卢仝迫不及待品饮新茶的心情表现得最为突出。 《扁舟傲睨图》[局部]佚名(元),图中是一白髯老翁坐于小舟之上,边赏景致边抚琴饮茗。案前一童子正躬身烹茶。画面青峰叠嶂、古寺掩映,碧波荡漾中的琴瑟曲鸣与碗中的茶香完美结合。 徐渭多才多艺,诗文书画兼善,堪称“四绝”。他还是一位茶文化专家,写有很多茶诗。其中的《煎茶七类》用行书写成,是茶文化与书法艺术合一的瑰宝,介绍了人品、品泉、烹点、尝茶、茶宜、茶侣、茶勋七方面内容。在第五部分茶宜中,他谈到“凉台静室,明窗曲几,僧寮道院,松风竹月,晏坐行吟,清谭把卷”,也是对品茗之境的论述。 品茶四友:明代许次纾在《茶疏》提出品茶佳境的四项要求:清风照月,纸帐褚衾,竹床石枕,名花棋树。人称“品茶四友”。《茶疏》中还提出饮茶不宜近者有七点:一曰阴室;二曰小儿啼;三曰酷热斋舍;四曰厨房;五日野性人;六曰市喧;七曰童奴相哄。图为《松亭试泉图》[局部]仇英(明)。 《事茗图》[局部]唐寅(明)。画面描绘了文人雅士在山水间结庐而居,追求远离尘俗、品茗抚琴的闲适生活。小溪桥上,一人缓步策杖而来,青山环抱的茅屋里一人正聚精会神倚案读书,书案一头摆着茶壶、茶盖等诸多茶具,室内有一童子正在煽火烹茶。 焚香:中国传统茶艺中有燃香的习惯,不过最初燃的香是艾草,是用来驱邪避浊、防蚊虫叮咬。后逐步发展成文人雅士在营造意境时的必备之物,因此在品茶这一清净的活动中焚香也成为惯例。图为南宋龙泉窑青釉鬲式炉。 选水:好水是泡茶的关键,也就是说再好的茶无好水也难得其真味,水质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茶在色、香、味、形等方面的表现。古人认为用山泉水煮茶、泡茶最好。图为金沙泉,因陆羽推荐而成为贡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