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学政刻 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1577—1640),佛来芒画家。他的绘画不拘于一种风格,象征主义常常盖过他对细节的追求,在他宗教与神话题材的绘画中尤其如此。过于夸张的叙述方式,有时让人以为他是一个路德派。事实上,尽管当时的宗教改革风潮席卷西欧,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与革命思想占据上风,但鲁本斯自己却是个反宗教改革的艺术家。他曾受过良好的教育,早年学习过拉丁文与古典文学。他常年受雇于宫廷,不算是保皇派,总体上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文主义者,他后来的第一任妻子就是当时安特卫普一位人文主义者的女儿。鲁本斯对传统宗教保持着敬意,因而对现实充满嘲讽。在绘画中,他在寻求一种秩序,他所运用的手法是模仿希腊式的古典艺术,人物肉体丰满,表现夸张,常常不顾现实的美感,着意要表现情节、情绪,画面布局饱满,色彩丰富,没有一笔色彩是为渲染气氛,都只为补充情节。巴洛克风格在他那里只是一种手段,画中的很多人物都与人世之间有着相当的距离。他的夸张、嘲讽,恰恰暗示出他作为一个人文主义画家对宗教与现实的态度。 相比之下,他的肖像画则细腻、抒情,甚至略带些女性的精致。鲁本斯自1600年就在意大利学画,在色彩与构图上,受威尼斯画派影响,在人物形体刻画上则受古希腊雕塑影响,而在肖像画及风景画上,深受提香(Titian)的影响。这幅自画像完成于1623年。那时,鲁本斯的肖像画风格已很成熟。他在安特卫普拥有自己的画室,他不仅仅是当时画界的领袖,也深得皇家赏识。那期间,他接受玛丽·德·美第奇的委任,在巴黎的卢森堡宫为她和丈夫亨利四世画组画。那些组画所表现出的荒诞与浮华,与鲁本斯早期的历史与宗教画风格迥异。他早期的历史宗教画,虽然有些嘲讽现实的态度,但严肃而不虚妄,夸张而不轻浮。而在为玛丽画的组画中,却是服饰精美,人物肤浅,神话式的背景完全成为一种隐喻,画家通过画面布局中裸体的天使或鬼魂,暗示天上与人间对宫廷的态度,就是天使也忍不住要为王太后周围躁动不安的卫士送上烽火。不知当时的玛丽是不是感受到这一点。总之,1630年,玛丽就被她的儿子路易十三流放,最终死在科隆。而鲁本斯的组画也未完成,不了了之。 在鲁本斯的这幅自画像中,画家的神态有些恃傲不拘,还有些敏感。那时他在巴黎,是名副其实的外交官;作为艺术家,他又重新研究了提香的作品。如果说同时代有哪位画家对他影响深刻,那就是他的朋友老扬·勃鲁盖尔(Jan Brueghel the Elder),他那种意象鲜丽色彩明艳的风景画抒情笔调,在鲁本斯的肖像画中凝缩成一种优雅和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