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要相信医生,还要相信自己的身体感觉,这种说法正确吗?

 半梦书斋 2019-05-29

日常养生保健中,人们不仅要相信医生,同时还应随时注意身体感觉的变化,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从某种程度来说,这就是老子提倡的“摄生”概念的精髓。

中国古代诸子百家中老子的学说博大精深,他提出了“摄生”的概念,到庄子变为“养生”。养生目前已为大众普遍追捧。“摄生”与“养生”从词义上应是略有不同的。“摄”有汲取的意思,有聚拢、凝聚、聚集的意思,还有珍重、保护的意思。

摄生、养生都是为了健康长寿,涉及生理卫生学,和营养、运动、睡眠以及生活环境、医药条件等紧密相连,属于医学的范畴。

老子的“摄生”则更强调“善自珍摄”、重视自我修为的作用,这符合他提出的“道”与“德”的理念,这样的思维模式与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是指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美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现象”不谋而合。

生命与大道合一。老子的“道”阐释了自然界和生命活动的规律。一天中的昼夜变化,一年中的四季交替,无不和生命活动息息相关。因此说到“摄生”,必须要随着外界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衣、食、住、行,这就是“天人合一”之由来。

中医认为,“摄生”的要点在于“扶正祛邪”。

其中的“正”就是人体自身的抵抗力,通过自我调整,能够增强这种能力;其中的“邪”就是一切不利于健康的负面因素,包括外界的风、寒、暑、湿,以及内心的忧、思、悲、恐等等。

扶正祛邪需要外部医药的力量。例如,当正气不足又外感风寒时,医生会建议使用疏散风寒的药物,同时一定会嘱咐多饮水、注意休息。照着做就会很快恢复健康。

然而,从“摄生”的角度,更重视预防感冒,更重视“扶正”是维护健康的出发点。

有关“摄生”的知识多了解一些,会使人站得更高一点,心胸更开阔一点,遇到健康问题时更能应对自如。

好心态是“摄生”的关键。现代医学提出了“心理疗法”,成为养生保健、治疗疾病的重要一环。医学上有一种“自闭症”,与孤独成为恶性循环,服用相应的药物可以养胃、和肝、健脾、益肾,而除了一个真正的朋友,没有一种药物是可以直通心灵的。

如果说友谊的第一个成效是颐养感情、消除孤独,那么它的第二个成效就是助长理性、有益新知。因此有人说,最能保人心理健康的预防药就是友谊的阳光……

一位高龄老中医讲过一个养生秘诀——“勤动体脑不动心”,“一动心,五内俱焚”。脑子是首领,四肢是工具,天天用,脑子就好使,身体就强健。一件事老放在心上,吃饭想,睡觉还想,寝食不安,就损害身体。

因此,善于“摄生”者需要时刻注重两个圈子。第一个就是自然的圈子。中医说的“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如果不能有效协调避免,人就会外感生病。第二个就是社会圈子。中医认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是指人的心态处于平静,气血就会正常运行,如果破坏了这个平衡,也会导致疾病。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创新、不断进步,先进的治疗手段层出不穷,给广大患者带来了福音。国家已把慢性病防治重点从“疾病治疗”转移到“危险因素控制”,这种前移对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具有现实意义。祖国医学主张“上工治未病”,彰显了预防为主的养生保健原则。从这个角度,老子提出的“摄生”同样具有现实意义。人们不仅要相信医生,同时还应随时注意身体感觉的变化,也许这就是“摄生”的精髓。

作者:顾洪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