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接上期继续聊瓷器开片的故事。 在上期的文章中,介绍了瓷器开片的机理和开片的九种类型,本期主要讲解如何鉴赏瓷器开片。 瓷器开片本为瓷器釉面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开裂的原因主要有两种:
因此开裂原是瓷器烧制中的一个缺点。但聪明的匠人掌握了开裂的规律而制出的开片釉(即裂纹釉),慢慢变成为瓷器的一种特殊装饰。 宋 汝窑天青釉玉壶春瓶 瓷器表面自然形成的开片,是时间留下的痕迹。 这些日久经年形成的开片是具有其艺术生命力的。 正是因为文人雅士对这种“缺陷”产生的高级美的欣赏,才形成了一脉瓷器开片艺术。 如何鉴赏瓷器“开片”?了解瓷器开片特征对鉴赏至关重要,本文将釉面开片分为薄釉开片、厚釉开片和损裂开片三种情况分析。 宋 天青釉汝窑洗 一、薄釉开片薄釉开片多出现在高古瓷器物上,明清瓷也有一些薄釉开片的情况。 高古瓷薄釉开片简单分以下四种情况: 1.陶胎轴,窑温较高,釉面呈玻璃质。 如唐三彩器物,胎体上施有白色化妆土,浇施蓝白黄褐等薄釉,色彩鲜明,呈不规则网状细密冰裂开片。因为不同色彩颜料的化学成分不一样,各不同色彩块面区域内的开片大小疏密略有差异。 2.陶胎釉,胎釉结合较为紧密,出窑后的当初并未产生开片。 但因釉层薄,在墓穴干坑历经千百年风化,釉面呈现极为细碎的均匀开片。这类开片的器物,胎体一般较为粗松。 唐三彩 盖罐 局部 3.胎质较好,烧成的器物瓷化程度高。 如宋青白釉,釉面经年久风化形成开裂,而开裂过程中胎体的杂质泛出釉面,或者地下墓穴洞室内空气中的杂质渗进裂纹中,久而久之,使得这种开片在釉表形成枯草筋状分布。 宋 景德镇窑青白釉刻花注壶、注碗 注壶、注碗组合成套,是温酒用具。温酒时将注壶置于注碗中,以碗中热水温之。 宋 景德镇窑青白釉刻花注壶、注碗 局部开片 这种开片用手抚拭之有凸棱,肉眼也可见。 宋 景德镇窑青白釉带盖瓶 4.胎体上施化妆土过厚,或胎土未干透即施釉。 这类器物年久不但开片,而且部分开片处釉面与胎体发生剥落。剥落区域的边缘是以裂纹为界的。 唐三彩 盖罐 局部脱釉 薄釉开片一般都较细密,这与薄釉是有关系的。 比如我们用脚去踩不同厚薄的玻璃或冰块,厚的碎的块面就少,这像大开片;而薄的就成了细密的碎片,这就像薄釉开片。薄釉开片还因为釉面薄,有些开片的边缘呈现翻翘状,不但肉眼可以看到裂纹,甚至用手拭釉面会有糙手感。 故宫藏 唐三彩 盖罐 二、厚釉开片通常发生在胎釉结合处,这与胎的收缩影响到釉层有关。 1.形成原理:胎体的收缩使紧贴胎体的釉层受到扯拉而断裂。 因为釉层的厚度、釉的流动状况与方向、釉内青花钴料化学变化的影响、胎体的胎质、窑温的温度与时间、冷却过程中的条件和环境等种种复杂因素,致使开片有许多种表现形式。 宋 官窑青釉方花盆 2.表现形式:有隐状开片(开片不明显,肉眼细看或用放大镜才能看到),显状开片,叠状开片(可能为两次施釉形成的两层开片重叠),细碎开片,百圾碎开片,冰裂状开片,鱼鳞状开片,网状开片,大开片,大中有小开片,纵向开片,横向开片等。 北宋 汝窑天青釉圆洗 上海博物馆藏 3.纹线颜色:开片纹呈色有金线(黄色)、铁线(黑色)、金丝铁线(深且长的纹路为黑色,浅且短的纹路为黄色)、褐线、无色透明线等。有色开片纹线的颜色有深浅隐显的自然变化。 ![]() 4.原始开片:厚釉开片分原始性开片(出窑时已定型的开片)和次开片(日后受风化、燥暴形成的二次和二次以上的开片)。 ![]() 宋 哥窑 但无论怎样,开片的裂纹均发源在釉层下面的胎釉结合处,裂纹由胎面向釉面的开裂呈内宽外窄的尖角状,绝大部分厚釉开片的器物,从釉面上迎光斜视是看不到裂纹的(因为这些裂纹还未到达釉面已经闭合),用手抚摸也完全没有糙手感,冰润柔滑。 5.仿品开片:仿品开片采用的方式往往是将刚刚出窑身带高温的瓷器猛然置于低温环境内冷却,器物由外及内骤然受冷,釉层及胎体因热胀冷缩的开裂也是由外及内的。因此,仿品的开片从器物表面迎光斜视可以明显看到裂痕。真品的开片颜色是从胎体泛出的,基本到不了釉面,而且这种由下向上泛起的颜色,不仅从体积而言是下宽上窄,颜色浓度也是下浓上淡;纹线还有深浅隐显的自然过渡变化色。 ![]() 仿宋哥窑双鱼耳炉 仿品的开片颜色是从釉面裂纹浸染进去的,例如金丝铁线就是分两次染成。仿品的开片纹颜色因为系浸染而成,所以颜色深浅浓淡均匀单一,无自然深浅浓淡过渡变化,生硬呆板。仔细观察,二者有所区别。 ![]() 宋 官窑 当然,从厚釉开片特征分别古瓷器之真赝,只是诸多综合判断条件之一,况现在某些单色釉仿品,开片纹颜色也有由内向外泛出者,收藏爱好者切勿管中窥豹。但若结合综合特征判断,新仿的瓷器还是略显“年轻”。 ![]() 宋 官窑青釉蒜头瓶 三、损裂开片损裂开片即器物局部在使用过程中,与外部硬物发生磕碰后产生的裂纹。 由于这种裂纹未使器物发生根本性的损坏还保留着它的完整性,尚不影响使用和观赏,故称其为损裂开片。也有一些器物是因为胎体在烧制时发生损裂而波及到釉面,也产生损裂开片现象。 ![]() 清康熙成化款青花山水直颈瓶 底部鸡爪纹 损裂开片因器物磕碰程度有轻有重,重者不仅立见裂痕,而且裂痕会延及背面(内里面)。磕碰程度轻者当时或不见裂痕,时日已久,裂痕逐步显现。如清代瓷器内壁常见的鸡爪纹,还有单直、单斜线纹和其他形态的损裂线纹。总而言之,损裂开片总的规律是釉面和胎体共同开裂成纹,且为长裂纹、大开片。 四、古瓷开片的整体特征关于古瓷开片有个小口诀:大器小开片,小器大开片。自然的开片纹痕不会深入到胎骨,仅在釉的表面形成开裂。 ![]() 宋 汝窑天青釉弦纹三足樽 通过对古瓷开片的观察可以发现,无论圆器还是琢器,只要是用辘轳一次性拉坯成型的器物,其开片主要纹路的延伸方向均是从器物的底部自下而上,从左向右延伸倾斜。 ![]() 宋 官窑青釉弦纹瓶 产生原因:产生这种现象是因为拉坯时操作辘轳的旋转方向是自右向左转,也就是顺时针方向,这种旋转的胎体内部并不十分均匀,产生了一种自下而上,自左向右的密度差,内应力的方向差异正是这个方向。故施釉烧成后,其釉层开片方向正好与拉坯方向相一致。这就进一步证明了胎釉之间开片方向是与其内应力的拉伸方向保持相同,顺着拉坯方向从下到上、从左向右延伸。 ![]() 宋 哥窑青釉弦纹瓶 当然这种规律不包括那些异型器物,用贴塑方法,或捏塑等其他方式成型的,就没有这种现象。 “开片”产生的艺术效果开片是陶瓷烧造过程中或是历史原因而产生的釉层断裂现象,在世俗眼光中认为是一种缺陷。 但是具有艺术创造力的工匠正是利用这种缺陷,化腐朽为神奇,人为地利用开片效应,产生了变幻莫测、鬼斧神工的艺术效果。 ![]() 清康熙 郎窑红釉葫芦瓶(故宫博物院藏) 无论是晶莹剔透的冰裂开片,还是张弛有度的文武开片,均为浑然一体的器物增添了另一番韵味。 ![]() 宋 哥窑青釉菊瓣式盘 用以陈设的陶瓷,往往给人以宁静、肃穆的感觉。那条条纹路、块块纹片纵横交错,忽断忽连,目光沿着纹线追寻而产生浮想联翩,产生了跃动迷离之感。 而静置瓷器的开片恰到好处地为其增添了一抹生机,赋予了古陶瓷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这便是开片艺术的魅力所在。 恰如“当生命有了裂缝,阳光才能照射进来”所言之美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