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足被称作'人的第二心脏',脚的保养至关重要,但因其部位不如其他器官重要,而往往被人忽视。足部健康问题由于其发病缓慢、隐秘的特点,很少引起大众的重视。提起足跟痛相信人们都不陌生,许多朋友都有脚后跟痛的经历, 足跟痛虽然不会造成生命危险,但会给日常生活带来明显不适及活动障碍。
5月29日是“全球爱足日”,今天早读我们就为大家详解常见足跟痛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值得大家学习参考!
首先我们画一下今天的重点!




发病原因
特点

易患人群


影像学检查

治疗

休息最重要也是根本,并以物理治疗来改善足跟的疼痛,包括超短波、电疗等。
久站或运动后引起的足跟疼痛,可在足跟部冰敷10分钟~15分钟。如无明显改善,可考虑局部封闭治疗。
使用带有足弓支撑的鞋垫可均匀分散患者足底压力,可在下肢负重时有效降低足底筋膜所受的拉力,进而减少反复牵拉对足底筋膜的伤害。
口服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物治疗。局部封闭治疗,常用热水泡脚,可以缓解病痛。
保守治疗半年无效的可以做跖筋膜松解术,微创。



特点
原因
也叫战壕足
治疗


一般指跟腱急慢性劳损后形成的无菌性炎症。
跟腱炎可导致跟腱断裂,也可直接暴力致断裂!


病因
症状
治疗
运动
运动前要热身,运动要逐渐停止下来,运动后做适当的放松活动;
注意休息,避免负重,合理运动;
运动时穿合适的鞋子,选择适合运动的频率、运动的地面和运动的条件的鞋子;
经常牵拉和加强小腿肌肉训练,在日常运动中逐渐增加登山、爬楼梯项目。如果需要,可逐渐增加速度和距离。
使用支撑垫
手术治疗
外用药
活动后感到小腿发紧,疼痛,有时在起跳或落地、站立时小腿后侧疼痛,重者在行走时就有小腿疼痛。沿跟腱周围有压痛,痛点不集中,可触到硬结或条索状肌束,此处多有明显压痛。
晚期由于周围组织增生粘连,可感到跟腱增粗,手感小腿三头肌发僵、紧张。
在急性炎症时,手握跟腱两侧,患者踝关节过度伸屈,可感到腱周围有摩擦感,如同手中握雪一样,此时并伴有疼痛。
多因劳损,少数因急性伤后形成!
预防及治疗
足跟部共有三个滑囊
病因
症状
治疗






Haglund畸形最早由瑞典骨科医生PatrickHaglund于1928年提出,认为异常的跟骨后上突与跟腱下滑囊和跟腱组织机械性撞击引起的后足疼痛。该畸形常会伴有跟腱下滑囊炎、跟腱浅层滑囊炎、跟腱炎和跟腱腱围炎等跟腱末端病的病理变化。
末端病常因剧烈运动反复牵拉韧带止点引起,早期不伴骨质异常及畸形!开始在活动多后感到疼痛,以后可转为持续性疼痛。检查可见跟腱止点部外观正常或增大,局部压痛。让病人单足提踵困难或引发疼痛。X线表现:侧位X线可见跟腱附着部可见骨质增生。
症状
治疗



病因
易患人群
查体
诊断标准
与其它几种脚跟痛的鉴别
治疗



病因
诊断
症状
查体
治疗
在局部封闭治疗,如果局部封闭治疗无效,需要手术治疗。
一般来说,局部封闭对疼痛可能有效,但对行走时的恐惧感无效。
手术治疗包括局部清理和伴发损伤的治疗,对于跗骨窦局部的滑膜炎、疤痕组织在关节镜下彻底清理可以缓解局部疼痛,对于有行走恐惧感的病例,往往存在伴发踝关节外侧副韧带的陈旧性损伤,需要同时进行踝关节稳定性重建。
对于伴发距下关节晚期关节炎的病例或已出现局部畸形的病例,可以采用跗骨窦融合固定术,固定跗骨窦局部关节,从而达到消除疼痛的目的。
距下关节炎

跟骨肿瘤






早期症状
病因
后天性
双足长期负重站立,体重增加,长途跋涉过度疲劳,维持足弓肌肉、韧带、关节囊及腱膜等软组织逐渐衰弱,足弓逐渐低平;
长期有病卧床,缺乏锻炼,肌萎缩,张力减弱,负重时足弓下陷;
穿鞋不当,鞋跟过高,长期体重前移,跟骨向前下倾斜,足纵弓遭到破坏;
足部骨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结核等;
脊髓灰质炎后遗平足症。
先天性
治疗






病例一





关节镜治疗跟痛症



病例二














热敷:热水浴足是一种简单且易行的方法,它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无菌性炎症反应,减轻足部的疼痛;
足部加垫:可以采取的方法有①开窗法:即在较厚的(海绵或毡子塑料泡沫均可)鞋垫与跟骨痛相应部位剪成空洞,大小随疼痛范围而定。②垫高法:在足下痛点相应部位用绵花或旧布、毛巾等垫高鞋垫5~10mm,对跟下滑囊炎有持续挤压按摩作用,促使局部炎症扩散;
研磨法:脚踩圆球形(玻璃或钢铁,木材,胶制均可)直径2~3cm。踩在跟痛点(脱鞋踩)流动研磨,每天2次,每次10min。
滚动法:将圆木棒或铁棒踏在脚跟下,在地上前后流动,可以按摩全足部软组织,对腱膜炎、跟下囊炎和脂肪垫炎都很有效。每日1~2次,每次10min;
跖筋膜炎:可试穿足内翻鞋,内侧足弓垫起,或足跟下垫一中间挖空的海绵垫圈,必要时可用非阿片类药物止痛。若疼痛持续或严重可考虑局麻药如激素局部注射,如果注射部位准确疗效较好;
跟下脂肪垫功能缺损:解热镇痛药,必要时可用长效局麻药阻滞;
踝管综合征:解热镇痛药,必要时可用长效局麻药和激素踝管内注射,也可采用经皮电刺激止痛。个别病例可采用手术松解术;
跟部滑囊炎:可选用手术治疗、解热镇痛药和局麻药加激素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