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历史有多长? 据有关文献资料记载,上海具有悠久的历史,有文字资料可查的历史可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上海就属当时松江县的“华亭镇"。以后,秦汉时期又分别属于“会稽即”和“吳王封地”。到了西晋时,上海出现了最早筑城,称作“沪渎垒”。 由于上海具有负江带海的优越地理位置以及气候较为宜人,隋唐时期,这里开始发展起来,渔业、农业、盐业和交通业等都有了一定的规模和地位,唐天宝十年(751年),上海改称“华亭县"(属小县)。 到了元朝以后,按照当时的规定,长江以南只需有3万户人家就可以申请设县。于是,松江知县在元朝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以“华亭地大民众难理”为由,向朝廷呈请设置“上海县”的奏折。到了第二年的八月十九日,元朝廷批准同意奏请。这样,一个以华亭县的东北面和黄浦江两岸等为基础,东西长约160里,南北宽约90里,人口约30万的上海县就此诞生了。 上海县的建立,经济上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到了明朝初期,上海县已经成为江南地区人口最多的大县了。 至于上海正式设市,那是南京国民政府在1927年决定撤县建市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