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是公众讲话的第二步——达到会说的内容,这次分享的是言之有理,让人信服中的“点石成金”的讲话思路的内容。 (四)“点石成金”的讲话思路 这是另一种说服人的讲话思路。如果说“钩子、西瓜和刀叉”有点倒叙的意思,这“点石成金”就是正叙。 譬如,通常情况下,在一些会上,就一个问题大家争相发言,都想让大家接受自己的观点,这时就需要有充足的论据。最充实的论据是用事实说话。 还有的情况是作为某一层次的领导,想就某一问题说服或教育下属,这时的讲话思路,最好用“点石成金”。 “点”,指所要表达的观点,“石”是用来作论据的事实,不一定是自己亲身经历的,可以是看来的,听来的故事。只要能支撑自己的论点就可以。“金”则指的是由事实得出的结论。 “点石成金”的讲话思路简单说就是:先亮出观点,再举出实例,最后得出结论就可以了。参见图示: 第15期“当众讲话训练班”的学员解女士是一国企某部门的负责人,出入会议的场合多了,习惯说一些官场的套话。用她自己的话说,回家女儿都不爱听。有时她一开口,女儿就说她又像作报告。 她也很想从理性呆板的讲话中走出来,可总也找不到方法。她来到当众讲话训练班上,问我有关这方面的问题如何克服。我建议她说得具体些。 她稍作回忆后说:“就说上个月吧。我们单位招聘了部分管理人员,清一色的小伙子,学历都是硕士,个个都觉得腰里揣着“两把刷子”,工作气氛不那么顺畅,关键是谁都不服谁。经过一段时间的相互磨合,这种情况仍不见有好转的迹象。听到下面的种种反映,我作为主要负责人,不能不站出来说话了。于是我就召开了一个工作会议,专门谈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彼此学习、共同提高的问题。我强调这样才能有利于部门工作的顺利进行。如果谁都感觉自己了不起,老子天下第一,以自己为中心,我们的团队就没有战斗力......总之,诸如此类的话我说了一大堆。在讲话过程中,我就感觉下面的人不是在认真地听,从他们脸上流露出‘这种话讲得再多也没人愿意听’的神态。当时,我既生气,又觉得无奈!一度还抱怨眼下的年轻人自不量力。” 听完了她的讲述,初步断定她的问题出在讲话如何让人信服这一环节上,便告诉她我们专门有一课解决这一问题。 她参加完“言之有理,让人信服”这次课的训练后,一下便恍然大悟。她深有感触地说:“不怪年轻人的自大,怪我讲话方式有问题。成天拿大道理压他们,用大理论说服他们,对于高学历的年轻人来说,看的、听的比你多的多,当然不买你的账!” 随后,她就试着在工作中运用“点石成金”的讲话思路,表达她原来意思。在前不久的一次部门工作会议上,她这样说: 今天我想和大家说的是,我们要学会放空。(观点) 是什么意思呢? 刚刚从美国回来的一位朋友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部下们一听是美国的故事,又是刚从美国回来的朋友嘴里说出的,一个个都竖直了耳朵,瞪大眼睛等她说,看到他们这种关注的劲头,她便运用我在训练课上传授的讲故事要领,压住阵脚,娓娓道来。) 在美国迈阿密大学的校园,2004年度的期末考试这天,经济系现代企业管理专业大四A班的学生异常激动,因为,这场考试过后,他们就毕业了。 有些同学说已经被某大公司录用,有的则很自信地说,理想的工作在向他招手,从他们个个的表情上看,像是一个个征服世界的胜利者! 主考的教授来了,宣布:“可以拿出你们想拿出的任何书和学习用具,今天我们进行开卷考试。惟一的条件是不准讨论,独立完成。”学生们从心里喊高兴! 试卷打开,一看只有五道题,且全是问答题,学生们的内心又是一阵高兴! 伴随时间的推移,学生们的面部表情也在“推移”:兴奋——惊恐——疑惑——焦急......(她讲到这里,有意放缓语速,部下们听得更入神了。) 最后,教授说:“五道题都答完有没有?”没有一个人回答。接着又问“答完四道的有没有?”不见动静。“那么答完三道题的可以交上来。”同学们之间你看看我,我瞧瞧你,仍旧没人回答。教授又说:“答完两道题的交上来。”同学们一个个在自己的座位上扭来扭去,抓耳挠腮。“那么,答完一道的交上来。”教室里仍然沉默...... 教授说:“这正是我想要的结果。我宣布:你们全部通过考试!”看到同学们大惑不解的样子,教授说:“大学生活,你们的确学到了许多东西,准确地说你们只是获得了许多许多过去的知识,通过这次考试,我想告诉你们:你们还有许多许多的不知道。”(石) 听完这个故事,我深有感受。的确,十几年的校门生活,我们的确拥有了许多许多过去的知识,而面对当今的世界,校门外我们还有许多许多的不知道,今天我想和大家共勉的是:让我们学会放空!(她有意加重了“放空”这两字,这两字真是犹如撞钟,引起了在座部下的长久静思......)(金) 后来,解女士在班上汇报说,老师提醒得对,作为一部门领导,类似教育下属的话又不能不说。 虽说他们类似的道理也都懂,或至少不会不懂,但作为一部门负责人,要做的工作就是,加强他们这方面的意识,讲究讲话的方法和技巧,大通套的道理,让他们有种老道理,新感受! 这就如同他们每天中午吃惯了米饭和炒菜,这次给他们端上一份“菜炒饭”,还起个好听的名字叫“什锦快餐饭”,尽管还是他们每天吃的米、每天吃的菜。重新组合,以一种新的形态出现,给人的感觉不一样,印象也不一样,但目的是一样的。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了,公众讲话的第二步——达到会说中的言之有理,让人信服后半段的内容明天更新,敬请期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