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荒原上的芨芨草

 城北十五里666 2019-05-29

央广网宁夏5月28日消息(记者郭长江 许新霞 见习记者彭照)芨芨草,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干旱带上的一种耐旱、根深、耐寒、不惧盐碱的野草,即便是在最贫瘠的土地上,也能茁壮成长。春末夏初,吴忠市红寺堡的荒原上,一簇簇的芨芨草虽还没有返青,却已悄无声息地挺起了“腰杆”。在回族妇女李耀梅的眼里,芨芨草不仅给了她战胜一切艰难的精神力量,同时也给她带来了美好生活的希望。

李耀梅(央广网记者 郭长江 摄)

凌晨4点多,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大河乡龙源村43号农户家的灯,亮了。屋里,一阵窸窸窣窣的响声后,传来了牵拉细绳的“嗡嗡”声和“叮叮、咚咚”的敲击声……

李耀梅的家(央广网记者 郭长江 摄)

这是李耀梅的家。还账,在过去的三年多里,几乎占据了她生活的全部。

李耀梅在一丝不苟地扎笤帚(央广网记者 郭长江 摄)

今年55岁的李耀梅曾经身患多种肿瘤,前后做了大小七次手术,身上留下了很多疤痕,欠下了近9万元的外债。2009年,不堪忍受家暴的她与丈夫离了婚,带着11岁的女儿净身出户。同时还背负着看病欠下的所有债务。这些债,全是向做小买卖时认识的一些并不富裕的摊主借来的。

夜以继日干活的地方(央广网记者 郭长江 摄)

为了照顾女儿上学,她在老家同心县的城郊租了一间每月租金六十元的房子。凭借着自学的扎扫帚和笤帚的手艺,一边挣钱维持着母女俩最基本的生活,一边一点点偿还着债务。因为做过手术不久,还不能干太重的活儿,每天黄昏,她都会进城捡拾集市上别人丢下的硬纸板、饮料瓶等废品,换点零用钱补贴家用。

精心制作(央广网记者 郭长江 摄)

2014年10月,李耀梅母女俩随着宁夏回族自治区“十二五”生态移民,从同心县预旺镇青羊泉村搬迁到了现在的红寺堡区大河乡龙源村。一些捡来的木渣、烧坑用的废木头、一个泡菜坛子、一个电饭锅、一个案板、几只碗、几双筷子,是母女俩全部的家当,加起来不足三百元,搬迁所需的几万块钱全都是东拼西凑借来的。

又一把扫帚扎好了(央广网记者 郭长江 摄)

2015年,李耀梅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了生计和女儿,她经常奔波于同心与红寺堡两地。9月的一天,旧账尚未还清的她在骑着电动车捡拾废品的路上,因躲避车辆连人带车一头栽到了二十多米深的沟底,人事不省。刚上高二的女儿媛媛(化名)听到消息赶往同心县医院。

清晰可见的伤痕(央广网记者 郭长江 摄)

颈椎严重受损,右腿四处粉碎性骨折,头部、左腿血肉模糊,脚掌肌肉撕裂……让媛媛既揪心,又稍感安慰的是昏迷的妈妈嘴里一直喊着自己的名字。面对严重伤情,县医院束手无策,连夜将李耀梅送往二百多公里外的宁夏附属医院。

贯通的伤疤(央广网记者 郭长江 摄)

到了医院,大夫估算说大约需要五十万元的医疗费才能把李耀梅抢救过来。媛媛听后,如五雷轰顶,一头栽倒在医院的走廊里。医护人员赶紧将她抬到床上。几小时后,媛媛醒过来了,喝了几口水,稍微缓了缓精神后,一声不吭地离开了医院,留下了仍旧昏迷的母亲和陪在一旁、不知所措的姨妈。

谁也不知道,原来年仅17岁的媛媛怀揣着带有妈妈体温的手机赶往同心老家和红寺堡两地求援。能不能成功,她心里一点底都没有。但她必须去做,因为这是救妈妈命的唯一机会。她从手机和妈妈保留的一个小本子上找到一些以往妈妈常给发货的小商贩的电话号码,逐一打了过去。

相伴的家当(央广网记者 郭长江 摄)

让她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一天多时间,红寺堡的李燕梅、同心县的老丁和杨增云,还有一个手机里标注为韦州镇“老顾”和下马关“小马子”等几个人居然一下子凑了21万多元。媛媛说,她清楚地知道大家只所以愿意把钱借给自己,主要是因为妈妈平时为人诚信善良,将心比心,危难时机,大家也都愿意帮助她们母女。

慷慨解囊的李燕梅(央广网记者 郭长江 摄)

在红寺堡开发区罗山商城门口的一家日杂店里,曾经借钱给李耀梅救命的李燕梅还清楚地记得四年前媛媛到店里求助的情景。她说,当时孩子一路哭着跑来找她,说妈妈出了车祸,需要借钱抢救。她问,得多少钱?孩子说,姨,越多越好。李燕梅自己当时手头只有3万元现金,就赶忙从朋友处借了2万元,凑了5万元交给了媛媛。至于欠条、利息啥的,根本没想过,只想着救命要紧!

生命的绿色(央广网记者 郭长江 摄)

像李燕梅一样,借给媛媛钱的,都是和李耀梅摆地摊卖扫帚时结识的一些小生意人。每次念及这些人,李耀梅眼里总会闪现出泪花。她说,总共有五个人。其中,杨增云、丁雪峰、李燕梅三个知道名姓。“小马子”和已经过世的“老顾”现在都叫不上名字。虽然一张欠条都没打,但这些借钱给自己的客户永远都在她的心底里“存着”呢。

身边最沉默的“好伙伴”(央广网记者 郭长江 摄)

这笔没有一张欠条的钱,把昏迷了四天四夜的李耀梅从死神手里拉了回来。她前后动了两次大手术,头上留下四道口子、缝了47针;颈部还戴上了哈罗氏架;右腿关节处打了两条钢板,还从跨骨上取了一块骨头补到腿骨处;左腿外伤缝了多少针,连她自己也说不清楚了。然而,高昂的医疗费让李耀梅不敢在医院多待一天,住院仅十三天,就出院了。

扎好的笤帚(央广网记者 郭长江 摄)

回忆那段经历,李耀梅不住地感叹:“当时,救护车从银川把人拉到同心,按市场价格要价1300元。可媛媛只有800元钱。司机只收了700元就把人送回来了。送到出租屋里后,又找人把她抬到了床上”。救护车走了,母女二人四目相对,一无所有。女儿忍不住悲从心起,泪如雨下。李耀梅摸着女儿的头,安慰她说,别哭,只要妈还活着,总有站起来的一天。

难忘最困难的场景(央广网记者 郭长江 摄)

从此,除了相依为命的女儿,李耀梅心里还记挂那些帮助自己度过生死难关的人,早点还清大家的“情义债”成为激励她重新站起来的动力。2016年6月,女儿高考刚结束,李耀梅开始从病床上爬起来干活。

在李耀梅家房子里靠墙一米多的水泥地上,有一个鸡蛋大小、十多厘米深的小坑,这是李耀梅自己挖出来的。当时她右腿骨折未愈,不能蜷曲,更不敢用力。她干脆坐在地上,背靠着墙,把伤腿横在一边,用一根钢钎一头扎进小坑里,一头顶在腰眼上,代替着右腿,与刚刚康复的左腿形成合力,才能蹬上劲儿,就这样,开始了扎笤帚、笤帚顶账还债的日子。

断齿梳(央广网记者 郭长江 摄)

从此,凌晨三、四点起床,夜里一点以后睡觉成为李耀梅的常态。无论女儿怎么劝,也无济于事。劝不住母亲,女儿就尽自己所能分担妈妈的辛劳。摘枸杞、站柜台、摆地摊、搞促销,一分一分帮着妈妈攒钱还账。上学的生活费,除了国家给予的补助,她没问妈妈要过一分钱。每年放暑假,还跟着妈妈到二百公里以外的六盘山里去拔做扫帚用的原料醉马草、芨芨草。娘俩每次在山下租一间小屋落脚,早晨七点多上山,太阳落了才下山。四十多天,娘俩能拔1万多公斤草,够扎5000把扫帚。

与客户交流(央广网记者 郭长江 摄)

扎扫帚时,大部分时间都不能戴手套,否则用不上力。这可是个力气活儿,时而坐下、时而起来、脚蹬手拉,钉钉子、刨光扫帚把……一把扫帚除掉前期剥草皮等工序,大约需要二十分钟,平均下来,能挣个四块多钱。面对近30万的“账”,大字不识一个的李耀梅从不去想这个“天文”数字。在她的心里:钱,一分一分赚;债,总有一天能还清。

挖草药卖钱(央广网记者 郭长江 摄)

常年劳作,李耀梅双手手指已经不能正常伸展,手掌心更是布满了厚厚的老茧。

2018年,国家扶贫补贴帮助李耀梅在家门口盖起了一间简易的工棚。李耀梅干脆把锅碗瓢盆和床搬了进来。去年5月,在龙源村扶贫工作组和村委会的帮助下,她还贷到了5万元扶贫贴息贷款,承包了60亩荒地种植高梁,用高梁秸秆扎笤帚降低成本。工棚里码放整齐的高梁、芨芨草、醉马草,在她眼里,全是“宝贝”。加上政府的帮扶,更是提升了她还清一笔笔欠账的“底气”。

雨中奔波(央广网记者 郭长江 摄)

2018年2月,学习市场营销的女儿帮李耀梅在网上注册了“龙源村扫帚厂”的快手账号,吸引了七千三百多名粉丝的关注,也拓宽了销售渠道。李耀梅还通过网络从山东购进了两台辅助扎扫帚和剥草皮的机器。效率也从以前一个小时做三把扫帚提升到了一个小时能做十把。

准备出“活”喽!(央广网记者 郭长江 摄)

直到2018年年底,李耀梅终于还清了最后一笔9100元欠款。拿着还剩下的900元钱,李耀梅走进久违了的肉铺,秤了130元钱牛肉,买了一只鸡和一些菜。回到家后,她把肉炖到锅里。

浓香的肉味弥漫在简陋的工棚里,李耀梅一边笑,一边想起这几年和女儿的经历。一会儿笑,一会儿又止不住两颊滚滚的泪水。还账的几年间,她没有添置过一件新衣,一年吃菜的所有费用,加起来还不到一百元,两年多没尝过肉的滋味。多半时间,甚至都靠吃野菜度日,偶尔才舍得加点土豆和萝卜,还经常一天只吃一顿饭。

与乡扶贫工作队负责人交谈(央广网记者 郭长江 摄)

在李耀梅的心里,有一个最朴素的信念:穷了不奔亲,冻了不奔灯。欠债还账的事情,她从未和家人亲朋提起过。在最困难的时候,每年还挤出几百元钱孝敬双亲。

一墙之隔的邻居虎占芳平时只看到她家晚上的灯总亮着,却并不知道她欠账还债的事儿。用她的话说,活了四十多岁,从没见过这么勤劳的人。数九寒天,村民们都在家里“猫冬”,只有李耀梅不论刮风下雪都在一刻不停地干活。她也时常将李耀梅作为榜样,教育孩子们要吃苦耐劳。

一丝不苟(央广网记者 郭长江 摄)

除了那些一次借了几万元帮她的人,平时几百、几千帮助过她的人还有很多。尽管不识字,可李耀梅却将一笔笔“情义债”刻在了脑子里,经常叮嘱女儿不要忘了。女儿也将那些帮助过她们的人的电话都记了下来,说等将来长大了,一定会报答他们。

谁也没有想到,刚还完债,生活稍有起色的李耀梅就琢磨着要求退出建档立卡户。这让龙源村扶贫工作组组长杨文广吃了一惊。可李耀梅说,如今,自己债还清了,日子也越来越好了,村上和工作组对自己的照顾已经够多了,不想再给村里添麻烦。另外,脱贫主要得靠自己辛苦奋斗,她想把建档立卡户的名额让给比自己更穷的人。听完李耀梅的诉求,村委会和扶贫工作组从起初的惊讶,慢慢也变得理解了。杨文广说,今年,李耀梅应该可以如愿退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行列。

养羊(央广网记者 郭长江 摄)

如今,“无债一身轻”的李耀梅除了继续扎扫帚、笤帚,还养羊、喂鸡。虽然脸上还有车祸留下的长长的疤痕,腿里的钢板也没有取掉,每逢阴雨天经常隐隐作痛,走路依然一瘸一拐,可笑容却一直挂在她的脸上。未来,她还有一个小小的愿望。那就是:办个扫帚、笤帚加工厂,请一些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人来一起干,同走富裕路!

接受采访(央广网记者 郭长江 摄)

采访临结束时,她自言自语,更像在反问自己:“别人都那么帮我,我为啥不靠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其他人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