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上来说,很多人不能深刻认识社会。很多人都是在变得世故之后,感到自己对于社会认识的全面到位和更加深刻。但世故无法等同于深刻。 法律人在研究法律之后,总是感到法律与现实有一定距离。有人总结为理论和实践的差距。但法律作为一种规则,总体上是用来执行和遵守,法律还不是一种认识和研究社会的方法。在认识社会方面,法律还不如哲学和政治学更加实用一些。但传统的政治学与法学有一定距离,而哲学总是西方哲学占据统治地位,西方哲学并不能很好适应国情。所以很多法律人在面对许多社会问题时,有时会感觉很迷茫。 很多人认识社会总是依靠经验。在个人的一生时光中,从青少年到老年,每个人都遇到很多社会问题。这里面有学习,有就业,有升迁,有生活的欢快和艰辛,还有很多挫折。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在这些现实生活的鲜明的事例中,每个人都会自觉不自觉总结出一套人生哲学和处事方法。这些哲学和方法就是认识社会的结晶,也是下一步研究社会的出发点。人们无法透视历史上下五千年,更无法预测风雨变化的未来。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每个人都小心翼翼。取得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遇到困难也大部分是打掉门牙自己咽到肚子里。根据生活的片段,就对社会也做出了基本上片段的认识,谁又能透彻认识全部呢。 不但如此,不可阻挡的力量还有很多。很多困难固然是自己的经验和学识不足造成的,但更多的问题来自于他人的阻力。在很多时候,许多人都感受金钱的力量。大部分人感受到的不是金钱的便利和温暖,而是它的冷酷和杀气。很多人不是成功的商人,他们不能运用自如的来使用法律里面的契约,更多时候,他们内心里虽愿意诚实信用,但在一念之间,他们选择了投机取巧。当然随着更深入的融合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越来越多的人学会了运用法律和法规,也越来越学法和守法。有时金钱不是问题,冥冥之中的势力才是更加棘手的困难。有很多生意是运用潜规则的,实际上在社会各行各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要考虑地位。这个根深蒂固的观念,犹如一股看不见的暗流,改变了社会上的很多认识,让人们在真理和谬误之间犹疑不决。 由于自身的原因和他人的因素,不能很好认识社会。但无论如何,很多人认为是很深刻的认识了社会。他们认为世风日下,认为人心不古。很多人成为了现在流行的一个词汇描述的那样,就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难道深刻认识社会就一定感到世风日下,就一定要做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不能改变社会时,对社会的发展不能预测和把握,就把传统的独善一身当成永久的信仰。古人宣扬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现在很多人已经发达了,起码在他人看来,已经是一个成功人士。但不知什么原因,很多旁人眼中的所谓成功人士,他自己就怎么也自信不起来,快乐不起来。总是不能培养悲天悯人的博爱意识和情怀。对于这些成功人士都不能兼济天下,其他人也跟着有样学样,大家都达成共识,都对这个社会冷眼旁观起来。 不是所有人都会冷眼旁观。有很多人还没有资格冷眼旁观。他们没有空闲和时间。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一些没有一技之长的人们,有时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他们需要寻找社会的温暖,所以他们冷不起来。这些劳动人们,更多是体力劳动者,他们没有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但他们一般还是自私的。他们只能默默无闻的工作。但在工作之际,环顾四周,他们还能遇到人与人之间的本性。这种普遍的自私,与精致的自私相比,远不如后者自私的全面和典型。 深刻的认识社会就只留下自私二字的体会吗,显然不是。在法律上来说,享有权利绝对不是自私,只有不承担自己的义务,以及怎么绞尽脑汁的减免自己的义务才是真正的自私。在现在的社会,该享受的权利,大家都绝无遗漏的享有了。但承担的义务,总有些人聪明的忘记了。一个社会的发展并不是法律规定的那么简单,除了法律之外,还有很多社会义务需要人们来承担。这个社会需要财富的积累,更需要精神的传承。都说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但文化在每一代人中都有每一代人的闪光点。如果全体社会成员都成了利己主义者和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腐败蔓延到社会各行各业,甚至教育和医疗都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个社会就被认识的太深刻了。 大家都不能太世故,不能都做一个利己主义者。从政治上来说应该如此,现在的反腐败难道不是一种新风尚和新实践吗。在哲学上也应该如此。唯物主义实际就是培养人文主义。对于法律人来讲,这群人也应该在反对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人们如果认为深刻的认识社会就是人生留下金钱万贯,那么我们一代代人留下的财富无疑就会成为金山银山,我们的灵魂也会成为这永久的金山银山的一部分,到那时,法律政治和哲学还会发挥作用吗,还有的道德和文化呢,是否都跟着深刻的成为财富大山的一部分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