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是公众讲话的第三步——步入巧说的内容,这次分享的是机智问答的“钉子型”应答策略的内容。 另一种就是前面提到过的“点石成金”的讲话思路。此种思路与“金字塔模式”的区别是:说论据时用实例。 请参考“点石成金”的图示: 回答问题时,亮出观点,举出实例,得出结论就可以了。这一讲话思路比“金字塔模式”更具说服力。 譬如在第121期里,有位学员问:“有钱就幸福吗?”一位学员这样回答: 有钱不一定幸福。因为幸福是一种感觉。 当然,有钱也可以带来一种感觉;但能不能带来幸福的感觉,就不一定了。 我们的邻居老赵,上有老、下有小,普通工人,至今一家五口还挤在一间18平米的平房里。昨天晚上我回家,刚进胡同,就听到一段男女对唱的小调,走近才看清是老赵两口子,老赵骑车带着妻子正有说有唱地往家赶。 看着他们幸福的情景,我马上联想到我的一位商界朋友大张,开着大奔,与坐在旁边的老婆唇枪舌剑,两人没有一天不吵架,没有一晚不干仗,深更半夜,孩子哭老婆叫,是家常便饭。那骑车的两口儿幸福?还是这开大奔的两口儿幸福? 因此说,有钱,不一定幸福。 这就是用“点石成金”的讲话思路来回答问题。一开口,就有明确的观点:“有钱不一定幸福”; 接下来是用来支撑这一观点的论据,论据中没有空谈,而是列举了贫富两家人生活中的一组特写镜头——“老赵夫妻俩骑在自行车上有唱有笑;大张夫妻俩在大奔里吵架。”由此得出了“有钱不一定幸福”的结论。 为什么要求在论据中要列举实例呢?因为生活中的实例最形象,给人印象最深。 讲话不像写文章,让人听起来觉得看得见、摸得着的话语最适合表达。为了对比说明,下面我列举另一位学员对同一问题的回答: 人生的幸福当然要有物质基础,但有钱不一定等于幸福。在物质生活有保障的前提下,人们对人生的观点和追求不同,对于各自的精神世界的影响也就截然不同,苦乐的分界主要就在于此。这个问题属于社会学家研究的范畴,同时这也是个很神圣的话题,不敢妄加评论,待我请教这方面的专家后再与大家交流。 这后一种表达,虽是同一个意思,但听起来就不如前一种表达形象、生动,给人印象深刻。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了,今天分享的是公众讲话的第三步——步入巧说中的机智问答的“钉子型”应答策略的内容,明天将继续分享机智问答的“钉子型”应答策略的内容,敬请期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